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光点歌系统:健康上网:让孩子赢在网络时代(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6 19:23:32

  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网络,正在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和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和重塑着由自然、实践和思维所构成的世界。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主体,网络塑造青少年,青少年推动网络。让青少年赢在网络时代,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是时代进步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赢在网络时代,就要尽早接触网络。网络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青少年一代的生长、成长、学习、工作、娱乐、思考、奋斗和梦想的方式。青少年越早接触网络,其成长可以参照的知识就越丰富,其发展可以发现的机会就越多,他们奋斗可以达到的高度就越高。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选院士曾断言:抱着键盘长大的一代,一定能够超过老一代。比尔·盖茨曾讲过,当他七年级第一次坐在一台庞大的电传打字机前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他从那时起就确立了"让每个家庭的每张写字台上都有一台电脑"的奋斗目标。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还低于非洲的普及率。机会多少的唯一制约因素就是梦想的大小。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尽早接触网络,用网络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赢在网络时代,就要善于运用网络。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同时也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的历史。生产工具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高级的形态。网络工具的出现,必将推动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发展方式的形成。据研究,由于微电脑组成的网络系统使得信息处理的平均成本大幅下降,从1960年每操作100万次需要75美元,到1990年降为1美分的1%以下。1995年10亿位元的传输技术进入原形阶段,它的容量相当于在1分钟内传输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资料。据预测,2010年左右,以化学、生物学导向为基础的分子电子学将引导电脑进入比奔腾处理器快1000亿倍的时代,这形同于将1999年100台电脑工作站的运算能力封装在一粒盐的大小之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着眼于在网络时代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的青少年一代,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开掘知识资源,不断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赢在网络时代,就要克服沉溺网络。网络具有重塑和改变世界的强大能量。正如一切优点很多的事物缺点也很多一样,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值得认真对待和切实弥补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目前,我国的3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2%,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网民占总数的18%。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的调查,13.2%的青少年网民存在"网瘾"问题,另有13%的青少年网民存在"网瘾"倾向。同时,"网瘾"也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在美国、德国、韩国、印度等网络发达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克服网络带来的缺陷却是可以认识和能够改变的。青少年的网络沉溺表现为"惊异吸引阶段--身心沉迷阶段--理性恢复阶段--常态应用阶段"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少年克服"网瘾",推动他们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人。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讲,网络沉溺是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通过积极引导和适当干预,他们完全可以跳出"网瘾",实现"网赢"和"网创"。

  贺淑曼教授是关注青少年网络问题和网络发展的知名专家,她所著的《让孩子赢在网络时代》不但有助于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认识网络成瘾等问题,而且有助于他们认清变"网瘾"为"网赢"和"网创"的规律,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上网、科学上网和文明上网的良好环境,从而把"让孩子赢在网络时代"的共同呼声变成切实行动。她的这本著作,准确把握了青少年网络现状,精确提供了解决"网瘾"问题的具体方法,明确指出了变"网瘾少年"为"网络人才"的可行途径,是在网络时代推动青少年成长的有益读物。

  目前,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实施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和"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正在深入推进。愿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帮助亿万青少年赢在网络时代。

  前言

  互联网正以席卷之势扫荡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星球,人类的生活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伟大变革,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它使人们的学习模式和成才模式更加趋于多元化,而且网络教育以其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比传统教育更具有优势。因此,互联网加快了人才培养的速度,有助于人才能力的提升与升华。

  互联网在中国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据中国互联网协会(ISC)与互联网专业协会(iProA)在2005年7月14日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联合发表的《2005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4月底,中国网民已经突破1亿人,预测2005年底达1.24亿人,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十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随着市场的继续膨胀,中国将直追网民排名全球第一的美国(全球约2亿人)。

  正文 第2节:网络有天使般的魅力

  中国正在进入大众网络时代,在1亿网民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了18%,达到1540万人。这一状况反映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热爱,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重大影响。

  互联网带来高科技,同时也带着污泥浊水及沉渣浮滓的虚拟社会向我们冲击而来。对青少年来说,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铺设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广阔大道,迎来了"神童"辈出的时代;因为它也舒缓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与烦恼。说它是魔鬼,因为它充斥着暴力、色情、赌博、诈骗等不良内容,从而吞噬了青少年的求知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也吞噬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时光。因此,一些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如果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草率盲目地投身其中,以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据估计,我国有近25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当中有不少人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以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走上了自杀及犯罪的道路。为此,一些家长谈"网"色变,把互联网当作洪水猛兽和可怕的妖魔。

  "网络成瘾"之滥与"网络成瘾"之痛成为社会顽疾并非偶然。它不仅仅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误和青少年时期人格的缺陷,更是为当今网络与电子游戏产业的繁荣背后的负作用,是诸多社会问题集结形成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电子与网络游戏产业产值年增长近50%,出版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4.7亿元,截至2004年底,网络游戏用户数2025万,其中16-30岁的用户比例高达87.4%,且居高不下、并已成绝对主力!就像汽车工业的发达同时带来"堵车"和车祸现象频频发生一样,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矛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熟视无睹,而是设法把"网瘾"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去面对网络,因为网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五要素(空气、水、衣、食之外)。任何那些一头扎进"网海"不想上岸的"网瘾"者,和那些"谈网色变"的人,都将被时代淘汰"出局"。如果不愿悲剧发生,就需要提升自我素质,优化在线行为,打造新型的、健康的"两栖型"自我,成为"两栖型"的高级人才,立于不败之地,赢在网络时代。

  本书由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的部分专家(即共青团北京青少年网络行为优化工程专家组部分成员),根据十多年的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著就而成。全书从九个方面归纳提炼出99个问题,面对这些家长、老师、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又通过近九十个案例和故事,引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病,进而介绍科学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提出解决之道,给人以启示。全书以最富激情的语言,激励家长走出困惑,并帮助孩子打造卓越,使孩子最终"赢在网络时代"。

  本书写作方式独特,它在大量案例里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其具有极大的可读性、科学性、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它能成为家长、老师,以及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会人士最有实用价值和最受欢迎的普及读本。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除本人外,郑宁教授撰写了11个问题,林永和教授撰写了10个问题,蔺桂瑞教授撰写了6个问题。在此,对这三位教授的贡献深表感谢。

  贺淑曼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顾问

  >>>第一章网络,人类又一生存空间

  互联网是人类为自己营造的一个无所不能的虚拟梦幻的生存空间,打造了知识和信息快速交流的通道,也打造了新的教育模式及手段。

  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

  为什么说网络有天使般的魅力?

  电脑像汽车,网络像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二者已成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日常需求";电脑和网络具有天使般的魅力,乃至魔力,能让你梦想成真。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在美国西雅图,有一天比尔·盖茨在大街上遇见一位乞丐向他讨钱,之后,乞丐还顺便给了比尔·盖茨一张名片,上面印有他的Email地址(这可能是收容所给他的)。比尔·盖茨不禁惊喜,他的梦想正在实现,上网正在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拥有电脑就像拥有一支笔那样容易。

  有人问我:"这可能吗?"我说:"电脑发展这么快,三五年就淘汰一台,淘汰给收容所是可能的。"网络正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习惯,如:学习、生活、办公、教育、商务、交友、购物、通讯、娱乐……在网上,人们可以找到许多与自己想法相似的个体,产生群体的归属感。

  人类永远的渴求--平民性、平等性、自由性

  正如上面的故事所讲,未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像拥有一支笔和一个本子一样拥有电脑并可以上网,其收费比打电话还要便宜,连贫民、乞丐也都能用得起。所以,互联网真正让人们实现了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和信息共享的愿望。在这里没有阶层、贫富的差别,也没有国家、种族的界限,没有统治者,也没有被统治者,人人都是网络世界的平等一员,所以它能给所有男女老少共同发展的新平台,这就是互联网所具有的平民化、平等化、自由化的特性。平等、自由是人类自有阶级以来一直都渴求的愿望,这对在现实中处于被支配、被压抑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电脑屏幕很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最初的行为规范的建立和意志品质的形成,都必须在与人的接触中才能学得。无限张扬的空间--情绪隐蔽性、虚拟性、开放性。

  正文 第3节:为什么又说网络像魔鬼

  你对生存发展、友谊情感、正义是非等有过焦虑、郁闷和牢骚吗?你想宣泄情绪和发表自己的感受及看法,但为避免非议而不想让人们知道你是谁吗?这太简单了。网络能满足你与外界的匿名交流,而且时常隐蔽。这是一个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姓名、性别、种族、年龄的虚拟世界;而且它不受现实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以及时空的约束和限制,遨游在网络的海洋里,尽情点击鼠标,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宣泄自己的压抑、愤怒与焦虑,且不必顾虑后果和责任,这就是它的开放性。做自己想做和愿意做的事情,这对任何受压抑的人,都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缺少朋友的人,吸引力更大。

  美好的交往平台--飞速性、刺激性、互动性

  你想快速地获得友情、信息和知识吗?你想同时和很多人聊天吗?你想看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报纸吗?只要坐在家中,轻轻地点一下鼠标,互联网会即刻让你心满意足达所所愿。任何用户,都可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向信息提供方反映自己的要求。在这里,供需方可以实现在线相互交流;你与全世界的朋友可以沟通与互动,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交往平台呀,难道不令人激动和刺激吗?

  "天涯若比邻"的感受--国际性、可视性、多功能性

  你想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吗?你想即刻看到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在干什么吗?只要在电脑上装一个摄像头,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所以,青少年上了因特网,就可以跨越国家、民族、种族的界限,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把所创作的作品发给全世界的朋友。网络突破了国家、地区、种族等各种各样的"疆界"和限制,实现了国际范围内的人类交往,这就是它的国际性和可视性。此外,还有网上学校、网上购物、网上贸易、网上旅游、网上娱乐、网上交友等,这些多功能性,又有谁不想体验一下呢?

  总之,电脑与网络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所有的角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络办不到的。这个"天使",为人类打造了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

  为什么又说网络像魔鬼?

  网络营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全新社会,它虽然拥有无限的魅力,但它并非是完美的。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忧虑。它如同一柄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在向人们展示其危险的一面。

  2005年9月,十多万人参与投票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包括: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

  个别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的虚拟化,把其当作犯罪的工具,或利用网上交友之名搞恶作剧,玩弄感情,进行敲诈勒索;或以网友之名绑架报复,骗财骗色。与网络有关的诈骗犯罪和色情暴力犯罪,成了新的犯罪倾向。

  网络成为公德沦丧的"重灾区"。它给现代人带来了互吐心声的私密感。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君不见,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这样的"网上丑态"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网络,曾经让我丢掉了羞耻感",呼和浩特市一家私营企业员工张良(化名)回忆起往事,百感交集。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纹身,于张良有着切肤而隐秘的痛。

  "网德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网上太多的欺骗,太多的随意攻击、发泄、恶作剧,使人们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太多的无道德规范,使不少人逐渐养成了藐视甚至反感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凶杀、黄色内容的随意泛滥,犹如魔鬼一样扭曲了许多人的心灵。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上网的人都是网络道德的塑造者,也是网络道德的受众。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翱翔的空间。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是网络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网民急剧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拥有私密性并不等同于自身的放纵。只有每个网民自觉文明上网,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构筑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网络道德"和谐的春天才不会远。

  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其对象包括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它不应仅仅作为应时之举,而应该作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网络服务商、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家长等多方携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创造促进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将"网德"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加大网上色情、诈骗等活动的打击力度。网络业界还应严格自律,清除网上不良信息,同时广泛发动网民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

  网络还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有一些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故常发出感叹:"这网络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把魔鬼放出来了,再不加压制,会把小孩大人全吞噬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让我们先看看网络再发展下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神仙般的憧憬: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Ballmer)于2000年9月19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便说明了互联网的教育前景和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正文 第4节:电脑网络带来的变化

  他说:"10年之后,我们不是带着这样的笔记本,而是手提一个类似写字板、带着计算机屏幕的东西,它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笔记本,通过无线方式与高速因特网相连。你不仅能够记笔记,而且能够用我们称之为写字板电脑(TabletPC)的下一代设备浏览因特网,屏幕又大又清晰,谁还愿意带着纸到处走?我为所有纸张制造商感到遗憾……

  "10年后,所有的这些幻灯片将以电子形式,通过大会堂无线设备传送到大家的写字板电脑上,大家可以坐在那里,在幻灯片上作注解、记笔记,这就是大家通常的工作方式。大家收集资料、写文章、与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将从根本上转变为电子的方式。微软为这种转变所开发的软件平台,就是.NET平台。它跨越许多新型设备,具有新的用户体验,它还有新型的编程指导功能,帮助大家创造可以相互协同工作的XML程序。将出现一系列新型服务,它们可以在客户端或服务器上运行,也可以在因特网上运行。大家可以在网上存储信息,并不一定要在你们的校园网上或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而是遍布世界各地。"

  对于未来的生活,史蒂夫说:"我在设想这样一种图景:周末,我在家中观看篮球比赛,当时正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比赛,有我喜欢的奥尼尔参加。我的块头和他差不多。我对电视机大声喊道:'比尔,你在看比赛吗?'我的电视机配有语音识别装置,网络回应:'比尔?他指的是谁?--比尔·盖茨!'网络说:'查看好友名单,把他作为短信息的收件人。''比尔·盖茨',于是比尔在家里听到了声音。他容许我在周末打扰他。'比尔,你在看奥尼尔的比赛吗?'10年内,所有这些都会在因特网上实现。一句话,这些都是在谈对新型用户界面的需求。今天的因特网界面就是浏览器,它的功能还不像别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那样丰富,也没有自然语言界面和语音识别功能。这种技术将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灵活,从移动电话到电视机和个人电脑,我们将有全新的用户体验,全新的用户界面。"

  "再来看看我们的家里,将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家可能知道一些关于电视方面将出现的变化,但是还有更多。我们甚至今年就能推出一种新技术:你在家里看电视,觉得口渴,于是按下暂停键,休息五分钟,取一些冷饮,然后再回来,接着看,而所有的节目都会从你离开的那一点重新开始。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就是因为你的电视机连接了一个硬盘,在你离开期间所有的节目都被储存到了硬盘上面,然后回放给你观看。它能够让电视暂停五分钟,让你录像和回放。这只是我们电视体验方面变革的开始。我们在谈论一种被称为数码存储器的东西,实际上,10年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你一生所有的日常生活录像资料通过联网,存储在价格不超过150美元的装置里。你一生的情况都可以用一种可以查询的格式存储,你会发现很多一生只出现一次的画面。你一生的图像、喜爱的音乐,还有你的照片,都能以电子手段存储和再现。"

  此外,史蒂夫还讲了一些医疗保健的变革以及因特网的有关观念和技术等等。史蒂夫为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模式,展现了一个可以预期达到的美好前景。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视、电脑将通过网络结成联盟,人们随时随地都可满足各种心欲,这是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无力阻挡的。但人们对信息的过滤会比现在高明,网络生活也将日益健康化。

  电脑对孩子成长有何利弊?

  对青少年来说,电脑与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窗户。说它是魔鬼,因为它也有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扭曲。把握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得恰当。

  善于利用电脑与网络,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A.孩子受到了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弥补了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缺乏个性化、国际化教育的缺陷。由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而广泛延伸并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利用,孩子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虚拟教室里享受一流老师的一流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它不受地域或是教室桌椅多少的限制。网上还可以有个人网站和主页,那是一种完全可以充分表达个性化东西的生存空间;在网上可以让全世界的孩子相互交流,在培养孩子尊重本民族的文化的同时,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在网上他们可以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到传统教育中所没有的东西,他们不再单一继承家长或老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新的价值观。

  B.在传统观念中,家长象征家中的"权威"。由于电脑和互联网进入了家庭,家长的"权威"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家庭文化将以电脑为中心,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共同参与,一起探索和学习。当父母与孩子一起在互联网上冲浪时,他们是真正需要互相学习的朋友,甚至家长要"以孩子为师"。家长将感受到:"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

  C.网络能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集体互动的创新精神,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网络除了是生活必需品以外,还是一个可以表现自我的空间,并实现网上群体的智慧互动,因为有"烘焙机"(homepage)可以让他们尽情"做秀"。个人网站是一个可以让人尽情抒发情感、挥洒设计才华及想象力的虚拟空间。有意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网站的朋友,只要使用这些"烘焙机"网站简易设计工具,就可以轻易地设计布置自己的网上家园。

  正文 第5节:电脑对孩子成长有何利弊

  但是,对那些不会利用电脑与网络的孩子来说,电脑与网络对其成长又有些许弊端:

  A.过多沉迷于电脑和网络的孩子会越来越孤独,甚至会患抑郁症或交往恐惧症。一些速成的、成人化的游戏开始影响到小孩子的心理,于是,成人的语言和为人处事,代替了孩子的童真,特别是性心理早熟更为突出。他们童真少了、童趣淡了,小孩子变得成熟和世俗起来。有一些家长,由于自己正处于事业的浪尖上,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和孩子敞开心扉地畅谈,无意识的疏远和淡漠,使孩子的注意力牢牢地盯在了电脑和游戏上,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这样与外界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从而失去了在生活中学习谋生技能的机会,使其社会化进程滞后。此外,电脑还使这些孩子无法拥有经过磨炼得来的吃苦精神和韧力,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B.影响孩子左前脑发育。据《每日新报》报道,天津某医院健康康复中心对200名学生进行脑像图检测,测试结果是40%的学生出现了左前脑发育不良的现象。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几乎都有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的经历。一名初三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这名学生左前脑的发育,与同龄人的标准值相比明显不足。家长十分不解地说:"我儿子成绩原来一直很好,从上学期发现明显下滑。孩子平时表现还是很'聪明'的,没发现有脑子发育不良的表现。"待医生进一步询问孩子平时的爱好时,家长说,孩子近来沉溺于电脑游戏。医生说,电脑有利于人脑的右前脑,因为右前脑是控制创造力的,而左前脑是负责逻辑思维、基础知识储备、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即便孩子的创造力再强,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驾驭能力,以及良好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学习成绩也是无法提高的。

  C.过多沉迷于电脑和网络的孩子读、写、算的能力会明显退化。日本曾因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利润而自喜,但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动漫产业如火如荼时,就非常有预见性地警告动漫的泛滥会导致国民、特别是青少年阅读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的退化甚至丧失,后来更有人直言:可能就是动漫的繁荣,导致"出版大崩溃"。由此,他们一方面呼吁抵制动漫的泛滥,一方面提倡青少年重拾读、写、算训练,并从教育结构等方面加以调整,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D.影响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激励能力的发展。儿童长时间独自玩电脑,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电脑正在成为人的记忆的替代物,若儿童一味地使用电脑来替代头脑的记忆,那么,人脑将降为智能机器,并同时失去了对自然现象和人与事等方面的关注。

  E.过早过多地趴在计算机上,对孩子的视力、颈椎、肠胃等健康都有严重影响。目前,视力快速下降,颈椎增生等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据调查,常用电脑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劳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头痛和食欲不振的则分别占56.1%和54.4%,其他还出现自律神经失调、忧郁症、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等等。

  总之,过早过多地玩电脑,有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迷恋虚拟世界?

  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很担心家乡的孩子迷恋网吧,下面的案例也许对这些人会有些启发。

  【案例】有一天,我家的"小时工"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好几次你在谈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事,我也和你咨询一下吧。"

  "咨询什么你说吧。"我问。

  "我家的孩子在安徽老家上初二,也常上网玩游戏,"她很不放心,也很不理解地说,"孩子对上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瘾?你说这是什么心态?"

