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阿卡基德:《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21:07:38
吴恒祥 著
阅读提示
有这样一个出身普通家庭、资质平平的孩子,他爱读课外书,爱下棋,爱养宠物……他不搞题海战术,不上辅导班和兴趣班,甚至从不熬夜学习,不爱记笔记……
但就是这个孩子,中考张家港市第一,2009年高考江苏省状元,生活中忠厚待人,孝亲感恩,自信自立,后劲十足。
本书正是关于这个名叫吴敌的孩子如何成长的家长手记。身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父亲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用心血浇灌孩子的过程。
(一)普通孩子也能成功
我的儿子吴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吴敌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我是一名教师,中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再进修大专、函授本科,一晃近30年,也算教育系统的一名“老兵”了,吴敌的妈妈原先是电影放映员,后来一直在一所学校做后勤工作。往上追溯:吴敌的祖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吴敌出生前,外祖母已经过世,外祖父已从乡镇干部的岗位上退居二线……总之,我们的家庭是无数普普通通家庭的一分子。
吴敌的先天禀赋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再怎么观察,也看不出他有多少聪明绝顶的迹象。学习上,时不时也会遇到困难,挨老师的批评也是家常便饭;考试不如意的时候也不少,考顺了可以拿第一,考砸了在他那个学习方阵中垫个底也正常。
吴敌的学习经历很平凡:幼儿园、小学上的都是一般的乡镇学校,也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外辅导班。读初中的时候,晚上一般是9点左右休息;上高中时一直住校,夜里10点学校统一熄灯。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吴敌的学习张弛有度,跟“拼命三郎”不沾边,我们做家长的也轻松自在,对他的学习较少过问,学习上他基本处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状态……这样的学习经历也实在是平凡得很。
但普通并不意味着自甘落后,平凡也不是平庸的同义语。在吴敌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抱持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寒门里可以走出英才,深山里能够飞出金凤凰。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普通家庭一样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为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事实也果真如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吴敌的学习和成长蓬勃发展:
从小学到高中,他连年获得“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先后四次获得科技知识、数学、物理等项目省级竞赛一等奖。2006年中考,他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他收获了全省高考最高分,如愿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学习;进入清华园之后,获得了当年“2008-2009年度清华大学新生一等奖学金”、“优秀新生海外研修奖学金”等奖项,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吴敌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普普通通的家庭里出生的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样能够演绎出不普通的成长故事,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的那样:“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二)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做家长的要有正确的定义,不能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在我们看来,吴敌考试得了第一,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比这些,我们更看好他拥有了独立学习和自主选择成长道路的能力,具备了追求卓越、正直为人、平和淡定、自我完善等良好品行与素质。我们觉得,不断增强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孩子获取人生幸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更高层次上的成功。
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朋友们(同时也是告诫我们自己)的是: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不能把考试成绩、考取的学校等表象的东西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孩子的先天禀赋、智能结构、生活环境、成长周期等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因而不能以某个孩子的成功模板来“套”自己的孩子。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孩子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学习和成长,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和快乐,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喝彩和掌声。
吴敌出生的头一个月,我母亲跟我们一起住。母亲养育子女多,照顾婴儿有经验。怎么给孩子裹襁褓,怎么为孩子洗澡,母亲示范加指点,爱人虚心当学徒。我呢,拿拿尿布,递递毛巾,专打下手。但那时母亲年纪已大,身体不大好,她对孩子的态度与我们的差异也很大,吴敌哭几声,我和爱人没当一回事,她却急得什么似的。我母亲疼爱孙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怎么教养好孩子,我们有自己的看法。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见我们自己带孩子忙是忙,但孩子带得还不错,又不忍心我们再分身来照顾她,就托人叫父亲来接她回乡下老家了。
我们没有坚持让奶奶来带吴敌,是出于这样一些思考: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的老师,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谁也替代不了父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发现了“皮肤饥饿”现象,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抚,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这些爱抚,只有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尽量多地将时间分配给孩子,在嬉戏抚摩间,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带给孩子最宝贵的成长营养。
如今年轻的父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比老一辈,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苦活、累活、脏活做得比较少,其中有些人嫌带孩子麻烦,把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来养育。殊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很多有识之士对此有过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弊端:老人的溺爱、迁就不宜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老人的包办代替不宜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老人的教育观念不宜培养孩子的时代精神。老人喜静不喜动的身心特点不宜孩子的健康发展。
其实,年轻的父母自己带孩子有很多优势。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接触面广,视野开阔,接受和理解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孩子在他们身边,能够接触到许多在老人身边接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和活力,可以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他们思想开放,完全可以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来弥补育儿经验的不足,同时对长辈的育儿方法加以取舍和改进。父母自己带孩子,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三)父亲与孩子共成长
丰子恺曾说:“父亲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做父亲的,都想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好。但在怎么教上,各人的看法和做法不尽一致。我以为,父亲教育子女,不在于对孩子苦口婆心,说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身体力行,做出样子给孩子看。身教胜于言教,父亲的积极进取与正直为人,是感召子女的最好教材。
1997年,吴敌读小学一年级,我以34岁的“高龄”参加了省教育学院的中文专业本科(函授)学习。此后的三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几乎每个晚上都要备课、看书,自我“充电”的时间比以前更多。那期间,吴敌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个时期能不能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对他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我虽抽不出多少时间对他的学习进行指点,但我工作之余的投入学习,营造了较强的家庭“学习场”,无形中对吴敌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果然,他在学习上很快进入角色,表现可圈可点,并始终保持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势头。我呢,也顺利地取得了本科文凭,先后被评为市中学语文教学能手、市中学语文学科教改带头人。
从2002年起,我改做教育科研工作。此后几年,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研读教育理论书刊和撰写教育科研文章,几乎成了我每个夜晚必做的功课。每有文章发表,我都要拿来和吴敌分享。虽不是什么“大作”,但老爸的努力对他来说肯定也是一种不小的激励。有行动,就有回报。到2006年,我已有近百篇大大小小的文章刊出,被授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称号,吴敌更是取得了全市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朋友们在我的头上加了一顶桂冠——“状元他爹”。
进入高中学习后,吴敌在继续努力。我呢,也没有止步不前。2006年下半年,我自学了好几本有关调查统计的专著,反复钻研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终于悟得了一点门道,相继有10多篇调查报告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其中的几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2007年,组织上借调我到局办公室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任务,我努力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忙碌的空隙,我也不忘到吴敌的学校去看看他,和他的老师进行沟通;他周末回家,我们总要聊聊各自的工作和学习。看到他学习上一路高歌猛进,思想上也成熟了许多,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2009年牛年高考,吴敌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圆梦清华,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牛人,我也因此当上了“牛爸”。高考成绩揭晓以后,有家媒体曾编发一组专访全省高分考生父母的文章,题目就叫《看这些“牛爸牛妈”怎么当父母》。
看了以上文字,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的事业心比你强多了,取得的成就也是你所望尘莫及的,但是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他怎么就不和我一道成长呢?
