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纳多豪车价格:笑杨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2:41:02

笑  杨 

 

记得《三国演义》中有一则故事:曹操与刘备两军对峙于汉中,曹军屡战不胜,粮草不继,困兵于斜口,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一日,曹操正有感于怀,适逢夏候惇入帐问夜间口令。操见碗中有鸡肋,乃随口答:“鸡肋!鸡肋!”主薄杨修闻此口令,即整理行囊。夏候惇问其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于是曹营风传退兵之事,纷纷收拾行装,一片狼籍。操闻之大怒,即以扰乱军心罪斩杨修于辕门。

余弱冠年华读此章时总为杨修抱屈,惋惜其才而悲其不遇。现在有大段闲暇,细想杨修其人,实是一悲剧人物。惜诚惜矣,死则活该。

可笑者一,杨修之“痴”。杨修并不是那种“砍头只当风吹帽”不把生命当回事的角色。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才会有他那满腹才学。杨修在曹操帐下随军多年,实无大错,算得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以为曹操是建安文学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必会怜惜人才,象自己这样年仅三十四岁,层次很高的饱学之士,决不会因为猜对了一个字谜就掉脑袋。他哪知道曹阿瞒乃是以“黑”著称于世的一代奸雄,统一中国、名垂青史才是曹操梦寐以求的大业。象曹操这样的人,即使偶有雅兴横槊赋诗,赋的也是“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类霸图诗。杨修随曹操多年,偏偏不知道曹操招幕贤才仅仅只是希望这些幕僚把生命、热血都贡献给他的霸业,而决不是希望找一帮人来发展他们的个性或雅兴。况值此进退维谷、生死存亡之际,你杨修居然还有闲情逸致摇头晃脑大倒胃口地做鸡肋之类文字游戏,岂非离心离德,大逆不道?这个时候向你杨修借一颗血淋淋的脑袋以正军心又算什么?

可笑者二,杨修之“直”。杨修讲“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确是一句真话,曹操杀了杨修后还是传令退兵了。大凡进退两难之事,其结果多是一个“退”字,此乃一般常识。处于当时状态下,曹营中很多将领和幕僚恐怕都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不会在杨修讲出那句真话以后大家都闻风而动,准备撤退。问题不在是否明白“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这个事实,而在有没有必要把这句话讲出来。别人是看在眼里,默念于心,引而不发。偏偏杨修不会沉默,不会说谎,不会“王顾左右而言他”,要把那句话在不该讲的时机讲出来,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此刻确想退兵,但他需要体面地退兵,而决不愿狼狈不堪地溃逃。这种不体面的溃逃情势本是曹操“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造成的,但曹操怒斩杨修,就把责任卸到了杨修身上。杨修既作刀下之鬼,也没有机会再为自己辩护了。

杨修一语道破天机还直接损害了曹操的尊严。曹操是何等样人物?那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统治者。一般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绝不愿意看到别人同自己一样聪明,更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还聪明。谁若触犯了他这个自我感觉,那就等于挖了他的祖坟,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何况曹操这种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统治者!杨修身为曹操的一个下属,一语说破曹操的心思,如夏候惇所言:“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这就显得他杨修同曹操一样聪明了。其结果自是找死。为什么杨修会去找死?是“忠直”害了他。杨修是因为担心曹操重蹈赤壁之败全军复没才直露地说出鸡肋这番隐忧的。但杨修身为一介鸿儒却并不懂儒学的真谛,身为曹操的幕僚却并不懂曹操。儒家是主张忠诚正直的,但也主张爱自己的面子,同时顾及别人的面子。“为尊者隐”就是先师孔子的训诫。儒家还主张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妙算。儒家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主张实际上已经把统治者的“唯我独尊”和臣属的恶劣处境都估计进去了,可以理解为任何情况下都要看上司的脸色办事,能往上爬多高就爬多高,爬不上去就保住上司的面子和自己的脑袋。这就都给世人一个随机应变的处世方法:随明君则效以忠直,随昏君则助其昏瞶,随中兴之主则辅之兴,随败家子则帮他败。反正你垮台了我还能“独善其身”。杨修追随的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但却暴戾多疑的有为之主。在曹操这种类型的人手下工作,既应使他不断有所作为又要让他不生误会。如果不能使他有所作为,至少不能让他频生误会,更不能让他无所作为的一面曝光出丑。因此讲话应该格外小心,一味忠直就会倒霉。杨修却仿佛自己不是跟了曹操而是跟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汉高祖一样,用高阳酒徒式的口无遮拦而直率犯上,结果触中了曹操的痛脚,其必然的悲剧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可笑之三,杨修逞能招祸。当初,曹操造一所花园,验收时在门上写一“活”字,人皆不解其意,也许有人解其意而不言,杨修便说:“门内添‘活’乃一“‘阔’字,丞相嫌园门阔耳。”塞北送来点心,曹操在盒上写“一盒酥”,杨修竟与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时,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佯装梦中杀人,继而假痛并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曹操是梦中杀人,独杨修谓人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如果说点明门阔是卖弄小聪明,分食点心便是老鼠戏猫;戳破梦中杀人真相,则是老虎头上捉虱了。

逞能是天下文人的通病。自以为学富五车,览尽古今,于是竖判历史,横评时政,恃才傲物,汪洋恣肆;真到危难关头,不过银洋镴枪头。似杨修,连“伴君如伴虎”这等小儿科知识也没有,天真到将曹操当作任其顽皮的“祖母”,够可笑可怜的了。其实,逞能还是浅薄的表现,老子、孔子也是文人,何曾被才华撑得不可一世?李世民开科举,见天下士子鱼贯入场,兴奋道“天下士子皆入我彀中矣!”毛泽东干脆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是文人的一面镜子,古今概莫如此。文人要小心,实在被才华撑得不行,也一定要识环境、看对象,切莫将脑袋逞到剑刃上!

可笑者四,是杨修之“妄”。杨修死后,曹操随即后悔,下令厚葬杨修并为之一洒惜才之泪。故事到这里本已结束了,但曹操惜杨修的是什么才反令人生疑。杨修并不是诸葛亮那种可以托以生死的干城之才;也不是郭嘉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令他曹操折服的军事天才。当然,杨修既能随军多年,又对孙子兵法和《孟德新书》等兵书耳熟能详,他也决不是那种“军旅之事未之闻也”的腐儒。从描述杨修的全部细节看,杨修虽出身世代簪缨之望族,是前太尉杨彪之子,又被曹操委以军政钱粮之事,其才质倒颇像一位好以哗众取宠方式得到曹操青睐的文士——一位适合做军事评论、宣传鼓动之类工作的高级人才。可笑杨修并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更不懂人生如戏,在一曲戏中演好其中任何一个角色足矣。他以谋臣自居,在揣摩上意得出一个正确结论后并没有用这个结论去做使曹操高兴的有利于军心稳定的宣传工作,却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使曹操大怒的不利于军心稳定的反宣传并造成了影响。杨修既然把自己一生都托付给了曹操,却又不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什么样,应当做什么方可被上司赏识和重用,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怎么能不碰壁?曹操为杨修一洒惜才之泪,并不象哭郭嘉那样“心肠崩裂”,原因盖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