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视频: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1:27:16

宁陕之交“打锅”牛氏的源流和现状

作者:牛振民 来源:未知 日期:2010-9-12 14:56:34 人气:185 标签: 导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中卫、盐池、平罗、固原、西吉和陕西省定边、靖边等市、县,生活着万余名“打锅”牛氏的后裔。大家都声称其先祖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中卫、盐池、平罗、固原、西吉和陕西省定边、靖边等市、县,生活着万余名“打锅”牛氏的后裔。大家都声称其先祖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但各属于哪一支的传人,于何时经由何方迁到本地,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笔者自从参与牛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后,始留意这一问题。几年来,三下陕北,四上中卫,期间得暇走访金积回族聚居区,并通过电话了解,基本厘清了这批族人的来源和现状。由于个人精力、能力所限,难免存在错讹或挂一漏万之处,现将这些尚不成熟的材料公之于众,庶几得到知情宗亲的帮助指正。

 

宁陕之交“打锅”牛氏的源流

 

宁陕之交“打锅”牛氏的来源问题,目前两说并存:一为翼祖之后,一为景先公之后。前者源于当地传说和族人推测,后者见诸中卫《牛氏源流家谱》、《牛氏家乘》和《牛氏家志》记载。

一.翼祖之后说

在陕西省葭县牛记山(今佳县白云山),保存有一座牛氏祖庙和两座牛氏祖坟。祖庙和祖坟的主人为牛登第夫妇。据说其先祖娶有八妻,生有十子,疑为翼祖之后。因为十八祖中只有翼祖生有十子,且打锅后也只有翼祖留在原籍,加之迁徙时间与明初移民背景相符,所以可信度极大;唯一与其他省区传说不同的是“娶有八妻”,尚属独家之言,有待进一步考证。

牛登第的子孙大约在葭县牛记山住了两代,其后裔陆续迁往本省靖边县宁条梁(今梁镇)老庄村和定边县砖井堡牛圈村。经过族人百余年的艰苦创业,至明代中叶,已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便向周边乡村不断辐射,并辗转往富庶地区搬迁,甚至有人迁到银川、金积等川区谋求发展。至明季,仅十一世祖牛国才名下,在砖井堡(今划归黄湾乡)牛峁子村就拥有良田“东至齐国勋,南至私盐路,西至石友虎之坐庄,北至车路渠之沟渠”(1)近万亩,号称“牛万梁”、“牛万壕”,可谓富甲一方。清康熙(1662—1722)年间,十二世祖牛化麟因“熟于弓箭、刀法”,凭着“平定吴逆(三桂)”之功,受到康熙皇帝召见,“赐赍有加”,并“升任贵州副将,署咸宁总兵,授安龙镇总兵”,其长子牛发祥曾任张家口总兵,其孙牛荐弃武习文,“苦志诵读,由廪生拔贡”(2),是全县著名的饱学之士,曾经参与编纂乾隆版《定边县志》。该志所收其《重修关帝庙碑记》、《十方禅院装修工竣序》、《鲁班庙工成记》等文,词约义丰,华而且实,彰显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他如牛嵰、牛际隆、牛启祥、牛遵宠等远祖的事迹,在《定边县志》中也颇多记载。迁徙中卫的三世祖牛星灿是康熙庚午(1690)乡贡(3),据说其子牛维骍曾任新疆武府将帅府参谋助理,并赐同进士出身(4),惜乎史料中未曾记载。在《花马池志·忠孝义烈》卷“烈妇”条还载有盐池牛门李氏以死殉夫的事迹:“李氏,牛彦杰之妻,因夫亡,以身殉葬。道光庚寅(1830),旌表其闾。”虽是旧道德的牺牲品,却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

盐池县和陕北各县,盐池牛氏和陕北牛氏,在地域和宗族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分解的密切关系。早在北魏时期,盐池就隶属治所在陕北定边的大兴郡之西安州。此后虽多有变化,但始终是分少合多。至明朝前期,盐池虽属宁夏后卫,却仍归陕西都司管辖。这一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的作用,直接导致两省族人的往返迁徙。

