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车地下车库托底:潜心一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35:33

潜心一刻

成语  典故

成语典故,中国文化的巨大宝藏,我们祖先立身处世的经验总结。一则典故,辞微旨远,前尘影事,尽蕴其中。得其三昧,则不仅可砥励名行,丰富词汇;更可绳其祖武,沿波讨源,得其智慧,使自己立身行世有典有则。现代人烦忙之余,潜心一刻,溯典追祖,乃是蓄养身心的一大乐事。

 

为善最乐

 

(1)为善最乐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曰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却是要腹矣。”有人问东平王,处家以什么东西最快乐?东平王回答做善事最快乐。这句话很大,但却抓住了要害。

做善事为什么最快乐?因为那是施爱于人,是人的本质行为。就其时间性来说,施爱的快乐表现在施爱之前,施爱之中,施爱之后,是一个长长的快乐过程。就其空间性来说,我施爱于人,人亦施爱于我,人人相互仁爱,则蔚为风气,受益一大片,是一个广大的快乐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施爱者因获得了为善之乐的经验,其身心益觉澄净,又养怡了自己,使生命得到了滋润,吸收了能源。为善最乐,其义大矣哉!

 

(2)结草衔环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魏武子临终,要儿子魏颗用他的宠妾殡葬。武子死后,魏颗不忍杀其妾,让其改嫁。后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见一老人用草结成绳圈将杜回绊倒。夜里又梦见老人称自己就是那个被魏颗救了性命的宠妾的父亲。〈〈后汉书·杨震传〉〉载:后汉杨宝在年幼时救了一只黄雀。一天夜晚,一黄衣童子自称“西王母使者”,衔着白玉环四枚来报答杨宝,并说要让杨宝位登三公。有如此环,比喻感恩报德,不忘示例之恩。

这是两则关于生命的故事,十分动人。战国时代的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中包含着珍惜生命的观念。而魏颗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比孟子早几百年。这说明从奴隶制崩溃时起,生命可贵的观点就已经在中国有了萌芽。杨宝的故事比孟子时代晚,但已将生命的外延扩至动物。这使我们联想到张大千在敦煌写生时救了一只大雁,大雁专为张大千送别的故事。

我们的祖先历来把人看得比财富、权力、名誉更重要。自古以来,“百年好合”“人寿年丰”就是婚联、春联的横批中用得最频繁的,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草菅人命”为历代舆论所抨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向为人们处事为人的常识。“徙宅忘妻”(搬家时把妻子忘了丢在原处)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之一。旧时人们将父母健在称为“椿萱并茂”,是一家之大福。清贫度日、相依为命的夫妻被称为“共挽鹿车”,是令人称羡的。民风如此,更不要说像康熙帝聚全国百岁老人共寿这样的政府行为了。生命哲学在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土壤,历史上杀人如麻的暴君史官都毫不隐讳地作了记载,以示鞭挞。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历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珍视生命的观念源远流长也许是其中缘由之一。

 

(3)全受全归

《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人的形体受自父母,应当全受全归,这是孝的表现。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损污自己的德行,这才叫身心俱全,完美无缺。

自爱生命,自珍德行,这不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他紧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各方面,是一个生命整体中的大事。自伤即伤人,自损即损人,自残即残人,自毁即毁人,这是“生而为人”的一种责任感、恻隐心。全受全归,知此自重!

 

(4)父慈子孝

《史记·范雎蔡泽列》:“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这里讲的父慈子孝,应理解为父母慈爱,子女孝顺。

“慈”,爱也,慈悲心即是仁爱心。父母对子女的“慈”,至少有三层爱义:一是密友之爱,与其同乐,二是先生之爱,为其解惑,三是长辈之爱,助其成长。儿女对父母之孝,最重要的是“承欢膝下,博以欢心”,在父母的生命能源耗完时补益其不能。

 

(5)君子爱人以德

语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其意是:君子按照伦理道德的要求去爱护别人,对人既不偏私,也不姑息。仁者爱人,是爱人之才德,而不是爱人之财帛;是以德爱人,而不是以黑陷人;是爱人以德,即以德、识、才、学携人向上,而不是爱人以欲,教人害人害己。

