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先驱 造物主:有效教学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8:33:45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觉得,目前的有效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 我们常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但只要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我们现在每班都配备了多媒体,不可否认,这对教学活动肯定有一定的促进和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有些学生反应稍慢就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有些学生只看课件中的新鲜内容,不注意所学的知识点等等。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做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