散居于盐池县各乡镇的打锅牛氏后裔乃是陕北打锅牛氏的分支。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一位生活在靖边县宁条梁、江湖上人称牛老五(在组织中位序老五,并非实名)的远祖,亲率邦才、国才、宏才、大才四子,离开故乡,四处寻访先祖打锅的踪迹。后国才公归籍于定边砖井堡族人聚居的牛峁子。大才公归籍于中卫西园族人聚居的牛滩。邦才公落籍于宁夏卫的牛家道(今银川市金凤区三一支沟村)。宏才公落籍于宁夏卫金积堡的牛家桥(今吴忠市上桥镇牛家坊村)。牛家桥原名失考,本为回族聚居区。先祖协同当地回胞修了一座小桥,遂以牛家桥名村。从此族人在生活上逐渐穆斯林化了。这便是金积牛氏的来源。

宏才公子嗣数目不详,其中一子名唤牛震。可能为了使后人保持一脉祖宗遗传的汉族血统,大约康熙十年(1671)前后,牛震公令其二子文广(老实)、文科和两个佚名侄子回归故里。不知何故,兄弟四人中途却落籍于宁夏后卫(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文广、文科二公定居于侯家河区(今青山乡)的毛头梁村,两个堂兄弟另居他乡。他们便是盐池县牛氏的始迁祖。

宏才公定居于金积的其他子孙与当地回族通婚,遂皈依回教。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生活蒸蒸日上。至清同治(1862—1874)年间,其后裔不幸裹入陕甘兵燹的漩涡,八个远孙全部出逃避难。乱平后只回来三人。据说另有一人落籍新疆,一人落籍内蒙古磴口,一人落籍甘肃省直隶州硝河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其余二人不知所踪。因此,凡是因同治之乱由金积堡辗转落籍于以上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回族牛氏,都可能是打锅牛氏的分支(详见拙文《回乡访同宗》)。

居住在宁夏银川市打锅牛氏族人主要有两支:一支聚居于银川西郊的牛家道,即前文提到的来自陕北靖边县宁条梁牛老五之子邦才公的后裔。同治年间又有部分因避难逃自定边的族人与其合为一宗,现今已无法分清孰先孰后了。另一支聚居于贺兰县的金贵乡,其先祖自洪洞打锅之后,几经辗转,于清末民初经由内蒙古包头逃荒至当地落户。

居住在宁夏平罗县的牛氏族人较少,自称是“六祖打锅”的后裔,来自陕北神木县的牛家梁。

散居于固原市的牛氏族人来源较为复杂:有汉族,也有回族;有打锅牛氏,也有非打锅牛氏。其中西吉县的打锅牛氏声称其始祖曾任县令,姓名不详,因为官清正,人称“牛青天”。后来不知何故,有八兄弟打锅迁徙,自称“八锅牛”(疑为“十八锅”之误)。这支族人经几代辗转漂泊,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从甘肃省秦安县牛家坡村沿路乞讨来到固原,定居在西吉县平丰乡各村。另一支族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由甘肃省天水市迁徙至原州区头营乡。聚居于西吉县硝河乡的回族牛氏,是同治年间自金积堡经由甘肃省天水市避难而来,可能是打锅牛氏的另一分支。

二、景先公之后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西园乡牛滩村牛生臣宗亲珍存的清道光三年(1823)所修的《牛氏家乘》记载:“我始祖大明洪化别驚也,为景先之适(通嫡)嗣。”因该《家乘》为手书本,笔误颇多。依笔者愚见,明代并无“洪化”年号,疑为“成化”之误;古来素无“别驚”之职,疑为“别驾”之误。不过,《明史》卷一四三《列传》第三十一确有景先公的传记。本传记载:“牛景先,不知何许人。官御史。金川门开,易服宵遁,卒于杭州僧寺。已而穷治齐(泰)、黄(子澄)党,籍其家。”这段文字的关键是景先公的籍贯问题。据时人史仲彬口述《致身录》所载,景先公为沅(今湖南芷江县)人。但由于该文于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才流行于世,可信度不大,所以《明史》的编纂者并未采纳这一说法。况且在中卫市牛滩村族人珍存的四部家谱中,都记载其始迁祖,即“景先之适(嫡)嗣”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为“四祖打锅”之一脉。明、清人之所以会对景先公作出“不知何许人”的断定,唯一的解释是后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因永乐皇帝“靖难”成功后,“穷治齐、黄党”,对其他成员均是“夷其族”,对景先公仅仅“逮景先妻妾,发教坊司”(5)处置,并“籍其家”。看来牛氏男丁早在劫难前便已出逃,无“族”可“夷”,只能“籍其家”以泄恨了。而在出逃之际“打锅”诀别,既合情,亦合理(详见拙文《大明建文御史牛景先》)。

