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e 140w p:蒙牛称牛奶致癌物源自饲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5 23:10:32

蒙牛称牛奶致癌物源自饲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2月24日对外发出《关于公布2011年17类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根据检测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蒙牛方面26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当地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了霉变,使得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素超标。“由于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素未能检出。”

超标暴露质控缺陷

国家质检总局此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8家企业生产的200种液体乳产品,抽查发现有2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其中便包括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的纯牛奶产品,该批次产品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μg/kg,而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μg/kg,黄曲霉毒素超标140%。

另一款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富纯牛奶(精品奶)也被检出黄曲霉素M1不合格,实测值为0.9μg/kg,较国家规定最大值超标80%。

据悉,黄曲霉毒素M1危害主要表现在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很多国家已经对牛奶和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含量有了明确的限量标准。

蒙牛方面26日给中国证券报记者发来声明称:此次不合格的批次仅为一批次的利乐包纯牛奶,其他牛奶均合格;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当地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了霉变,使得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素超标。“由于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素未能检出。”

在国家质检总局12月24日发布公告后,蒙牛曾于12月25日凌晨和25日晚间两度发布公开声明,承认四川眉山工厂生产的利乐包纯牛奶产品黄曲霉素M1检测结果超标,并向全国消费者致歉。声明表示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公司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确保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

有乳业专家表示,黄曲霉素是乳企的常规检测项目,身为行业龙头的蒙牛居然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事实上,除了2008年深陷行业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外,蒙牛近年来频频发生产品不合格问题,屡登“黑榜”。

乳业股成“难兄难弟”

因26日正值香港公共假期,在港交所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HK)股票并未开盘,休市前的23日公司股价下跌1.128%,收盘价26.30港元。

但A股乳业上市公司26日则或多或少受到了该消息的影响和拖累,伊利股份(600887)表现最为弱势,当日下跌5.36%收于19.79元/股,且成交量明显放大。其他乳业股如光明乳业(600597)、皇氏乳业(002329)也都表现不佳,仅有三元股份(600429)逆势上涨0.75%,收盘价5.37元/股。

业内称,尽管其他知名乳企此次并未被曝出不合格问题,但乳业长期以来累积的食品安全隐患已经令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已经扩散至整个行业,各乳企大都成为“难兄难弟”,很难彻底从一个事件中抽身。目前该事件虽未造成三聚氰胺时的严重后果,但未来该事件对乳业的影响还需要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乳业如果继续透支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刚刚复苏的行业将会重新陷入低迷。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令国内乳业发展一度跌入冰点,经过较长一段的低迷期,乳品行业元气基本恢复,去年乳制品行业产量曾创出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国内乳制品行业也保持稳定增长,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全国乳制品产量214.8万吨,同比增长17.3%,增速比10月上涨7.1个百分点;1-11月份累计产量2153.2万吨,同比增长13.6%。

不过,业内人士也称,2012年乳品行业内生性收入增长已面临压力,预计增速将低于2011年,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是降低了乳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网易财经12月25日讯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另一款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富纯牛奶(精品奶)也被检出黄曲霉素M1不合格,实测值为0.9μg/kg,较标准超标80%。

 

图: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检测结果公告

25日凌晨1点,蒙牛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在此次全国性抽检的过程中,质检部门共抽检了蒙牛集团全国各生产基地生产的25个批次的产品,其中眉山工厂的这一批次产品检测结果超标。公司立即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蒙牛乳业在说明中如上表示。

网易财经从质检总局该份检测报告中了解到,蒙牛乳业此批次超标产品由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检出。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μg/kg,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μg/kg,蒙牛该批次产品超标140%。蒙牛该批次超标的产品为该集团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的纯牛奶产品。

据了解,由于黄曲霉毒素M1相当稳定,巴氏灭菌法也无法将其杀灭,所以检测黄曲霉毒素M1不仅要在饲料原料中检测,而且在最终产品中也需要进行鉴定。

黄曲霉毒素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为蒙牛乳业首次在西南地区建立的生产基地于2009年10月落成投产,设计能力为日处理鲜奶800吨,设计年产鲜奶18万吨。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其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对此,蒙牛随即在其官网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表示该批次产品未进入市场,已全部进行了封存和销毁。(12月26日《新京报》)