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回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谁也没有解决所有孩子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这里,我只能给家长朋友们提个醒:在你忙于事业时,你有没有只顾自己单兵独进,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与孩子共同成长,关键在于一个“共”字!
(四)新时代的“孟母三迁”
我原先生活的那片土地,或许是经济欠发达的缘故,有些家长满足于今朝有酒今朝醉,进取心不够强,孩子也变得像父母一样;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导致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吴敌两周岁的时候,我萌发了跨省调动工作的念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举家千里大转移。
事实证明,我们的这次“壮举”,对吴敌此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家一安顿好,我们就将吴敌送到本镇的幼儿园读中班。当时我们老家农村还没有像模像样的幼儿园,相比之下,这所幼儿园的教育设施、师资素质等办园条件要好得多。1997年,吴敌到本镇中心小学读书。吴敌喜读书,爱思考,成绩好,加上有胖嘟嘟红苹果似的小脸蛋,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他也不负众望,几年中,不仅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大大小小的班干部当个遍,学习上更是一路领跑,成为校园里的知名人物。看到吴敌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为自己的工作调动感到庆幸。如果错失了接受良好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机会,吴敌就算是一颗大珍珠,恐怕也要被埋没,发不出耀眼的光芒来。
举家迁移的第8个年头,我再次面临工作调动的抉择,领导想调我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搞了近20年的教学,突然要面临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考虑到这次调动可以让吴敌进入市区学校就读,我还是毅然决然地答应了。那年8月份,我们卖掉才住4年的新房子,到市区租了一间小房子住下来,吴敌随我们到市区的梁丰小学读六年级。这所小学当时校容校貌一般,但教育教学质量比较好,经过一年的学习,吴敌的进步很快。2003年,他以第38名的成绩进入全市最好的初中之一——梁丰实验学校学习,从此拥有了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当然,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还包括家庭环境。不少时候,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做家长的可能无法改变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但我们用不着因此而自责,更不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失去了信心。相比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至于怎样营造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家庭环境文化气息比较浓郁。
二是家庭人际关系和谐民主。我们家中没有发生过一起家庭战争,小规模冲突也难得一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和吴敌的妈妈更是步调一致,从不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对待吴敌,我们从不摆出家长的威严,来给他划定红线、设置雷池。他呢,享受着家庭教育的民主,自自然然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
(五)说说我们家的“网事”
我一直认为,上网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是弊大于利。孩子上网的好处,可以列出一二三四来,这确是事实。但所有好处和上网带来的弊端比,都可能被冲销得一干二净,以至于“资不抵债”。孩子上网的害处可以罗列出一长串来,这里我也不去啰嗦,单挑其中的一条来说说。在国家多个部委联手对互联网的低俗色情内容进行整顿之前,网络上的这些内容曾一度如决堤之水,泛滥成灾。不说一般的网站,就连少数政府网也要挂上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以此来吸引网民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由着孩子上网,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点击、窥看。面对那些充满挑逗甚至赤裸裸的文字描述、图片或者视频,估计没有孩子能够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冲击,能够做到依然故我、安下心来学习。
惹不起,躲得起。为有效阻断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们家干脆不装宽带。这样,吴敌在家里的时候,学习累了,就只能玩玩一般的电脑游戏,或到客厅里瞅一会电视,想上网也没有机会。当然,我们家长也只能和他一样,在家中只有和网络“绝缘”的份。一般情况下,我找点书看看,或写点东西;吴敌的妈妈做做家务,看看电视,翻翻杂志。没有网络的日子,我们的生活也一样过得充实自在。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我们这样做太老土,认为时代不同了,家长在家上网很正常。我当然不会反对家长上网,工作期间,我一刻也离不开电脑,网络是我做好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高级参谋。我的原则是,只要孩子在家,我们就坚决不上网。不然的话,家长在网络上玩得热乎,既容易让孩子学习分心,又不利于家长发挥良好的身教作用。即使家长在家上网是为了工作,也会对正在学习的孩子产生一定的干扰磁波。
如果家长真的有事情非上网不可,就到单位去,或想别的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家长辛苦一点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家里装了宽带,不让孩子上网不就得了;或者孩子上网时,家长一直看着他,不让他点击不健康的网页。我觉得,这样做,势必要跟孩子解释来解释去,还不一定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甚至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其这样,倒不如干脆不装宽带来得清净省事。
本着这样的认识,多少年来,我们家一直与网络生活脱节。十多年前,我们家就有了第一台电脑,后来又添了两台笔记本电脑,但一直没有与互联网接轨。直到高考结束之后,吴敌即将满18周岁了,我们家才申请装了宽带。
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坚持不让孩子在家上网,孩子会不会落伍?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很少有学校不开设计算机课,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知识,课上学学,足够用的了。江苏省高考政策规定,学生的信息技术考试合格才能参加高考。吴敌参加这门考试,同样轻轻松松地过了关。有时候,吴敌在家急着要查资料,或是有空想下载些歌曲听听,我就和他一起到我的办公室去上网。孩子急需用电脑上网的时候毕竟不多,家里没有机会上网并没有给他的学习带来多少不便。
当然,如果网络环境足够健康,孩子的自制力又比较好,适度上上网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要看上网对孩子身心的成长是利大还是弊大,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一点也不能含糊。
(六)1+1>2:为孩子挖掘学校的亮点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家长和老师如能配合默契,将会产生“1+1>2”的教育效应,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大有益处。
首先,家长要能够理解学校、支持学校、配合学校,自觉尊重学校的决定。我在学校工作多年,深知学校工作的难处。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学校很难做到每一项决定都能够完全符合每一名学生的要求。如果学校的决定和孩子的要求不完全一致,除了大是大非问题(一般不会有),家长应该主动站在学校的立场来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自觉落实好学校的决定。吴敌高中时住校,为了联系方便,我们特地给他配了小灵通。但住校不多久,学校发现有学生利用通讯工具聊天,影响了学习,为此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配备手机等通讯工具。我们明知这样的“影响”不会发生在吴敌身上,但还是和他商量:学校的决定是要遵守的,不能搞特殊化,有事情我们会打电话请班主任老师转告。这样一说,吴敌也想通了,主动把小灵通留在家里。即使后来有极少数同学仍在偷偷地使用通讯工具,吴敌也没有去效仿。
在配合好学校工作的同时,家长还要主动维护好学校、班级尤其是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吴敌幼儿园、小学读的是一般的乡镇学校,初中、高中读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市区学校。无论是一般的乡镇学校,还是市区的优质学校,在我们家长的眼中都是“好”学校。如果做家长的都不说学校好,孩子怎么会对学校有信心,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于是,我总会挖掘出学校的亮点,并把它们一一展示在吴敌面前。学校召开家长会,我的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参加,也许家长会上老师讲的内容,我似曾相识,但还是认真听讲。作为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是义务,也是责任,何况参加家长会或多或少还是有收获的。
