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x怎么用: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3)——哲理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20:56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3)——哲理篇  

 

题西林壁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 与全 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浪淘沙

 

[]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有感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  陆游

 

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