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郑永刚:原点思维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5:46:34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训活动年复一年、紧张而激烈地进行着,同时也必须看到有这样的尴尬场面:报告会上专家们慷慨激昂,听讲的老师们却无动于衷,即便心有所动,也不愿付诸行动;学员代表发言时,左右不离新课改理念和做法,回到课堂却是依然如旧,毫无变化;上交的校本作业如笔记心得也是转抄腾挪,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最后难免流于形式,走向空泛。总之,我们面临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研培训活动看上去热闹非凡,其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根源,乃是原点思维的缺失,即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之下,过分强调外界外物的作用力,以强制性的方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教师,教师的原动力未被充分有效地激活,主动性被遮蔽,主体意识和技能被掩盖,于是课改推进举步维艰,课堂教学的机械、僵化、雷同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本文将本着就事论事、反躬自省的原则,从教师本位出发,探讨如何扎实稳步地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构建。

一、目标定位:内驱力推动

长期以来,教师对职业目标定位模糊不不清,或把职业视为谋生手段,轻慢懈怠,三心二意,或对职业理想标准低,容易满足,固步自封,导致在自身学习方面必然缺少内驱力。现阶段的教育形势要求老师们完成从职业走向事业、从功利走向审美的跨越。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必得认真思考自己所处的坐标系,明确未来的出路。概括来说,就是两点:1、对职业情意的笃定和对职业价值的探求;2、对高远理想的执著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所谓“对职业情意的笃定”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应有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讲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殊不知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寻找乐趣,体会成就感。这份情意源于对职业价值的领悟和认同。即:选择高尚心灵,传承文明火炬,服务社会发展,创建民族未来。最终,在教育价值的追求中实现自我人生的最大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才能在功利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甘于平淡,拒绝浅浮,体验幸福,收获人生。

所谓“对高远理想的执著”即指教师要确立自己较为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以此勉励自我,激发能量,投身实践,不息奋进。于漪老师就经常引用《韩诗外传》里的一句话“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用行动兑现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格言。另外一点,教师给自己的自我定位不妨高远。古人云:“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谋其下,无所得。”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提出高标准,最后只能走向平庸。程红兵老师在担任建平中学校长时就提出了培养教师最后达成的四点目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和五个“我为之”(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信念;人不敢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不能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才智;人不能忍之我则忍之,这是一种气度。)可谓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极具前瞻性和代表性。仅仅有目标还不够,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对奋斗目标的逐步实施和分步检查。对此可以是粗线条的划定,例如张玉新老师把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之路分成四个阶段:模仿教学、独立教学、独创教学和自由教学。他认为:“对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了哪个阶段,也好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调整一下目标和做法。”。也可以是具体细致的做法,比如一年内写一篇教研论文并获奖,两年内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并获名次,三年内研究一部文学名著。

二、读书涵纳:学识储备,素养生成

    读书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支撑,是教师学识的有效积累,更是获得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在许多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常常因为储备不足而在备课、解惑环节捉襟见肘,疲于应对。有的中年教师过于依赖所谓的经验,不跟进学习,不读书、懒读书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独教师如此,国人读书情况普遍堪忧。2009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相对于日本的40本,美国的5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差距太明显。

王鹏伟先生认为:“读书的荒废,不仅误人子弟,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致命伤害。学校教育急功近利,迫于应试压力,教师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事实也是如此。从长远的观点看,教师热衷于钻研应试套路,而漠视读书治学,是舍本求末之举;热衷于尝试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⑴校园是教育文本的主阵地,必须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既陶冶学生,也成就教师。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自身学习的第一要务便是读书。

江苏省语文名师李震为编写《明代诗话全编》和曾巩研究资料,到连云港市图书馆查阅《四库全书》,每天静读九个半小时,历时十二载,占领了专业发展的制高点,“生命承受了非常的压力,生命的潜能也得到了深度开发。”程翔老师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化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是‘文化人’的要素。”当下教师亟需修炼的正是潜心读书的内功。

从目前来看,教师读书面临的难题有两个:没有时间读,不会选择书籍。解决第一个问题在于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学校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次数,教师减少应酬,腾出专门时间开读书会,办读书节,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共建书香校园。解决第二个问题,不妨结合专家建议和实际校情开出一个推荐书目,参考方案:1、学科书籍和专业杂志。以语文为例,学科书籍有文学名著、汉语语言学专著,专业杂志有《语文学习》等;2、教育理论书籍。比如杜威、舒尔曼的教育学著作,以及心理学、教学论等。3、教学文化书籍。如《废墟中的大学》、《教师博览》杂志等,阅读此类书刊的意义在于:开拓文化视野,涵养教学品质,养成思考习惯。