  "人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瘾,是因为上网能满足他的欲望,网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人有很多欲望是被压抑的,但在网上都能实现。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你没有知心朋友,网上有的是;你想发泄想骂人,在网上那就尽情的发泄和骂人吧;你想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比如想当国王或皇帝,在网上可以实现,你会看到你身边有很多大臣等你使唤。这些都是何等的愉悦呀!"我回答说。

  "那些都是不能兑现的、假的,人不能每天都生活在虚拟的假设中吧?"

  "这是两种社会的生存方式,网上是虚拟社会,网下是真实的现实社会。"

  "网上这种感觉不是画饼充饥吗?"

  "有一句成语是'望梅止渴',梅子虽未到嘴,但解决了渴的问题。同样,虚拟社会可以给你制造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和体验,很多人为了这种感觉而通宵达旦地不睡觉、不吃饭。但吃饭可以在网上订饭,有人会给你送来。"

  "人不能整天都挂在网上呀,下网后什么都没有了,岂不是很失落吗?"

  "那当然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就整天挂在网上不愿下网,这就是网络依赖,即'网瘾'。"

  "我们那个县上,到处是网吧,日夜上网也没人管,听不到'党的声音'。你说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人,怎么放心呢?为此我曾给县公安局写过信,没有回音。"她说。

  "这的确是让人很不放心。"我带有同感地说。

  "为此我只好每月限制孩子的零花钱,这个办法行吗?"她说。

  "这也是办法之一,但根本问题是他要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说。

  正文 第6节:为什么会迷恋虚拟世界

  "我就担心他管不住自己。我想鼓励他把零花钱存起来。多存多奖励,不存不奖励。等我回家时看看他的存折,若每月零花钱存了一半,加上奖励可给他买个他满意的大件。"她说。

  "这是一个好办法。"我赞同地肯定。

  【点评】本案例说明了网络已普及中国城市和农村,成为人们又一生存空间,由于各地网吧管理不善,在外务工人员为家乡孩子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管理而忧心忡忡,希望尽早听到"党的声音",也希望学校能加强管理,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什么是"黑客"?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谁都知道,黑客制造电脑病毒,破坏电脑系统,盗窃国家和个人财物,可谓"十恶不赦",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它呢?

  【案例】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对我说,他对黑客很感兴趣,而且想当一名黑客,他想与我切磋有关黑客人才的问题。

  "我没有研究过黑客,一般说黑客也译作'骇客',英文原意就是主动进攻(或捣毁)者(Hacker)。诸如窃取有关机密及资料,或散布病毒,破坏别人的电脑等。"我说。

  "老师你太片面了。中国黑客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比如现在的'中国红客联盟''中国鹰派联盟',各有数万人,而且万众一心。你听说过曾抗议印尼、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无理的六次大行动吗?它反映了中国黑客的爱国主义精神……据悉,在海湾战争期间,黑客们曾将数以百计的美国军事机密文件,从美国政府的计算机中偷盗出来,提供给了伊拉克方面。真让美国人尝到了'小国寡君'的厉害。"他得意地说。

  "我也在网上看到过,上海警方日前抓获两名侵入一家证券公司电脑系统,偷盗该公司上万股民的地址、资金额度、证券种类、账号和买卖记录信息的黑客。涉案嫌疑人是19岁的年轻人,已被刑事拘留。"我说。

  "更厉害的是一个绰号叫做"数据流"的年仅16岁的伦敦男孩,他自己设计了一套被称为'探测器'的电脑软件。他借助网络,把他的'探测器'的'触觉'伸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并监视着与Internet联网的美国国防部,窃取了数百个和五角大楼有往来的电脑用户名称、账号及美国战略核武器的情报以及五角大楼里的人事档案。在朝鲜核危机期间,他监听了美国情报和决策人员的有关通信。这些都被他在Internet上广为扩散,公诸于众。"

  "噢,这孩子把聪明用在这里了,可怕……"我震惊了。

  "黑客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是电脑编程或电器工程。也有人从另一条路进入电脑技术世界,因研究黑客技术而掌握了计算机的深层技术,转而研究建设性的计算机技术,就像因为有小偷所以有了警察,现在有黑客,所以就有了网络安全专家。这两者形成了一个矛盾体。"他接着说。

  看来他对黑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接着我便向他请教了有关黑客的问题。

  "黑客们用来进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我问他。

  "黑客们传统的进攻方法,有一种:'拒绝服务式'攻击手段,即用大量无用信息阻塞网站的服务器,使其不能提供正常服务。2000年2月,在三天的时间里,黑客组织使全球顶级互联网站--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CNN等陷入瘫痪,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再如'木马程序',2000年6月,黑客对YAHOO进行了攻击,盗走了用户的密码并查看了一些用户的资料。这次黑客进攻的方法就是:把一个木马程序用邮件的形式传给YAHOO的一名职员,而这个职员不小心运行了程序,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还有'后门技术',即在你的计算机上装一个小东西,以跟踪你的行动,窃走你的秘密。还有破译密码、盗版光盘等等,都是黑客们常干的。"他说。

  "你认为,黑客的存在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又问他。

  "一般而言,人们是不喜欢黑客的,因为黑客一直在扮演破坏者和窃取者的角色。虽然如此,人们对黑客技术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人们虽然不喜欢被黑客所害,但并不反感自己掌握黑客技术。人性是两面的,而且人生来有窥探欲和控制欲。特别是年轻人,顾忌很少又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渴望支配一些东西,做黑客可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他说。

  "也许黑客的存在并不是坏事。因为他们发现了计算机不完美的地方,使计算机技术因此而获得进步,人类也因此而进步。黑客是破坏者,同时也是创造者。在普遍意义上,不破除传统势力的阻碍,就没有新生事物的成长空间,就无所谓发展。黑客的存在在局部和短期可能是有害的,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人类发展的整体来说是有益的。"他又说。

  "黑客技术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还存在缺陷的结果。人们制造了计算机和网络,必然的会有缺陷产生,有缺陷就会有黑客技术,就会有黑客。逆推回去,要消灭黑客,最终就要消灭计算机和网络。可见黑客的存在是必然的,也会是长久的。而且,随着网络和计算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的介入程度的加深,计算机和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力越来越强,黑客的能力也因此而不断强大。就像黑客帝国里面所表现的一样,在人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电脑时,黑客就是上帝。不幸的是,人们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依靠电脑。"我默默地听他滔滔不绝地说。

  "你认为,中国黑客的现状是什么?"我又问他。

  正文 第7节:什么是博客它有哪些应用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的'黑客'与国际上的'黑客'尚有着质的区别。国际'黑客'的动机大都是进行恶意攻击,他们在攻击一些网络系统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因此获得好处。而国内'黑客'的行为则更像是一种恶作剧,他们没有破坏系统的意图,但他们有着明确的目的,或是侵占一些网上货币,或是讹诈一套程序。现在研究黑客技术是被允许的,黑客行为是有限制的。从另一个角度,黑客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军事技术,即所谓的信息战,这个方向的应用会继续发展。"他说。

  "在这个意义上,黑客技术就成了武器,黑客就成了战士或特工。"我说。

  "全球最终的发展结果如果不是人类毁灭,就是全世界融为一个整体,国界消失。所以战争的唯一作用就是在不把人类毁灭的幸运结果下,把人类带向下一个危险。信息战的作用也如此。人类自己先练习一下也好,也许哪天外星人入侵时可以派上用场。"最后他总结道。

  【点评】只要是人造的,就存在着人为的局限性,就会有不周之处,存在漏洞,网络也不例外。如果网络没有漏洞,何来黑客和网络安全专家?这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体。

  在通常情况下,从事黑客活动的人都是被好奇心引进门的,但是后来就有了分化:一部分人通过黑客技术来非法获得钱财;一部分人通过使用黑客技术来从事政治活动(政府的或反政府的),即特工。

  什么是"博客"?它有哪些应用?

  没有不好的孩子或学生,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所以,"网瘾"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防患于未然,要从教育入手。博客,以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已成为人们第四种网络交互方式了。它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它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新时尚。

  【案例】一天下课后,我正在路上走,跟我并排走的一位大学生问我:"老师你有博客吗?我想和你链接,以便自学点心理学。"

  "我还没有,但我知道它正在成为你们大学生的新时尚,我现在还不太懂什么是博客,它有何作用?"我说。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互方式。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是一种依靠网络的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博客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她兴奋地讲起来了。

  "我想成为博客成员,你能再说得详细一点吗?我很有兴趣。"我也兴致勃勃地问。

  下面是她就对博客的了解,给我做的简单介绍:

  博客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个人创作;另一种是将个人认为有趣的、有价值的内容推荐给读者。博客因其张贴内容的差异、现实身份的不同等,而有各种称谓,如政治博客、记者博客、新闻博客、教育博客、教师博客等。盛行的博客网站内容通常五花八门,从新闻内幕到个人思想、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应有尽有。实际上个人博客网站就是网民们通过互联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例如: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网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

  博客,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但博客又不完全等同于网络日记(WebDiary),日记的个人性、私密性较强,而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表达个人思想和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其中,尤以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传播出版而引人瞩目。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逐渐冲击着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此外,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博客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

  现在每当认识了新朋友,除了交换电话号码、Email外,还会说"你有博客吗?我们交换链接"。然而,也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博客不是为了单纯的倾吐,精选并链接互联网中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将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及时记录和发表,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现在是我的老师,这方面老师可要向学生学习。等我有了博客,咱们可以交换链接。"我对她表示了感谢。

  正文 第8节:互联网对人才成长的作用

  【点评】博客现象始于1998年,当时全世界只有三十多个博客网站。到了2002年8月,《新闻周刊》称:"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每40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

  "博客中国(Blogchina)"于2002年8月率先引入博客理念。据2006年1月的《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1600万,预计2006年将达到6000万。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博客,促进博客的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博客越来越成为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新时尚,如应用得当,它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到独特的作用。

  互联网对人才成长起到了哪些作用?

  为什么说网络为所有孩子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成才机会呢?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这个机会,利用网络使孩子成为一个天才呢?

  【案例】四川某县城的一个家长,他对孩子教育很重视,给我写过一封这样的信,摘录如下:

  尊敬的贺教授:您好!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儿子很聪明,快上中学了,他想当一个科学家,我将努力供他上大学、读博士……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

  我看到了《光明日报》对您的专访--《超常人才教育能否推而广之?》又从网上得知您的信息,您是一位从事超常人才教育的专家,我很赞同您的观点,如:"超常人才教育是对智力中等以上学生开发潜能的高素质教育。"还有您说,今后要"在有条件的、城乡之间的中小学,也开展超常人才教育,以面向70%人口的农村孩子……"。这真让人兴奋。对此,我想了解更多,故此冒昧写信,请教:网络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哪些作用?现在我该怎样教育孩子……

  回信中,我将网络教育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四点:

  A.使"神童"倍增。网络对那些懂得运用它的孩子们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也许可以和成人平起平坐地讨论人类的重大问题,当今即可谓"神童"(或早慧之人)辈出的时代。如:加拿大12岁的凯斯·佩里斯(KeithPeiris),就是世人尽知的网络神童。他不仅是加拿大Cyberteks(计算机技术)设计公司的CEO,同时还获得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网站设计比赛的大奖。他的公司已在美国个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他本人也因此引起各界的关注。所以,在欧美"10岁创业"已不是天方夜谭。

  B.自主创新。互联网首先给人们大量前沿性的最新信息的刺激,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交流功能,也激发了人们创新的潜能。其二,网络上的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对于会用互联网的儿童来说,上网就是阅读、构思、写作、分析思考,由此将培养出阅读表达能力强、很有分析能力的一代,为创新奠定了思维基础。

  C."重塑自我"。上网,能使青少年更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加之网上各种文化的激烈撞击,对青少年将会起到一种"重塑自我"和"以我为主"的"自发式探索"的鼓励作用。青少年追求个性化、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为这一趋势推波助澜。

  D.高等教育大众化。远程教育给每个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且全世界的名牌大学任你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ArthurLevine表示,新技术可以用硬件设备来取代书本,用软件来提供在线教程,这样就使许多人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上大学。

  互联网营造的一个美好的现实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当然,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有机遇等客观条件和主观的努力,才能成功……

  【点评】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它开拓了人才发展的新领域,更创造出一个个天才辈出的时代机遇。

  >>>第二章孩子"触网",您准备好了吗?如果孩子已是上网高手,大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网盲",而是要赶快行动起来……

  给孩子买电脑前家长应有何心理和行为准备?

  买电脑是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以后的悲哀可能也从这里开始,家长如何避免呢?以下案例可供借鉴。

  【案例】有一位东北的家长,打长途电话到北京找我咨询,她在电话里说:儿子曾是一位学习优等生。为了让孩子更优秀,上初中时就慷慨地给孩子买了电脑,并放在孩子的房间里任其使用。刚开始还可以,孩子还考上了重点高中,但现在却整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吃饭也不出来,学也不上了,脾气特别大,怎么办?

  "你们夫妻二人从事什么工作?在当地咨询过吗?"我问她。

  "孩子他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家中经济条件不错,我在若干年前就自动辞职在家照顾孩子。看过心理医生,孩子大了,认为自己没病,更不愿吃药,所以没用。无奈之下,为了儿子的兴趣,我们又专门为他开了一个网吧,希望他来管理网吧,可他根本没兴趣,又回家上网去了。实在无奈,我也学会了上网,在网上查到了你,就打北京114,向你求助……"她很无奈地说。

  "买电脑前,没和孩子商量什么条件吗?"我又问。

  "买电脑前没想那么多,只想他要就满足他。"她说。

  "很多家长都是盲目地为孩子买电脑。你的失误在于:一,不该把电脑放在孩子房间,他上网的时间多长,在网上干什么,这些你都不知道;二,买电脑要前和他协商,并制定上网的时间、内容、监督及奖惩办法等。不能无条件地买电脑。"我说。

  正文 第9节:不同年龄要求不同吗

  "哪想到他会这样呀。"她说。

  "他上网主要是聊天、交友呢,还是玩游戏?或是看黄色或暴力的信息及影视?"接着我又问。

  "他像个'地下工作者',整天反锁着门,不知道在里面干什么,只看到通宵灯光,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

  "请他父亲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我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在电话里我只能说:"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问题很难办。你现在只有借着关爱他的身体,设法与他沟通,尽量不要发生冲突,暂先少批评,以减少他的逆反心理。"

  【点评】家长在给孩子买电脑前,必须与孩子协商,并签订诚信协议,可考虑以下内容:首先,要把电脑放在你注意力的可及之处或显眼处,不要把电脑放进孩子房间(除非他已够成熟或有责任感);其二,必须限制上网时间和内容;其三,随时接受家长的监督和检查;其四,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要实行适当的奖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玩电脑会有不同的要求吗?

  做家长的常感到小孩子学电脑太快,懂得太多,很不好管教,不知如何对待,你有过这种烦恼吗?

  【案例】一对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走进了咨询室,气呼呼地说,他和老伴是从老家来带孙子的,现在这个孙子(8岁,上小学二年级了)上网技术很好,心眼却很坏,经常把他的电脑设上密码锁,理由是:"你不让我玩电脑,我就给你锁上,也不让你玩。"为此爷儿俩经常发生冲突,他感到这个孙子很难对付,所以就来咨询了。

  "他现在上网这么老练,玩电脑竟有如此大的本领,我该怎么教育他呢?"这位爷爷说。

  "你应该为有这么能干的孙子而高兴啊!这很正常。6~9岁的孩子,即初小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很快熟悉网络,有时比家长学得快。此时家长要用大量时间与孩子一起玩电脑,告诉孩子网上与现实社会一样有很多陷阱,你和孙子一起上网,以免他受到伤害,这不是很好吗?"我说。

  "他上网的速度太快,我眼花缭乱,根本无法同步。"他说。

  "9~12岁的孩子,他们已拥有很多电脑和网络的知识及经验,他们可以上网查资料、发Email、下载图片及有关资料等。但家长要仔细观察,正确引导。加拿大'网络神童'凯斯·佩里斯就是3岁开始玩电脑,6岁时开始用软件试着制作网页,甚至帮助邻居做复杂的网页设计。"我说。

  "这个孙子咱算赶不上趟了,别费心思了,让他爸妈教育吧。还是问问那个小孙女的事吧。"那位奶奶接着问,"多大年龄的孩子才可以玩电脑?幼儿园、小学、中学对玩电脑有不同的要求吧?"

  "这个问题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学之前不可以玩电脑,因为,过早或过分用敲打键盘代替笔写作文,对小学生是有害无益的。如失去了练字的好机会,久而久之对汉字不了解,甚至不会写不会用了。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有条件,也要以年龄段而论。关键是时间长短和内容。"我说。

  接着我讲了以下一些看法,供他俩参考,如:

  2~3岁的孩子,只能看父母使用电脑,或在父母帮助下看一些动画片,或在父母指导下玩玩鼠标、尝试敲一下键盘,而且时间约在15分钟左右,切不可让孩子自己玩电脑或上互联网。

  3~5岁的孩子,即幼儿园中班及大班的小朋友,可学一些电脑的初步知识,如开关机,鼠标的移动和点击菜单等。此时他们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但不能在电脑上独立完成作业,且时间约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点评】目前据美国教育部统计,托儿所乃至幼儿园中,约23%的(3~5岁)儿童已经会上网,32%的儿童在成人监督下能使用网络。他们特别强调,3~5岁儿童上网需要一些成年人的帮助和监督。

  小学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渴望独立、有逆反心理,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与孩子签订有关使用电脑的协议或规则,如上网时间、内容等,并对执行情况实施奖惩办法,要少批评、多鼓励。

  孩子签了诚信协议后又撕毁了,怎么办?

  "买电脑前与孩子签了协议,电脑一进家孩子就撕毁了协议",这的确是令人恼火的事,简直没有了"家法"。问题出在哪儿呢?

  【案例】有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从南昌来北京咨询关于网游成瘾的问题。走了几家医院,孩子大闹说:"我没有病,你才有病,你去看病吧。"后来找到了我,经咨询后,为了不让孩子进网吧,家长同意给孩子买电脑,并且和孩子签了协议,随后返回了家乡。没过多久,家长打电话说:"电脑一进门,我就把协议书贴在了电脑前的墙上,孩子一把撕了下来,并说'这是个屁'!而且无节制地上网,怎么办?"

  "你们过去在孩子面前是否有过说话不算数的事?对孩子要干的事是不是说过'屁'字?"我问她。

  "有过,比如答应他考上重点中学后,买个足球给他,至今未买。一提足球,他爸就说'买了足球你就不学习了,给你买个屁'。"她回答。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孩子玩什么都允许,家长只能看到孩子一天到晚学习,这正常吗?第二,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有其父必有其子,因为您能说话不算数,孩子撕毁协议就是理所当然了。话说回来,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顽症,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才能改变这一不良风气。"我在电话中说。

  正文 第10节:如何把握孩子玩电脑的度

  "那现在怎么办?"她穷追不舍地问我。

  "建议家长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家长错了也可向孩子承认错误,态度要诚恳。然后重新签订一份协议,这份协议不要光限制孩子,还要有些限制家长的条文,同时要找一个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的人(最好不要远在外地)当公证人。心理咨询的老师或医生不能当公证人。"我回答说。

  得到她的认同后,双方挂了电话。

  【点评】人是教育的产物。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不讲诚信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也许有家长还会问:"我们做事很讲诚信,可孩子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怎么办?"孩子为什么撒谎?不排除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管教太严厉,犯了错误时说实话,不是骂就是打,孩子很害怕,只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谎言来哄得家长高兴,免得遭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工作中犯了错误,面对好大喜功的领导,也常常撒谎,假大空之风就在于此。

  如何把握孩子玩电脑的"度"?