我还常常留心吴敌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情况,把他们辉煌的过去、最新的成果和为人为师的魅力及时告诉给吴敌。记得吴敌刚上高一时,我打听到他的班主任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班成绩十分突出,就经常在吴敌面前称赞他的班主任“带班经验丰富”;他的语文老师在市级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屡屡获得一等奖,确实不简单,每次见到吴敌,我都要由衷地夸赞一番他的语文老师;他的化学老师工作踏实;他的英语老师亲切随和;他的数学老师教风活泼;他的生物老师成果卓著……一有机会,我就要在吴敌面前夸夸他的这些老师。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是普通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是正常现象。当亲耳听到或亲身感受到孩子的某个老师存有不足时,家长应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就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的不足。否则,会严重贬损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削弱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当然,如果某个教师的师德确有问题,那作为学生家长就要坚持原则,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不能和稀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七)筑起心灵的“防火墙”
吴敌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值得家长朋友一看:
吴敌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在学校做后勤工作。一般情况下,他放学,我还没有下班,这样他回来后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面玩。学校里面有几个没有多少事情做的闲人,看见小孩就喜欢寻开心。有一次,下着小雨,吴敌还在外面玩,我就叫他快点回到屋里来,别把衣服淋湿了。
其中有个人听见我说的话,就故意跟吴敌说:“吴敌胆子太小了,不要听你妈妈说的话,这点小雨算什么。”旁边有两个人也赶紧过来帮腔:“吴敌是个胆小鬼,他妈妈说话他不敢不听,不像别的小朋友敢骂他妈妈,还敢打他妈妈呢。你今天要敢这样做,我们就去给你买好吃的……”
吴敌被他们调唆得不知如何是好,就盯着我看。我把吴敌支到一间空房子里,从包里取出积木让他去玩,出来没好气地对那几个人说:“你们这样做有意思吗?故意叫人家的孩子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有什么好处!”
他们还倒打一耙:“你这人怎么这样?我们不见外,才跟你儿子开个玩笑,你也太小题大做了吧。”“跟小孩玩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们这样教孩子是不对的。小孩现在还不是很懂事,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多时候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你们认为是闹着玩的事,他不一定这样认为,这对他的影响很不好。你们要是真的不见外的话,希望以后多教吴敌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说:“真是难以理解,平时看你为人挺随和的,我们不过跟你儿子开几句玩笑,怎么就生气了!”
我知道他们也有点生气,但我还是不后悔我刚才的态度。今天给他们一点“教训”,以后他们再见到吴敌,就不会再做“教唆犯”了。
为了消除他们的错误引导可能带来的影响,回头见到吴敌,我说刚才那几个叔叔是故意逗他玩的,是在考验他有没有分辨对错的本事。接着,我和吴敌对能不能淋雨、要不要听妈妈的话、能不能骂妈妈、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胆小鬼这些话题展开了讨论,引导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其实,好多家长也碰到过我这样的情况,明知道有的大人跟孩子开的玩笑对孩子的影响不好,但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站出来维护孩子的利益,我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如果经常受到这些“热心人”的“教育”,他的优点就会逐渐丧失,他的缺点就会不断多起来。从小养成坏毛病,越大就越难改。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的确,发生在小孩身上的事情,有的看起来很小,微不足道,但也许这些小事情就是将来的大事情。对此,我们做家长的马虎不得,该顶真的时候一定要顶真。为了维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及时为孩子筑起“防火墙”。即使得罪了身边的那些热心人,也应无所顾忌。
(八)做懒家长,坚持不陪读
每当看到或听到家长为陪孩子读书而含辛茹苦时,我不免感慨一番。家长陪读,既苦了自己,更害了孩子,为什么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吴敌的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扪心自问,我们做家长的并没有操多少心。从小到大,吴敌都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这个家长当得确实比较轻松。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要建立孩子和读书之间的“缘分”。吴敌一两岁的时候,尽管离认字还早,我们还是买来一些图画书,和他一起“读”书,讲述书中的故事给他听,让他领悟读书的乐趣。他渐渐长大一些,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急于回答,而是有意识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到书上去,告诉他“我们一起到书里找答案”,让他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大一些,吴敌听故事着了迷,我们便买来童话故事读给他听。他百听不厌,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强烈。那期间,我因为工作和进修的需要,看书学习几乎成了每个晚上必做的功课;他妈妈也经常从学校阅览室带书刊回家看,对《收获》一类的杂志爱不释手。耳濡目染,吴敌读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吴敌懂事起,我们就常跟他说,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认真学习,学习不是为家长,也不是为老师,只有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才能把书读好。我还现身说法,讲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事情:那时候农村条件差,连电灯都没有。一到晚上,大人们休息了,我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看书、做作业,时间一长,父母心疼煤油烧多了,还催我早点睡觉。那时候,村里好多孩子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而无缘上学,我格外珍惜父母给我读书的机会,学习上从不要家长督促,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好,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此外,我还经常讲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刻苦读书的故事给吴敌听,在他幼小的心田播撒下爱读书的种子。
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坚持不陪读。吴敌上小学之后,很自然地爱上了学习。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桩事情,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和他妈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从不盯着他做作业,也很少去检查、订正他的作业。他如果把作业做错了,老师怎么要求他订正,他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从不找我们家长“耍赖”。记得那时候,小学生放暑假(寒假)前,还要带回家一册厚厚的暑假(寒假)作业。放假没有多少天,吴敌就三下五除二,把它们统统给解决掉,然后利用余下较长的假期,找课外书看或找小伙伴们玩。见他这样争气,我们也乐得省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懒”家长。在学习的舞台上,他是主角,我们做家长的是欣赏者、喝彩者,偶尔帮他跑跑龙套,做一些学习资料搜集等服务性工作。
我们从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物质奖励。我们一直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好好学习,是孩子的职责;考试考好了,是孩子的学习获得了丰收。这跟农民辛勤耕耘后收获庄稼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吴敌的学习是精神上的肯定、鼓励或安慰,但从不在他考试前许诺、考试后兑现某种物质奖励。
(九)没有天经地义的学习习惯
学生上课记笔记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要求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我也不例外,只是平时盯着孩子学习少,所以也不关注吴敌的听课笔记到底记得怎么样。好像是吴敌读初中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他的一本语文笔记本,上面潦潦草草,寥寥几行词句,记得很少。问他怎么不记笔记,回答说“不习惯”。我有点担心他上课不认真,私下里和科任老师联系,老师说他的学习“很正常”。一段时间后,见他的学习状况一直比较稳定,我也就索性不提什么记笔记的事了。
