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小提琴演奏:法德教育考察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21:12

法德教育考察报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007年4月9-20日,受法兰西国际合作交流中心(France Echanges at Cooperation Internation)和德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BIEE(Teaching Research Centre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考察团一行8人,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美华任团长,在法德进行了为期12天教育交流活动。与法国“n+i”工程师学院(在法国35座城市的50所工程师院校培养国际型工程师)的教授以及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部文化教育司长及其同仁就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到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一所实验中学进行考察,参观学校并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一、法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1.法国的工程师教育

法国工程师文凭――硕士研究生,相当于国际Bologne协定中的硕士文凭,

受法律保护,由国家(工程师资格认证委员会―CTI)承认的教育机构(综合大学或工程师院校)颁发。法国工程师教育学院的特点:

――数学内容的强化以及高水平的理论教学;

――实际应用分别安排在指导性练习、实际操作、工作参与及企业实习中进行;

――注重思考及自我思路的表达能力。更重视得出结果的方法而不是结果本身:即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思路”;

――“企业实习”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注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是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强项之一。法国工程师教育同各种规模的企业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旨在更好地培养年轻毕业生的专业性,同时也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责有更充分的准备。

参加该硕士研究生项目的选拔标准是具有“学士学位”,拥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学生才有资格被法国工程院接纳。候选人的学历及资格是否符合,由法国各工程师院校评定。要获得工程师文凭(相当于硕士文凭),学生必须在颁发该学历的工程师院校完成两年的学业(注册两年)。

该项目主要是资助外国学生在法国学习,主要进行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外国学生首先要接受法国的文化,学习法语是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能够用法语交流,这些学生还必须能够讲英语。为了让外国学生很好的学习,一般用法语教学。从2000年开始,开设专门帮助外国学生进修法语的学校,外国学生在一个特殊的团队中,先进行一个学期的法语学习,加强法语学习,教师讲法语比较慢,以便能让这些刚来的外籍学生听懂。在法语学校一般是一对一教授,接着有8个月时间完善法语学习。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与一些企业和部门签约,由它们先期支付学费,在校期间在企业和部门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和部门工作,40%的学生选择回国服务,还有25%的学生选择读博士,35%的学生选择留在法国工作。该学院60%的学生来自中国,学院愿意接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学院的工科毕业生。

每个学生两年的学费是15000欧元,法国政府每人补贴学费22000欧元。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网上申请艾菲尔奖学金,申请获批准每月可以得到1000欧元的经费资助。50%的学生上学期间由于得到企业和公司的资助,可以不交学费。50%的学生只支付一半的费用。

“n+i”工程师学院立足于培养国际型工程师,能够成为国际型工程师是一种自我挑战,一种需要培养自我、发掘自我的高素质的个人挑战。该类型的工程师既要有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又要具备国际项目管理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沟通能力。国家型工程师将体现自己对世界、知识技术、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展现开放的思想、与合作者、员工及企业环境沟通、对话的才能。此工程使教育不再只是国家性的,而是从学习一开始就具有了国际性。

因此,就要求国际型工程师既要充分体现学术方面的精深的造诣,又要具备自制力、适应能力、创造力及其他的高素质……

2.德国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教育部,联邦州和市设有专门管理教育的部门,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各州情况也是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教育纲领。在德国的教育法规中,各州之间对学历的认定有统一的认识,至于各地方和各州,直辖市如何制定则由当地政府决定。

(1)多样化教育系统中的教育灵活性

其他国家往往有一个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下设许多分管理部门。但在德国就不同,巴伐利亚州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巴伐利亚的教育观念偏重外在,而不是内在的不同特性。这一观念又建筑于各类型学校共享的综合教育理念之上。这样一个机制靠学校之间的选择转换网和学校的职业咨询来落实。

巴伐利亚的中等教育既为学生的学术生涯做准备,也为学生的职业抱负做准备,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发展方面提供综合教育。