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查出蒙牛一批次乳品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这个检验结果令人心惊肉跳。如果真的如蒙牛方面所说,这批次产品并没有流入市场,也算是万幸。可是且慢,就算蒙牛这批黄曲霉毒素M1严重超标的产品没有进入市场,也无法证明已经进入市场的蒙牛产品都是安全的。谁能保证蒙牛其它批次的乳品不含致癌物?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的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抽查结果。一次偶然的抽查,就发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虽不能证明别的批次也一定存在同样问题,但却增加了存在同样问题可能性。蒙牛“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的表态,并不能让消费者放心。

一次偶然的抽查所发现的严重问题,不能被蒙牛的“致歉”和“未进入市潮蒙混过去。蒙牛必须举一反三,进行全面自查,其它各乳企也应进行全面自查。甚至有必要,国家质检总局像查处三聚氰胺那样,再来一次全国性普查。因为,黄曲霉毒素M1对人们的健康威胁实在太大了。

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毒素M1,乳品安全一天也没有让人放心过,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知的威胁正在或即将毒害我们。这些年,瘦肉精、敌敌畏火腿、苏丹红等等食品问题令人防不胜防,中国的食品安全如何监管,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牛奶已经成为许多人每日必须。特别是在我们大力普及学生奶,推广“一杯牛奶增强全民体质”的今天,保证乳品安全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因此,笔者以为,国家应该加强对乳品的监督检测,仅仅依靠偶然的抽查是不行的。对于这次查出的蒙牛等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绝不能轻描淡写处理,必须依法从严处理。

历数蒙牛那些“伤不起”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针对这一情况,蒙牛在官网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然而,蒙牛的这番表态却遭到强烈抨击。当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心头难愈的伤疤,仅是“道歉”显然不足以平复他们的愤怒和质疑,事后声称“把好质量关”不如对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出一个合理的交待和解决方案。从陷入“三聚氰胺事件”到多次爆出“质量门”的2011年,蒙牛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理由大多不再是行业龙头的辉煌战绩,而是对其众多问题产品的不安与质疑。在这里,人民网四川财经频道特别盘点蒙牛陷入“牛奶门”的种种事件。

 

1.“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落水

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开展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然而,蒙牛121批次受检产品中却有11批次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导致蒙牛乳业当年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高达数亿。

2.蒙牛特仑苏牛奶违规添加OMP

2009年2月11日,多家国内媒体报道称蒙牛特仑苏添加剂OMP不合法。学者方舟子撰文称,OMP里的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2月12日,蒙牛向媒体公开北大医学部研究报告,称OMP具有明显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但此报告已公开部分并未列明试验方法。13日,卫生部等六部委组织专家对蒙牛公司使用的OMP食用安全性进行研讨,认为该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指出未经卫生部批准添加OMP,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2月14日,蒙牛集团回应称,蒙牛把OMP原料作新资源食品原料对待,所以不存在申请。OMP与IGF-1不是同样的物质,不能致癌。

3.广东抽检蒙牛“随便”雪糕大肠菌群超标

2011年11月,广东省工商局公布第三季度雪糕饮料食品质量监测情况,包括蒙牛“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在内的12个批次雪糕被查出不合格。其中,蒙牛不合格雪糕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两个重要微生物指标中超标。有卫生专家表示菌群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易引起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严重超标易引发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4. 蒙牛冠益乳酸奶惊现“虫子门” 厂家不予处理

消费者陈某在超市买回一瓶蒙牛冠益乳酸奶,回家打开发现臭味扑鼻,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在一块,用吸管挑出来一看,居然全是死虫子。对此,消费者陈某表示很气愤并拨打电话投诉。然而,蒙牛客服却以时间太晚为由推脱,拒绝到现常陈某只好留下电话,让其择机处理。

5.251名小学生饮用蒙牛学生奶后集体食物中毒

2011年4月22日,陕西榆林市发生一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榆阳区鱼河镇中心小学700余学生喝完蒙牛学生奶20分钟后,陆续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等症状,16名学生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在家长要求下,200多名出现同类症状的学生被送往榆林市三家大医院接受诊疗。医院初步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6.蒙牛低脂高钙奶发酸发绿 厂方称“一筐桔子总有一两个坏的”