上课到底要不要认真记笔记?究竟该怎样记笔记?高考之后,吴敌应母校之邀给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其中有一段话能够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头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平时上课要集中精神,积极思维。有的同学上课很喜欢记笔记,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都赶紧记下来,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笔进行标注,笔记本做得就像积木搭的房子,一块一块五颜六色的,整整齐齐,非常好看。我有一段时间也这样做,结果发现不行,你正在想这句话用什么颜色的笔呢,就把老师跟丢了。
我后来想想,觉得上课不能老跟在老师后面追,而应该尽量比老师快一步,抢在老师揭开谜底之前思考,否则就等于每节课被灌了许多知识在脑子里不消化,并且一天天下来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可能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它们,所以从此我上课笔记做得就比较少了。老师们在常年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积累了自己的解题经验和技巧,就比如数学中貌似简单的一个等式变形,他先添一项,可能只要两三步,就得到了你用常规步骤十几步才能得到的结论,要是因为记笔记而丢掉了这些细节的话就可惜了。当然,有得必有失,这样做的坏处是你一旦遗忘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就可能要到处翻,不像记在笔记本子上那样清楚,看一眼就知道了。一般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去看别人记得好的笔记本。其实大家可以这样做,一节课下来自己回忆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有的话,就马上借同学的笔记把相关内容抄下来,这样既听到了课,又有了一本内容简明扼要的笔记本。
回过头来看,当初如果我非要吴敌按照我的要求,认认真真记笔记,那此后吴敌在课堂里的学习效率如何,能否取得现在这么好的成绩,还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还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看到吴敌在家做一些记忆性作业时,我曾主动凑上去“传经送宝”。可是,对我的“宝贵”经验,吴敌没有照葫芦画瓢,他依然故我,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背诵。条条大路通罗马,他的学习方式适合他,我做家长的,当然不能再自作高明,对他的学习指手画脚了。
吴敌高中住校时,学校规定每晚9点半下晚自修,10点钟熄灯。其他班有几名同学学习特别认真,学校熄灯后他们就打手电筒继续学习。回家闲谈到这件事情,吴敌说“我瞌睡多,不睡觉不行”。我们当然是吴敌的坚定支持者,多年以来,吴敌坚持学习不熬夜,小学自不必说,初中时他上晚自修,基本上是每晚9点左右睡觉,早晨6点前起床(注:季节不同,时间略有变化)。这样的作息时间,已经成了吴敌学习上的一种习惯,到了高中自然也没有必要例外。
(十)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
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曾经大伤脑筋。后来他突发灵感,决定“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时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后来,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在不知如何选择时,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建筑如此,教育何尝不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之路仿佛也是一条铺向未来的路径,过多人为的设计不利于、甚至扭曲其个性的发展,顺其本性,不失为聪明之举。
吴敌小时候爱画画,捏着蜡笔涂涂抹抹,一画可以半小时。看他乐此不倦,我们就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常到书店买五颜六色的儿童画给他。可渐渐地,这小子喜新厌旧,追着找童话故事看,不再对画画入迷了。随他,我们也不指望他将来做画家,这事也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升入高一理科实验班不久,班主任要求学生申报学科竞赛小组,吴敌回家和我们说这事,我比较倾向他报数学,理由是本省高考录取划线时主要看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成绩,理科生选学的物理等学科成绩只看等级。现在报数学小组,即使将来数学竞赛成绩不够理想,拿不到保送生资格,高考时数学科目多少也会占一点便宜。可是,我的小九九没有打动吴敌,他最终报的是物理小组。物理就物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做家长的本来只能在幕后做做参谋、当当顾问,不能冲到前台做孩子的老板,替孩子拍板学习上的事情。后来的事实证明,吴敌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论是物理竞赛还是数学高考,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物理竞赛他拿了一个省一等奖、一个省二等奖;在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他凭借物理学科的出色发挥,理综科目测试得了A等。2009年高考,本省数学卷含附加分在内满分200分,吴敌得了194分。
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想想也合乎情理。当初选报物理小组是他自己决定的,之后他当然会特别珍惜机会,特别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特别注意物理和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分配。事实证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家长的尽可能不去干涉孩子的自由发展,不拿自己的人生阅历作参照物来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也有家长不这样想,他们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要长,喜欢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孩子拍脑袋、做决定,结果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觉得读书没有乐趣,对大人的话很厌烦,学习自然就没了动力。严重一点的,还会导致令人痛心的结果。我熟悉的一所高中,有一名学生成绩非常出色,考入了国内一所顶尖大学。他想学习法律,父母却要他学习电子。大三以后,他实在学不下去,竟退学回到原来的高中复读。来年再考时,分数只够进一般的大学。为此,他和父母都痛苦不堪。
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况绝非个别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做家长的太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了。
(十一)“听话教育”反思
叫孩子听话,做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很多家长喜欢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自己或别人的孩子。
我不赞同这种想法和做法。吴敌从小到大,不听话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我们从不硬性提出“听话”的要求,他不听我们做家长的话,那就让他听自己的话吧。有这样一件事情,或许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吴敌参加清华大学和另一所985高校的自主招生,两所大学分别给他高考录取“线下20分及一个专业级差的优惠”和“线下40分”的优惠。按照本省的高考政策,自主招生考生只能选择一所高校签订最终的协议。究竟和哪所高校签约?清华大学当然是吴敌的理想高校,但清华在本省的录取分数每年都高得吓人,高考时稍有不慎,优惠的20分就有可能打水漂;而那所985高校也是国内名牌大学,其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和清华不相上下,如果吴敌和这所高校签约,那被其顺利录取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我把这些分析说给吴敌,有意无意间还是有点倾向他和后者签约。但吴敌态度坚决,一定要签清华。也好!既然孩子有这样的决心,我做家长的怎么能够唱反调。就这样,吴敌一鼓作气,终于以443分的高考成绩登上了全省第一的位置,在别人还在为选择怎样的大学、怎样的专业思来想去时,他已经取得任选清华大学专业的特别通行证了。
在吴敌的成长过程中,像这样不听话的事情还有很多。上初中后的一段时间,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我们做家长的明明说得对的地方,有时他也不爱听。那个时候,我们就尽可能地作冷处理,从不拿出家长的威严来逼迫他就范;待他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再心平气和地和他说道理,矛盾和冲突也就在融洽的亲情氛围中消解熨平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做家长、做老师的,喜欢把“听话”挂在嘴里,落实在行动上,却不知这种“听话教育”存在多少弊端。
首先,“听话教育”阻碍了孩子质疑能力的发展。“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小培养孩子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对于促进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凡事要求孩子听话,按大人的意见办事,孩子就会少活动一分脑筋,多生出一分依赖,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甘于盲从、人云亦云的角色。