“君子爱人以德”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的标准。那就是只有以德爱人和爱人以德者才是君子。能够直言不讳地向你提意见的亲人、伙计、朋友、客户都是君子;明知你错了还说好得很的就是小人。“道吾能者是吾贼,道吾非者是吾师。”能以这样的态度处事的人是君子,专听奉承话,把提意见的人当敌人看的就是小人。

 

(6)福善祸淫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善:做善事。淫:邪恶。天道就是让行善的带来福运,让行恶者招致灾祸,汤灭夏,正是天降罪于夏。

善者,天福之;恶者,天祸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是为善者,该你得到的总会得到,眼前没有得到,日后也会得到;生前没有得到,死后也会得到追认。反之,你是为恶者,不该你得到的,即使吃到肚子里去了,也会让你吐出来——外偿不足,继之以内,直到呕出心肝,伤身赔命。天理至公,说到底是人心至公,公道自在人心。人类如果不是福善祸淫,人类便会灭绝。

 

(7)夏雨雨人

如果不能像春风一样给人温暖,不能象夏雨一样给人益处,我一定不能摆脱贫困。夏雨使人清凉。人的清凉就是得到帮助,获得真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教育人或者帮助人也要讲究方法,要给人以清凉、给人以清净。应象夏雨雨人一样,使人乐于接受,有凉爽舒适感,这才能育人育到家,帮人帮到位。如果像秋风扫落叶或夏日雨冰雹,别人就难以接受了。

(8)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外面。里:表里。原意是: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这种地势用来进攻,可成霸业,用来防守,可保平安。内外两面,有利无弊。

这是讲国家的表里山河。一个人也有表里山河,那就是内外两个向度的精神世界。有了这种理念则进可求功利,退可守身心,“必无害也”。美国人李·阿特沃德写了一部《最后的战役》,他回忆自己一生狂热投身政治,当上了共和党主席,但却忽略了内在向度的精神世界。他在忙完一切后患上了癌症,卧床待毙。他在病床上开始忏悔“生活中那些不很高尚的事情”。而后说了以下两段令人醒悟的话:

“80年代是我收获的年代:财富、权力、荣誉。我知道,我比大多数人获得的多。但是,获得了想要获得的一切,却仍然感到很空虚。此时什么样的权力我也不愿意拿来同我与家人聚在一起的一小会时间作交换!什么样的价钱我也不会把与朋友在一起的一个晚间卖给你!”

“过去我经常说总统应该更亲切、更温和。可我却没那样去做。我是多么愚蠢啊!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更重要;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接触更甜蜜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两段话可以作为“表里山河,必无害也”的诠释。

 

(9)成事不说

《镜花缘》第六回:“成事不说,既往不咎。我们原是治水酒饯行的,还说我们饯行的正文罢。”成事:已经过去了的既成事实。不说:没有必要再提起。这里讲的成事不说是做了好事而不宣扬。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做了好事,人家不知道,他也没有意见,这不是君子所为吗?现实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做了好事不说,才真叫做了好事。说了,就白做了。因为那等于告诉对方:我为你做了好事,你欠了我的人情。说严重一点,这叫未经别人同意擅自让人家欠你的心债。那还叫做好事吗?那是以功利心在做交易。如果你是为了做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谋利者,你就只管去说,甚至可以夸大其词。如果你真想做好事,那就应恪守古训:成事不说。

 

(10)垂裕后昆

《梁书·侯景传》:“垂裕后昆,流名竹帛,此实生平之志也。”垂裕:留下功业或财产。后昆:子孙后代。为子孙后代留下功业或财产称垂裕后昆。

垂裕后昆是以德行去垂裕。最怕走入偏重功利的误区。侯景这段话正好是走入这一误区的表现。他要垂裕后昆的是功利而不是德行,因为他急着想当皇帝。而走入这个误区的不止侯景一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个人在世上有效工作时间最多只有几十年,哪能把子孙后代的事情都做完?“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如果真要垂裕后昆,倒不如将重心摆到“成人”上来,自己做好人,带出样子,也教子孙做好人。同时为下一代营造立身处世的平台及氛围。这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出爱护后昆的成果来。

 

(11)挟泰山以超北海

《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用胳膊夹起来。超:超越,跨过。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跨过北海,人会说我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像为老人折一根树枝这样的事,人如果说我做不到,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了。

