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邓沐伟的师父: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5 13:04:02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第二稿)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江苏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通过实施“科教兴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提高的发展思路,全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在全省发展迅速,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接入单位和信息流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13个市全部建有覆盖辖区的教育城域网。全省100%的高等院校、92.5%的普通高中,77.9%的初中、61.8%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全省100%的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目前全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每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10.3、11.6和17.9。江苏高校校园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2、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全省已初步形成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所有学科。各市、县和学校也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全省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部分高校切实加强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跨校区图书借阅及校外访问与下载。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效显著。全省组织了三轮全省性的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有   教师通过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全省还组织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为  。全省还分期分批组织了分别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骨干培训,培训人数达   。通过江苏教师教育网,有   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远程培训。

4、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普及和提高。从1995年秋季起,全省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中小学逐步开展了计算机学科教学。目前,全省100%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全省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24所,其中,有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0所,软件相关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院校14所,全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研究生总数达4265人,在校专本科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总数达9.52万人,全省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均参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主要问题

    1、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级教育网站未能实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应用刚刚起步,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不强,集约程度低。网络互联互通、管理使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成,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资金投入也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依然停留在较浅层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不够,规范管理还有待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应用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4、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为社区、为广大农村、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的,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高标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水平适度超前、内涵和谐发展、体制富有活力、与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又好又快建设美好新江苏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支持。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建成遍及全省城乡的教育网络,遍及所有教室的网络应用终端。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研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各类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类型和管理模式。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l      基础教育

继续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化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库内容齐全、形式丰富,信息技术培训即时高效,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领导力提升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基础教育计算机网。继续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95%以上的学校建成校园网,基本普及无线宽带上网,80%实现“班班通”。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成学科齐备、富有江苏特色的省级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体系。构建服务全社会、开放高效的信息技术培训网络,重点支持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领导能力, 100%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网络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落实基础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省100%的中小学配备至少1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前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网络交流。普及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多种形式的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网络。加强学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高水平的信息

资源库。推动学前网络课程的开发,特别是针对0—3岁阶段婴幼儿资源的开发,提高亲子教育的质量和家长的育儿技能。提高幼教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建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上的残疾人开发辅助学习的装置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特殊教育资源。

l      职业教育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教学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优化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提高人才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为出发点,开发并完善以教师网上协同教学、学生网上协同学习、社会服务为主体平台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教师专业成长、师生交流、就业信息服务、服务社会等的广泛应用。

     ——系统规划和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工程。从全省产业结构与需求出发,建立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承担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骨干作用。突破按课程配置建设教学资源的局限,以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资源,并实现在全省范围的同建共享。

l      高等教育

    立足于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力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建设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示范工程服务。

——构建江苏高等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设,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过程管理,建立江苏省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系和学位抽检评议体系,尤其是江苏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和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主管校长和信息办主任的专业背景和认知程度,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并完善江苏教育和科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江苏高校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促进学校有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江苏高校在该领域的地位。

——推动江苏高等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基础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展学分认证等服务。

——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现有高校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建立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和对象从高等教育延伸至中等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

l      社会教育

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发展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服务。逐步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多终端的终身教育资源网络,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建成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支持体系。

    ——建立灵活、开放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系统,形成以学习型社区为平台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网络终端覆盖所有的城乡社区教育中心。

——整合省、市、县三级远程教育基地和高等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搭建覆盖全省并延伸至社区的远程教育平台。

——整合社会公共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和家庭开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市民接受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提供灵活、便利的条件。

——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学分互认系统,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服务。

(二)重点工作(项目)

1、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惠及全省的江苏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超前建设江苏教育信息化网络,建成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有效的技术保障和运行体制,推动全省教育的公平、和谐、优质发展。

(1)实现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的高速互联互通。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100%高速接入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CERNET2的建设和应用,在适当时机使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升级为以IPv6为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立教育网络安全服务体系,确保教育网络的文明、健康、通畅。

(2)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与资源建设。制定符合全省实际的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推进教育教学软件的规范化正版化;加强各种应用系统及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促进全省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建成目录集中管理、资源分布存储、应用分级管理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建成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一流的省级教育资源库。

(3)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大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利用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认证、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4)教育信息化运行与服务体制建设。建立并完善省、市、县、校分级管理模式,切实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引进社会力量,建立教育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制定符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点、发展方向和我省省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智能信息终端等现代技术,大力加强学校的数字化环境建设,促进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通讯系统及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支撑能力,大力推行和发展电子校务、学籍管理、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等应用平台,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无线校园网建设,争取实现校园间无线漫游。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与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相协调、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协调。

(6)全面实现“班班通”。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个教室配备连通互联网的工作用机及显示设备,可开展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省中心校以上学校,每校必须建设一个以上基于互联网、具有音视频互动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多建,作为高考考场的教室必须全部建成音视频交互教室。其中,小学以县(市、区)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初中以市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高中以及作为高考考场的教室以省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为教学交流观摩、开展教研活动、优质示范课下乡以及高考视频监视系统服务。加强教师用计算机的配备,师机比达1:1。

3、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金教工程”。加强以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建成省级基础教育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提升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全省100%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能进行一站式协同办公,10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在线办理;70%以上的省市业务工作会议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召开; 95%以上的非涉密公文通过教育行政办公系统传输。

(7)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省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等3大信息管理系统。

(8)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中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职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职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系统等3大信息管理系统。

(9)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与教育评估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生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系统、高校校园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应急指挥系统、高等学校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高校资金监控系统、高校招生安全保障系统、长江学者评审和奖励管理系统等14大信息管理系统。

(10)教师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教育师资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等4大信息管理系统。

(11)其他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社区教育机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教育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信息系统、语言文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技评价服务系统、专利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系统表彰申报和评审系统、教育考试考务管理服务系统、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等10大信息管理系统。

4、教学教研网络应用建设

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类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贡献度。

(12)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的专业教研活动。各地要有计划地培养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13)积极推进城乡校际网络结队。建立基于网络的城乡校际间结对帮扶平台,引导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城乡学校进行网络结队,鼓励和引导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教研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校际间的同步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14)大力开展学生网上协同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同伴的协助和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5)建设网上家庭学习系统。通过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网上家庭学习系统,使之成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化自治学习系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内容。

(16)深入推进“书香江苏”网上读书活动。进一步完善“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平台,将全省所有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纳入平台之中,为全省所有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师生建立网上个人书房,定期推荐优秀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读书活动,在全省形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

(17)全面实施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依托江苏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提供多种职前和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满足全省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18)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5个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基地,利用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围绕社会、自然、生物、科学等课程知识,在校园、研究所或社会场所建设一系列感知中心,通过物联网发布和共享,使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数据、学习结果自主化和公开化。

(19)学习型社区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100个学习型社区示范点,整合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课程资源,满足电视、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终端人群的学习需求。设立全民学习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终身学习卡,开展跟踪管理,实现学分互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力度,各单位一把手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明确分管责任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都要建立或明确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分级管理,履行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能。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形成具有现代信息技能和素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队伍,确保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的正常推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和培养网络、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人员编制上要有充分的保证,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予以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稳定。

(三)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长效发展。强化应用,提供增值服务,确保信息化投资效益。

(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信息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五)建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检查机制

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之中,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估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评估标准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