其次,“听话教育”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听话”的孩子中48%不爱提问,43%自述胆小,37%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听话”教育使孩子循规蹈矩,多半不敢在师长面前刨根问底,不敢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型的内向性格,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在低年级时,由于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学习上亦步亦趋,成绩一般还不会差,但越往高年级,由于自身思维品质较差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原因,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越有可能不尽如人意。
(十二)不上辅导班的第一名
不知何时起,针对孩子的校外辅导班主要是文化课辅导班和体艺特长辅导班,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双休日、寒暑假等节假日,很多孩子放弃本该休息的时间,转战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哪个孩子不上辅导班,倒是让人觉得有些落伍了。
从幼儿园到高中,吴敌没有上过任何校外辅导班,只是有过两次和校外文化课辅导班擦肩而过的经历。
第一次是刚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内容衔接不紧密,班级里很多同学觉得英语学习有困难。吴敌的小学前五年是在农村小学读的,相比市区的同学,他的英语基础更差一些。班级里不少同学报了校外英语辅导班,每个星期接受两三次课外辅导。当我们和吴敌商量要不要也参加校外英语辅导班时,他没有同意。
第二次是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吴敌的语文学习状态不够稳定。大概是在高二的暑假,我的一位朋友建议他参加一个校外辅导班学习,并主动帮他联系,提供试听的机会。吴敌试听了两次,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最后还是与辅导班作别。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不上校外辅导班,为吴敌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益处。
因为不上校外辅导班,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吴敌没有额外的学习负担,相比那些常年在学校课堂和校外辅导班来回奔波的学生,他的学习和生活要轻松不少。我们一直认为,孩子的童年生活应该无拘无束、充满欢乐。如果为了多学一点知识或发展什么特长,而牺牲掉童年应有的欢乐,那孩子的童年是有缺失的。再说,让孩子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该休息的时候得不到休息,长年累月,就是大人也会疲惫不堪,孩子稚嫩的身心更是承受不起。吴敌小时候,尤其是读幼儿园和小学的那八年时间,出了校门,课余时间都由他自由支配,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处于一种“散养”状态,逍遥自在,享受着童年独有的乐趣。
因为不上校外辅导班,吴敌拥有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这为他进行广博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时间保证。而广博的课外阅读,对于构筑孩子的成长大厦,又具有特别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因为不上校外辅导班,吴敌的学习自觉性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到文化课辅导班学习,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有些孩子可能会想:学校里学得好不好没有什么大关系,反正课后还要上辅导班;对学习钻研不钻研没有什么大关系,反正有辅导班的老师会辅导我把不懂的问题搞懂。抱着这样的想法,其中的部分孩子对辅导班可能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而吴敌除了学校的课堂之外,没有校外辅导班这样的第二课堂可以作为退路,背水一战,逼着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更加投入,更加主动积极,更加注重学习效率,学校效果因而也会更好一些。
至于孩子要不要上校外体艺特长辅导班,我的看法是,如果孩子自己对某个体艺项目有兴趣,参加辅导以后对学校学习和正常休息没有多大影响,是可以适当参加的。当然,参加这类辅导班,一般不应以考级为目的,乐在其中就可以了。
(十三)不以“完人”标准要求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大家都知道,道理大家都懂。很多家长自己有不足或犯错误时,常常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少家长容易犯糊涂。他们恨铁不成钢,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竟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责怪孩子辜负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片苦心,仿佛“我的孩子就应该十全十美、举世无双”。家长这样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吴敌的成长与学习之路,算是比较顺畅的,但这并不是说他在各个方面都是胜人一筹。其实,他的有些不足还是秃子头上爬虱子——明摆着的呢。
都说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吴敌的体育偏偏就是短腿。每学期当他拿回成绩单,看到体育一栏的成绩和其他学科成绩比起来,有如“鸡立鹤群”时,我们也毫不介意,有时还要打趣一番。
不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家长就不能以自己孩子的短比他人孩子的长。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如果喜欢以己之短来比人之长,不但不会把自己的短处比成长处,反而会越比越没有信心。其实,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人类智能划分为八个范畴,即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探索),人的智能发展方向本身存在差异,很多时候不具有可比性。
做家长的想通过孩子之间的比较来取长补短,初衷可以理解,但事与愿违的时候可能更多。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同班的一名同学成绩一般,但能说会道。我的父母常拿我的不善言辞和这名同学比,他的家长常拿他那灰不溜秋的成绩和我比。比来比去,好多年以后,我和那名同学各自的短处也没有“长”出多少来。
当然,不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就应该听天由命。为将孩子的不足降低到最低程度,家长采取适当的措施,还是需要的。
在我们这里,体育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临近中考的那一个学期,吴敌和我一样着急。我多次和他的体育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尽可能多的给予辅导;星期天在家,只要吴敌一有空,我就与他一起练习跳绳、立定跳远、50米跑,练完这样练那样。记得有一次,我与吴敌在小区旁一条比较僻静的公路上练50米跑,父子俩比赛谁的速度快,引得过往的行人纷纷侧目。我这样陪着吴敌进行体育运动,倒不全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从内心来讲,我是非常希望吴敌能够多参加体育锻炼,在锻炼中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哪怕因此而耽搁了一些学习时间,我想也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付出就有回报。体育中考,吴敌顺利过关。这以后,吴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浓了不少,他的羽毛球水平甚至可以在同伴中“老三老四”的了。
有位家长朋友这样说道: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种种毛病就像他的可爱之处一样必不可少,有些甚至将伴其终身。请你将他的缺点连同他的可爱一道接受下来,这里没有选择,就像孩子在接受咱们作为家长时一样,毫无选择!当然要帮助他正视和克服缺陷,因为他还在成长,一切都尚未确定,一切都还是可能——这位家长说得非常好,我深以为然。
(十四)不要让过度期待压垮孩子
现在的孩子读书苦,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方方面面的压力一起压到孩子稚嫩的肩上,让很多孩子承受不起。家长如果再不能体谅孩子,也加入到向孩子施压的队伍中去,那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在学校工作20多年,深知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多重。某种意义上说,家长能够为孩子减轻一份学习压力,孩子就可能回报给家长一份意外的惊喜。
为孩子的学习减压,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对他的学习设定过高的目标。高考前一个月,吴敌的学校举行18岁成人仪式,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学生和家长互相写一封信。吴敌在信中说自己“并不打算夺下全市第一,拿下‘李政道奖学金’。从一开始,这就不是我的目标,因为这些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很赞同吴敌的想法,在给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夺第一,拿李政道奖学金,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肯定不是考试的目的。我和你妈妈从不这样奢望,也从不会对你有这样的要求。现在,看你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当然很高兴。
学习要有目标,成才要有目标。但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将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压力,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如果吴敌一上高中,我们就整天嚷嚷着他高考要拿全市第一、拿全省第一,那吴敌还能轻装上阵吗?考试的结果会是怎样?
