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限制片精华剪辑:何谓“创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9:05:37
  毋庸置疑,创意已成为人类的标准之一,但本人却感到悲感交集。

  到底社会是如何有效地发展与进步?今时今日,社会已成为一个矛盾的群体——强者之势利是由社会下定义,被判定为弱者的则一律被淘汰;倘若社会的走向是由多数获胜的论说来设定,但人类渴望拥有的创新能力却只出于少数人之魄力,那又怎得来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

  关键在于:何谓“创意”?

  我常听别人(无论身世背景如何)批评新加坡人不够创意、太过害怕冒险,选择的人生道路都只限于自己的安全范围以内。有时我会默认,仿佛听了无数遍他人这类的意见后,这种观念已沉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但有时我不愿屈服、人云亦云。深思一番后,眼前的一切并没什么特别。说实在的,至今,我从未看过身旁的何人、何事、何物有何等创意和创新能力。对于施展创新能力,我们算是无能为力。本人认为这是自然的现象。

  我是一个不信进化论的人。从社会进展而论,我也敢肯定人类的思想并没有过大的发展和进化。“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而在这片茫茫的“新”思想概念之中,所谓的“创新”成了一种必合乎的单调沉闷条件,为的不就是在这个要求过高的社会中讨个谋生?但问题是,这些还能算创新吗?试想:哪位创造历史的古人是不曾苦背前人的策略,学习他们所累积的渊博知识?在现今最受钦佩的成功人物当中,有哪位的思想概念并非取自古书经文的精髓?后来的我们都是拥有小聪明的模仿者,终究大家的业绩都还敌不过前者之功绩。创意确实被高估了;不,应该说除了我们最早的祖先,人类根本无法再实现“创意”这两字的本意,全只因前者的光辉成就本来就难以超越。发明新物品其实是在改善目前的情况,彻底创新也根本就免提了。瞬时我能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笔下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为缺乏贤人的社会感到悲愤与无奈,而本人也认为社会最需要的必然是这些君子。

  时间已证实了正典的力量。若单探讨中国的影响,我们也能一目了然。人们(包括西方人)开始埋头苦读孙子兵法来应付金融危机,外国学者返回史书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与现时中国崛起的关联,甚至连“中国曲风”也成了华人媒体界最卖座的策略方案之一。目前这种现象不只流行,也因为它的确有效而值得盛行。

  回到上题:何谓“创意”?“创意”原指“创出新意”,但如今那些被定为“有创意”的主意究竟有多少是新鲜点子?若社会仍然坚持这种模仿趋势是所谓的“创意”,那我也没有反驳的余地:反正断定将近一切的这份权利是落在社会的掌控之中,仅十八岁的我的抗议之声再怎么激烈也会被淹没。

  本人于义安理工学院就读中文系二年级。能够投资三年的时间来目睹这片神州大地的神秘与奥妙之处是份荣幸;仅只皮毛,却已满足了我个人的兴趣,也巩固了自己崇尚与相信“怀旧”之力量的立场。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前辈创下的辉煌纪录都是我们今日的骄傲。不熟悉昨日的功绩,怎谈得上明日的创意?完全超脱历史所传授给我们这代人的学问虽然对我来说简直成为不可能的事了,但是现在我们的专注力能够(也应该)转移到重视分析与应用这类宝贵知识的能力上。只凭这样,有效奉献社会以及开始真正珍惜自己的根的机率便会提高,那岂不是完美的一举两得?

  拥有人们口中的“创意”并不能为一个人担保美好的前途。耐心吸收与审查前者流传下来的学识,之后再决定如何闯出一片天空,是真正塑造一个既文明又能做出明智抉择的社会的不二法门。这是我对新加坡在2011年之社会发展的冀望。

  杨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