当地人传说“四祖打锅”的大致情节是这样:明代某期,景先公的四个后裔来到本县贾村大槐树下,模仿当年十八祖打锅的行为,将一口砂锅破为四块,兄弟四人各执一块,诀别而去,几经辗转,一人落籍新疆,一人落籍陕北,一人落籍甘肃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一人落籍宁夏中卫(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

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待厘清:

一是景先公与翼祖的关系。如前所述,既然“四祖打锅”是模仿“十八祖打锅”的行为,而且其籍贯都是山西洪洞,那么,从时间上推算,景先公有可能是翼祖的子辈,“四祖”有可能是翼祖的孙辈。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胆假设”,还须倚靠充分的材料方能“小心求证”。景先公的事迹之所以在《明史》中语焉不详,而且在外地族人的家谱中绝少涉及,唯一的解释还是保密工作做得好。试想,一个到处被通缉的朝廷钦犯,其后人怎敢大肆张扬?而地处西北的陕、甘、宁、疆省区,正是避难的最佳选择。至天顺(1457—1464)年间,朝廷对“齐、黄党人”予以大赦,万历时,其“各为其主”的选择反倒变“罪”为“功”,甚而有“给事中欧阳调律上其书于朝,欲为请谥立嗣”(6)之举。这时,后人公开其姓名、籍贯,同样是既合情,亦合理。

一是“四祖打锅”的时间。以往各地族人往往将其始迁祖定居当地的时间,讹传为打锅的时间,这最容易将后人的研究工作引入误区。“四祖打锅”的时间之所以一度被说成是明末,正根源于此。按《牛氏家乘》所称,这位“景先之适(嫡)嗣”为“大明洪(成)化别驚(驾)”,而且“至七十致任归田,遍观方域,卜宅于中乃安厝”,那么他“卜宅于中”的时间只能在成化之前,减去“遍观方域”(其实是辗转漂泊)和积蓄资金的年份,“四祖打锅”在明代前期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指出的是,族人编修家谱多乐于给先祖添加光环,或赋之以传奇化色彩。即以中卫《牛氏源流家谱》、《牛氏家乘》和《牛氏家志》为例,《家谱》中谱列祖宗有功名者五人:明代文林郎一名,登仕郎一名;清代进士二名,将仕郎一名。但笔者遍查清乾隆版《中卫县志》,只有三世祖牛星灿是庚午乡贡,其余皆为乌有。这部《家谱》的价值是为我们印证了“四祖打锅”和明代移民的背景关系。据《明史》记载和今人张春先生《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研究所得,明代前期确有同时向陕北、凉州、中卫等地移民的举措,并有人辗转流落新疆。我们只须将“四祖打锅”定位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就可以了,而不必在意祖宗头上的光环。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无论“十八祖打锅”还是“四祖打锅”,都不过是明代前期牛氏远祖先后两次被强行移民的史实罢了。由于两次打锅时间相隔较近,致使当地后人已无法辨清彼此的先后和门派之别了。

 

宁陕之交“打锅”牛氏的现状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宁陕之交牛氏族人的居住、生活、工作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有人迁往县城,有人迁往省会,有人迁往外省,还有人走出国门,在各地域、各行业发展着自己的事业。