有的时候,家长不但不能给孩子的学习设定过高的目标,甚至还需要适度降低一点对孩子的期望值。当年,吴敌以中考第一名的身份进入本市最好的一所高中学习,在大家看来,那高考目标肯定是要定在清华北大一类的大学了。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能够进清华北大自然求之不得,进不了天也不会塌下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凭吴敌的学习基础和学校的办学实力,读一所本一高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样的心理定位,我们做家长的也就轻松多了。高中三年,尽管吴敌的成绩有起有伏,但我们心中有数,他的成绩再怎么样也不会滑到“本一”这个保底线以下。
家长一轻松,自然也就不存在将紧张的情绪传导给孩子了,无形中也就减轻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为孩子的学习减压,要求我们家长在孩子的学习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以真诚的安慰和鼓励。小学阶段,吴敌学得轻松,我们自然很少去关注他的成绩。进入初中后,学习竞争一下子比以前强了许多,他考试的名次也因此难以稳定。那时候,遇到重要一些的考试,我们也会去了解他的考试情况,考得好,肯定要表扬他;考得不够理想,也肯定不会责怪他。在我们看来,吴敌对学习一直都很认真自觉,考试没有考好的话,他自己也一定会很难过,这时候最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来安慰他、鼓励他,给他信心和力量,而不是不近人情地去斥责他。
为孩子的学习减压,要求家长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学习,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过分的关注,尤其是在孩子考试前要少些唠叨,不因为考试而突然改变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临近高考的那一学期,见有人给孩子送去滋补品,我们也给吴敌买了一些,但他没“进补”几天就把那盒东西晾在一边了。我们想想也是,从小到大,那么多考试,他从没有滋补过,也都考得不错,高考自然也用不着特殊化。于是,进补的事就此画上句号。
(十五)家长“狠心”又何妨
吴敌上大学之后,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他妈妈有时谈起孩子,半是责怪半是自豪地说:“吴敌怎么就不想家呢。”我呢,当然力挺吴敌的“乐不思蜀”,好儿女志在四方,恋家的孩子飞不远。他今天能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得如鱼得水,还不是得益于从小就培养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在吴敌的成长过程中,我和他妈妈有意无意间显得比较“狠心”。他三岁之前,我们还在老家,我是一边忙工作一边忙调动,他妈妈是家务、工作一肩挑,也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很多时候,吴敌是自己玩自己的,哭起来也没人管。他上幼儿园和小学后,我和他妈妈的工作比以前更忙。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他就独自一人在家,很少有大人盯在他身边。他上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家从镇上搬到市区,考虑到学校离家比较近,我们就让他自己去上学,中午在学校用餐,下午自己回家。读初一时,学校离家远了些,有时间我就送送他,没时间他就自己乘公交车去上学。
2004年上半年,我们从临时租住的房子里搬到自己的新家,吴敌上学的路程一下子远了不少。一开始,我们陪他骑车上学;过了一段时间,便由他独来独往了。高中三年,吴敌心甘情愿地做住校生,我们也乐观其成,听他的。一直到高考结束的那一天,吴敌才和他的高中宿舍说“再见”。
当然,我和他妈妈对吴敌的“狠心”,也并非一路坦途。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们也常把孩子挂在心头,放心不下。吴敌高中刚住校的那一段时间,我曾写下几篇日记。现摘录其中之一:
2006年8月14日
这两日酷热难耐,昨天气温高达37.9℃,足见今年秋老虎的威力。吴敌住校,遇到这样的天气,要多吃苦头了。于心不忍,但又只好如此。所谓成长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既是孩子必须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也是父母因爱莫能助而必须承受的煎熬。好在孩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适应,今天下午5点多与他通话时,他说“不是很苦”。这总算让我放了心。
现在看这些文字,仿佛还可以感受到吴敌刚住校的那段日子我内心的矛盾。好在吴敌很快适应了住校生活,我也最终战胜了自己,不再婆婆妈妈地为他的住校担忧了。
也许,正是我和他妈妈的“狠心”,成就了今天的吴敌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习惯于把对孩子的爱转化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不舍得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吃一丁点苦,到头来是害了孩子愁了自己。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学生从小娇生惯养,高中毕业考进南京的一所大学,怎么也适应不了住校生活,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父母开车接他回家。从张家港到南京,一个来回再快也要五六个小时。时间一长,父母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好在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便在儿子就读的大学附近买了套房子。但问题又来了,孩子不会做饭、洗衣,生活上的杂务一概不会。无奈,只好请高龄的爷爷奶奶过去,做孩子的“后勤部长”。
这个例子当然属于个案,不具有多少代表性,但其中透露的问题,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十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领导人的一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经济发展这样的大事情讲信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同样要讲信心。作为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我的看法是,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把真诚的表扬奉送给孩子。只要吴敌有进步,只要他取得了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我也要好好地表扬他一番。记得吴敌读小学时,有一次他和几名同学一起到市里参加数学比赛,同学中有人拿了一等奖,他得的是三等奖。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回家后闷闷不乐。我却很高兴,对他说:“吴敌,你第一次参加市里的比赛,就获奖了,真不简单!爸爸念书时还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呢。”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家长有什么理由不表扬他呢。反过来,如果我对他的要求过高,批评他“人家拿了一等奖,你只得了一个三等奖,真丢脸”,那此后他学习数学的信心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吴敌见我们家长为他获奖感到高兴,也就转忧为喜。后来,他的数学学习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读初中时,在省级数学比赛中拿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