在选择转换机制连接综合教育和职业技能学校中,帮助学生创造出社会经济中所需要的宽泛的能力和资格。

职业教育是系统和联系实际的。中等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可达到中等管理水平,这在其他国家则划为第三级的教育。雇主愿意要那些不需要更多上岗培训的年轻人。

这样一种教育观念能够避免一种情况,如果教育过分焦距于学术内容,则会一方面造成学术型的年轻人失业,另一方面造成技术性人力资源缺乏。

然而国际上(比如经合组织国家)则把通过综合教育有多少学生能进入大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巴伐利亚州的多入口机制则提供经过职业和技术教育进入第三级教育的途径,使学生的专业生涯更加联系实际、更具技术竞争力。

(2)巴伐利亚州的教育体系

巴伐利亚通过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

幼儿园通常由社区、私人或非盈利性组织来经营,必须遵守国家统一标准。入托的儿童是3岁到6岁,6岁时义务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个人发展和初步的学习经历。

6岁的儿童都要进入小学。小学四年。四年学完后,有三类学校可以选择。如果家长愿意孩子进入Gymnasium 、Reachschule或Hauptschule 类型学校可提交升学报告。

小学、中等和职业教育都提供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也可以进入综合学校并获得相应证书。

根据个人不同的抱负和个人能力,中等教育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这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为不同目标的各类学校。每个类型内部又分不同的选择。

Hauptschule 类型(5至9年级或5至10年级)是提供中等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职业教育倾向的学生通过9年级进入双向系统。中等学校Realschule类型的7至10年级学生同样如此。中等学校Realschule5至10年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进入更高一级的中等教育学校,特别是进入Fachoberschule这样的学校。持有此证书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大多是在办公室工作。

Gymnasium学校(5至12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获得高等教育准入证书,免试进入高校学习。此类学校的11-12年级属于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允许学生独立选择课程。

职业教育包括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与工作有关的理论和培训。学生来自各类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Berufstachschule学校提供全日制职业培训。Wirtschaftsschule学校专门培训办公室工作人员。

Fachschule和Fachakademie类型学校提供中等管理培训,学员可担任具备国家证书的技术人员,或主管层的手艺人,或者在社会服务机构中获得较高的职务。

进入Fachoberschule和Berufsoberschule类型学校,需要中等学校的证书,进入后者,还需要职业培训证书。Fachschule和Fachakademie学校毕业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校。

巴伐利亚州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表现出富有活力的国际竞争力。州里有11所大学(9所国立、2所私立)。还有19所应用科学方面的大学(其中2所私立)。以及艺术学院、哲学、神学、政治等院校。学生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采用英语授课。

(3)各种证书认定

中等学校证书:可通过在普通学校、技术学校接受高级中等教育获得。

高等教育准入证书:可通过一般教育或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获得。

获得证书一般意味着进入高一级学段学习,而高一级学段又意味着新的学习标准。按照规定,大学部要求入学考试。学校每年都要为学生签署证书和年度报告,最终的考试由教育部主持。

义务教育从6岁开始,1至9年级。不愿意再接受高一级中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参加3年的半工半读职业培训。

3.慕尼黑实验中学考察

巴伐利亚州有150所实验中学,慕尼黑市有30所实验中学。我们还有幸参观了慕尼黑的一所实验中学(普通中学5-10年级),位于慕尼黑市的南部。学校领导亲自到州教育部座谈,并迎接我们到学校参观。据校长介绍,这所学校全部为专业教师,初中(5-6年级)前两年教学有一些重点,学生必修15个学时用于德语、数学、英语学习,这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然后按选修专业分组选修物理、生物、法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每天的上课时间是5小时,德语用的时间比较多。初中第3年(7年级)开始又选修,有三类课程可供选择。I类:如果学生数学好就选理科类,数、理、化,其他课程不变,数、理、化课时增加,学校有25%学生选择此类;数学好还可以选择II类:经济类,学生必须具有比较好的法语基础,如果学校没有开设法语课程也就不能开设B类课程,学习会计、经济和法学,学校有50%学生选择此类; III类分为A组和B组。A组:语言学,重点学习法语。B组:艺术与技术类,重点是手工、艺术、绘画、厨师等技能性的课程可供选择。像这所学校几类课程都能够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学校不多,有的学校只提供一类课程。主要看学生选择的人数,学生太少就不必要开设。