  有人认为,电脑可充当安全"保姆",它能让孩子守在家里玩,总比出去闯祸好,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真是如此吗?

  【案例】有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现在大人工作竞争多激烈呀,搞不好就下岗,我儿子才6岁多,刚上小学,他下午放学很早,我们下班都很晚,这中间有3个多小时,回去后我还要做饭,也不能陪他,干脆买台计算机,让孩子玩计算机总比出去闯祸'安全',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可是最近我发现孩子的眼睛常挤吧挤吧的,是不是出问题了?"

  "你为电脑又多开发了一个当'保姆'的功能,它肯定不是一个安全的保姆。赶快去查查视力吧。"我说。

  "是啊,两眼紧盯着显示器,正如成年人过多地使用计算机会受到伤害一样,孩子们也有可能受到同样的伤害。"她说。

  "还有,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困难正逐步加重,亲子关系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很可能还会产生交流障碍,你想过吗?"我接着说。

  "看来问题严重了,你说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呢?"她问我。

  "一般情况下:3~6岁的幼儿园孩子每天玩电脑不得超过半小时;6~12岁的小学生每天玩电脑在1小时左右;12~17岁的中学生每天玩电脑在2小时左右,否则即为过度了。特殊情况例外。什么事情若过度都会物极必反,造成身心伤害。"我解释说。

  "特别要提防的是,孩子一旦与机器建立起一种依赖关系,孩子就会越来越依赖它们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也越来越沉溺于这个非现实的交流中。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感和挑战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我补充。

  【点评】孩子上网有两个关键,一是要把握"度",二是要正确引导,既不可放任自流,又不可管得太严,还要采取相应的"制约"。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在上网冲浪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电脑能对胎儿进行胎教吗?

  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人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孕妇也不例外。这对胎儿有何作用?

  【案例】有一个从事电脑工作的妇女,生了一个女孩,开始一切都很健康。但当这个女婴7个月后,她突然观察到这孩子只要看到电脑或电视机的遥控器,立马会放下别的玩具扑过来,并表演给她看。她问我,这是不是与她从事电脑工作有关?电脑是否起到了一种胎教的作用?

  "这个问题尚未见到报道,有待探索。"我回答。

  "我只见过有关报道说,计算机、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能产生电磁辐射,它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如: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病因是受到严重的电磁污染;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是影响因素之一。防辐射刻不容缓,它已成为一个重大的优生课题。"我接着说。

  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塑造什么样的人。孤身与环境抗争需要坚强的意志,对于一个人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你认为这不是胎教吗?"她接着问。

  "所谓胎教,从广义上讲就是在妊娠期间,孕妇除了要重视自身的健康和营养条件外,还要重视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培养积极的心理状况和情绪体验,以便让胎儿在胎内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应,使他们出生后健壮而聪明。狭义的胎教,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对话、抚摸孕妇腹部、听柔和的音乐、适当的锻炼等,对胎儿进行早期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控制和调节母亲腹内外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和精神情绪,使胎儿的身心特别是智能和精神情绪得到健康的发展,使胎儿的智力得以早期开发。然而,孕妇过多使用计算机工作或查资料,或在网上聊天等,不一定都能使孕妇有'积极的心理状况和情绪体验',相反还会受到更多的电磁辐射,对胎儿发育不利。"我说。

  "我每天使用计算机工作,我的孩子并没什么异常呀。"她说。

  "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怀孕早期的妇女,每周使用计算机20个小时以上,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也增加畸形胎儿的出生率。因此提议,首先,让孕妇暂时离开电脑操作等视屏岗位。有困难的,最好在怀孕的头3个月,即胎儿器官形成期暂调离,如仍在这一岗位工作的,必须穿着特殊保护服装。你穿保护服了吗?"我问。

  正文 第11节:让婴儿离电脑远点儿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6 2:59:41 本章字数:2267

  "我穿了保护服,也许是保护服的功劳吧。"她说。

  【点评】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有关电脑屏幕与工作人员健康问题的最新修正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在电脑屏幕工作环境中,有些因素可能影响妊娠结果。

  国内外大量的动物试验和调查表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胎儿特别容易受其伤害。具体地说,1~3个月为胚胎期,受过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肢体缺损或畸形;4~5月为胎儿形成期,电磁辐射可能引起智能损坏,甚至造成痴呆;6~10个月为胎儿成长期,其主要后果则是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因此,对这一新的污染问题,如不予高度重视,可能会危及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家庭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总之,孕妇应尽量少接触电脑,如工作离不开,可以:

  ①尽量与电脑拉开距离,最好一米开外;

  ②穿防护服(防辐射背心或防辐射围裙);

  ③给电脑配上视保屏;

  ④工作完毕,洗澡换衣服。

  为什么要让婴儿离电脑远点儿?

  有的家长发现,当婴幼儿哭闹时,一看到彩色动画很快就能安静下来,这似乎是一种哄宝宝的好办法。可是你知道吗?过多地面对电脑屏幕,会给你的宝宝带来麻烦。

  【案例】"我的孩子不到1岁,一看到电脑和电视的屏幕就不闹了,这是怎么回事?"一位家长带着疑问找我咨询。

  "婴儿在看彩色动画或电影时,可能很安静,因为孩子对色彩鲜艳、有动感的东西感兴趣,但只能让孩子看几分钟,否则这将戕害自己的宝贝,特别是对视力的伤害。也许暂时你发现不了(有的婴儿会因眼睛不舒服而常用手揉),若干年后再发现,已晚了。"我提醒她说。

  "我们夫妻二人都从事电脑工作,孩子见了电脑就扑上去了,如果把她抱开,她就大哭,所以每天都得让她滑滑鼠标、敲敲键盘、看看动画才罢休,这对孩子成长好吗?"她进一步问。

  "你在电脑前工作时间长了,有什么感觉?"我反问她。

  "噢,电脑屏幕有电磁辐射,工作时间长了就引起眼睛、肩膀、脖子等部位不舒服。"她说。

  "对呀,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我说,"0~3岁的孩子是获得信任感和自制力的关键时期,在他的人格中会逐渐形成'希望'这一品质。在此期间,你们要多和孩子说话,多让她和小朋友玩,多到外面走走,让她在爬、走、说话中学会怎样坚持和放弃;而面对电脑屏幕,她只能看到电脑程序安排出的抉择,键盘和鼠标也限制了婴幼儿向外伸展的触角,从而阻碍了社会化的进程及身心健康。"

  【点评】电脑屏幕很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影响他的社会生活能力。如,社会中人的最初行为规范的建立和意志的形成,都必须是在与人的接触中学得。

  曾见一个国际保护儿童组织"儿童联盟会"发表文告,呼吁暂停年幼儿童通过电脑进行基本教育的做法,除非电脑是在协助某些天生特殊残障的儿童。这个联盟会的成员包括超过75位教育家和儿童培育及卫生当局人员,他们联合发表了一份报告书,主题为《傻瓜的金牌奖:审视电脑充斥的童年》。

  上网的孩子都容易学坏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通过上网充实了自己,而有的孩子一上网就从"三好学生"滑到了几门功课不及格,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案例】有一位家长走进咨询室,自称对电脑和网络一点也不懂,而且有点谈网色变,她开门见山地说:"我儿子上高二了,过去成绩很好,都是前几名,还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去年不知怎么学会了玩电子游戏,现在经常夜不归宿,多次让我在网吧找回来。每次他都承认错误,但就是不改,现在已经几门功课都不及格了,这都是网络惹出的祸,为什么不封杀它呢?"

  "不能一概而论吧?上网也不一定都学坏,主要看他在网上干什么。有些孩子上网,不但没学坏,反而增长了很多知识呀。至于'每次他都承认错误,但就是不改',这是不是与你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我说。

  "我不懂大道理,我儿子已经几门功课不及格了,我能不着急吗?还要等他坏到什么地步呢?"她反问。

  "这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光急没用啊!"我认同。

  "他不让我管他,怎么办呢?"她迫不及待地接着问。

  "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你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切不可来硬的。另外,关注他玩的是什么游戏。"

  "什么游戏我也不懂。"她抢着说。

  "那你就关注他的情绪好坏,看他玩游戏时赢的多还是输的多;再关注他的行为有无异常,比如: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等。"

  "他有一个表姐,上大学了,人家也上网,说是查资料,不玩游戏,这是为什么?"她很不理解地问。

  "这就是两个孩子的差异了。表姐算成人了,应该能管住自己,而你孩子的自控能力有点问题吧。"我说。

  "我就是没办法才来找你了,你出出主意吧。"她又迫不及待地追问。

  "首先,希望家长要以身作则;此外,要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与学校老师沟通。如果他喜欢玩游戏,不妨跟他一块玩儿,最好你要比他的积分多,让他服你,然后再给他讲道理。"我说。

  我的话还没说完,她就抢着说:"我不会玩游戏,也不喜欢玩游戏,而且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工夫天天陪他玩?"

  正文 第12节: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冲浪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6 2:59:42 本章字数:2214

  "种花种草都要下工夫,教育孩子岂能不下工夫?只顾工作,不顾孩子,你的后院都着火了,你就任其燃烧吗?"我说。

  "你要多鼓励儿子说:'战胜自己,才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因为孩子都是向着表扬的方向发展的,你能否试一下?"我接着说。

  "如果有可能,请带你的孩子来咨询。"我最后补充说。

  【点评】其实,上网的孩子未必都会学坏。此案例中的儿子每次都承认错误,但就是不改。从表面看,事由上网而起,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家长的诚信表率如何;二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如何。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分析,要想改,光承认错误是不够的,"战胜自我"才是关键。家长还应该检查一下,自己平日里言行是否如一,诚信度如何。否则为失信所付出的代价是很沉痛的,而且还将继续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在家长中,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老师就了事了,自认为"我小时侯父母就没怎么管过我,我现在不是很好吗"?这实质上是家长责任的缺失;二是"抱住不放",请家教、陪读、陪练(练琴、练画、练舞蹈等)等无微不至,让孩子处于"你让我学习"的消极动机中,永远长不大。

  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冲浪"?

  常听一些家长说,家里有了电脑,孩子可在家上网了,这是给孩子的智力投资。总觉得学电脑是孩子的事,自己笨手笨脚的,而且学了也没用,因为自己的工作与电脑、网络无关,故而把自己排除在学习之外。

  其实,当你把电脑搬进家时,你和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发令枪"已经打响了。孩子已冲出了很远,你还没迈开一步,等问题严重了,再呼吁社会求助,不如早点呼吁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帮助。

  想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合理安排和计划吗?那就要求你拿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同上网"冲浪",和孩子一起感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这样才能做到:对孩子上网的内容有取舍、时间能适度、关爱能到位。

  事实上,当您急于寻找指导孩子的上网良方时,其重要的前提就是:

  A.在网络时代,家长必须自己陪同孩子一起走进网络世界,感受那里的阴晴圆缺、是是非非。为此,家长自己要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并学习驾驭计算机和网络。补上这一课不仅仅是为了与孩子共同成长,也是为了与孩子的沟通及更适应信息时代的生存需要。

  B.如果家长一时难以进入状态,不妨请一些朋友或家教帮忙。也可从现在开始,放下家长的"架子",不耻下问,向孩子学习!只要你像教育孩子那样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学有成效。也许,通过与孩子共同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网络知识与技能,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能改善亲子关系。

  C.当你也能自如上网时,可向孩子推荐一些健康的网站,比如:中青网的"青少年的网上乐园",进入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0条"安全规则",如果您的孩子了解并遵守了这些规则,孩子上网或许您就可以放心了。中青网的"少年版"开设了"青少年健康"、"儿童影视"、"卡通鸟"、"儿童文学社"等多个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此外,像"中国少年在线"、"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儿童网"、"童网"等也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娱乐、交友、聊天无所不能,从网上汲取了知识、获得了快乐,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在网上乱逛,自然也就会降低进入一些不适宜孩子的不健康网站的可能性。

  D.从一开始就向孩子强调上网的行为准则,以免引发不良后果。如:

  ①不利用计算机去干扰别人或伤害别人;

  ②不利用计算机去进行偷窃或做伪证;

  ③不要窥视别人的文件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

  ④不要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⑤不要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⑥要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等。

  反之,如果您拒绝学习,对网络一无所知,却不时地对孩子提出一些"外行"的要求,或者生硬地剥夺孩子上网的自由,又怎能让孩子服气、让孩子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呢?

  总之,对所有善良的父母来说,大可不必"谈网色变"。要知道,被动地禁止或者由于无奈而放纵,都丝毫无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确信:以新的观念面对网络,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己,都会从网络中获取更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有益的东西。

  "网盲"家长遭遇"鸟语",怎么办?

  一种能听清却又听不懂的"鸟语"对话,被一个"网盲"家长听到了,自认为是孩子故意瞒着家长在策划什么地下活动,惊呼:"这是什么世道?"

  【案例】有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告诉我说:有一天她和丈夫听到两个学生在她家聊天,能听清却又听不懂什么意思,说的像"鸟语",是不是孩子瞒着家长在策划什么地下活动,这些话可能都是"暗号……你说这是什么世道?"

  "什么暗号'鸟语'?"我带着好奇的心态问她。

  "那天我和他爸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想记下来,可能没记全。"她说,接着她念了起来:

  "男说:哇噻,你把桌面重排了?界面真好。女说:我怕你再释放内存,希望咱们兼容。--这什么意思?"她念后又问。

  正文 第13节:网络消费助长攀比心理吗

  "男说:'你看:'286'自从有了新网页后,经常编写应用程序。经多次潜水,他决定与她申请共享一台主机,咱们呢?"她接着说。

  "这是两个恋爱男女的对话。男的说,你这一打扮真好看。女的说,我怕你看见我不高兴。男的又说,那个'286'又有了新的女朋友,常写情书,可能决定同居了。并问'咱们能否同居呢'?"我解释道。

  "噢,还真是暗语呢。"她接着又念,"女说:你的机器最近不是有病毒吗?杀杀病毒再和我联机吧。'286'原来那台主机死机了?男说:当然。他们已经有了新产品,说不定还有一个备份文件。女说:哇噻,'687'我不要新产品。'7456''886'。"

  "这段对话女的是说,你最近不是有病吗,病好了再和我同居吧。'286'(一个人的代号,即'笨蛋')和原来那个女友吹了吗?男的说,吹了。他和这个女的有孩子了,可能还是双胞胎。女的说,哇,对不起,我不想怀孕。气死我了,拜拜吧。"我接着翻译说。

  "就记住这么多。太可怕了,这还了得!"她惊恐地说。

  "这不是什么暗号'鸟语',这叫网语,是一种网络新文化。"我说。

  接着,我又向这位家长介绍了孩子们写信时常用的笑脸符号(看的时候再将头左转90度)、数字语言,如:

  :-)这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脸

  ")"是笑的小嘴巴

  ∶-D非常高兴地张开嘴大笑

  8-)这是眼镜族专用的笑脸

  |-P捧腹大笑

  ∶-〈难过时候的苦笑

  ∶-9笑的一种(舌头还舔着嘴唇)

  (---)神秘的笑容(这不用转头看)

  ∶-!带着一点不屑的笑容

  ∶-]傻笑

  互联网是数字的天下,所以网语还有一些数字语言,如: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你真是个286-脑子运转太慢。

  "看来这个玩艺儿一发明,我们更不了解孩子了。"她焦虑地说。

  "唯一的办法是,赶快学计算机吧,否则你今后会遇到更多的'鸟语'和符号,那比文盲还痛苦。现在是'后学习'时代,即家长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我又解解说。

  她带着无奈和认同默认了。

  【点评】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文化已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奇不有了。青少年是对新事物最敏感和最热情的群体,他们已将这种语言和符号图形从校园搬到了社会上,它甚至冲击着中学的语文教学。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充实完善,谁若不学习就将成为新的文盲,不仅听不懂孩子的对话,还可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网络消费是否会助长青少年的攀比心理?

  网络消费既有真实的消费,也有虚拟的消费。而虚拟的"游戏"消费,是否会刺激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呢?

  【案例】小林说,最开始的时候,他和大部分刚上网的人一样,个人形象都是最原始的--即男孩只穿一个小裤头,光着上身,而女孩则只穿着"三点式"。"时间长了多害臊,我就去商城里找免费赠送的衣服穿,但是免费赠送的衣服不好看。后来我同学告诉我可以花钱买E币,再用E币买衣服,我就管妈妈要了零花钱买E币的卡,后来看别人买漂亮的,我就买比她还漂亮的,越积越多……"

  "我今天刚买了一套香奈儿的裙子,还有一辆奔驰的跑车,黑衣服配红车特酷!""那算什么啊!我朋友昨天玩'梭哈'一天就赢了100多万,他说要送我两套衣服,剩下的游戏币他都换钱,加上以前赢的钱,这次我们俩能出去吃顿大餐了!"

  小林的妈妈说,要不是那天在小林上卫生间时,她听到了小林和同学的这段聊天对话,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女儿和她的朋友们早已在虚拟的网络上成了一个个"款哥"、"款姐"。

  "商城"里的服装等"商品"虽然都是虚拟的图画形式,但却都价格不菲。就拿小林来说,衣服要3个E币,车子要3个E币,就连她身后的埃菲尔铁塔的形象也要3个E币。这样一来,她的这套行头就要9个E币,折合成人民币为9元钱。想一想,如果有十几套这样的行头,就得个百八十元的,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点评】孩子们对于这种虚拟的网络形象的消费,也在互相攀比!你有汽车,我就要有豪宅;你有靓衫,我就要有首饰……这种消费攀比确实让许多孩子的家长们担心,长此以往,有损孩子心理健康。

  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新兴的这种网络游戏也正成为许多青少年之间变相赌博赚钱的一种方式。值得警醒注意!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要让孩子知道,高尚的精神情操,父子、师生、朋友之情,有时是物质无法取代的。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当今的孩子来说,感恩教育应提上日程。

  社会和家长应如何监控未成年人上网?

  一些心理并不成熟的青少年,好奇地踏入了一个宝藏与豺狼、鲜花与毒草的共生之地,危机随时都能发生,社会和家长的监护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案例】"家长的监护让孩子连最起码的一点私密空间都没了,又谈何尊重孩子的隐私?"有学生表示强烈的不解,甚至不满地向我诉说。

  "可以理解,但你们也要理解父母呀。作为未成年人来讲,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自控力都很弱,因此,法律才赋予其监护人。由于目前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攀高与网络也有一定关系,家长能不担心吗?"我说。

  正文 第14节:网上交友如何面对

  "家长管得太多、太细。只能学这学那,不许玩儿这玩儿那……"孩子不满地说。

  "监护人意味着,家长有权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干,什么事危险而不能干,至于家长如何约束和监督孩子上网,这确实需要你们双方达成协议。"我说。

  "还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带着理解性地询问。

  "目前上海、无锡等地相继启动了'绿色网吧',以过滤掉黄、赌、毒、邪、暴力、恐怖等各种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网络信息,你觉得如何?"