目前居住在定边县的牛氏族人仍为大多数。首发祥地牛圈村因居住条件恶劣,已搬迁一空。次发祥地牛峁子村现划归黄湾乡,尚有260多牛氏族人固守先祖基业,加上同乡牛长渠村520余人,全乡共有族人近800名。砖井乡所辖的张千渠村有牛氏族人410余人,牛梁梁村有100 余人,闫塘村有36人,全乡共有近550人。郝滩乡的牛氏族人居住比较分散:郭小湾村有280余人,路天池村有144人,牛长湾村有80余人,牛湾村有60 余人,毕沙湾村有60 余人,四十里铺村有47人,许连圈村有36人,上崾崄村有32人,全乡共有740余人。与郝滩乡的居住分散相反,贺圈镇族人的居住则比较集中,460多人全部住在王来滩村。安边镇族人居住也较为集中:牛圈塘村有490余人,北园子村有22人,全乡共有510余人。学庄乡的牛沟畔村有族人71人,齐图庄村有48人,高寨子村有11人,全乡共有130人。石洞沟乡的石洞沟村有族人23人,牛梁村有214人,钟梁村有53人,全乡共有300余人。堆子梁乡的堆子梁村有族人106人,牛小湾村有40人,全乡共有146人。纪畔乡的张梁村有族人近50人,海子梁乡有40余人。另外,盐场堡村的300多族人全部是由盐池县青山乡牛记圈村回迁而来,分别居住在该乡关地滩、波洛池和二楼三个村。除此之外,还有从各乡镇迁入县城的族人30人左右。这样,全县共有牛氏族人逾4000名。

靖边县与定边县毗邻,该县的的牛氏族人一部分来自葭县(今佳县),另一部分由定边、盐池族人回迁构成。主要居住在靖边镇的张家畔村、东坑镇的彦家洼村和宁条梁乡的梁镇、老庄、黄蒿塘等村,共有400余人。

盐池县牛氏族人绝大部分是牛文广(老实)、牛文科二公及其堂兄弟的后裔,现有人口逾3000名。

文广、文科二公落籍该县的高窑子村后,因身世孤寒,无力娶妻,文广公便给毛头梁村的李氏入赘为婿。由于天性忠厚,当地人送给一个“老实”的雅号,久而久之,真名失传,遂以老实为名。老实公与李太夫人生有四子,分别唤作牛福、牛寿、牛双、牛全。除长公牛福传至第五代绝嗣,其他三公的后裔现今居住在花马池镇海牛滩村有580余人,刘八庄村有20余人,全镇共有600余人。居住在王乐井乡边记洼村有130余人,西双圪塔村有20余人,全乡共有150余人。居住在青山乡牛记圈村有300余人,龙记湾村有20余人,全乡共有320余人。居住在大水坑镇牛寨子村有460余人,南洼村有200余人,全镇共有600余人。居住在冯记沟乡周石井子村有22人。另外,居住在定边县盐场堡乡的300余牛氏族人全部是老实公次子牛寿的后裔。这样老实公现有后裔近2000名。

文科公妻氏不详,生有三子,分别取名为牛森、牛连、牛杰。这三公的后裔现今居住在王乐井乡北牛记圈村有380余人,牛记山村有260余人,全乡共有640余人。居住在青山乡月儿泉村有近250人。居住在大水坑镇张保梁村有120 余人,文科公现有后裔近1200人。

另外,居住在大水坑镇躖兔沟村的族人有近80人,居住在冯记沟乡牛记口子村的族人有近240人,居住在惠安堡镇西牛记圈村的族人有170 余人。三处族人虽然与文广、文科二公后裔的辈分清楚,但祖系不详,可能是二公堂兄弟的后裔。

居住在银川市的牛氏族人后来由于一部分迁往金积,现今为数不多。目前聚居于金凤区三一支沟村的邦才公后裔大约有80余人,聚居于贺兰县金贵乡的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族人大约有50余人,共130余人。

吴忠市的回族牛氏大都居住在上桥镇。其中牛家坊村有1000余人,罗渠村有300余人,解放村有50余人,全镇共有族人近1400名。

中卫市由于自然环境较好,宜于人类生存发展。族人迁居当地后基本稳定。现今大部分聚居在该县的西园乡牛滩村,小部分居住在柔远乡的范庙村和东园乡各村,共有族人3000余名。                                                    