德国目前有三类中学,小学四年级后开始分级,最好的学生进入Gymnasium中学校,中间的学生进入Reachschule中学校,,其他的进入Hauptschule 中学校。三种中学的学生都有机会升入大学,所不同的是Gymnasium中学校是直通大学的,Reachschule和Hauptschule学校都要经过职业培训和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

小学毕业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及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继续学习。学习10年也就是初中毕业后,每个孩子参加基础教育考核(相当于中考),要进行4个科目的考试,德语、法语、数学、物理必考,还有经济、会计、艺术科目等,根据选择学习类型的不同,科目也是有所差异。中考成绩只占50%,平时成绩占50%。普通高中就是要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两门外语水平才能申请。进入Gymnasium学校(5至12年级)的学生,12年后要进行统考并获得毕业证书。一般想学技术和手工类的学生就不能到这种Gymnasium学校学习。进入Reachschule和Hauptschule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读大学。

智力不是很发达的学生有专门的学校,为学生而教。每个州和直辖市不一样,如果轻度智力问题,可以到普通学校上学,随班就读。

学校与州教育部协商积极争取了本次交流活动,为了做好本次教育交流活动,校长坦言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所到之处可以随处看到用标准汉字书写的“欢迎光临”字样。会议室用中国国旗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标语布置而成。比如“热烈欢迎您们到来访问”标语用中国龙、中国长城、中国大红灯笼做装饰。校长全程陪同并作详细地介绍,所到教室学生全体起立,并用德语说“热烈欢迎”,有的学生能够用中文说“你好”,可以看出学校方面非常重视本次考察活动,确实做了迎接的准备如同国内的学校。

代表团参观了学生的劳动技术课,学生分组制作意大利肉酱,满教室散发着浓郁的肉香,学生非常大方地与代表团成员交谈、合影;艺术课上学生正在设计传统方巾的图案,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设计风格和图案各式各样。我们还参观了学生理化生上课情况、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配置情况。

特别是当我们进入学生的英语课堂时,感到这节课就是专门为代表团准备的,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有关中国内容。校长、英语教师、学生与代表团成员进行了互动。先由学生对感兴趣的中国问题进行提问,比如: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中国学生男生与女生的比例,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中国是否还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小孩?中国菜到德国后为什么就变味了等。并且由代表团成员在黑板上书写了“中国北京”,并标注上拼音,教学生学习汉字。还学说了一句中国话“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甚至有的学生提议让代表团成员唱中国的国歌。在校长的指挥下,学生先高唱了德国国歌,接下来代表团成员一起高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考察团的每个成员吐词清楚,字正腔圆,严肃庄重,令在场的德语翻译也是非常感动,连连称赞,不愧为中国北京的教师。

 

二、法德教育考察后的思考

1.边学习边实习的教育体制

考察后我们感到,法国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获得文凭的教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实际应用、实际操作。因此,大学期间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的指导性,以及在企业中实际的锻炼,并且将“企业实习”作为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同企业之间的默契合作,这种合作的结果,培养了青年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性及操作性,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做准备。这种教育体制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将来承担的职业有充分的心理和专业准备,使更多用人单位,不需要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就能胜任其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被用人单位所接纳。

同时在校期间的学生通过与企业和部门签订合同的方式,得到大企业的经费资助,很多学生通过企业的学费资助,获得全额学习经费。这不仅解决了在校期间学习经费的问题,也为学生学成后签约大企业,毕业后顺利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因此,中国大学教育也应借鉴法国“n+i”工程师学院的教育体制,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法国工程师学院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文凭的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获得生存的基本技能,在未来就业中的专业素养。