  "无锡市的'绿色上网'计划,就是通过在电信局对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灵活地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家长申请'绿色上网'后,将获得父、子两个账号,家长用父亲账号上网,可任意遨游网络世界;而小孩用孩子账号上网,只能在家长允许范围内浏览网页。此外,还提供对孩子上网访问情况的记录及分析服务,家长可随时查询。我们感到,这对孩子的隐私权剥夺得太多了……"一个孩子说。

  "这不叫'剥夺'。对于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来说,太多的自由有什么好处?等你长大了,也会拥有这一切。"我说。

  看来在限制的同时,还要给孩子做一定的工作,否则会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这,也正是社会各界亟须注意的问题。

  【点评】笔者为家长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A."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在网络世界遨游,如同在现实世界一样需要精心呵护,这是家长的职责。它需要家长给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家长因噎废食,或在对孩子关爱方面的时间吝啬,将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在网络世界的迷失。

  B.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商定上网时间,摆正课业学习、文体活动、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与在网上活动的关系;让孩子向家长作出必要的承诺,如不浏览和下载黄色内容,不在网上使用污秽语言、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问题等等,帮助孩子提高自制能力。

  C.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并能经常与孩子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对于孩子的自觉和自制表现,家长应随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因为孩子的成长都是向着表扬的方向发展的。

  D.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古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少家长自己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孩子必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旦有机会便会效仿。而且,这些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章网上交友,如何面对?

  这是一种全新的交友体验:无真实性别,无真实年龄,无真实地域。在"三无"的自由体验中,同样潜藏着全新的自由陷阱……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网聊"及对待网友?

  上网聊天、交结网友,已是孩子们常干的事。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保护人,不甘袖手旁观,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案例】今年上高二的李莉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倾诉心事,但是李莉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李莉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妈妈的唠叨也随之而来,李莉经常是忍无可忍。久而久之,李莉和妈妈之间的话越来越少,孩子的情绪在家里也变得很冷淡。

  类似家长担心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媒体中报道的网络骗子层出不穷,也是直接导致家长们提心吊胆的原因。怎样才能在不影响与孩子关系的前提下,指导孩子上网聊天与交友呢?

  后来,李莉的妈妈在咨询了相关专家后,自己学习了网络聊天的方法,与李莉成了网友。在网上,在一次次的网聊中,妈妈感染着李莉,也改善了母女关系。现在,李莉常和妈妈一起上网聊天,母女俩有不少共同的网友,李莉发现,妈妈在看人方面的确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她相信,有妈妈把关,那些网络骗子一定进不了她的聊友范围。

  确实,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在网络如此普及的时代,孩子通过互联网交友也是正常的渠道,一提到孩子在网上交友就如临大敌实在没有必要。其次,要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聊天,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点评】笔者认为,喜欢上网聊天的年轻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正常的网上交友。因为互联网的平等性、隐蔽性、开放性,能带给他们全新的交友体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跨越年龄差距、地域界限,交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交到的朋友,了解到更多更新鲜的、对他们有益的信息。第二类是"精神寄托派"。这一类人往往与现实格格不入,电脑与互联网成为精神寄托的一种载体,成为他们寻找另一个自我的桥梁。他们通过QQ或聊天室聊天,找到一个或N个可以倾诉的网友,然后无节制地通过网络投入情感。他们也最易陷入"网恋"之中。第三类是为了排解孤独。这些孩子由于成绩、性格、长相、家庭等方面原因,在同学里难以获得认同,容易产生挫败感。出于一种代偿心理,他们会把自己想像成另一种形象,如女生希望自己美貌与智慧并存,男生希望自己高大威猛,无所不能。而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正好满足了这部分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圆了他们的梦,所以他们格外迷恋网络,以至不能自拔。

  玩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不可能不玩,问题是何时玩和玩什么。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这关系他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家长要分清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类的网聊族,如果是第一类,就没有必要多加制止,只要自己转变想法,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网上交友问题即可。至于后两类的孩子,则需要对症下药,找出他们沉迷网聊的原因,加以指导。对于精神寄托派,最重要的是引导,要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之外还有另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多带他们参加一些现实中的活动,或是去大自然中游览,引发他们对真实世界的爱和关注以及热情。而对于因为孤独而沉迷网聊的孩子,家长要多加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真实的自己同样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喜爱。而比起虚拟的网络,现实中的认可会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慢慢的,他们就会爱上现实中的自己,不再迷恋于网络聊天了。

  孩子要去外地见网友,家长该怎么办?

  正文 第15节:要去外地见网友怎么办

  "孩子大了难管呀!"这是不少家长的感叹与困惑,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以下可供你借鉴。

  【案例】一天,一对中年夫妻走进了咨询室,他们向咨询员讲述,自己不争气的女儿,哭闹着要去见网友,他们为此愁坏了。

  "女儿目前正在上高中,是高一的学生。在小学时她成绩一直不错,初中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也能在班里处于中上水平。后来,家里拆迁,原在学校离拆迁后的驻地太远,上学来回不方便,也不安全,我们就将女儿转到了离家不远的另一所中学。转学之后,常常会听到女儿对原来所在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留恋。对此,我们总是劝说,过一阵子习惯了就会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发现女儿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了,情绪也变得忧郁起来,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最终,她没能考上高中,只上了一所职业高中。到了职高后,女儿变得更加孤僻,并且还时常发脾气。单位同事知道此事建议说,可以让她学学电脑,多培养些兴趣,也可为就业增加一些技能。但有了电脑之后,女儿上网上到很晚。一天,女儿说自己要外出见一个人,对方在外地的县城,在一家乡镇企业工作,与女儿在网上相识已好几个月了,女儿认定他就是自己的意中人,说什么也要去见面。为此,我们和亲戚朋友不知多少人劝她,都没什么用。说急了,她甚至用头撞墙。我们曾怀疑她是否得了什么病,带她去医院看过,医生说她没病,建议看一下心理医生。"说到这里,两位家长一脸的焦虑和无奈。

  "您的女儿今年多大?"咨询员问。

  "刚过15岁……"母亲回答道。

  "你们觉得,孩子上网前后有些什么变化吗?"咨询员又问。

  "生活变得更没规律了,经常熬夜,白天没精神。"母亲回答道。

  "好像孩子迷恋了上网后,对我们不怎么无缘无故发脾气了……当然,最近因闹着要去见网友,又开始和我们哭闹。"孩子父亲补充道。

  "你们和那个网友有过接触吗?比如通电话?"咨询员问。

  "女儿与他倒是经常通电话,都是我女儿打给那个男的,后来我们家的电话费一下增加了好多,上个月,光长途费就近千元。她妈妈一生气,就到电话局把长途电话功能给停了。后来,她妈妈偷着查看了她的电话,也给那个人打过电话,那人一口外地方言,听起来好像年龄也不是很大,他说并没和我女儿谈恋爱,只是一般的朋友。我也问他,是否知道我女儿要去他那里,他说知道,也劝过她,但她很固执。"

  "他对你女儿闹着要去见他怎样看?"咨询员问。

  "好像并不很在意,至少不像我女儿那样痴迷。"母亲说道。

  "孩子怎样看,家里把长途电话功能取消了的事?"咨询员问。

  "她很恼火,也正是从这之后,她才闹着要去见那个网友。"母亲回答。

  "在出这事之前,你们和女儿谈过在网上聊天应注意些什么吗?"咨询员进一步问道。

  "劝过她,上网不要影响学习和休息。"家长相互对视了一下后,母亲说。

  "与她讲过在网上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吗?"咨询员问。

  "没有,对于上网,我们也不太懂,也不知道她会在上面干些什么……"母亲尴尬地说。

  "与孩子讨论过她为什么那么依赖那个外地的网友吗?"咨询员问。

  "没有专门讨论过,只是听她说,那个人很能理解她。"母亲说。

  "你们认为,女儿是在与那个人谈恋爱吗?"咨询员又问。

  "说不好,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父亲说道。

  "要说是,孩子的确说过那人好像就是自己的意中人;可要说不是,好像孩子并不了解对方,而且也看不出她对那人有多惦念。好像去见那个网友,只是一种冲动。"父亲说道。

  "你们认为,孩子这么迫不及待地要去见那个网友,到底是为了什么?"咨询员问。

  "听她说过,自己太郁闷了,要去见见那个人,散散心。"母亲说。

  "如果见了那个网友,是不是就可能不郁闷了?"咨询员启发地问道。

  "我看不会,她成天任何人不理,哪能不郁闷呢?"孩子父亲说道。

  "您与孩子讨论过这个问题吗?"咨询员问孩子的父亲。

  "这倒没有,光顾着劝她不要去了,又是哄,又是吓唬,结果她是越闹越厉害。"母亲说。

  "我想问,如果她答应不去见网友,有什么情况?"咨询员换了一个角度问道,"或者,她不再上网了,会怎样?"

  "可能会更加忧郁和孤僻,"孩子母亲说道,"现在看到她不能上网后伤心的样子,有时我也挺可怜她的,有时甚至想干脆随她去算了,可她才刚刚15岁,真为她担心。"

  "您觉得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咨询员问。

  "应该是对她的理解吧。"母亲说着开始流泪了。

  【点评】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迷恋网络,这只是问题的结果。其原因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人际交流的障碍,陷入忧郁。无意中,在上网聊天时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并且找到了一个能够交流的网友。当交流被家长阻断后(长途电话停机),使孩子再度陷入抑郁之中,于是出现了要去找网友的念头。

  孩子要求见网友,这只是问题的表现,而非起因,即使被制止住了,孩子可能会再找第二、第三个网友去见。因此,问题的重点是如何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正文 第16节:谁带坏了谁的孩子

  谁带坏了谁的孩子?

  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互相指责有用吗?你是不是走进了教育的某个误区呢?

  【案例】在戒除"网瘾"、热线救助电话中,咨询员接到了一位学生母亲的电话,话语中充满着焦虑、委屈和无奈。

  这位来话者说,她女儿目前正在上高中。女儿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一直不错,但上高中后,女儿开始出现了变化,不再像原来那样开朗了,常常会一个人发愣。后来母亲得知,女儿到了新学校后,所在班里的同学也不是很团结,女儿在班里没什么朋友,有些同学还有意疏远她。女儿对所在的班级不感兴趣,成绩也开始下滑,高中开设了电脑课程,为了便于女儿学习,家里给她买了电脑,之后,女儿开始迷恋网上聊天,常因早上起不来而误了上课。为此母亲着过不少急,开始干涉她上网。但后来学校老师反映,女儿有时逃课与其他同学一起逛网吧。为此,母亲非常担心,三令五申,不允许女儿再去网吧,并许诺,只要女儿保证不去网吧,就不再干涉她在家上网了。这之后,女儿上网真的是肆无忌惮了,一放学,恨不得端着饭碗就坐在电脑前面。到了周末,更是黑白颠倒,夜里不睡,白天不起,成了名副其实的"网虫"。并且时常与网友通短信,打电话,甚至偷着去见面。

  "就在前些天,女儿在与一个同是高二的男生网友在网上聊天时,因对方的母亲干涉,那个男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为此,对方的母亲打来了电话,斥责是我的女儿带坏了她的孩子,指责我为什么不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并且说,她儿子学习一直很好,是准备报考清华、北大的,说是我女儿把她儿子勾引坏了。我当时听了,感到受到莫大的羞辱,很委屈,但又哑口无言。后来,虽然在我女儿的动员下,那个男孩儿回家了,但是对方家长还是耿耿于怀,要求不准我女儿再与她儿子有任何联系。其实,我也不希望这两个孩子之间再有什么联系,但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这位家长说到这儿,好像一肚子的委屈还没吐完。

  咨询员问:"对方家长来电话时,您是如何做的?"这位母亲答:"我对她说,我女儿没勾引你儿子,你的孩子出走,是你们自己家的问题。……但是,她根本听不进去。"

  "你的女儿知道那个男生要离家出走吗?"咨询员问道。

  "她说事先她并不知道,是在男孩儿出走后,他妈妈来电话问,才知道的。后来还是我女儿在网上找到了他,并动员他回的家。"家长忿忿不平地说。

  "你女儿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咨询员又问道。

  家长说:"这我不知道,好像他们之间有些共同语言吧。"

  "不,我是问,你的女儿是如何看待那个男孩的妈妈对这件事的态度的?"咨询员纠正说。

  "女儿很气愤,觉得那个妈妈太不理解她儿子了。"家长说道。

  "你同意你女儿的观点吗?"咨询员问。

  "这我倒没想,只是觉得我女儿很委屈,明明是那个男生妈妈做得过分,还要把责任推到我女儿身上。"

  "为什么你会认为那个男孩儿妈妈做得过分呢?"咨询员又问。

  "要不是她那样逼她儿子,那男孩儿能出走吗?"家长解释着。

  "如果你是那个男生的妈妈,你会怎样做呢?"咨询员继续问道。

  对方"哦"的一声,停顿了下来,之后很泄气地说,"可能也会是这样吧……"

  "你和女儿讨论过这个问题吗?"咨询员继续问道。

  "没有,我只是提醒她,最好不要再理那个男生了,他的妈妈太不讲理了……"家长说道,"我当时之所以这样说,是担心女儿再受伤害。……其实,现在说到这,我也能理解对方家长的心情了。"

  "那么,你能理解你的女儿为什么会这么迷恋上网聊天吗?"咨询员丝丝入扣地问道。

  "老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尖锐,我想,在这一点上,可能也和那个男孩儿的妈妈一样吧,的确是缺少对孩子的理解和沟通。"

  之后,咨询员与这位家长具体讨论了该如何通过这件事让女儿能理解父母,也让父母能理解孩子,尤其重要的是解决孩子迷恋网络的真正原因--生活中缺少相互交流的同学和朋友。这位家长表示,要与那个男生的母亲好好谈一下,一起商量,如何能理解孩子,帮助指导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困惑,最终摆脱对网络聊天的过分迷恋。

  【点评】上述事例中,热线来话者--女生的家长,虽然看到了女儿网友的妈妈因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做法过于简单,最终导致孩子离家出走,但却没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同样的不理解和与女儿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面对迷恋网络的孩子,家长不能简单地靠说教等强制手段来限制其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就具有逆反心态,不适当的做法,往往会引发孩子更加过激的行为。当遇到孩子上网中的不适当行为时家长之间,更不能相互指责和抱怨,甚至为自己孩子护短。而是要通过这些事件,引导孩子学会承担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这一案例还应看出,这位家长的女儿,尽管自己迷恋于网络,但当看到网友离家出走时,能动员其回家,说明她已经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家长正可通过该事件,来了解女儿,相互理解,最终使女儿摆脱"网瘾"。

  追寻网恋是追求时髦,还是走近危险?

  网恋何其浪漫,网恋何其风流。过一把"白马王子"的瘾,做一场"白雪公主"的梦。醒来一场空,身心都失在梦中。

  正文 第17节:追寻网恋是追求时髦吗

  【案例】某大学心理咨询室里坐着一位焦虑不安的女生,她叫小雯,读大二,她在向心理老师讲述着网恋给她带来的烦恼。

  小雯是一位秀丽而腼腆的姑娘,来自外地的她,平时不很爱说话,但因她的善良和坦诚,同宿舍的同学与她关系很好。大学一年级结束,同宿舍的伙伴们纷纷交起了男朋友,每到晚上,听着大家在悄悄,诉说着感情中的迷茫和喜悦,看到同学在接到男友电话时的兴奋和嗲里嗲气的撒娇,小雯感到了一种失落。尤其是到了周末,同学们各奔东西,只有她留守宿舍,不免感到一些凄凉;而周末结束后,听着大家各自的经历,又不免感到一种羡慕。她经常和父母谈起自己的苦闷,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也为了更好地学习,在她的要求下,父母给她寄钱购置了一台电脑。从此,电脑网络,成了她接触社会开拓生活的新天地,她很快便迷恋上了网络聊天,并在那里"相识"了一些"帅哥"网友。渐渐地,小雯喜欢上了一位"王子",经常会与他"网上约会",当宿舍的伙伴们知道了她的网上恋爱经历,很多人羡慕不已,说她是最赶时髦的人。在仅有的几次电话中,小雯得知,对方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自称是一位大学生。小雯开始有了笑容,也开始与同学交流起爱情感受。随着感情的深入,对方提出要在一家酒吧与她见面,这也正是小雯所期待的。在这次见面中,小雯看到"王子"真的是一表人才,谈吐大方,风度翩翩。小雯被他的外表迷住了,不知不觉喝了许多的酒……但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衣不遮体地躺在陌生房间的床上,"王子"在她身边呼呼大睡。"我的处女就是这样结束的",小雯凄凉地讲着,"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在这之后不久,小雯接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对方对她破口大骂,自称是"王子"的女友,指责小雯勾引了她的男友。后来,小雯得知,"王子"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学生,连高中都没毕业就辍学了,几年来,一直没什么正经的工作,游手好闲,经常泡在网吧里。之后,小雯再也不理"王子"了。但是她不断接到对方的电话,先是要求约会,之后就是向她借钱。小雯为了平息此事,先后给了他几百元,但他的胃口越要越大,并扬言,如果把他逼急了,就会把他们之间的事告诉小雯的同学和学校。

  说到这儿,小雯止不住地颤抖,话语中带着愤怒、屈辱、悔恨和无奈,"我现在不敢告诉我的父母,也担心周围的同学知道,但我又害怕他和他的女友再伤害我,我真的感到绝望了……"在倾听着小雯倾诉的同时,咨询老师启发她应怎样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学会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点评】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相互交流,甚至倾吐心声,已经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网络不同于现实。在现实中,当你走入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安甚至恐惧,这会时时刻刻提醒着你警惕被人伤害和躲避各种危险的可能。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躲在网人的面具背后,似乎一切都是安全的、有距离的。其实,虚拟网络的背后,同样是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也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常常会被虚拟世界所迷惑,以幻想替代现实,自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不知不觉,就会将自己暴露在危险的境地中。试想,如果没有网络的链接,小雯怎么能这样巧合地与"王子"相遇?

  随着网络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渠道,也出现了网络情人、网络夫妻,甚至网络一夜情的现象。这同样反映出一些值得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和像小雯这样刚刚或准备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可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也给社会,尤其是给学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如何指导青少年正确学习和使用网络,如何在网络交流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健康地成长。希望若干年之后,每一个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也同样能够学会正确利用网络交流和发展自我。

  孩子有了"网婚"怎么看待?

  【案例】"家庭周末报"记者小史又来采访我,他说:某家长打电话说:"我女儿才上初二,她和我们有代沟,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上网聊天。有一次我给她送水果时无意中发现,她和一个网友互称夫妻,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房子、家具,还生了个孩子,养了宠物狗……震惊后,我和她父亲严肃地'审问'了她,方知对方是有妻子和儿子的20多岁的男人……我气愤地说:'你这么小,怎么就当第三者破坏别人家庭呢?这个男人也犯重婚罪呀!'但她竟无所谓地反驳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周围同学都在玩。再说,和他结婚、生孩子都是在网上虚拟的事儿,又不是真的,你没必要担心。'"

  小史还告诉我,这位家长说,如果很多中学生都迷恋网络婚姻,耽误学习不说,做出越轨的事情后,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一席话后,小史问:"请问贺教授您对此事如何看待?"

