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美国航母撤退真相:拿一辈子的致敬杯——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杯设计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16:55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11年12月14日 9:23    分享:

  艺术家徐冰是2010年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的被致敬者,被致敬的理由是“从《天书》到《凤凰》,展现了阐释中国的巨大野心和杰出才能”。他的《凤凰》也被制成了“中国梦”限量版艺术品。

  “中国人做Logo就是喜欢这里一块云,那里一块云。”徐冰在把“中国梦”当时的Logo放在艺术品上时,感叹起来,“你们给艺术家致敬,怎么不找艺术家来设计Logo和致敬杯呢?明年我来给你们设计吧。”

  当时的Logo是书法体“中国梦”和一笔圆弧,下面的确是几朵白云;致敬杯是仿古典礼器“琮”的青釉瓷器,很中国,但没有“梦”。

  2011年中国梦盛典前,设计任务落在了徐冰身上。

  徐冰和李悦合作设计了“中国梦”致敬杯。什么是“中国梦”,在设计中被反复讨论。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很多人“中国梦”的基础,空心杯柱完成的正是这个“工业感”。

  笔划和笔划开了一个会

  “中国梦”Logo的核心是徐冰的“新英文书法”。一眼看上去很难知道那是“梦”字,这个字一笔一划明明是颜体书法的外观,却并不是汉字。按照汉字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的基本规则,你可以读出五个字母:“d-R-E-A-M”,英文的“梦”。

  徐冰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以中国书法为素材探索当代艺术。他意识到汉字书法的书写规则,其实处处反映出中国人的性格、思维、处世哲学。首先是“暴力”:“书法里的点,讲究的是高空坠石,也就是要像山上砸下的一块石头;撇要写得像一把剑,捺要写得像大刀。”其次是“关系”:每个字写下第一笔,随后每一笔的位置、尺度,都要根据前面已完成的笔划来斟酌、调整。

  美国人何伟在《寻路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人驾驶汽车有一段描写:“人们怎么走路,就怎么开车。他们喜欢扎堆前行,只要有可能,总是紧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他们不大使用转向灯。相反,喜欢依赖汽车之间的身体语言: 如果一辆车贴着左侧行驶,那么你可以推测得出,它即将进行左转弯。”

  徐冰用自己发明的“英文方块字”为“中国梦”设计了logo。“梦”的笔划构造关系经过了多轮极其细微的调整。徐冰觉得这种调整与中国人对各种关系的平衡,道理上如出一辙。(徐冰/图)

  徐冰很赞同何伟的“身体语言”这一形容,而且这种语言的逻辑完全可以从书法中找到来由。两辆车挤到了一处,谁先走谁后走,很短时间里彼此就有了一个暗示,等于开了个会。

  1989年徐冰创作的“天书”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四千多个新创“汉字”,每个都像模像样,但一个有意义的字都没有。“商务印书馆离美术馆不远,一些老编辑去看,他们平时的工作是检查错误,而这个作品全是‘错误’,甚至造成一种强迫感,他们就不相信这么多字一个真字都没有。他们说看得特别难受。”至今说起来,徐冰还有一种顽童得逞般的快乐,“文盲反而无所谓,反正都不认识。”

  2003年,徐冰又创作了“地书”,从公共场所、设施的图示说明系统,从食品、日常用品包装上的图形标识当中,整理出一套“标识语言”或者现代社会的“象形文字”,写成“文章”。因为全是图形符号,“地书”毫不留情地抹去了正规教育给人带来的文化优势。

  “英文方块字”创作始于1993年,这种文字结合了英文字母和中国书法的运笔讲究。大多字母竟可以在汉字中找到现成结构,比如A可以拿“合”的上半部分来用,B可以写成偏旁部首里的“阝”,C则写成“区”的外框。

  把英文词语的字母按汉字笔顺规则结构起来,就成为“英文方块字”。这套“新英文书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浅显的“中西结合”或“西体中用”,而是使用人们最熟悉的文字元素,创造出从未存在过的一种解码逻辑和思维体验。