2.因材施教人才多样化

我们在对德国教育体制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就不难发现,德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呈现开放性。

教师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及自我思路的表达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方法而不是结果本身。这些教育理念与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如出一辙,说明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理念的一致性。

其一、考察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法德两国教育注重因材施教,从小学毕业开始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学生兴趣、需求以及学业成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进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升学、就业选择比较早,并且是量体裁衣,是什么材料就往哪些方面发展。避免了学生都向学术方面发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

学生课程的选择更多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教师在学生选择学校和学习课程中更多地是听取家长意见,并提供适当的参考。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日后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并给与合理的建议。

其二、特别重视职业技术类教育。这一点是我们考察后最深的感受,不得不在这里详述一下。德国50%的技术工人都有学位,职业高中与目前企业和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人才的需求把摸清楚,就业顺利。这样有效地避免盲目竞争和人才的浪费,升学和就业出口多样化。

特别是关于择业的问题,应该说中国传统择业观要被迫改变。前不久一项上海4000户居民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原意做工人,人才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调查结果显示出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因此不妨借鉴法德教育体制,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

其实在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35%-40%。比如说美国80%的人才聚集在企业。而在我国只有30%的人才在企业。高校毕业生每年所面临的工作难求,表面上供大于求,但实际上有的企业人才难求,这种人才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是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因此中国劳动力不是以过盛或是短缺来简单的概括,确切说是结构失调。有些时候高薪都难求数控机床操作工、高级电焊工等高级技师等职位。

当然,蓝领在国外一样有前途。一个德国的牙医抱怨,看牙的收费和修水龙头得差不多。可是当牙医投资的时间和金钱要远远大于一个水暖工人。

现在市场价格已经介入劳动资源的配置,是做个低薪白领还是坦然靠技术吃饭的高薪蓝领、灰领?相信在市场的引导下,以及高等院校把培养蓝领人才做为当务之急,中国目前的就业局面就会逐步有所改善。

3.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访问所及,感受到无论是法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德国的基础教育,两国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书包我们拎起也是很沉重,但并看不出学生学习压力有多大。学生们热情,大方,一脸灿烂,思维活跃与人沟通能力也是非常强。当然巴伐利亚州政府也感觉有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其一,德国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只有半天(5个小时),州教育部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时间太短的,近期也正在考虑要变成全日制,学习中国全日制的教育体制,该问题也是正在论证之中,目前还没有实施。 

其二,州教育部也感觉到教学质量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德国参加国际上的PISA(世界经合组织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考试,德国整体的成绩不是很好,但巴伐利亚州还是不错,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州教育部成立了评估中心,构建规范式引导机制,参照评价指标研制教育内容。

其三,德国小学生入学时进行非母语测验(法语、英语等),四年学习后由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一起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和学习条件等分类选择学校。学生学习10年后州里有统一的考试,相当我国初中的毕业考试,中考后根据学生的成绩确定中考后的选择,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上职业高中。与法国教育一样,学生自己可以找实习单位,找到实习单位在职高期间也可以拿到工资。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上综合性的大学。

其四,从管理体制上说,是国有制,无论是教学条件、设施还是学校教师的聘任都由国家负责,学生的校车也是免费的。国家制定教育法规,课程门类、授课时间等,由州政府负责实施。德国实行12年教育免费。州政府有4分之一的学校是私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要参照州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订。从经费上说,私立学校经费能承担就自己承担,不能承担也可以享受州政府的经费资助。但目前州经费也是非常紧张,学生的教科书以前是全免费的,从今年开始,经与家长协商,家长承担一部分,小学期间20欧元,中学期间40欧元。

通过短暂的教育考察,我们对法国和德育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状况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代表团成员一致认为,本次教育考察活动获得圆满的成功,有必要加强与西欧国家教育交流和研讨,相互借鉴和学习。

 

 贾美华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