  我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说。首先,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有本质的不同。现实婚姻需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经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登记后方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否则婚姻就是非法的或无效的、可撤销的。网络婚姻完全是虚拟的,具有隐匿性的双方依赖图文符号的互动完成结婚过程,无须背负婚姻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它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婚姻,谈不上丝毫的法律效力及重婚罪。

  正文 第18节:孩子迷上裸聊怎么办

  "其二,'网婚'是十足的'精神外遇',虽然法律管不着虚拟的'网婚',然而'网婚'恰又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网婚'者精神世界的模样,即事关道德。因为,合乎道德的情感是一切美好婚姻的责任基础,所谓'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即从爱情的视角看,'精神外遇'其实才是最本质的外遇,因为'网婚'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情感乃至金钱('网婚'需上网费、购房、购家具、互送礼品、戒指、请客吃饭等真钱开支),非但不虚拟,而且最现实。

  "其三,一些中学生由于青春期性知识缺失,加之性冲动和对异性好奇,便步入了'网婚陷阱',而且毫无遮拦地与成人说性道欲,这是很危险的,难免有越轨的'试一把'的可能性,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五要素,谁与互联网络完全隔绝,意味着谁将与世界完全隔绝。"我上网查了一下,据了解,中国现在享受网上婚姻的网民约有100万。以某网站为例,开设仅1个月,申请爱情公寓入住者就达10万人之多。目前,国内有不少网站相继开辟了虚拟网络婚姻社区,与网络婚姻有关的网站有近百个。在某网络婚姻网站,大部分会员为20~35岁的年轻网民,不过也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为什么有这么多青少年迷恋网络婚姻呢?"记者小史不解地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些人选择'网婚',原因也是多种的,一般都是缺失爱与归属感,或工作压力大及性压抑。成年已婚男女,则常常在网络婚姻中寻找对现实婚姻不满的补偿。有些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解决婚姻大事,便通过网络婚姻的方式排解寂寞和寻找补偿。有的人因刚步入社会,对于新的工作环境不适应或心理压力过大,就借助网络婚姻来给自己减压。还有的人因在现实生活中爱面子不敢去'拈花惹草'。或为尝试新鲜等,也只好到网上去体验感受了。因为这种游戏充斥着性语言,超过了一般的游戏范围,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我说。

  "深陷网络婚姻对青少年有哪些危害?网络婚姻中的青少年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呢?"记者小史又问。

  "网络婚姻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是虚拟和没有法律保障的。在网络婚姻中,青少年尝试着体验青春的梦想,虽然是美好的,但却是一种不成熟的精神恋爱,易使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如:(1)贻误学业。网络婚姻要求玩主天天上网'回家',费时误课。(2)曲解婚姻的含义。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结合,不能仅凭自我情感的需要随意组合、解体和重新选择。(3)损害婚姻的严肃性。婚姻是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履行法定的程序。如果任由网络婚姻发展,视婚姻为游戏,有违婚姻的神圣。(4)背离诚信观的培养。网络婚姻中众多的虚假信息诱导青少年脱离实际,言行不一,长此以往,将有碍诚信观的形成。

  "对已婚的成年人,走入网络婚姻是对现实的逃避,而逃避只会让现实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扰乱现实婚姻关系。存在对婚姻不满的成年人,需要认真审视和调整现实的婚姻和人际关系问题。另外,过分沉迷于网络,不但使人脱离现实,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易怒、人际关系敏感和冷漠等心理症状。

  "陷入'网婚'的青少年们,需要理性地审视这份感情,自我分析一下,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有哪些不如意?内心有哪些长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自己在逃避着什么?然后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可能的领域里设法去调整。对于部分深陷其中,焦虑痛苦难以自拔的人,需要看心理医生。"

  【点评】在这个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许多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不少网民或朝三暮四,或假戏真唱,由网友发展成网恋,进而修成了网婚,向传统的婚姻观念发起挑战。不少温馨的家庭,因为"虚拟二奶"的入侵而毁于一旦。不说是游戏人生,也是游戏婚姻。

  1.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婚姻是人生大事,不仅是情感的需要,更是责任和义务的承担,网络婚姻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应对生存的各种能力,营造诚信的生活氛围。"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积极倡导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准则。

  3.推动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校园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师生互相关爱,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的责任,以此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习知识和了解如何做人才是最主要的。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负起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以免孩子们误入歧途。

  孩子迷上"裸聊"怎么办?

  孩子迷上"裸聊",令家长不理解且难以启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案例】有一位家长打电话说:"我的女儿上高二,因和继母关系不好,常进网吧,结识了不少网友,成绩直线下滑。为了不让她进网吧,干脆给她买了一台电脑。后来她又说需要一个摄像头。前几天,她继母说,无意间发现女儿裸体坐在电脑前聊天。我一气之下审问了她,她竟很平淡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同学经常裸聊。'简直反了,没有羞耻感了。于是我扇了她一个耳光,她一甩手就把门锁上了。我隔着门缝看,她在脱衣服,似乎要变本加厉地裸聊。第二天女儿离家出走了,我已经找好几天了,而且还报了警。"

  正文 第19节:让孩子远离网络陷阱

  面对不知所措的家长,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你的孩子可能缺少正常的父爱和母爱,问题比较复杂,等你女儿回来后,你先了解一下情况,如果愿意,可以来找我咨询。"

  【点评】热衷于"裸聊"的学生,多半缺少亲情,有些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击,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了,从此用"裸聊"来满足自己的快乐。

  为什么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会去"裸聊"?这个原因是很复杂的。

  首先,过去国人一贯受到性压抑,面对闯入国门的"黄色影视",像刚从黑房子里出来,不知所措。其次,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滞后,青少年分不清对错,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羞耻感,也不知道羞耻感对人是什么意义,甚至认为"你能干的我也能干"。这是值得关注的非常危险的信号。

  如果孩子已经陷入了"裸聊",要重新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那不是一般咨询所能解决的,需要有较长期的关爱、尊重,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做人"。切不可对孩子打骂,这会把他们推向极端。

  >>>第四章让孩子远离网络陷阱

  网络像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神秘莫测的魅力,让无数好奇者踏上了征途,有人获得宝藏,有人陷入迷雾,你能走出来吗?

  孩子"网聊"竟花上万元电话费,这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认为上网很廉价,但"一个孩子上网聊天,竟花电话费上万元",确有此事。以下案例给家长提个醒。

  【案例】笔者曾接过一个咨询电话,咨询者说,他的女儿爱上网聊天,有一次他去交电话费,天哪,竟高达上万元。他"审问"了女儿,结果女儿一气之下又在家偷了6000块钱,和男友一起离家出走了。害得全家又是到处找,又是报警。半个月后回来了,可能是钱花完了。他想把女儿带来咨询。

  一个多小时后,他便带女儿来到了咨询室。只见一位和父亲差不多高、长得很丰满的女孩很大方地坐在了沙发上,我请她父亲回避一下,关上门,我们开始了谈话。

  经过不到一小时的咨询,证明他父亲说的是真实的。她带有情绪地说了如下情况:她妈去世了,后妈对她不好,她也不喜欢对方。她在一个职高上二年级,已好久没去上课了。这次她从家里拿了些钱和男朋友一起到石家庄租了一间房子,钱花完就回来了。

  "他工作了吗?你们怎么认识的?"我问。

  "他跟我一样是单亲,我们在网上认识的。网上像我这种情况的很多,我们很谈得来。"她说。

  "可以理解。你是用电话线上网的吧?"我带有认同地问。她点头说是。

  "你在上网聊天时,曾下载过网上的一些软件来观看吗?"

  她又点点头。

  "你可能走入了网络陷阱。实际上,那些软件是拨号软件,你一旦下载并运行后,计算机将自动切断你原来的本地互联网连接,改以长途电话线路重新拨号到外国的网站上,变成通过国际电话上网,你家高额的国际长途话费就是这么来的。"我向她解释说。

  "哇噻,我一点也不知道呀,上当受骗了。怎么办呢?"她震惊地问我。

  "办法可能有这么几个:首先是,不要下载陌生、不知名的软件,特别是拨号软件,因为这类软件都是自动执行安装,一旦点击,就会拨通长途;其二是及时关闭国际长途功能;其三是安装宽带上网,可以避免产生长途电话费。"我告诫她。

  "那您赶快把这事告诉我爸吧,我爸是开出租车的,挣钱也不容易。"她内疚地说。

  接下来,我又和她父亲交流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点评】该案例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教育的失误,很多人不知道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上网防范意识缺失,以至走进了网络陷阱还不知道。二是网上有不少的单亲子女或辍学的学生在聚集聊天,这些消极情绪的发泄将是很危险的,也许就是犯罪的前兆,很值得各界关注!

  孩子无意中打开了黄色网页或进入了黄色网站怎么办?各种网站令人眼花缭乱,当有好奇心的孩子误点击了黄色网页或网站,你该怎么办呢?

  【案例】有一位家长领着一个小学快毕业的男孩儿来找我,劈头盖脸地就说:"我这孩子就不学好,尽在电脑上看一些黄色东西,并且还问我,'是不是你和爸爸睡了觉才生了我'?我哼了一声,他又说:'我明白了。'我说:'你明白什么?谁教你的?'他说电脑上都有。这电脑真不是好东西!孩子怎么就能轻易看到黄色东西呢?"

  看样子,这位母亲并未直接看到孩子在电脑上看到了什么,于是我接着说:"咱们分别谈好吗?请妈妈先回避一下。"

  经与这个男孩的交谈得知:他父亲就是搞电脑的,父亲从小就教他玩电脑。母亲对电脑知之甚少。男孩偶尔上网,但"网站那么多,眼花缭乱的。开始只看一些童话、电影什么的。后来因为好奇,看了《男女同床》,就问了刚才说的问题",结果就被妈妈拉到了这儿。

  "那上面是否标明'儿童不宜'?"我问。

  "为什么'儿童不宜'?我很好奇。"他说。

  "学习像吃饭一样,婴儿与儿童、大人吃东西是不能一样的,没长牙齿的婴儿不能啃骨头对吧?一来啃不动,二来不消化。《男女同床》对你而言,就像婴儿啃骨头。你看了有何感觉?"我问。

  "不好意思……"他有点难堪地说。

  正文 第20节:识破网上留学中介的陷阱

  接着,我从认知方面让他认识了一些网络陷阱以及青春期的知识等。随后,又与他母亲交谈,使她终于意识到,当孩子误点击进入黄色网页或网站时,急和骂都是"推"而不是爱。对青春期的孩子提出的异性问题,家长不应回避而应正面回答,否则孩子就会去到处找答案……

  【点评】Internet覆盖范围的全球性和信息传递的多媒体化,使之成了制"黄"贩"黄"者的"开发区"和色情狂的"乐园"。这种网络贩"黄"现象有向全世界蔓延的趋势,使得青少年的家长们感到忧虑和不安,一些国家的政府对这种危及社会安全的"黄"潮也感到忧心忡忡,并为此严加防范。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对Internet上的"黄毒"问题进行了一项为期一年半的调查,于1996年底公布了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营销色情》的调查报告。该小组获准调查了美国50个州和另外40个国家或地区加入Internet的2000多个城市,发现在家庭电脑连通的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游戏和图像,电子公告栏储存的数据图像有五分之四含有淫秽内容。

  美国SurWatch公司新近推出一种网络防色情软件,可"封锁"互联网中可传播色情软件的近千个地址,使青少年用户难以进入这些"红灯区"。公司并有专人监测"黄源",随时"封锁"新的"黄毒"地址。

  家庭教育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效仿的对象,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和终生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何识破网上留学中介公司的陷阱?

  网上网下比比皆是的广告写着:"你想出国留学吗?交钱吧,我们公司为你办妥一切!"充满诱惑性的话语,让不少家长毫不犹豫地掏出大把大把的钱。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案例1】一位读者曾向记者反映,他从网上查到一个中介公司,就给自己亲戚的两个孩子办理出国留学手续,其中一个孩子的签证不但没办下来,交的3000多元签证费也不知去向。而另一个办下签证的孩子学费又出了问题:本来讲好的一个学期的学费应该是3000元,而中介公司却要8000元,再加上10000多元的中介费,这位读者一共花了2万余元,至今孩子还出不了国。

  【案例2】伍小姐是一家公司的秘书,哲学专业毕业,这在留学考察中显然都是"弱项",但伍小姐办理留学手续却非常顺利。原来她去年从网上找到了一家留学中介办理加拿大留学,在得知自己的"弱项"后她非常难过,不想该公司经理却告诉她可以帮她"做一做"。"你得换个学历,如果你同意,明天你送4500美元和三张免冠照片来,剩下的事你就别管了。"几周后,伍小姐惊奇地见到了自己的新"学历":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职业是某电脑公司的程序员。伍小姐兴奋之余又惴惴不安,这些假材料一旦被发现,她的留学梦真的就是一枕黄粱了。

  每一位出国留学的人都要面临选择合适的留学国家、学校、专业及申办护照、签证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很多人对国外的教育体制、申办程序不熟悉,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在办理繁杂的出国手续中,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那些为了下一代的前程准备送孩子出国深造的家长们,急需专门的机构提供咨询及一条龙的中介服务。在此背景下,留学中介的网上网下机构应运而生。

  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中介,但不规范的中介市场却往往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些中介机构为了帮申请人办理出国护照做假材料,把境外情况介绍得天花乱坠,把代办出国留学的国家吹嘘得如何如何好,一旦将钱骗到手便逃之夭夭。他们常用的骗术主要有:超范围经营,满嘴跑火车、弄虚作假,层层转手、只管赚钱不管事,能骗就骗,只看钱不顾危险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小公司或个人,常游荡在使馆周围以代排队、代填写表格等服务方式获取钱财。这些"签证虫"以低价为诱饵,将急于办理出国手续的人介绍给一些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的"黑公司"。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的年龄大有向未成年人蔓延之势。提醒申请人特别是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作出准确判断,而不要一味地攀高。要报考那些信誉较好,与正规大学有密切联系的语言学校,否则就会形成学生只能以语言学校作为维持身份的立足之地,而不能升入大学学习的尴尬局面。有些人到一些声誉不大的国外大学短期学习,拿到学位便回国了,其竞争力极差,还不如国内一些大学生的水平高,致使大批"海归"变成了"海待"(待业),这是值得反思的。

  【点评】如何识破留学中介的骗局?笔者认为,有关专业人员应提醒诸位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看清中介的几大弱项,如:

  1.看中介机构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否具有国家从事留学中介服务的资格认定。中介机构的办公地址是否与证件登记的地址一致,以防盗用他人名义欺诈行为的发生。

  2.看中介机构是否有直接与国外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国外教育机构授权中介机构在华招收学生的授权书,国外签约方的资信证明要经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认证。

  3.看中介公司是否持有已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按顺序编号的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协议书,并注意协议书中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的是否合理,有无关于退还费用的规定等。申请人在递交各项申请材料时,要务必保证各项材料的真实性,否则其合法权益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4.看机构有无专业水平较高的咨询人员,对国家留学政策是否熟悉,对国外的教育、文化情况等是否了解,有无从事教育服务工作的经历等。一些合法留学中介机构在接待申请人时,会对留学者进行测试和了解,以便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的学校,而不是来者不拒。

  正文 第21节:为什么女扮男性去行骗

  5.看中介服务费的收取标准,这些收费是否同其提供的服务相吻合,是否是明码标价。正规的中介机构一般不一次性收费,而是根据程序,分阶段收费,且都有办理不成功退还费用的承诺。一些非法留学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远远超过合法中介,甚至高出五至八倍。

  至于更多的有关问题,申请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资格认定的中介机构的情况,了解外国学校背景、师资、学科等方面情况,也可以发电子邮件直接咨询。

  为什么有人要"女扮男性"去行骗?

  网络陷阱无奇不有,你听说过"女扮男性"在网上骗色骗钱吗?其实这是一种性心理变态(即性心理障碍),以下这个故事会提醒你……

  【案例】《南京日报》报道:2001年夏天,22岁的常州女青年于丽(化名)在QQ聊天时,认识了网名叫"似水年华"的男子。不久,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网友。"似水年华"对于丽说,他是南京人,真名叫王冰,是盐城某大集团的法律顾问。母亲在香港经商,家产颇丰。并说,他已结婚,妻子是名律师。半年后,他又告诉于丽自己有了孩子。可不久,王冰又对于丽说,他离婚了。

  王冰在网络上的谈吐,让于丽心动不已。得知他离婚后,于丽主动提出要和王冰谈恋爱。

  但当于丽屡次提出要到盐城看"恋人"时,都被各种理由拒绝了。

  其实王冰一直没有工作,他以钱包被盗为由试探于丽,于丽很快就给"男友"汇来几百元钱。小试成功后,王冰又告诉于丽,前妻跳楼自杀了,前妻的父亲受不了刺激,将自己打伤。他一直在处理这事,导致经济出现困难。痴情的于丽赶紧又汇钱给"男友"。

  一个月后,王冰破天荒地约于丽到盐城。但仍称自己在外地处理案件,让表妹陈冰清来陪于丽。其实,陈冰倩就是"王冰"本人。

  就这样,"王冰"以陈冰清的身份和于丽朝夕相处起来。只要没钱了,陈冰清就给于丽打电话让于丽把钱汇到其信用卡上。

  于丽先后给"男友"汇了4万多块钱。这期间,"王冰"还偷到于丽常州家的钥匙,偷了于丽家的电脑、电动自行车等,卖掉获赃款4000多元。于丽得知家中被盗,告诉了"王冰"。"王冰"却说,这事是他前妻家人干的,让于丽不要报警,"他"会把东西要回来。

  骗局仍在继续。

  一天,"男友"王冰突然告诉于丽,他在北京查出得了胃癌,需要化疗。但于丽在网上聊天时,突然发现,"男友"的IP地址,竟在隔壁一家网吧。赶到网吧时,终于看见陈冰清在用"男友"的网名和自己聊天。

  真相大白后,于丽非常气愤。她说,王冰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对她今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据悉,于丽共被骗走4.5万元,还欠了不少外债。

  经审问,王冰的姓名是假的,身份是假的,甚至连性别都是假的!王冰的真名叫童中华,是个27岁的女青年。离职后,一直在社会上晃荡。法院以诈骗罪和盗窃罪,判处童中华有期徒刑3年半,并处罚金5万元。

  【点评】网络的虚拟性,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敢暴露的心理需求,如:置换性别、年龄及职业的胡吹、欺瞒等。其实这些都是人们潜意识的暴露。本案例这位女青年为什么偏偏假装男性去骗色骗钱呢?这是一位患有"易性癖"的女性。

  "易性癖"是一种性身份障碍症,又称异性认同症、异性转换症等。这种人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生理性别和服饰,强烈希望转换成异性。此类人对自己在生理结构上的性别差异不接受,总认为自己的性别有误,有严重的性压抑倾向,有的要求变性。但利用"易性癖"欺骗别人的感情和金钱,法律是决不放过他们的。

  上网还有哪些陷阱需要提防?

  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就在你身边,一不小心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如何认别这些网络陷阱?如何自我保护?