  “现在也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实验室使用这些字,分析人的大脑活动。”徐冰说。人的脑活动没有界限和止境,为人的思维打开全新的空间,当然应该是中国的梦想,更是人类的梦想。

  徐冰用书法将“英文方块字”写了出来,通过向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希望展现中国的成长、机会和可能性,呈现中国的多元和开放;借助践行者的人生故事,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的中国。“中国”这两个字,徐冰和致敬杯设计助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李悦都坚持使用最普通的报宋,宋体是新闻出版最常用的字体,这款大宋,有一点“笨”,大巧若拙的“笨”。

  李悦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好学生”,从来没领过任何奖杯。他对致敬杯最初的构思,是“颁给大师的玩具”。(李悦/图)

  玩具,1,工业感

  以“dREAM”为基础,致敬杯的设计却在三个月时间里经历了地覆天翻的变化。

  “dREAM”的字样最初体现在传统中国玩具七巧板的分块线条当中。李悦最初的构思灵感是“大师和玩具”。“‘中国梦践行者’并没有提‘大师’,但以他们对今天现实做出的巨大贡献,对我们未来的启迪,我认为这就是大师。”李悦说,“今天大师的成就,可能就来自儿时的一个梦。这个梦想的源头也许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或父母的一句话,甚至有可能就是一件玩具。”

  李悦在动手前查阅了大量奖杯设计、制作的资料,对传统的奖杯形制感到失望;金像奖、金唱片、金靴奖之类,都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一个。李悦说:“我的想象是大师在台上接受一份为人敬仰、膜拜的奖赏或肯定,而他抱的却是一个特点平实、哪怕有点像调侃的杯,比如就是个玩具。”

  “七巧板”的问题是“dREAM”这个字还在,但没了中国书法的元素;平板状的“奖杯”不适合单手高擎的例牌动作;装在金色盒子里的“七巧板”,李悦自己后来也调侃说“像一盒月饼”。思路按照“玩具”的概念改进,比如变成立方体,每个立面上都有“dREAM”,可以拆分成四十多块的“七巧板积木”。“我们确实走得太远了。”徐冰说,“其实我还是喜欢带有一定的‘保守’,或者经典性。”

  首次得到认可的是第二版方案——像用七巧板拼成立体的“1”,“1”象征第一,也象征惟一,顶部斜面上是徐冰的英文书法字“梦”,水晶玻璃杯体进行7块分割和粘合,可以在光影下呈现七彩。方案寓意很快得到通过,惟一的要求是“轻盈点”。李悦却痛苦得很,这是他被“逼”到江郎才尽时赶出来的,“我当时多想被大家骂回来,居然设计出这样的东西”。

  李悦和徐冰商量决定,另起炉灶。设计的矛盾点在于,怎么既能“单手高擎”,又不像满地可见的奖杯。

  什么是“中国梦”,在设计中被反复讨论。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很多人“中国梦”的基础,空心杯柱完成的正是这个“工业感”。方柱顶端伫立“梦”字,方柱正面,竖排微微浮出大宋字体“中国梦践行者”。“你仔细看,感觉是不太懂得美术字的人做的,有点社会主义初期的感觉,是很中国的。”徐冰说。

  为了把工业感坚持到底,致敬杯选材既不选金,也不选银,而是使用“很中国”的不锈钢。

  “细节”是方案通过后,大家一致的要求,完美的细节也许是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最需要停留的地方。

  为同时满足视觉上的“舒服”和加工要求,徐冰和李悦对英文方块字“梦”的笔划构造关系做了多轮极其细微的调整。“一个普通人拿着第一稿和最后一稿也许几乎看不出变化,但如果像找茬游戏那样把两张图放到网上,要求找出8处不同,他完全能够找到。”李悦说。在徐冰看来,这种调整的过程与中国人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对各种关系的平衡,道理上如出一辙。

  框的尺寸也有讲究:前后立板一样厚,横板则上薄下厚,比例近似中国书画竖轴装裱的“天头地脚”。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传统竖轴书画形式的取景框,世相风景,皆可入画。

  “我觉得这个致敬杯可以拿一辈子。”徐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