第二,努力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成功来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信心指数。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信者容易成功,成功者更加自信。对孩子来说,体验成功,是增强自信心的一种好办法。小时候的吴敌很喜欢玩具飞机、汽车、军舰和奥特曼机器人,我就有意买这些方面的玩具拼装件给他。拼装的难度都不大,每一次拼装成功,他都仿佛完成了一件杰作,欢呼雀跃,感到一种胜利的喜悦。上小学和初中时,为了进一步增强他写好作文的信心,我把他写得最好的作文挑出来,投寄给本地的一家报刊。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吴敌写作文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第三,用孩子过去取得的成绩来激励孩子。吴敌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前后14年时间,获得了许许多多奖状和证书。刚开始读书的那几年,我们把他的“好孩子”、“三好生”奖状贴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后来荣誉多了,我们就把他获得的每一张奖状、每一本证书收藏好。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要让孩子的“光辉历程”成为激励他继续奋进的力量之源,使他获得更多的自信,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激励。吴敌读初一时,有一天,我们聊到学习的话题,吴敌说他的记性不够好,流露出几分失望的情绪。在我的印象中,吴敌的记忆力是比较好的,或许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才说出这样的话来。如果往后他一直把自己的记忆力定位在“不够好”这个层次上,那对他的学习和发展无疑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于是,我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他:“你的记性绝对比老爸的记性好得多!”我还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我的这个判断是正确无误的。为了进一步打消他自我否定的念头,增强他对自身记忆力的信心,我回忆起多年前学过的有关心理学知识,“贩卖”了一通有意记忆、无意记忆以及遗忘曲线等理论。后来的事实证明,吴敌的记忆力不是“不够好”,而是比一般人好不少。
(十七)修电视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吴敌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我们搬新家不久,从一家电器城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家电器城售后服务声誉一直比较好,我们家的电器基本上都是在他们那里买的。
电视机买回来之后,我们自己调试,但不知哪里出了问题,图像就是出不来。没有办法,我们打电话过去,电器城答应派人来上门调试。
派来的是一个小伙子。他一进我们家,就抱怨天气热,抱怨我们家难找。考虑到人家大老远地赶来上门服务不容易,我热情地接待他,给他沏好茶,还不忘附和他几声。谁知这小伙子是螃蟹吃高粱——顺着秆子往上爬,他的抱怨声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后来竟抱怨我为什么要打电话叫人来上门服务。
这样的局面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那天,我和吴敌两人在家,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吴敌上一堂维权课。
我对那小伙子说:“提供上门服务是你们电器城的承诺,打电话要求服务,是我作为一名顾客的权利。你今天不想干活,是你的事情,我们也不麻烦你了。我马上打电话,叫你们电器城重新派人来。”
小伙子听我这样说,又见我拿起手机要打电话,态度立马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满脸堆笑地说“对不起”,马上停止了抱怨,认真投入地对电视机进行调试,还时不时地找话和我们套近乎。
见眼前的小伙子这样快速地“变脸”,吴敌在一旁觉得很好奇。
巧的是,电器城的工作人员这时打电话来,询问上门服务人员有没有到位、服务态度如何。小伙子一听,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他近乎哀求的神情,我决定还是给他改过的机会,于是对他的工作肯定了几句,挂了电话。
我的善意让小伙子着实感动了一阵子,他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并说电器城的管理很严格,如果发现员工工作态度有问题,就会给予扣罚工资甚至开除的处理。看他态度诚恳,我也就犯了职业病,好为人师了一回,对他进行了一番关于工作态度的教育,说得小伙子连连称是。
小伙子离开我们家之后,我趁热打铁,就刚才的事情和吴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我们对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作了这样几点归纳:第一,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进行自我维护;第二,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维权,尽量避免发生激烈的冲突;第三,得理处也饶人,给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
修电视的事情给吴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生活中,他能够活学活用,注意对自己的正当权益进行必要的维护。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外市的一家小餐馆吃饭,那家餐馆要求顾客先开票,然后由服务员把饭菜送上餐桌。或许是我们外地口音的缘故,服务员迟迟不给我们送餐,而比我们后来的好几个本地顾客都吃上了。我正想去找服务员,吴敌已经捷足先登,他一番交涉后见了效果,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把饭菜给我们送来。
吴敌对祖辈、对父母的理解,让我们感到欣慰。我想,爱孩子,是长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教育孩子理解长辈的爱,也应该成为“爱孩子”的题中之意。
父母还健在时,每年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带吴敌回去一趟。1999年,父亲去世。那以后,我们仍坚持每年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每当我们回去时,老人家总是欢天喜地的,吴敌也能够和我一样,理解奶奶疼爱子孙的心情。
(十八)教育孩子理解长辈的爱
读初中时,吴敌写过一篇题为《理解》的作文。现摘录其中的主要内容:
因为我家与奶奶家相隔很远,所以我们往往一年只回去一次看望她。每到寒暑假时,她总在家念叨着我们。如果我们打电话说不回去了,她又要问:“明年什么时候回来啊?”如果说要回去,她便从此每日都要拄着拐杖,走到村口,朝通向村子的那条路张望,看来往的行人中是否有她的儿子或孙子……
正如吴敌在作文中所写的那样,空间上的距离并没有阻隔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感情。他回老家后,也完全没有陌生感,玩得很开心,对老家的亲人怀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对外公,吴敌同样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吴敌的外公平时话不多,他把对晚辈的爱全藏在心底了。我们工作调动以后,他常常牵挂着吴敌,有一年到我们家来,还特意带回去一张吴敌小时候的照片。外公去世3年以后,吴敌在高三的一次语文测试中,以《纪念》为题,回忆了外公那次到我们家的一些细节。
吴敌读初三时,有一次肚子突然痛得厉害。把他送到医院时,他已经痛得直不起腰来。看到孩子那样,我们心急如焚。可是医生一副与己无关的表情,只是要求B超、胸透、验血……一步一步地检查过去。每一步检查,都在不同的楼层,只能由我背着他吃力地跑上跑下。后来,吴敌写了一篇日记,题目叫《父亲的背》,在日记中,他这样回忆道:
我伏在爸爸的背上,看到他青筋暴突的脖子。我想起了小时候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在家门前的场地上欢快地奔跑。他拉着我的两手,不让我掉下来。而现在八九年过去了,他背着我这个和他差不多重的儿子,在医院里急匆匆地赶来赶去。我的眼泪就要涌出来了,但我忍住了没落下来。
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心血更多,这一点在我们家也不例外。但在孩子的心理处于逆反期的那段时间,妈妈的好心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孩子的好报。每当那时候,吴敌的妈妈便会选择冷处理,然后再找机会和他讲道理。妈妈的爱心,赢得了吴敌的理解,在一篇题为《偏执》的短文中,他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了反思:
今天一出门才知道风很大,升旗仪式的时候,同学们大多喊着“冷”,脑袋几乎缩回了肚子里。而我,因为今天少有地穿了两件毛衣和一件背心,显得很自如。庆幸的同时,也有几分愧疚。早上妈妈说今天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时,我还嫌妈妈烦人,一个劲地抱怨多穿两件毛衣使我不自在。后来,在妈妈的一再坚持下,才加上去的。