三、案例反思:追问教学实践

    反思是对教学中缺憾的弥补、改造和重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灵活自如的教研活动。反思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和能力,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识。“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作为主体,以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指导理念、行为、方式、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用以提高新一轮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它立足于鲜活的文本案例,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重建课堂、改造课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螺旋式提升。曹勇军老师在执教《祝福》和《品质》时对设计课堂主问题方面就有过极富启发性的改造。对于《祝福》这篇经典小说,教者多从梳理情节入手,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找出祥林嫂人生的重大转折和变故。他认为这种常见的问法“不动脑筋,张口就问学生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一问就闷了,学生就不愿 ‘动’了。”设问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正是我们许多老师教学设计的结症所在。曹老师变幻视角,独辟蹊径,以祥林嫂的一段肖像描写“五年前的头发,却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作为切入点,紧扣“四十上下”这一语焉不详的词语激起疑问,探讨祥林嫂死去的具体年龄,于是学生细读文本,争相寻找显示年龄的词句,“这样的设问既让学生梳理了情节,了解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又训练了对关键词句的筛选整合能力,问题切入口小,但辐射面广,一举多得,效果不错”⑵。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故事内容简单明了,在常规的小说教学套路中很难让学生贴近文本的价值和魅力。如何让提出的问题化静为动、尺水兴波,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思考?曹老师抓住反思的着力点,以小说中两个“啊!”作文章,引导学生揣摩两个词在语气和感情的微妙处,从而追问格斯拉的真正死因,深切感受一位普通皮革匠的人性光辉和道德光芒。于是,在反思中探索,表现了思想的张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和胜境。

   大量实践表明,反思活动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展开:1、回顾与筛选,这是确立反思的对象;2、比较与判断,这是反思的思维方式;3、假设与实践,这是反思后的生成;4、审察与归结,这是对反思流程的回顾和整理。它一般按照“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 的模式渐进,呈现循环态势。反思是我们一线教师走向成功的法宝,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置身教学情境,勤于观察教学环节,认真审视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作为对实践的有力追问,是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和良好的习惯。

四、质疑批判:追求思辨能力

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聪明才辩,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对于教师而言,走向卓越,走向专业,不独依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见识和见解,这是创造能力的体现。而质疑批判是教师创造能力形成的起点。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教学改革的前沿,在把握课程、理解教材方面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话语方式,不迷信教学权威,不迷信参考资料,杜绝人云亦云、跟风说话、没有主见的现象,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教师在学术方面呈现独立性和开放性,立意方面有前瞻性和思辨性。

教师的思辨能力即是自我建构的必然诉求,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前提条件,正如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里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独立创新的内涵在于对一些陈见旧说批判与否定,且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以语文教改为例,生活化语文的提出是对“唯书本至上”的教学观的反拨,语文人格教育是对应试语文的批判与改造,正是许多改革家的思想照亮了我们教学的天空。

如何使之成为可能?教师首先须得研读相关思维理论著作,掌握思维方法,以思维为解读课程与教材的武器。其次,学校应当积极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倡导备课讨论和教学沙龙等活动,对教师有价值的论点或建议给予肯定,鼓励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建构校本化且多元化的学术气氛。

五、探究专题:走向精深之境

稳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最直接的教研方式便是以专题为突破口,吃透教材,探究师教生学的内在规律,以期让教师达到“辨精微于游刃之间”的境界。其步骤是先分类,后分析个案,从而归纳某类教学内容的特定教学程序。专题探究的方法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策略是以少胜多,以一挡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高中语文为例,按照文体可分为文言文、现当代散文、小说、古代诗歌、戏剧、作文写作等门类。以作文专题为例,“教什么”是研究的起点,归纳如下:1、提炼见识,教思维能力;2、培养积累意识和感悟能力;3、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教”是研究的归结点,总结如下:1、指导阅读评论文章,启迪观点;2、要求撰写读书笔记,鼓励思考;3、强化日常写作训练;4、实行学生自评自改和口述作文思路等制度。

在探究专题的操作环节中,或以备课组为单位,或以2-3位老师为团队,每个学期精研一个专题,教师必须充分占有文本资料,设计上不妨一课多案,反复比较,最后将心得和成果以文字形式推广,从而开掘出一片天光云影,达到蕴含一种别样的灵动美的效果。

教师专业发展,犹如一片树林的生长,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快速达成。我们把恒心与毅力作为专业化的品质,定位于高远,将读书、反思、质疑、研习专题等做法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统一为共识,并走向常态,追求务实与细致,必定为教师的教研生命注入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