2011年8月,谭先生一行在长沙某酒楼吃中餐,原装没开封的牛奶,倒出来却是发绿的水。拨打厂家电话后,蒙牛乳业投诉专员竟辩称:“天气炎热,纸质包装难免会出现变质情况,就象一筐桔子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会是坏的一样。我们产品都是经过高温灭菌,密封之后,才运往各个市常产品并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受高温撞击等因素导致包装出现‘漏气但不漏奶’情况。空气进入,微生物发酵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7.蒙牛雪糕里吃出螺丝帽 要求删微博才赔钱

8月,一网友发微博报料称,自己拆开买回的蒙牛雪糕要吃时,发现雪糕背面竟嵌有一颗直径约1厘米的黑色螺丝帽!该微博不到一天时间被300余人频频转发,引发热议。网友随后拨打了蒙牛雪糕包装袋上的投诉热线向蒙牛集团总部投诉。蒙牛相关负责人回复网友表示已经核实此事,公司根据以往经验,经协商最终同意赔偿网友500元,但前提是需要把相关微博彻底删除。

8. 蒙牛乳业特仑苏有机奶致消费者严重腹泻遭投诉

珠海市一消费者在小卖部购买了一箱蒙牛乳业生产的特仑苏有机奶,生产日期为2011.05.15。不想刚喝完一盒后就出现严重腹泻。该消费者向蒙牛公司反映问题后,该公司承认是他们的牛奶,却拒绝承认牛奶有问题,说他们的产品都有国家检测合格报告,是合格产品,让消费者自己把牛奶拿去检测。

“只为优质生活”的蒙牛尚且如此,社会大众还能相信什么?

每天一杯奶 减少中国人?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12月25日网易财经)

继“注水奶”、“香精奶”、“稳定挤奶”之后,国人又迎来“致癌奶”;“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曾被“夸张”为“每天一杯注水奶,如何强壮中国人?”如今呢,难道要说“每天一杯奶,喝死中国人”?

现有信息中,无法了解这种叫“黄曲霉毒素M1”的致癌物是怎样进入牛奶的,但这个问题暴露的却是,中国奶业质量与安全愈渐堪忧。

蒙牛一直是中国乳业的一面旗帜,如今出现“致癌奶”,打击的绝不仅仅是蒙牛的品牌。不管问题出在哪里,这个眉山公司毕竟“姓蒙牛”,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水平,体现的都是“蒙牛水平”,那么,蒙牛水平何至于此?中国乳业的一面大旗竟至于此,我们消费者情何以堪?

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蒙牛没少出问题,不管是被证实的问题,还是疑点事件。因为三聚氰胺,蒙牛股价也曾一夜间损失惨重。然而,直到今天的“致癌奶”事件,我的感觉是,蒙牛似乎并没有过真正的取信于市场的动作与实绩。蒙牛怎么了?这样的问号绝对没有问到要害,要害的问题,其实是中国乳业怎么了?

真实的问题是,靠着几家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以及寡头势力对于政策与执法的影响,中国乳业似有越来越不思进取的势头。单独品味这句话,可能有些耸人,然而,国内奶粉市场渐被洋奶粉占领,港澳奶粉每被大陆游客抢空的背景之下,乳业国标不升反降,乳业巨头成了国标的起草者;业内对于“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开水”的质疑不以为然,或是以“人人喝上奶比标准更重要”这种逻辑为每况日下的乳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作合理解释,笔者就担心,中国奶业堪忧矣!

“致癌奶”的效应,恐怕远甚于三聚氰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检出“致癌奶”,应功归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政府认真严肃整顿监管之效,那么,这是令人欣慰的。可是令人沉重的则是大品牌企业的沦陷,一是牛奶中掺进致癌物,足以震惊了;二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竟没能自行检出,这更不能原谅。

最沉重的问题是奶业局面的每况日下,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每天一杯奶”会不会出现“喝死中国人”的问题,恐怕谁都不敢保证。

文/覃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