有些时候,我们对父母的话会不由自主地加以否定,还常常为这种否定找一个牵强附会的理由,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聪明是赛过常人的,于是就要在这些事上表现出自己的高明来,这或许是我们偏执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处理起事来自然比我们周到,我们何必用无端的偏执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呢?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要将父母的话作为最重要的参考。
吴敌对祖辈、对父母的理解,让我们感到欣慰。我想,爱孩子,是长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教育孩子理解长辈的爱,也应该成为“爱孩子”的题中之意。理解,是孩子回报长辈的最好礼物。
(十九)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人的一生成功与否与自我控制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实验——软糖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些四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结果,这些等待的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当然,吴敌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我们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或许对他这种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吴敌小时候特别喜欢枪、坦克和机器人一类的玩具,大凡男孩子都喜欢这些,我们也帮他买。但我们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不是他想要什么马上就能得到什么。吴敌两岁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邻居家的孩子买了一个遥控坦克,觉得很好玩,赶紧跑回家要妈妈去帮他买。
妈妈说:“他有坦克,你不是有车玩吗,你不能看见人家有什么就要什么。”“人家的坦克有遥控,我的车没有,我要有遥控的。”“玩具的品种很多,妈妈不可能什么都给你买的,该节约的地方就要节约,你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
他看妈妈不给他买,就又哭又闹的。跟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妈妈就干脆不去理他,随他怎么闹,也不改变主意。他看妈妈真的不理他,哭了一会儿也就不哭了,乖乖地跟别的小朋友去玩了。这次要东西没要到,后来他也就很少提过分的要求了。
可见,对于孩子的物质欲望,家长不能无原则地迁就,那样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一点的还会使孩子的发展误入歧途。
有时候,我们还有意识地鼓励吴敌玩魔方,或是买一些拼装玩具回家让他拼装。通过创造这样一些机会,引导他学会等待,培养他的耐心。
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吴敌的自制能力已经越来越强。每天下午放学,他一人回家,总要先做好作业,再打开电视机看他喜爱的动画片。有时候,楼下有同学大声叫他下去玩,如果作业没有做好,他是不会出门的。知道他学习很自觉,我们对他的学习也就没有过多的督促,很少去检查他的作业有没有做好。
吴敌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买了电脑。学习之余,他要开电脑玩一会下象棋等小游戏。直到高中,他的这一喜好也没有改变。考虑到他的学习状况一直比较稳定,我们很少去干涉他,他自己也能够比较好地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到了高三下学期,虽然我们家长对他玩电脑小游戏依然坚持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但他自己痛下决心,回家后不再开电脑了。
(二十)知“不足”者常乐
都说知足常乐,知道“不足”了怎么还能够乐起来?别急,看了下文,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与同龄的男生相比,吴敌的个头处于平均线以下。这当然不是他的错,要实行责任追究的话,他老爸“难逃其责”。老爸的身高没有达标,指望孩子的身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能性自然不大。好在吴敌对人对事一贯有大将风度,和同学相处时从没有矮人一截的感觉。也因此,同学们都乐意和他交往。高中毕业前夕,同学们纷纷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其中好几位同学写下“浓缩的都是精华”这样半是打趣半是羡慕的词句。
不仅对自身形象的“不足”能够愉快地接纳,吴敌对家庭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正确面对,坦然接受。
我们举家从内陆省份迁移到沿海发达地区,和本地家庭相比,我们属于外来户,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落差;吴敌的妈妈没有正式工作,工作的稳定性和待遇都不够理想……但面对家庭诸如此类的“不足”,吴敌从来没有抱怨,有的是对父母和家庭始终不渝的至爱。
吴敌这种积极接纳自己和家庭的态度,是一种可贵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往往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尊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自信。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接纳的能力?我们觉得以下几点要把握好:
首先,家长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欣赏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先决条件的,既欣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也包容孩子的不足和短处。事实证明,我们家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欣赏与悦纳,对激励孩子自我欣赏、自我接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家长和孩子讲多少深奥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办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就曾经给吴敌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歌唱家卡丝·黛利有一副美丽的歌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长着一口特别显眼的龅牙,这使她在成名前曾经非常自卑。她参加过好几次歌唱比赛,每次上台总是一心想着掩饰难看的牙齿,致使比赛成绩很不理想,这使她非常苦恼。后来,一位好心的评委劝告她,比赛时不要考虑牙齿问题,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演出就是了。结果,在关键的一场比赛中,她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听众和评委,终于脱颖而出。从此,卡丝·黛利走上了歌坛。卡丝·黛利自我接纳取得成功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多听、多看这样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我接纳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明显的增强。
再次,对待“不足”,家长和孩子宜采取直面、开放的态度。尽管吴敌的身高不达标,但我们从不回避、不忌讳有关孩子身高的话题;吴敌的妈妈是学校的合同工,对她的这种身份我们从不遮遮掩掩……在我们看来,将客观存在的“不足”挑明了,比藏着掖着好。所以说,面对不足,无需回避,更不必忌讳。家长如果能够长期以坦然磊落的态度来面对“不足”,耳濡目染,孩子对待自身或家庭“不足”的胸襟自然也会宽广起来。
当然,家长培养孩子自我接纳的意识和能力,方法还有很多。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方法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