新轩逸仪表盘滋滋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6:44:4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

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范学银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结合实际,剖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优势,并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德育工作的举措。

[关键词]工学结合  德育教育  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和工段,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和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增强了德育教育的直观性和实效性,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改革力度不大,仍没突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未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一些中职学校仍沿用“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本位”的模式开展教学和德育工作。这种传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且凸显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

1.德育目标特色不明。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如中学德育大纲中,虽然划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但较为笼统,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从层次上讲,都属于高中段教育,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培养目标不同,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普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道德标准及要求是有所区别的,即使同样是高中段学生,其道德追求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德育目标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德育标准及要求。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由于现行德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标准及要求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2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中职教育由于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片面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把最高德育目标定为主要德育内容,而作为社会基本义务的德育要求却被排挤和忽略了,且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缺少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元素。在学校,学生受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而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怀疑。这种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德育实效性、渗透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3 德育方法呆滞陈旧。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及活动形式的总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一些学校和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少让学生接触社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种脱离社会道德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封闭的德育方式,自然存在诸弊端。 

4.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的效果和价值所作出的评价和判定。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沿袭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生科写操行评语的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其他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基本上都不参与德育评价活动。这种德育评价的主体十分单一,对学生个体的德育评价,带有较厚重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操行表现等情况。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无权自己评价自己。这样的评价,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现实客观性不强,评价标准较模糊,评价方法不具体,很难对德育的效果和价值作出评价和判定。

5.德育教学改革滞后。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不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增添现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新内容,而是大量削减教学时数,与政治课合并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德育课程砍掉,只上邓小平理论、哲学常识、经济政治等课程。在一些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德育课似乎成了“豆芽学科”,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加之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德育课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地位日渐低下,德育教育的功能日趋萎缩。中职学校德育地位的降低,德育教学改革的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重新学习企业岗位职责、道德规范、员工准则后,方能上岗,若达不到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回,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优势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上存在的弊端,体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明显优势。

    1.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有效对接。众所周知,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直观性。在企业环境中,不仅有真实的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产系、处世之道。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能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获取到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思想道德经验,学到许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加深学生对人生、理想、职业、社会等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德育与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真正的德育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在于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真实信息的体验更为直接和深刻。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对一个“社会人”、“企业人”的重要性。作为中职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要真正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人。学生在社会、企业才能更深刻体验到德育及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特别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3.工学结合可以使德育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德育,是一种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学习道德知识,这对于道德素养的形成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德育局限在知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会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德育不能片面成为知性教育,而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德育,社会即学校。”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

4.工学结合更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06级春招的186名学生中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一是这批学生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锻炼,接受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熏陶,解决了自身存在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弱等的问题。对人生的价值、择业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使他们提前完成了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化,促进了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二是在顶岗实习中,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做中教”,不仅学会和掌握了一至二项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在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方法、工艺流程的理解和掌握,个人意志的磨练、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这批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每月也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学生平均月收入1000余元,使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增强,促进了个人社会化过程的成长步伐。如该年级陈宏同学,从小受到溺爱,生活无忧无虑。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生活的打击,使她对人生和未来看得很淡,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并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在校期间学习不努力,经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殴,受过学校的处分。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亲身经历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熏染,切身体验了企业员工团结协作精神。这一切对他心灵有了很大触动,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最后,顺利完成了学业,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企业的一名优秀员工。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德育工作的举措

1.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择业观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应将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首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其次,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亲身经历和体验竞争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极大压力,明白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学生只有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好的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再次,要结合顶岗实习,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今天到企业顶岗,见习“打工”,吃点苦头,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是为以后的工作练就本事,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

2.适应工学结合要求,深化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主动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育模式。首先,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德育课由课堂转向社会、由书本转为实践,由单一转为多样,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使德育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次,按工学结合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做“社会人”、“企业人”。各中职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主动聘请企业领导或员工作为特聘教师,为学生讲解和贯输企业文化,职业道德、5S企业规范、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要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劳动纪律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思想基础;同时,邀请本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或已工作的毕业生,向在校生讲述自己实习或工作的切身感受、自己的人生经历、求职择业的经过、企业员工的规范和要求,给在校生以启迪和鼓舞,使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今天应做的努力及明天应走的道路,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

    3.利用工学结合资源,激活德育课教学。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有效利用工学结合的德育资源,发挥工学结合德育优势,激活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首先,各中职学校要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改进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德育课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让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实用。各中职学校要围绕顶岗实习学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法规、讲企业文化、讲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如我校在《经济与政治课》、《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等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结合工学交替内容,引导顶岗实习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企业文化、5S行为规范及操作规程、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学生实习结束回校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调查了解到的企业基本情况及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这种将学生自身采集来的鲜活、亲近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的教学中,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德育课的教学。其次,寓德育于工学结合活动之中,让学生带着德育课的理论到“工”的过程中去体验。即学生离校下厂前,教师可以根据德育课的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疏理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上社会,走向企业,到实践中去领悟和体验,使德育课在学生“工”中得以延伸。如我校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让顶岗实习学生带着“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爱岗敬业与工作成效”、“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等问题到企业去体验和践行,实习结束返校后,每位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成书面材料,相互交流学习,收到了很好教育效果。

4.引企进校,校企联动,拓宽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首先,引进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中职学校在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量吸收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来培养教育学生,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促进其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如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车间,学校可以按照企业厂房、车间的环境来布置,在实训车间墙上悬挂着“质量就是生命”、“技术产生效益”、“态度决定成绩”、“控制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件产品”等标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实训设备旁张贴着生产操作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安全生产标准等,强化学生的规范操作和安全生产意识。其次,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理念教育。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进行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规范及要求有初步认识,对顶岗实习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与企业配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企业规范、企业文化,通过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加深对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角色转变,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和思想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会遇到诸多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和思想工作。

首先,要抓好健康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安排懂得心理知识的教师带队,随时解答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其次,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工学交替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生活不习惯、安全问题、待遇报酬问题以及各种纠纷等,学校带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共同为实习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特别引导顶岗实习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有了亲身体验,思想也有所触动。实习结束回校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应及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职业发展方向、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切合个人自身实际,完成由工学结合向工作就业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2]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 [J].中国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