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图中 字体: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16:32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转变
铁路企业教育 作者:段世年 南昌铁路机械学校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在WTO框架内,教育被列入服务贸易的范畴。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服务业将纳入国际教育服务业的格局之中。它要求各成员国普遍遵循自由、公平、开放的基本原则进行国际性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种"面向世界"的教育,将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理念、新的规则、新的空间、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人世后的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为了积极迎接挑战,本文拟侧重从中等职教的角度,谈谈我们面临的几个转变,权当应对挑战的具体行动策略之思考。 一、管理职教职能的转变   首先,教育法规要与国际接轨。人世就意味着我们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事。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的教育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使之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求加紧制定新的教育法规与国际标准相配套。比如,随着加入WTO,国外教育将在我国登陆,我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已开始接受国际ISO9000的教育标准,那么,我们就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标准,并且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考核和使用职业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者方面提供统一的标准,以些来体现WTO合理、客观、公平、平等的原则。   其次,变政府对教育的直接计划控制为间接计划控制。应该说,计划调控作为保证职业教育有序、规范、按比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仅过去、现在而且将来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计划如果用之失当,就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构成制约,从而对其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因为根据我国签订的WTO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将是国外办学机构谋求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主要领域,考虑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供求关系仍然是一个卖方市场的客观事实,考虑到国外办学机构大规模进入我国却不受我国计划调控的直接制约,从而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可能,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开放对职业教育的计划控制,打破地区、行业垄断,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与竞争能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确定师生比、检查办学条件、规定收费标准、评估办学质量、统一技能鉴定标准和增减财政拨款等对招生计划进行间接调控。 二、职教理念的转变 1.变计划性学历教育为市场化服务性教育。计划性教育目的更多在教育本身,侧重在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而对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对职教与市场和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不足。它以教学过程的完成、计划任务的落实、学历的获取,作为职教的目的和判据。而根据WTO的规定,教育是产业,由此必然形成国际贸易范围内的教育市场。教育是过程、是服务,职教必须融合于经济,服务与经济。职教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职教与产业经济同步思维、同步建设、同步生产、同步发展,能大大提高职教与产业的融合度,提高职教对产业的贡献度,提高产业对职教的依靠度。职教与产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是职教繁荣与充满生计的奥秘之所在。市场的需求才是职教发展不懈的原动力。 2.变终结性教育为终身性教育。   过去,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多地被看成终结性教育。它既是就业的必要准备,更是一张持之进入职业岗位之门后即可一劳永逸的护身符。于是职教更多地强调计划的完备、内容的全面、体系的完整,以期使职教负载起从业者毕业所需的各种知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毕业后固定在一个职业岗位的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今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不是取决于其在校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自己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的能力与计划。职业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适度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接受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和条件,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 3.变单一性教育为兼容性教育。   一个时期以来,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护正规的学历教育机构的"纯洁"与"尊严",强调应届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这个单一的生源群体,而对其他人群的受教育需要重视不够,对教育市场开发研究不够,对职教与企业的相互依存认识不够,从而限制了自身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向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与培训机会,拓宽服务空间与发展天地。为此教学管理制度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增强自身及时服务能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允许跨学校、跨专业、跨类别(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学习,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这样不仅不会丢失普通中专这块奶酪,而且可以从企业从社会找到更多更好更大的蛋糕。 4.变重主观评价标准为重客观评价标准。   现在评价教学质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考试这种形式,它表明的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因评判的标准由学校掌握,评价标准的主观性成分较多。职业教育与经济、与应用的联系至为密切,这是职业教育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评估,要侧重于经济社会提出的客观要求、客观标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要选择社会认可的标准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这种客观评价才会使职业教育产生真正的效益,保证真正的质量。 三、教模式的转变 1.办学体制由单一到多元转变。   由纯粹的政府办学,过渡到民办、外(资)办、官(政府)办相结合,充分挖掘职教资源,拓宽职教市场,扩大职教容量,增加职教层次,提高职教水平,提升我国职教的国际竞争力。因为,随着我国加入WTO,职教的国际竞争就在所难免。办学体制的转变是应对这种竞争的必然选择。另外,培养规格也要由单一指向转为向社会各职业层面渗透,针对职业急需,市场急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教师角色从"输"到"导"的转变。   过去的教育理论有一个通则,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诚然,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这也是体现学生为本位原则的先决条件。但由于主体和主导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次第偏差,主导作用的"导"的不够,而较多地表现教师的灌和输,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难于真正落实。学生也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其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受到遏制,因而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有鉴于此,影响了强?"导"的作用实乃职教之必须。教师主要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他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分析学生的普遍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重视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能力。 3.由重教材建设到重课程开发的转变。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它在教学过程中独特地位和作用既不可否定,也不能随意取代。但过多地依赖教材必然导致对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甚至可能走向用教材编写替代课程开发之极端。由于教材编写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相互"借鉴",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加之教材编写者知识上的缺陷,对实际了解不足,以及教材编写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教材内容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当今时代,信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换代升级越来越快,职教内容若不随之更新,必将失去职教的特色与活力。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现教学内容求新、求变、求异的特色,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当然,加入WTO后,国际教育竞争到底会以多猛的势头多深的程度、多宽的领域,给我国的中等职教造成多大的冲击,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尚难准确估测。面对着狼已来了的客观事实,已经丧失先发机遇和起步优势的我国中等职教,只有积极应对,方能闯出一片令职教工作者自由驰骋的天地,形成一个令职教战线师生智慧进发的平台。
上一篇:教育分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中华职教社:发挥“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
该信息出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http://www.cva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