  1.QQ聊天陷阱:诱色骗钱

  【案例】某地三少女的离奇失踪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经查,骗子杨友荣利用网络QQ,佯称自己是云南风景旅游区工作人员,以免费到云南旅游及介绍高薪导游为名引诱了11个单纯少女,到了云南之后便交给事先勾结好的色情娱乐场所,从中牟取了15000元的信息介绍费。

  据报道,有人在某网站的一些聊天室里,鼓励甚至引诱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为此,该网站的几个主要广告商强烈抗议并撤销广告,该网站也紧急关闭了上百个聊天室。

  2.网络游戏陷阱:让你"杀"红眼

  【案例】某晚,16岁的少年胡某在某开发区一间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半尺长的尖刀,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胡某沉迷在血腥的暴力游戏中,已经失去理智,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了。

  3.网络招聘陷阱:"肉包子打狗"

  【案例】南京某艺术院校的刘同学日前在网上看到了一则信息:"你想足不出户就拿到一份不菲的收入吗?其实,这并不是梦想,新时代的网上赚钱方法,只需要支付50元,每个月就可以让你收入几千元。"小刘当即按照提示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个人资料和"要先付款给管理员50元"的账号填上了。过了几天后,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再登录那网站时,填上网址却得到了"该页无法显示"的提示,她这才知道上当受骗。

  正文 第22节:动漫及邮件陷阱专骗小孩

  有媒体报道了一犯罪分子在网上以招聘为诱饵,绑架一女大学生后勒索不成而将其杀害的惨剧。

  在聊天室,常收到这样的诱人广告:"鼠标一点,就可黄金百万!只要你加入SOHO一族,那么每天只需在家中网上游荡几小时,便有获取高额佣金的机会!赶快联系我吧,不要错过哟!"

  "网上招聘男女毕业生,高薪日结"等广告。

  些外,还有这些信息大都打着报酬丰厚的旗号,但是对应聘人员没有任何技术和专业上的要求,至于公司情况、联系方式,只是一笔带过,留下的大多是一个"伊妹儿"。难道真的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得高额佣金吗?

  4.动漫及邮件陷阱:专骗小孩

  【案例】小学四年级的张某想买动画片,就按网站上的指定账户汇去规定钱数,结果却杳无音信。有一天,他看到网页上出现一些简单的问答题,称回答正确可以得到某种礼品,孩子答完后提交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结果礼品没到,接到的是推销辅导材料的电话,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因此而被诈骗钱财是常事。

  更可恶的是,在一些中小学,常有一些恶作剧邮件,说接信后请在多少天内向你的多少个朋友转发此信,你将得到好运,否则将厄运降临等等,孩子只好按信中说的办,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使不少孩子陷入恐慌不安之中。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在网上算命,至今外出还要选黄道吉日,选朋友要看生辰八字和星座等。这种邮件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以至于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点评】诸多案例说明了,虚拟社会的陷阱与真实社会相比,更多更危险。谨防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求职者的迫切心理和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理,提供虚假信息,骗财骗色。千万不要被网上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时刻提高警惕。

  即便是真实的招聘信息,最后也要跟公司进行面谈,要先审核公司是否可信,是否正规。

  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陷阱"?

  正如在浩瀚的大海中,一艘看不见航标的船,永远找不到适合它的航道,而且随时都可能触及暗礁一样,一个孩子在茫茫的网海中漂荡,怎样才能让他找到"航标"而不至于迷失呢?

  【案例】有一位家长来电话咨询,她说:"我的女儿15岁上高一,常反锁着门上网,我一敲门进去,她就把电脑关上,说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我很气愤,就和她发生了冲突,你说这事儿怎么办?一个小孩儿,哪有什么'隐私权'?"

  "一个未成年人,也应有独立的人格,应有隐私权。但不能借助'隐私权'而拒绝家长监护,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网上的陷阱太多了。"我说。

  "我告诉她:你的学校、班级、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父母情况、银行存折等,这才是不能乱说的隐私。她让我少管闲事。这不,经常有陌生人打电话找她,我们很怕出事,怎么办呢?"她急切地问。

  "这事你应该管,你要告诉她,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监护孩子安全上网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说。

  "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我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她追问道。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阅历和经验的局限,很难识别网络陷阱,很多家长为此很困惑。在此有如下建议:

  1.家长和孩子建立亲密交流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样,孩子遇到苦恼后会立即和家长商谈,家长帮孩子作出正确判断。否则,孩子会自我封闭,面对电脑自作主张,父母对孩子的思想状况难以把握,这些都会使孩子很容易就掉进"网络陷阱"。由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家长要肯定孩子单纯可爱的一面,还要告诉她"单纯"的另一面是缺少阅历和经验,容易上当受骗,甚至会招来一些麻烦,这是不可大意的事儿。

  2.最好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制定上网规则,具体内容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如不遵守,可有一定的惩罚办法,如扣孩子的零花钱等。规则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如:计算机放在客厅里,上网时谁都可以看到;每天上网不得超过2小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发表评论不撒谎、不骂人;不上色情网站和交友网站;不得消除上网和发邮件记录;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邮件,以及不要轻易点击网站链接与轻信里面的内容等等。

  3.及时安装反病毒软件与防火墙软件,它会封掉机器不常用的端口,并有效提醒与拦截网络陷阱程序的数据通讯。

  【点评】随着电脑的普及,孩子上网的机会日益增多。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帮助。然而,稍不留意,孩子就很容易掉进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因此,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家长和社会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你对网络犯罪知多少?

  你虽然还活着,可是你已被谋杀;你可能什么也没有觉察,但你的存款已经不翼而飞;你什么秘密都没有了……这是危言耸听,还是……

  【案例】有一次我到一个中学作报告,几个中学生把我围住问:"在虚拟社会里的杀人、放火、强暴、抢劫都是网上的事,只要不在现实生活中杀人、放火,就不能算犯罪吧?"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妇女通过互联网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得到的答复是:'对不起,您的贷款申请被否决,因为根据记录,您已经去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一名美国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与该妇女在互联网上聊天而发生争执,便伺机报复,私自更改了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记录,输入了一个虚假的死亡日期。此事被美国大众媒体称为'虚拟谋杀'。"我说。

  正文 第23节:你对网络犯罪知多少

  "网上的犯罪名堂不比现实生活中少,其犯罪率也不比现实生活中低。你听说过网络入侵吗?即非法入侵国家要害部门及入侵他人网站。"我问他们。

  "据报道,近年最典型的'侵入'事件是:①1993年英国少年布里顿'侵入'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接触到了包括弹道武器研究报告和内部大量机密,并把部分机密输入了有3500万用户的国际计算机网络。②一位法国黑客从1994年起的4个月中,进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讯网络线路,利用联邦调查局账号,拨打国际长途电话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上和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迷聊天,使美国联邦调查局蒙受了高达2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这还不算犯罪吗?"我补充说,他们很惊奇地听着。

  "你们知道网上盗窃国家和个人资源吗?"我说。

  "我听说过盗用他人上网账号,未经他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发生的费用则由被盗用者承担。"其中一个学生说。

  "你们听说过网上引爆、投放电脑病毒、恐吓活动吗?"我问道。

  "网上引爆不知道,投放电脑病毒和发恐吓和诽谤信息常有,如:辱骂他人、妨害他人名誉、还有将他人头像移花接木到裸体照片上等都有可能。"另一位同学说。

  "网上引爆就是恐怖分子凭借电脑网络及卫星通信引爆放在另一个国家的爆炸物。也可以从地球上任何地方向企业或政府机构的电脑信息系统投放电脑病毒,以及其他能够摧毁信息系统的东西。"

  他们惊讶了。

  "这事在网上网下到处都有。"其中一个学生说。

  经过我和他们的一番讨论,他们对网络犯罪的了解虽然还不太系统,但已有了些认识。

  【点评】本案例说明,孩子们对网络犯罪知道的还不多。网络犯罪还包括:网上诈欺,其又包括:网络拍卖诈欺、信用卡诈欺、旅游诈欺、服务诈欺、投资诈欺、非法多层次传销,伪造账户,网络赌博,侵犯个人隐私,伪造证件、货币,教唆、煽动各种犯罪,传授各种犯罪方法,敲诈勒索等。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广义上的网络入侵事件有二三万起以上。其中,对网站进行攻击的事件愈演愈烈。而据不完全统计,攻击活动得手最多的前15个攻击者,所攻陷的网站数目占被攻陷站点总数的33.04%。在所统计的被攻陷次数最多的顶级域名中,前八位分别是:.om,.br,.net,.cn,.tw,.org,.edu,.us。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青少年网络犯罪正向着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低龄化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行动起来。

  以下是某刑事法官在某实验学校作法制报道时曾讲过的有关案例:

  【案例1】网上起争斗,网下来报复。

  2004年3月的一个晚上,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他们的游戏角色与一网名为"孤独龙"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还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黄某将自己所在的网吧告知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勾结七八名社会闲散人员,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双方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

  【案例2】上网相勾结,下网去打劫。

  2004年8月,20来岁的四男一女在网上纠合,他们先由胡某以"诱惑""蓝色妖姬"等很具挑逗性的网名和男网友聊天,再将受害人骗至一些偏僻处实施抢劫、敲诈。据统计,这一团伙共涉嫌实施抢、盗、诈等案件二十余起,涉案案值六万余元。

  【案例3】游戏失宝物,见面捅刀子。

  2004年的一天,某市一个痴迷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在上网中突然发现他的游戏宝物被盗,游戏中积累的百万虚拟货币被花得精光。不久,他在游戏交易广场发现一名玩家正在拍卖各种装备,其中就有他所独有的宝物。经过一番试探后,他认定对方就是偷他宝物的那个贼,便化名向其购买装备,约定在某网吧内见面。见面后,这名中学生要求对方归还他的宝物,但对方拒不承认,遭到拒绝的中学生极度愤怒,见对方转身要走,便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对方。

  以上仅是网络犯罪中的几例。剖析案例,就其实质,罪不在网络,而在于人对于网络的痴迷心态。

  有关司法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是:

  1.突发性和随意性。他们的犯罪动机有时十分简单,一般没有预谋,即使有预谋也是一种很简单很迅速的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如许某某、严某某抢劫杀人案,两人没有钱用了,想去搞点钱,整个预谋过程就是在网上传送了几句话,预谋过程不过是几十秒钟的时间,然后一拍即合。在这次犯罪中,网络不是直接原因,只是一个通话的媒介。

  2.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且以抢小钱为主。某些人因无钱上网而作案,有些多发案犯(如三五次抢劫)仅为了几块钱违法,使司法单位处理棘手。

  3.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发展。

  4.团伙犯罪居多。由于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多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共同作案,可互相壮胆,互相挑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点评】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有的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离开住宅或处以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防范及惩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文 第24节: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有人把自己破译、修改密码"当成一种探险,一种尝试";有人觉得利用黑客程序攻破他人的网站"很有成就感";还有人在网上杀红了眼,把现实生活当成了网络……

  【案例】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被警方抓获后,是这样表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当时我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格斗类游戏了,处于高度的亢奋中,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身上没钱了还想玩。我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单身女子路过,就跟了上去,还是打、杀、抢……"。

  笔者认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件好东西掌握在会用它的人与不会用它的人手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结果。网络时代不会充分利用网络发展自己才智的人,才是更大的一种悲哀。首先是主观原因,即自身的原因:

  1.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生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片面,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扰。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

  2.心理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因而可塑性很强,虽有一定的辨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且精力旺盛,但自控力非常脆弱,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不成熟,好冲动,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很容易偏激、任性,为所欲为,稍有诱因,一触即发。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意气用事,将错就错、不计后果,最终导致犯罪。

  3.部分青少年由于强烈的畸形的物质消费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在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欲望时,往往通过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手段来获取。

  4.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5.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们渴望被同龄人关注,而在学习压力大的学校里无法得以完全的满足,于是他们转向社会,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交往,结成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化的不良现象往往就是团体化犯罪的前身,如果加上某种人为化的组织,可能会演变为青少年犯罪黑帮。所以,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如果和有劣迹的社会闲散人员交往过密,很容易被教唆和引诱,最后滑入犯罪的深渊。

  其次是客观原因,即外界的原因:

  1.网站芜杂,内容混乱,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互联网上许多来自境外的游戏,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让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仅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而且使其中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网吧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使犯罪有了适宜的土壤。一方面,一些黑网吧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许多黑网吧经营者,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包庇,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因此,严厉查处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势在必行。

  3.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是网络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的矛盾难以解决,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让不少青少年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而一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负有责任的社会单位,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业余时间空虚无聊。

  4.在文化市场上,盗版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一些封建迷信、武打凶杀、暴力血腥、淫秽色情及其他有损于青少年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社会文化。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堕落的土壤。

  【点评】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虚拟世界,强烈吸引着众多的网迷。尤其是青少年,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甚至是犯罪。

  上述综合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值得关注!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几乎成为罪恶的渊薮。正如国外一位犯罪学家所言,比起现实世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网上犯罪。为此,已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随着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必须正视并重视网络犯罪,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打击日益增加的网络犯罪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而比普通的犯罪更加难以掌握证据,执法和监管部门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并审时度势地修补法律上的不足,才能真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何防范青少年犯罪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正文 第25节:网瘾与毒瘾有何异同

  1.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社会化教育,即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不论在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都要自尊、自爱、自律,遵守社会人的行为规范,明白自己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

  2.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加强课外指导和教育--让正规教育之外的特殊教育在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对周六日、寒暑假及放学早的学生,社区可组织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研讨及趣味探索等活动。同时也让青、少年宫、文化宫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单位,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家长要转变观念,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人生的使命,不能只顾工作而把孩子交给老人、老师。家长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为了能与孩子良好沟通,要学习一定的电脑知识和心理教育知识,才能科学地教子成才。

  4.净化社会文化。有力地打击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他有损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基本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5.完善电脑网络的管理和立法,特别是网吧和游戏的管理。政府应采取诸如网吧监控、网络实名制等治理形式。培养一支高素质、高科技的司法队伍。

  >>>第五章关注"网瘾"(一):慧眼识"网瘾"并非是上网引发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正相反,是孩子在这一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成瘾。

  "网瘾"与"毒瘾"有何异同?

  有"网瘾"的人有时为了满足"过瘾"的需求,甚至连丧失人格都不顾,它和"毒瘾"有何异同呢?

  【案例】有一位来咨询的家长,很悲伤、很愤怒地对我说:"'网瘾'一犯和赌瘾、毒瘾没什么区别。我的孩子上网吧玩游戏成瘾,为此曾撒谎、偷家里的钱。为了不让他去网吧,我只好把他锁在房子里,结果他又是撞门、又是寻死觅活地来吓唬我。让他来咨询或去看心理医生,他说'你才有病呢,你去吧'。你说这和那些毒瘾有什么两样?"

  "是啊,'网瘾'与毒瘾、赌瘾、酒瘾、烟瘾等都是无法自控的依赖行为,也都是'心瘾',都是伴有身心不适症状的心理依赖癖性,甚至造成人格障碍。"我说。

  "很多人说,那是电子海洛因,我看这'网瘾'也是毒瘾。"她说。

  "但'网瘾'与毒瘾的依赖对象、形成时间、治疗方法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网瘾'是对网络依赖的瘾癖,如对网游、网聊、网赌等有强烈的瘾;毒瘾是对毒品依赖的瘾癖,如对鸦片、海洛因、冰毒(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快乐丸等上瘾。'网瘾',两三天不易成瘾;而吸毒品两三天即可成瘾。治疗'网瘾'以心理辅导为主,治疗为辅;治疗毒瘾通常是在隔离毒品的环境条件下,使用替代药品或脱毒的药品配合疗养,逐步控制、暂缓症状。"我向她解释说。

  "你的孩子已出现自残或自杀现象,问题比较严重,单纯的咨询难以解决问题,建议你应带他去找心理医生了。"我建议说。

  【点评】患有"网瘾"与"毒瘾"的人数在我国至今都有增长的趋势。

  电子游戏与鸦片有相似之处,适量的鸦片具有药用价值,而恰到好处的游戏娱乐能够起到调节身心、增强信心的作用,过度沉迷则危害巨大。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识别和批判能力有限,有时很难识别什么是好的游戏,什么是坏的游戏。这就需要社会对那些坏游戏(如:暴力的、黄色的、赌博的等)加以限制和过滤,或让其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去玩。

  有"网瘾综合症"的患者,与酒瘾、毒瘾、赌瘾等患者一样,大脑中有个"奖赏系统",此系统是大脑中管理心理和情感的最主要物质--"多巴胺",这是一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可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

  毒品中的鸦片类、吗啡、海洛因等对中枢神经有抑制的作用,而大麻、快乐丸等对中枢神经有迷幻的作用。毒瘾是毒品通过药物提高人体"多巴胺"的分泌,从而破坏人体平衡系统;而"网瘾"则通过精神消耗"多巴胺",打乱平衡系统,促使网迷不断寻找提高体内"多巴胺"成分的办法,从而产生迷恋网络的现象。

  富有和迁纵的家庭及家长,将造就具有依赖、懒散、自私、自我中心等特征的孩子;粗暴和打骂的家庭及家长,将造就具有自卑、报复、撒谎、计较等特征的孩子;和睦和民主的家庭及家长,将造就宽容、友善、乐观的孩子。如何区分"网络成瘾"与"网络依赖"?

  所谓网络成瘾,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形成对网络强烈的心理依赖,并导致工作、学习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等能力丧失,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心理学界称之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就网络成瘾患者而言,对上网的渴求是指一种内在的对网络强烈的欲念。"渴求"具有本能的驱策力,对过去的致瘾源所引起的快感存有记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成瘾,行为学家认为: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如:缺乏独立性,具有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人格特征的人,极易对网络产生依赖。

  医学界认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愉快而形成的。一些嗜好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酷爱收藏、酷爱某种运动等。然而某些有害的嗜好,如:网络成瘾、赌博、吸毒、吸烟、酗酒等,则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谓网络依赖,介于上网正常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状态,我们暂且称之为"网络依赖",它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网络依赖并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依赖者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成瘾症状,只是精神上对网络有依赖。有网络依赖的人可以正常生活,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高于网络成瘾者,但互联网对于网络依赖者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使生活便捷的工具"这个层面。网络依赖者同网络成瘾者一样,都将互联网视为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网络依赖者倾向于退回到网络上寻找慰藉。网络依赖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

  正文 第26节:网瘾的鉴别标准是什么

  据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

  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依赖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

  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经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然而,网络成瘾的概念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等,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

  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专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许多时间,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些行为称为成瘾"。

  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也无法确定网络过度使用是一种新的成瘾症状,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是否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导致网络使用过度。

  不论学术界如何争论,在现实中,网民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事实,屡见不鲜。在前人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很小,未达到成瘾程度而对网络有依赖行为的网民,人数比例却比较大。

  在校园里,网络依赖的群体比例较大,这是由学校的外部环境及网络使用者的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校学生上网条件便利,无需花费过多,课业需求也引导学生将网络视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同时,校园生活简单,容易促使学生将学习和娱乐的重心转移到网络。另外,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烈,好奇心重,理想高远但心理承受力差,容易有挫折感。当学业竞争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生活不顺利时,学生常会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溺者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重,最终发展为网络成瘾者。

  "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络成瘾是否属于一种精神疾病的看法,还存在很大分歧,因此至今尚未形成正式的关于"互联网成瘾"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一般以1994年《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用于其他类型成瘾现象的诊断标准作为替代性标准。比如外国学者Young认为,在上述标准中,病态赌博与病态互联网使用的内在特性最为相似,都是一种不涉及被摄入体内的成瘾物的冲动控制性障碍。根据此观点,她修改了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并用于在线调查互联网成瘾问题。

  国外学者Young根据修改后的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制定的互联网成瘾的评定项目如下:

  1.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仍然念念不忘?