平罗县的牛氏族人为数不多,现今居住在姚伏乡的约有20余人,居住在高仁乡的约有20余人,居住在五香乡的约有10余人,全县共有族人50名左右。

固原市的牛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原州区和西吉县各乡镇。其中原州区头营乡有100余人。西吉县平丰乡的西坡村有70余人,葛岔村有30 余人,苏堡乡有50余人,万崖乡有50余人。除此之外,硝河乡的隆堡村和刘家崖村还有50 余名回族牛氏,系清末同治之乱从金积堡辗转甘肃天水迁徙而来。全县共有牛氏族人250余人。

宁陕之交的牛氏不但人口较多,而且事业有成。出生于银川市牛家道的牛万金,民国时期曾任新城区区长,为官清正,广行善事,深受当地人敬重。出生于定边县贺圈镇王来滩村的牛化东(1906—1995),1926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潜伏敌军内部,从事兵运工作。解放后,先后被授予大校、少将军衔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历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享受副兵团级待遇。其他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加革命者也为数甚众。在盐池县,牛氏族人因参加革命早、担任干部者多,曾一度被人谑称为“牛家一槽官”。不幸的是这“一槽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民主革命补课”中横遭迫害,有的甚至死于非命。后虽然获得平反,但已经是“寂寞身后事”了。

到了新时期,族人子弟考入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者不胜枚举。但他们的择业方向与其先辈大不相同:从政者极少,从教、从医或从事其他科技事业者较多。而且他们的眼光也不仅局限于本土,而是投向全国各地。不少子弟还走出国门,到欧美等国谋求发展。如前文提到的牛万金曾孙牛少华,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科院任职。出生于中卫市东园村的牛勇,博士毕业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出生于该市韩闸村的牛生杰,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再以笔者生长的牛寨子村为例,先后有四人落籍欧美等国。其中落籍美国的牛一民,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取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某软件公司供职,从事硬件研发工作,是该公司不可或缺的骨干人才。落籍英国的牛有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又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今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为英国生理学会会员。

值得称道的是族人还女秀频出:由定边县郝滩乡嫁到靖边县东坑镇的牛玉琴,身罹各种不幸,长期坚持与沙漠苦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盐池一中原副校长牛秀民,从教四十余年,执教有方,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由牛寨子村走出的上海师大毕业生牛之隽,在大学任教四年后又考入美国马歇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全A成绩被收入《全美100名优秀华人留学生姓名录》,毕业后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创办广告公司,事业日益看好。

总之,在宁陕之交各县分、各部门、各行业工作的牛氏族人,大都十分优秀,口碑甚佳。当然,和任何地区的任何姓氏一样,牛氏族人自然以凡人居多。但即使是凡人,也大都善良,勤朴,正直,上进,甚至连中小学在校学生也多为出类拔萃。几年前坊间传着一则真实的趣闻:一位前任校长帮助一名牛氏子弟转学,现任校长面有难色。前任校长说:这是牛家的孩子,现任校长欣然接受。由之可见,祖宗优秀的遗传基因永远使后辈受惠无穷。

 

注释

(1)牛振宏珍存《清嘉庆十九年更换顺治十三年地契》。

(2)乾隆版《定边县志 ·人物志》。

(3)乾隆版《中卫县志 选举表卷之七》。

(4)牛生海《牛氏家志》。

(5)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十七。

(6)《明史》卷一四三《列传》第三十一。

 

 

 鸣谢:

一.此文在收集素材过程中,中卫市牛生臣宗亲珍从的《牛氏

家乘》、牛生海宗亲编著的《牛氏家志》和牛振宏宗亲珍存的《清嘉庆十九年更换顺治十三年地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此文在撰写、修改过程中,曾得到堂弟、堂妹牛惠民、牛志民、牛旭民、牛扶民、牛士民、牛永民、牛硕民、牛玉民、牛佐民、牛庆林、牛春萍以及靖边、银川、吴忠、平罗、固原牛门宗亲的大力支持、协助,亦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