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6c:中国制造业云计算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8:06:05

一、调查背景

  自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开始,历时5年,云计算已由概念走向现实,各种形式的云应用开始改变传统的IT应用模式。在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人力成本快速攀升的影响,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转型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背景下,降低IT投入成本并保证投资回报率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也正是这种需求,加速了云计算应用在制造业的发展。为深入了解云计算在制造业的应用情况,2011年9月,e-works在全国范围内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102家制造企业,涉及机械、石油化工、船舶重工、航空航天、机电、纺织、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力、汽车制造、通信、电子电器、能源。通过深入调研,e-works为业界提供一份全面而详尽的中国制造业云计算应用现状分析报告。

二、调查样本分析

  在抽样调查的102家企业中,年产值5亿以上的占56%,年产值1~5亿的为14%,年产值亿元以下的占17%,区域分布在20个省及自治区,其中央企及国有控股企业38家、私营企业32家、外资企业18家、合资企业15家。包括比亚迪、北汽福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中原石油、中集集团、美的电器、武钢、中捷机床、长江航运集团、马应龙药业、日立中国、凌云集团、富士康、三角集团、中国铝业等均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人员包括CIO、信息中心主任及相关负责人、IT项目经理等。

   

    图1 受访企业规模分布

   

    图2 受访企业体制分布

   

    图3 企业区域分布

  图3是各行政区企业数占总数的比值。其中华东占37%、华中占33%、华北占14%、华南占8%、西南占4%、西北占2%、东北占2%。

三、制造业云计算应用现状

  1.云计算释义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可以按需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像使用水、电一般获得、使用IT资源。它是IT基础架构以及服务模式的一次变革。

  按照业界对云计算的普遍共识,云计算目前有三种部署模式及三种服务模式。云计算的部署模式分别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

  私有云: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部署在主机托管场所。

  公有云: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提供的供客户租用的云,外部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

  混合云:云基础设施是由私有云、公有云混合而成,其可以保持单一的整体性,也可以通过标准或技术策略使数据应用互操作。

  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分别是: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

  SaaS: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运营商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通过瘦客户端界面访问,如浏览器。消费者不需要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等等。

  PaaS:云服务商在其云基础设施上部署编程语言和工具(例如Java,python,.Net等),为消费者提供直接可用的开发应用的环境。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等,但客户能控制部署的应用程序,也可能控制运行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配置。

  IaaS: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器、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消费者不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但能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储存空间、部署的应用,也有可能获得有限制的网络组件(例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云计算仍处于不断演进中,它的定义、优势、基础技术、使用场景、风险、部署模式、交付模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2.对应用云计算技术的看法

  出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造企业对IT基础架构方面的技术不敏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速度比较慢,因此尽管云计算概念已经出现了数年,而且持续火热,但制造企业对云计算尚未表示出高度热情,44%的企业表示“积极了解相关技术”,24%的企业采取“积极推进”和“谨慎采用”的态度,36%的企业表示处于“观望中”,仅有4%的企业表示不关注。e-works认为,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处于“观望中”的一部分用户将逐渐认可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优势,从而推动云计算在制造企业的发展。

   

    图4 制造企业对云计算的态度

  3.对云计算部署模式的认知

  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是云计算的三种部署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精通”或“十分了解”这三种模式的企业人员还比较少,分别为:私有云13%、公有云11%、混合云5%,一半以上参与调研的人员,只是对这三种部署模式有所了解,完全没听过这三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有2%-5%。

    图5 私有云认知程度

   

    图6 公有云认知程度

   

    图7 混合云认知程度


4.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认知

  从对云计算服务模式认知度的统计看,对三种云计算服务模式回答“精通”和“十分了解”的比例依然很低,SaaS为12%、PaaS为7%、IaaS为5%。回答“没听过”的SaaS为20%、PaaS为35%、IaaS为38%。对比两种数据,可以发现制造企业对SaaS的熟知程度要高于PaaS和IaaS,按认知度排名为:SaaS>PaaS>IaaS。

    图8 SaaS认知情况

    图9 PaaS认知情况

   

    图10 IaaS认知情况

  综合制造企业对云计算部署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认知情况来看,制造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程度偏低,大部分受访企业处于“听说过,但不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阶段。云计算在制造业的普及尚需时日。

  5.对云计算部署模式的偏向

  制造企业在采用何种云计算部署模式方面,偏向私有云的占47%,偏向混合云的占37%,最少的公有云占20%。这项统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e-works的看法,即:制造企业对公有云仍存在顾虑。

   

    图11 云计算部署模式选择     

  6.云平台迁移方式选择

  云计算是企业IT基础架构的一次变革,但这并非一日之功。如何从传统IT架构逐步转变为云计算平台是CIO们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考量,各种迁移方式并无对错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企业需求的问题。在本次调查的企业中,选择逐步向私有云过渡的比例占36%,选择向混合云过渡的企业占29%,超过60%的企业选择了逐步过渡的策略,凸显出制造企业在向云平台过渡进程中的谨慎态度。

    图12 向云计算平台迁移方式   

 
7.云计算应用情况

  通过对制造业的云计算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发现,有23%的制造企业已采用了云计算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云计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私有云。

   

    图13 云计算投入情况

  8.云计算计划投入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对于未来的云计算投入意向,有27%的制造企业有相关计划,依然集中在中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据同时表明,制造企业对云计算的投入意向总体偏低。   

   

    图14 云计算计划投入情况

  9.阻碍云计算发展的因素

  本次调查中,e-works列举了可能阻碍云计算发展的八大因素,分别为:企业认知度、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缺少相关法律和法规、应用种类不够广泛、缺乏产业配套、需求不足、价格。从统计结果分析,阻碍云计算发展的前三大因素是企业认知度、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

   

    图15 阻碍云计算发展的因素

  10.阻碍制造企业向云平台迁移的因素

  e-works调查表明,阻碍制造企业向云计算平台迁移的最大因素是切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太少;其后的三大因素分别是缺少相关技术人员、对安全性的担忧、对云计算没有迫切需求;第五大因素则是资金。

   

    图16 阻碍制造企业向云平台迁移的因素

 

四、制造业对云计算的看法

  据e-works对102家制造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云计算是“厂商的噱头”仅占受访企业总数的6%,绝大多数受访企业对云计算持正面态度。其中44%的企业认为云计算是很好的技术,30%的企业认为云计算可以选择性加以应用,29%的企业认为云计算是IT发展大趋势。调研结果表明云计算得到了绝大部分制造企业的认可,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现象。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通常会经历先被市场否定而后认可,再慢慢接受的过程。因为任何改变都是艰难和缓慢的。云计算发展至今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是厂商的极力推崇,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谨慎观望。不可否认,云计算能大幅降低企业的IT投入成本,并减少IT部署时间以及降低资金投入风险;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业务系统还能根据企业战略需求快速的实现调整。然而,云计算依然存在不可回避的市场风险、几乎空白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应用的匮乏等问题,大副降低了云计算对企业的吸引力。

   

图17 制造企业对云计算的看法

五、e-works观点

  e-works认为,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云计算在制造业的普及之路还很漫长,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云计算要在企业落地,厂商、政府、企业三者缺一不可,作为技术的推动者,厂商必须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应用需求,围绕应用推动云计算发展;作为应用的实践者,企业必须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云计算的发展进程中,从提出需求到反馈效果,实现技术与应用的融合;作为标准的制定者,政府必须尽快着手制订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为云计算的发展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