  2.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

  3.你能控制自己是否上网吗?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你是否会感到不安或愤怒?

  4.你上网是否为了逃避问题或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抑郁?你是否欺骗家人或朋友以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在线时间?

  5.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谋职机会的风险?

  6.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长?

  Young指出,如果被试者对其中五个问题答"是",就被认为是"上瘾"。这一标准符合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因此可以区分出正常的互联网使用和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但是,这些测验标准仍然有待进一步考察。

  同时,Young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种类型:

  1.网络性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

  2.网络关系成瘾,过分迷恋在线人际关系;

  3.上网冲动,过分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

  4.信息超载,冲动性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

  5.计算机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

  在网络成瘾的早期,上网者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甚至在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

  梁祝平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一文曾这样描述网络成瘾者: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到网络成瘾晚期,上网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则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正文 第27节:从不上网也有网瘾

  "我只玩电脑,从不上网,何来'网瘾'"?

  "只玩电脑游戏,从不上网"的孩子大有人在,对于他们而言,何来"网瘾"呢?

  【案例】前不久某报记者打电话说,"有一位初二的男学生因为'网瘾'而辍学,希望找我咨询。"第二天,这位家长便带孩子来了。这个孩子辩解说:"我只是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从来不上网,也不去网吧,可父母偏说我有什么'网瘾',乱扣帽子……"

  我向他解释说:"我个人认为,简单地说,'网瘾'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指对虚拟社会的沉迷,如对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情爱及游戏机的依赖;狭义是指上网成瘾。你玩儿的叫单机电脑游戏,游戏机游戏、电脑网络游戏,甚至手机网络游戏统称为电子游戏,若依赖成癖也可称为'网瘾'。"

  "我觉得我没有瘾。"他说。

  接着我用有关问卷对他进行了简单的测试,看到他的回答,我说:"你现在也许没有上瘾,但因辍学在家没事干,每天只有玩游戏,久而久之会上瘾的。因为,上瘾与不上瘾有一个过程和度的问题,上瘾的前期特征是:每天必玩电脑1~2小时,如果不玩儿,就像缺点儿什么;中期是每天玩电脑的时间增长,不玩儿就焦虑;后期是对电脑的依赖已超过了常人所预期的限度(一般4小时以上),并有异常行为表现,如:逃课、辍学、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等,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冷漠、抑郁,甚至有自杀、杀人倾向等种种不正常表现。"

  【点评】对"网瘾"的定义,可能不同学科的老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心理学老师认为:"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特例除外),它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行为发展的终结。而心理医生认为:"网瘾"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病。

  有些人认为,凡是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者均有"网瘾",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判断"网瘾"不能单纯以上网时间长短为界定,主要看他下网后的身心状态如何。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很多工作是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的,特别是网络工作人员,比如网站编辑、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等,几乎都是一天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这是工作需要,不一定是主观愿望,我相信他们没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有病或认为自己是网络上瘾者。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做毕业设计的大学生除外),当前如果每天4小时以上守在计算机上,再加之各种身心不适,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即为对网络有依赖了,再发展即为"网瘾"。

  怎么知道自己染上了"网瘾"?

  每天在电脑上工作10多个小时,出现视力下降、肩腰酸痛、颈部发硬、神经衰弱、失眠、生物钟紊乱甚至胃病等,就算有"网瘾"了吗?

  【案例】一个大学生提着电脑走进了咨询室,他说:"我最近做毕业设计,每天上网收集资料,因为怕别人动我的电脑,所以随时随地都提着它。"他坐下后接着说:"今天班主任老师在班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些同学,说班上上网的同学很多,经常为此逃课。还说有的同学有'网络游戏瘾',有的有'网络交际瘾',还有什么'网络色情瘾'、'网络收集瘾'等。同学们一下把眼光都集中到我身上,好像我成了'网瘾'的代表了,其实真正上网成瘾的同学都没到会。散会后有同学还开玩笑地说:'喂,哥儿们,你占了几种网瘾?'我想不通,就来找老师了。"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笑话,'没到会的举手'……"我打破了沉闷开玩笑地说,"有'网瘾'的人正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总不承认。你能主动来这儿已经说明你是清醒的。"

  "随时随地都提着电脑的人不一定都有'网瘾',那是工作和安全需要。他们说你有'网瘾'的依据是什么?"我一边稳定他的情绪,一边补充问道。"比如:视力下降、肩腰酸痛、颈部发硬、神经衰弱、失眠、生物钟紊乱甚至胃病等,这些症状我都有。"他回答说。

  我说,"那仅是生理反应的一部分,关键是有无疲乏无力、双手颤抖现象以及下列心理反应:1.一上网心情就好,下了网心情郁闷,总想着网上的事,对网络有极大的依赖性。2.厌学、自我封闭,不愿与现实中的亲朋好友交往,拒绝关怀。对上网有坚韧、顽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变态意志;下网后什么都不想干,自控能力极差(这是一种意志障碍);对现实中的人冷漠、躁郁、妄想;对以往极有兴趣的事,也变得毫无兴趣了……出现这些情况,必将引发:网络抑郁症、网络综合症等。3.形成双重人格的心理冲突。如,在网上是一位开朗、热情、好学、仗义、大度、有说有笑、好交往的形象,而在网下的现实生活中,却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无动于衷。这两种极端的性格集于一身,必将发生强烈的心理冲突。4.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有暴力倾向……"

  "我一上网心情就好,下了网心情有点郁闷的情况,但不是想网上的事,而是想着论文;其他现象基本没有。我觉得我对网络有极大的依赖性。"他说。"网络时代人由于工作需要,对网络都会有极大的依赖性,而且也因上网时间过长而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反应。但只要行为正常,都不能算'网瘾'。为了你的健康,希望你要注意劳逸结合。"我说。

  这位学生很开心地离开了咨询室。

  正文 第28节:网瘾的类型

  【点评】这个案例说明不少人对什么是"网瘾"及其特征并不了解,乱扣"帽子"。

  "网瘾"的类型一般有:

  1.网络游戏瘾。主要特征是:酷爱网络游戏,在网上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自己以痴迷状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

  2.网络交际瘾。主要特征是:酷爱网络交际,在网上聊天、交友、发Email,特别爱结交新的网友。如果发出邮件后,不能立即得到回音,心情便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

  3.网络色情瘾。主要特征是:酷爱在网上浏览、下载及买卖色情文、图、影,或参与性角色幻想聊天室,常约异性朋友见面,甚至发生"一夜情"的性关系等。

  4.网络收集瘾。主要特征是:酷爱在网上下载或整理大量与自己工作、学习、生活都无关、无用的信息,也许是业余爱好,但却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5.网络赌博瘾。主要特征是:酷爱网络赌博,在网上用大量时间赌博钱财等,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6.网络拍卖瘾。主要特征是:酷爱在网上拍卖各种东西,不仅拍卖自己家里的东西,甚至代人拍卖等。

  其他还有很多说法,如:网络综合症、网络疯狂症等。

  怎样分析确定孩子染上"网瘾"的程度?

  "有病乱投医",劳民伤财。只有先了解"病情",再去找"医生",才能"对症下药"。以下的分析与测试很重要。

  【案例】常见一些家长只要看到孩子不学习又上网,便扣上"网瘾"的帽子。不久前,经某报记者介绍,一个家长带着一个被认为上网成瘾而辍学的孩子走进了咨询室。

  经面谈后我告诉他:"你的孩子不是因上网成瘾而辍学,而是因学校恐惧症而辍学,辍学后无聊才上网。"

  "他现在天天在玩电脑,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她说。

  "从表面看他整天玩电脑,但当前他对电脑、网络不存在依赖问题。如果长此下去,他有可能真的会对电脑、网络上瘾。那么,如何知道他是不是上网成瘾了呢?"我边说边和她作了如下分析,一个孩子"网瘾"的形成会有以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每天必上网打游戏,一放学就进入网吧或回家上网打半小时至一个小时游戏,做作业之前要先上网打一会儿游戏,不上网就有点心神不宁。

  轻度成瘾期:每天上网约两小时,不上网会焦虑、紧张、敏感、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许多事情都失去兴趣。

  重度成瘾期,其特征是:

  1.把上网当作最重要和最幸福的事情,每天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甚至8小时以上,且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至深夜,而且不知疲倦;

  2.行为反常,如: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暴躁,关机后急躁不安;

  3.颈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手脚麻木、头胀等;

  4.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通电话、约会等;

  5.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

  6.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等行为;

  7.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危险,如去偷钱或偷用别人账号上网等。

  【点评】该案例说明,家长谈网色变,只要孩子花在电脑前的时间稍多了,就往往错误地扣上"网瘾"的帽子,因此,判断是否有"网瘾"是至关重要的。"简便问卷",为各位家长提供了一个评判参考。

  电脑网络依赖情况问卷

  请就您的孩子最近两周内的上网情况,回答以下问题,并在每题后所对应的"否"、"偶尔"、"较多"、"严重"下的□内画或。本问卷仅为了解情况,为预防"网瘾"作参考。

  所问题目否偶尔较多严重(1)常通宵达旦地玩电脑□□□□(2)除了玩电脑什么事都不干□□□□(3)对什么事都无兴趣,整天上机□□□□(4)闭门不出,不愿与人交往□□□□(5)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管教□□□□(6)学习成绩下降□□□□(7)愿意结识新的网友□□□□(8)开、关机时必查Email□□□□(9)常隐瞒上网时间□□□□(10)视力下降□□□□(11)手指、颈、肩有不适感□□□□(12)疲惫、消化不良□□□□(13)常借钱或偷钱上网□□□□(14)常收到网友电话□□□□(15)常与网友约会□□□□(16)上网时若受到打扰就大叫□〖〗□□□(17)不上网时常想网上的事□□□□(18)一不上网,情绪就不好□□□□(19)对过去自己的爱好也已无兴趣□□□□(20)上网时常废寝忘食□□□□(21)不愿告诉别人在网上干什么□□□□(22)宁肯逃课、辍学也要上网□□□□(23)分不清网上网下的人和事□□□□(24)有自杀和杀人的想法□□□□(25)认为"杀人"很容易也很好玩□□□□(26)"谁不让我上网",就想和他拼□□□□(27)"网聊"时常对羞耻感已无所谓□□□□(28)对网络陷阱和犯罪毫无防备□□□□记分标准是:否为0分、偶尔为1分、较多为2分、严重为3分。满分最高84分。

  得分在30分以下为较正常,30~45分为轻度"网瘾",50~65分为中度"网瘾",65分以上为严重"网瘾"。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不让上网我就要死"?

  一个初二的孩子用"割手腕"的方式威胁劝阻他上网的家长,他究竟应该去找心理老师咨询,还是应该去找心理医生治疗呢?家长该如何判断?

  【案例】一对家长走进了咨询室,母亲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山东来的家长,我的孩子上初二,上网成瘾,能连续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气得我把电脑线拔了,他跟我大闹,并用刀割手腕,说'不让上网我就要死给你看'……"

  正文 第29节:不让上网我就要死

  "你的孩子在哪里?"我立马打住了她的话。

  "俺把他骗到了北京,现住在旅馆不出来。"母亲说。

  "还有什么情况?"我问。

  "他的表现和鸦片瘾一样,不让上网就砸东西,要死要活的……"母亲说。

  "所有的瘾都有一定的共性,如毒瘾、酒瘾、赌瘾,以及跳舞瘾、小说瘾等,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疯狂表现。此时你若强行阻止,必定发生冲突,他跟你玩命是预料之中的。"我说。

  "找过心理咨询吗?"我问。

  "找过。人家建议让我带他去旅游,转移他的思想,我们去了新、马、泰,花了好多钱……"母亲说。

  "他玩得开心吗?"我问。

  "他不开心,闷闷不乐。有时晚上自己跑到大街上去,我们怕出事,悄悄跟在后面,回来后问他上街干什么,他说找网吧。"父亲说。

  "旅游回来还照样说'不让上网我就要死给你看'。俺领他去过医院,找过心理医生,开的药不吃,丢到厕所里。"他父亲说。

  "你能带他来找我咨询吗?"我问。

  "他说'我没病,找什么心理咨询'。估计不会来。"母亲说。

  "他还有什么别的异常表现,如想打人以及其他暴力行为等?"我问。

  "只听他说,他分不清网上网下的事。"母亲说。

  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这对家长说:"你的孩子已有自残及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等症状,我觉得他需要住院治疗。"

  【点评】本案例反映出那些不上网的家长对上网成瘾孩子的不理解和焦虑。家长分不清什么是"网瘾",不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上网成瘾,也不知"网瘾"的轻重程度。有类似情况的家长,要抓紧学习相关知识。

  不同年龄段人的"网瘾"各有哪些特点?

  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不仅懂事早,连性发育和性需求也提前。除了营养过剩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案例】一位家长向心理咨询老师反映,近来正在上初二的儿子经常通宵上网。一天,妈妈给趴在电脑前睡熟的儿子关电脑时,无意看到了电脑中下载的色情图片,这引起了她的警觉,"在此之前,有一次我进他屋子叫他起床,竟然发现他在手淫……我真是担心他变坏了。"这位家长焦虑地说。

  心理咨询老师向家长讲述了以下常识:为了避免孩子沉湎于网络中不可自拔,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年龄的孩子的特点及他们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在孩子对上网产生依赖前,就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应对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且在孩子最初上网时,就应帮助孩子学会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促进自身成长。例如,指导他们如何避免受到不良网站或是一些成人网站的负面影响,如何支配和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如何看待网上聊天与网上交友等。而不是等孩子上网出了偏差,才想到去纠正。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孩子知道,正确地面对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个人成长中的问题。

  小学及初中的孩子上网,最好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而对高中及刚刚进入大学的孩子,主要是应配合他们科学和健康地学习、运用电脑及网络。最好是在最初上网时,就约法三章,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而不要等已经出了问题,再对其进行限制。

  【点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前后,可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先后要经历心理断乳期、情窦初开、自我意识形成、人格形成等阶段,人生重要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恋爱观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和确立的,有人将其称为"风暴期"。虽然在上网成瘾问题上,大都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业,着迷于虚拟世界、而对现实采取逃避态度,但不同的年龄、性别,在上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会各有不同。或者应该说,并非是上网引发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正相反,是孩子在这一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成瘾。

  一般来说,小学生和部分初中生,往往容易迷恋于电脑游戏,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好奇心重,再加上学习压力开始增大,课外活动相对减少,学校的学习开始变得枯燥。随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相对下降,自然就会将好奇心投向游戏。对于开始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而言,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或者出于对此的不解与好奇,或者出于性朦胧的冲动,往往容易浏览色情网站。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女生,更容易迷恋聊天室和追星图片的收集,也有的迷恋言情青春偶像剧--这也恰恰反映了青春期的女孩子容易出现与性趋向相联系的爱编织幻想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甚至包括大学生在内,更容易陷入网络约会(一些人会频繁地约见网友),或者成为网络音乐发烧友。这大多是因为一些孩子出现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或者是学业上的困惑,难寻知音,转而在网上得到满足的缘故。大学生(也包括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中的BBS更容易青睐,因为那里更适合他们隐身进行高谈阔论,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宣泄欲。

  还有一些大、中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易迷恋网络群体游戏和个性化网站--多是试图以此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但无论处于什么时期的青少年,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大都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心理障碍,都有其共性的特点。

  上网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预防"网瘾"之害,必"知己知彼",那么,这些"网瘾"孩子都具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正文 第30节:如何预防孩子上网成瘾

  【案例1】陈昊自小学习成绩优秀,但考上北京某重点大学以后,认为"天亮了",没人管了,于是放松了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失去"自尊"后,开始迷恋网络,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而被"劝退"。

  【案例2】已上高二的张某,由于父母离异后各自又组建了家庭,生了孩子,他成了这两个家庭的多余者,平时寄住在奶奶家。奶奶年纪大了,很少管他,他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使他"躲"进网络。

  其实诸多案例表明,每个孩子染上"网瘾"的起因各有不同,但他们也有相似的经历和背景,那就是:

  1.以网络来逃避现实,寻求解脱。无论何种类型的网络成瘾的孩子,有意或无意中,都是自己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并且以此来逃避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以网上的成就感作为现实的替代品。染上"网瘾"的孩子,常常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业、个人发展甚至亲情失去兴趣,更有不少人以此来回避自己在感情、事业和个人发展中的挫折与压力,虚幻的网络世界成了精神上的麻醉剂。

  3.对网络单一需求的放大取代了社会某些功能的退化,导致"网瘾"越来越重。随着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直线下降、同学关系的逐步疏远、个人前途的渺茫、兴趣爱好的丧失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退化,他们越来越感到重新回到社会现实的困难,这使他们深深陷入了对网络的更加依赖和不可自拔的恶性循环中。

  上述此类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是:

  1.生活单调、孤独、无助。世界是多彩的,而很多孩子的世界只是家校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做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很少有娱乐和玩的时间,而且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有单亲子女,人际交往的范围、时间、空间相对较少,加上家长工作繁忙或离异,对其无暇顾及,使他们很容易从互联网上寻找多彩的世界、进行虚拟的人际交往。

  2.存在从众、好奇等心理。一些孩子在同学之间存在着从众、攀比的现象,有的孩子不但比吃比穿,而且比谁打游戏的"本领"高强,比谁玩的游戏品种繁多。如果交流打游戏的经验、体会。什么也说不上来,此人将被归入另类而孤立。于是,从众等心理也会导致一些孩子进入网络而不能自拔。

  3.自控能力差。"自控"属于意志心理品质。这些上网成瘾的孩子不论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大部分都不能拒绝网游或网聊的吸引。加之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无力管教,或是对互联网一无所知,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教,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

  4.对课程或老师无兴趣。学习失败的孩子如此,学习好的孩子也如此,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而学习的内在动力后,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如何对上述孩子进行有效的疏导,我们将在后面的问答中详细介绍。

  【点评】没有不好的孩子或学生,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所以,"网瘾"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防患于未然,要从教育入手。

  家里购买电脑时,如何预防孩子上网成瘾?

  "网瘾"就像流行病一样,不要等它"成灾",要"防患于未然",如何防患呢?

  【案例】有三位家长准备给孩子买电脑,又怕他们玩电脑上瘾,他们结伴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问我怎么办,希望我能出些主意。我的办法很多,比如:

  1.把电脑放在家中的公开场所。如果房子客厅的空间不大,宁可放在父母房间,也决不可放在孩子房间。这一点常被很多家长忽略,有的是因为家中地方不大而放在了孩子房间,造成孩子关上门整夜网游或网聊等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2.与此同时,要告诉孩子,上网有各种危险和陷阱。正如他们去上学,路上可能遇上车祸,或遇上坏人,被骗、被拐卖甚至被打被害等,在网上也有很多陷阱和各种危险。因此,不要与陌生人聊天、约会,更不要把家里的电话、地址告诉陌生人。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人,有权利告诫他们有关事项,所以孩子上网的权利不是无限的,家长管制上网不是对自由和隐私的侵犯,是合法行为,请孩子理解。

  3.制定上网规则。如限定上网时间、内容等。最好与孩子签订一个协议书,这也可以作为给孩子买电脑的重要条件。进入青春期的小孩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最好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制定上网规则,具体内容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另外,还要向孩子规定,不得上黄色网站、不得消除邮件记录。家长要正大光明地定期检查,如发现拥有、传播、制作色情、暴力图片的情况,可直接询问并制止,且要做好沟通工作,争取孩子配合。

  家长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但一个不懂也不愿意学习的老师,决不是一个好老师。4.给孩子选购合适的软件。计算机的教育功能主要取决于软件,软件不好,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你给孩子购买软件,选择那些让孩子成为主导者而不是被动者的类型,而避免用那些只有单一模式答案的软件,也避免买美其名曰"教育娱乐并重",内容却充满游戏色彩的软件。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为孩子们设计的软件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父母为孩子购买软件时,应做些咨询工作,争取专家的指导。

  正文 第31节:网瘾对身心健康有何危害

  5.奖惩分明。如果孩子能遵守自己的承诺,首先表扬(肯定)他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同时要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孩子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诺,首先批评他无诚信,并且告诉他,讲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既然他没有讲诚信,就应该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可征求孩子的意见,让这种惩罚变成孩子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

  6.家长以身作则。条件好的家庭,可能不只一台计算机,有的家长吃了晚饭就趴在计算机上打牌等玩个不停,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反过来再去管孩子,自然就不灵了。最好是家长与孩子共用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并与孩子交流,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数月后,我对以上建议做了追踪访问。有两位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并试着用了以上方法,他们告诉我说:"比较有效。目前孩子很正常。"

  第三位家长的答复则是,"因为我经常出差,孩子自制力也差,所以不知道怎么样"。

  对于经常出差、无力监督的父母们,我建议可以使用一些监控软件,过滤不健康内容,也可以对电脑和上网时间、次数进行监控。还可以在自家的电脑里,建立一个网上保护屏。这些软件,目前一些软件生产厂商已经推出。

  【点评】"防患于未然"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孩子接触网络之前家长就引导,比出了问题再找解决办法更有效。这些引导包括:与孩子共同商定上网时间,摆正课业学习、文体活动、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与在网上活动的关系;让孩子向家长做出必要的承诺,比如不浏览和下载黄色内容,不在网上使用污秽语言、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问题等等,帮助孩子提高自制能力。另外,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并能经常与孩子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学会借助电脑解决某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网瘾"对身心健康有何危害?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日夜上网成瘾造成辍学、自闭,而四处求医,希望孩子能戒除"网瘾",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但他们并不真正知道"网瘾"到底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哪些危害。

  首先,"网瘾"对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如:孩子过多地玩电脑,会引起颈椎和眼睛过早衰老。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博士对记者说,以前40岁以上的人才得的骨刺、椎间隙塌陷等疾病,现在20岁上下的患者就有不少,最小的只有13岁,越来越低龄化。这些小患者的症状是:颈部疼痛、僵硬,同时肩背疼痛、上肢麻木,个别的还伴有头痛、头晕。同时还会导致眼肌痛、眶上神经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内斜视等,甚至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一旦患上干眼症,严重者可能就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有关研究表明,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大脑的兴奋性持续增高,与头发生长相关的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极易被堵塞,从而使头发的营养供应出现障碍,导致毛囊萎缩而脱发。

  其次,对心理健康及品德发展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如:对3~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社会化(即学会作社会人的各种行为规范)、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性格等的最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建立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等(基本的道德观)。这些都是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来完成的。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能从小就让他隔着屏幕去交流,而且在网上张扬和自由惯了,将形成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既不善与人交流,也不关心与他人相处,从而无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

  其三,有可能使逻辑思维形成受到阻碍,造成对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制约。因为孩子长时间遨游电脑世界,计算机的符号式思维将主导其基本思维方式,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孩子减少理解透彻的活性记忆。电脑虽然有利于想象力(发散思维)的发展,但一个人如果只会发散思维,而缺乏逻辑思维,他的智力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为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在创新中缺一不可,这将对孩子的创新境界是一种制约。

  其四,社会的色情和暴力犯罪可能增多。这是因为国际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的内容,会促使孩子产生性早熟和产生暴力倾向。有关研究表明,那些看过黄色影视的人,事后一定性机能亢奋;而看过暴力影视的人,其暴力倾向比没看过的人高出两倍以上。

  由此可见,普及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网瘾"为什么有时能置人于死地?

  一个沉迷于虚拟社会的孩子,竟选择离开人世,难道现实社会生活就没有值得他留恋的吗?实在不可思议。然而类似事件在现实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

  【案例】一位家长看了电视报道:两个小孩因玩电脑游戏而自毙,一个是天津的孩子从高楼上跳了下来,而一个是安徽的孩子喝农药死了。她很害怕儿子出事,就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

  "孩子辍学在家,日夜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生活无规律,一天天消瘦下来,我很无奈地对丈夫说,'这电脑非要把儿子害死不可,你说吧,怎么办'?不料这话被儿子听见了,儿子说,'我过把瘾就死'。这如何是好,救救我的孩子吧……"母亲战战兢兢地说。

  正文 第32节:孩子上网成瘾谁的错

  "你的孩子在网上主要干什么?是聊天还是玩游戏呢?"我问。

  "就是玩游戏。真是鬼迷心窍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她不解地问。

  "不让人着迷的游戏,产品开发显然不成功,但关键是要特别注意它的负面作用。"我说。"什么样的情况可能让孩子去自杀?"她急迫地问。

  "有两种情况,一是模仿游戏中的英雄'飞天'(像天津那个小孩),一是觉得活着没意思,即厌世而自杀。"我说。

  "你说,我的孩子会自杀吗?"她焦急地问。

  "你要和他聊一聊,看他是什么心态,能否分清虚拟与现实……"

  "他根本不和我们说话。"她不等我说完就抢着回答。

  "那你就注意观察他的言行,有无什么异常表现,如是否精神亢奋,一连数天不睡觉;想打人、杀人或自杀,常自言自语,幻觉、幻听、幻视等。如有这些情况说明他已精神不正常。建议你还是及早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吧。"我说。

  【点评】世界各国媒体对"网瘾"致死的报道均已屡见不鲜。据报道,2002年10月,一名韩国25岁的青年突然暴毙。他连续在网吧玩游戏50个小时,几乎是手握着键盘和鼠标咽下最后一口气。此外,法国电视台也曾报道一位美国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其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因厌世而自杀。

  过度沉迷于电脑游戏从生理或心理上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危害。家长不可熟视无睹,如有什么异常状况,一定要及时求助危机干预机构。

  >>>第六章关注"网瘾"(二):"网瘾"症结面面观发作于春天的流行病,有人感染,有人幸免。"流行"鉴别出个体免疫力的强弱。时下的"网瘾"也正如流行病,测出你的孩子抗"网瘾"免疫力到底如何。

  孩子上网成瘾,究竟是谁的过错?

  当前许多家长对网络和网吧深恶痛绝,有的甚至把它和"黄、赌、毒"并列为对青少年的第四大危害。根据广州、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对2056个家庭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1%的受访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常玩游戏,其中51%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周玩游戏的时间在四小时之内。面对孩子玩电脑上瘾,有的家长每天四处追踪,只要追到网吧里,不仅打孩子,连网吧的电脑也要砸;有的家长甚至半夜里向派出所报警,请求把儿子带走……那么,孩子上网成瘾,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客观上存在一些原因,比如:社会风气不良,家校教育失误,网吧和游戏公司行业管理不完善,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开放性等。但是,同在一个蓝天下,为什么大部分孩子没有"网瘾"呢?是不是更应该想想以下一些个人原因呢?

  1.不良人格。比如:性格内向、成就感低、自控能力差,不能拒绝诱惑,承受挫折能力差,缺少朋友和亲情,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等。这是孩子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

  2.身心发育不同步。我国独生子女一代生理早熟,心理滞后,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却极不成熟。性教育滞后,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极易受不健康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3.厌学情绪。消极的学习动机(如:我不得不学习)造成普遍的厌学情绪,某些教育的应试化和非人性化,使在校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很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上网聊天、玩游戏则是获得理解和成就感的一种途径。

  4.亲子沟通不良。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顾不上教育孩子,造成家庭和父母责任的缺失,使孩子和父母之间常常缺乏交流和沟通。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苦恼期。长期受到的压抑,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而上网聊天无疑提供了这一途径。

  5.好奇与从众心理。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理倾向。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起初常常抱着好奇的态度介入。加之青少年有与朋友沟通的欲望,好奇心理使他们相互影响。有些内容,如果大家都看,谁不看便成了"异类"、便被排斥,如果此时不加以正确引导,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沉溺其中。

  说到底,孩子上网成瘾,对于未成年人自身来说,可能客观原因在上;对于成年人(如大学生),可能主观原因为上。不管什么原因,久而久之,上网过度都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同时,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阻碍或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愈加怪异。对此,家长、老师都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不可蛮横行事。

  "网瘾"与亲情缺失有何关系?

  父爱,孩子的太阳,是成长不可缺少的阳光;母爱,孩子的月亮,它助孩子在黑夜里明视方向。父爱母爱,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

  【案例】小晨从小爱玩游戏机,爱看卡通书,为此常常忘记回家,常是到了晚上妈妈要到街上的各个网吧去找他回来,为此挨过不少的打骂。但到了初中还是这样,有时到了夜里十一二点才回来。现在上了高一,已发展到有时一两天都不回家,泡在网吧里玩电脑。今年寒假,本来已经放假了,但他不说,白天仍然"去学校",实际上是去网吧。

  正文 第33节:网瘾与亲情缺失有何关系

  在心理咨询室里,小晨的妈妈焦虑地诉说着小晨的故事:过去在小学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成了中等,到了高中成绩变成中下了。父母什么道理都和他讲了,就是不行。他说他都知道,但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整夜玩电脑,上课就不能集中精力,或者昏昏欲睡,或者胡思乱想。他自己说,他常把自己想成另外一个人,一个电脑世界中的人。他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他说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不参与同学的集体活动,愿意独往独来。常常把正常的话反过来讲,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此外,他情绪波动比较大,有时把自己比作天才,可有时又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交谈中,咨询老师了解到,小晨的父亲是一个农转非的工厂职工,平时好在外面打牌,有时能几天在外面打牌不回家。为此,小晨的母亲常常抱怨。并且,小晨父母的脾气都不好,夫妻常常吵架。有时,小晨的母亲也会将对小晨父亲的不满迁怒于小晨。小的时候,母亲常常会因一些小事而打骂孩子。父亲对小晨更是不问不管,只要他校里校外不惹事就行。

  "自从孩子经常到外面玩儿电脑,我就要求他父亲管他,但他对孩子要么打骂,要么就不管。他好像从小对孩子就很少关心,不能说他不爱孩子,但是从来也不多和儿子说话。比如,孩子小时候曾要求父亲带他出去玩,但他父亲总是敷衍,很少正经陪孩子玩儿过。"小晨妈妈边回忆边说。

  "那孩子与您交流得多吗?"咨询老师顺着小晨妈妈的话问。

  "说起这些来,也真的有些对不起孩子。我在市公交公司上班,每天都要倒班,早上四五点就要出家门,晚上有时十一二点才回来,孩子从小就跟着他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带不了他,只好接了回来,平时我很忙,他爸爸又经常在外面打牌,孩子显得有些孤单。特别是初中以后,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了,孩子与我们就更越来越没话了。"小晨妈妈说。

  "您没有意识到上网玩儿游戏,已经成了小晨的精神寄托了吗?"咨询师反问道。

  【点评】小晨染上"网瘾"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感的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家人的爱和亲情,而在小晨的成长背景里,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从父母和家庭中获得亲情的理解和支持,才转而迷恋网络和游戏,这偶然中其实存在着必然。令人值得关注的是,类似像小晨这样,因在家庭中不能获得亲情而养成"网瘾"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少数。究其具体原因,有些是因家中父母感情不和,有的本身就是单亲家庭,还有的存在着与父母沟通的障碍、染上"网瘾"就是为了远离父母等等。这些情况不能不让人担忧,更不能不让父母们反思。

  "网瘾"真的能使孩子摆脱自卑的心理吗?

  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使一些孩子一头扎进了网络游戏里。他们有了游戏里的成就感,却换来了现实中的悲哀。这种虚拟的自信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呢?

  【案例】小林是一个优秀的男孩儿,父母都是工人,虽然没有富裕的家境,但他并不自卑,在他心目中,学习成绩才是真正能让自己挺直腰杆的资本。他很节俭,钱都用来买书,从不乱花。他的人缘也好,朋友很多。虽然周围不少同学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但是小林并不感到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我靠成绩来击败那些富家子弟鄙视的目光"。小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勤奋好学,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使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著名大学物理系。

  然而,身处全国一流大学,小林的成绩不再那样鹤立鸡群。他失去了唯一值得骄傲的资本。他为此而苦恼、彷徨,虽发奋努力,但还是未能如愿。最终他感到自己败下阵来,随之是消沉、忧郁和无奈。很快,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好像只有在这里,才让他感到了刺激与兴奋,一切烦恼都了无踪影。面对荒废的学业,落下的功课,还有周围同学的疏远,小林再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感到自己在别人面前永无出头之日了。只有网络游戏,能让自己有片刻的喘息;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一点可怜的自信。但当他每月收到从父亲微薄的工资中挤出来的生活费时,他感到无地自容,只能再次到网络游戏中去麻醉自己。直到最终,接到了学校退学的通知书。

  【点评】自信心是一个人生活的支柱,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然而,自信心只能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中。虽然,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容易使人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例如,家境贫寒、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不强等。

  其实,自卑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却是一个人对自我评价的真实反映。自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能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有钱、不够优秀、不够身份,等等。

  因此,一些人利用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来解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自卑的困惑,这是徒劳的。因为即使你在网络游戏中很有成就感,但它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所以,长时间用电脑游戏来找回自信,这只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情绪困扰也容易使人陷入"网瘾"吗?

  情绪低落、厌学、有失落感等情绪困扰,会让一些青少年到网络上寻求解脱。其实,此种做法易引发新的心理冲突,从而离现实更远……

  正文 第34节:哪类孩子容易染上网瘾

  【案例1】心理诊所的张老师有一个专门记录"网瘾"的个案记录,上面这样记录着:王某,男,16岁,咨询内容:"网瘾",辍学。起因:几年前,因一个与自己关系不错但学习比自己差的同学成绩超过了自己,从而情绪低落,并染上"网瘾"。天天泡在网吧里,学习成绩下降到全班倒数,为此辍学。

  【案例2】崔某,男,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咨询内容:"网瘾",面临退学。起因:因高考填报志愿失误,没能如愿考上自己喜爱的专业和学校,只上了一般普通大学。从此感到失落,常常独自叹气。之后,在大学里迷上了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上网,在升级游戏中自得其乐。一学期下来,竟然九门课程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

  【案例3】田某,女,17岁,高职二年级学生,咨询内容:"网瘾",厌学。起因:父母感情长期不和,两年前离婚,田某随母亲生活。之后,生性活泼单纯的她好像变了一个人,敏感易怒并且多疑。原本学习一贯优秀、曾取得全区英语竞赛一等奖的她,中考却名落孙山,只达到职业高中分数线。随后,她迷恋上了上网聊天,见网友、穿着怪异,甚至学会了吸烟。因一次与学校老师发生了矛盾后,拒绝再去学校。

  【案例4】李某,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咨询内容:上学障碍,"网瘾"。一年前在学校因遭到一校外社会青年的抢劫而恐惧上学。之后一直在家,尽管后来转到另外一所中学,但李还是不愿上学。后来在家迷上了网络游戏。多次动员其重返学校,但始终不愿意。为了让父母给他买电脑游戏卡,在家中大吵大闹,甚至摔砸东西。

  ……

  从上述这些个案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孩子陷入"网瘾"之前,往往都面临不同的情绪困扰,或者是学业上的不如意,或者是家庭危机,或者是自尊心受挫,或者是学习生活环境中出了问题。

  【点评】究竟这些情绪的困扰与"网瘾"是否有联系呢?有关调查显示,相对而言,有情绪困扰的孩子要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染上"网瘾",不可自拔。这是因为:其一,当情绪困扰来临时,一些孩子常常会将上网变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其二,一些未成年人,常常会用上网或网络游戏来回避社会现实的压力和情绪困扰;其三,一些青少年在现实中遇到不如意时,常常会在网络游戏中找到平衡,甚至感到找回了自信;其四,一些深陷情绪困境中的孩子,往往会失去对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往来的兴趣,上网成了支持他们生活的唯一内容;其五,不少陷入情绪困扰而难以自拔的青少年,缺乏对他人、家庭,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感,一旦陷入"网瘾"中,常常会走到无所顾忌、痴迷痴狂的境地。

  对处于情绪困扰中的青少年,作为家长,更应关心他们引发"网瘾"的真正原因,而不能简单地说教、甚至强行阻止,更不能放任他们到电脑上去寻找安慰。对这些青少年,重要的是施以关爱,要帮他们建立起责任意识,认识到自我控制的必要性,从而帮助他们真正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

  哪类孩子容易染上"网瘾"?

  很多人因为各种心理缺失而在网上找"补偿",从此与网络结成了"铁哥儿们"。他们究竟缺失了什么呢?

  对当今的孩子来说,感恩教育应提到议事日程。【案例1】一位女生,在初中到高中不到四年时间里因家里搬迁,先后几次转学,分别在四所不同的中学学习,周围环境总是陌生的。她说,自上初中后再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父母工作又很忙,没时间和自己交谈,自己常常会感到孤独。就这样,她开始迷恋上了网上聊天,每天都上网到深夜。渐渐地,与网友聊天成了她最大的乐趣,而对不断变化的学校、老师和同学,她越来越感到陌生,甚至出现了学校恐惧症。

  【案例2】在戒除"网瘾"的夏令营中,一位学生谈到自己为什么沉迷于上网游戏时说,那是在初二时,新换的班主任老师不再像原来的班主任那样关心他,并且还多次被班主任讥讽,由此导致他对学习不再那么感兴趣了。后来,家里买了电脑,他开始迷上网,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一位学生,之所以会陷入"网瘾",是因为他一直在与一个同学在学习名次上暗暗较劲儿,但最终自己还是败下阵来,从此一筹莫展,最后只好在网络游戏中寻找不败。

  【案例3】一位孩子的母亲说,自己的儿子在初中时一直是班上成绩第一,但考入了重点高中后,成绩不再那样优秀了,孩子几次下决心想赶上来,但一学期下来,成绩还是落在了班级的后几名。之后他开始痴迷上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最后不再愿意上学。

  例子举不胜举,概括地说,网络成瘾的孩子情感上都有以下缺失:

  1.亲情缺失。陷入"网瘾"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或是父母长期不和、教育方式不当等,致使亲情冷漠、亲子关系差。一个因"网瘾"而辍学的初中生说,"每当我想到父母冰冷的面孔,我真的不想回家面对",为此他成天躲在网吧里。

  2.友情缺失。有的学生缺少朋友,特别是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刻,有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满足,故把网络聊天当成了生活与情感的一部分。

  3.自信缺失。因为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或屡遭老师批评,从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却在网上找到了成就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