这是关于“不能”和“不为”关系的一段名言。生活中常有能者不为,为者不能的情况出现。假如在你相与的人中有两个人,一个人自称无所不能。实际上他一件实事都不做;另一个没有什么专业,也没有文凭,但他做起事来却既可靠、又负责。你是欣赏哪个人呢?曾国藩是很务实的人,他就明确表示,要重用后一种人。他把会说话不会干实事的人称为“官气之人”;把会干事不会说话的称为“乡气之人”,曾国藩重用乡气之人,获得了大成功。那么会说话而不会干实事的人是不是没有价值呢?也不是。可以安排做幕僚、食客,搞一些咨询调研、宣传鼓动之类的工作,这样就使“不为”者亦能为之了。

 

(12)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故事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人言赵普所读不过半部《论语》,太宗因而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即所谓半部《论语》定天下。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多元文化结构中,《论语》在人的行为规范中仍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强大作用。过去儒家思想主要用于守业,治理天下,而现在,当我们参加全球性经济合作和竞争时,儒家思想、兵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仍具有攻守优势。

(13)揣情度理

揣:揣测。度:忖度,推测。根据实际情况,推理论断即谓揣情度理。

这是一则关于情理关系的成语。近义有详情度理,揆情度理等。揣情度理主要用于处理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当然是只讲情的,揣情度理用得不多。家庭之间、朋友之间就有情理关系的处理了。合情合理,开绿灯;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开红灯。这两头的事好办。不好办的是中间一大块:合理不合情或合情不合理。应采取“补缺”的办法揣度而行,尽可能做到情理兼顾,以圆融为美。

 

(14)秉烛夜游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百年,昼短夜长,游乐的时间太少了。何不手持蜡烛,游乐消长夜!

现在很多人都教孩子:夜以继日地工作值得我们学习。没有几个人会说:夜以继日地游乐值得提倡。我们的祖先就偏有这样的观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唐代徐凝的名句。为什么二分明月在扬州?因为那时候扬州好玩,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世界上许多大发现、大发明、大创举、大成功并不是从功利世界产生的,相反,是从游乐中产生的,是人的天性——好奇、兴趣以不经意的瞬间灵感带来的福祉。有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朋友说过一句话:“艺术家都是调皮鬼!”试想其他如科学家、经营家等等,又何尝不如此?越是忙碌紧张,越不要忘记了轻松快乐,优秀的当家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15)会家不忙

《西游记》第四回:“那猴王正是会家不忙,将金箍棒就手相迎。”会家:行家里手。行家应付自己熟悉的事情得心应手,不会忙乱。

在现代社会,最通用的“会家”是什么专业呢?是服务。一个群体中,行业性很强的“当家师傅”不过几个人而已,但为其配套服务的却为数众多。千万不要轻看了服务,服务是现在这个时代方兴未艾的新兴职业,服务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服务又是什么呢?服务是满足人的物质、精神、灵魂等多种需求的一切行为的总称。服务是在发展别人中发展自己,在塑造别人中塑造自己,在成人中成己。立身行世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基础。

作为一个经营者,他的服务是全局、全面、全过程的,其性质就已经不是配角,而是主角了。很多优秀经营者正是因为懂得了这一诀窍,故能将勤补诎,以德服人,聚英会贤,而使自己成为行业旗舰,独步天下,他们是新时代的大“会家”。而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很强的人反而不能做到“会家不忙”,原因不在别处,就在没有搞清当家人的职责应以什么为“会”。

 

(17) 高义薄云

《宋书·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薄:逼近。崇高的言辞可以滋润金石,正义的气节可以逼近云天。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高义薄云的人,他们代表着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当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了不幸遭遇而又无能为力时,仗义执言者有之,排难解纷者有之,罄其所有,慷慨相助者有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有之。一位哲人说过:与别人分担痛苦,痛苦会越来越少;与别人分享快乐,快乐会越来越多,高义薄云是一种不讲条件,不怕连累,不思回报的无私的爱。其高义就在于挺身而出,为别人分担痛苦,让别人分享快乐。

 

(18) 天保九如

《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是祝寿辞,连用九个“如”字。极为优雅,这段话将生命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其旨深远。

生命是宇宙运动的产物,生命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命与天地万物同在。就整个人类来说,确是“天保九如”,万寿无疆。我们得天地之灵气,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诞生出来。我们承万物之养育,日月之光华,川流之润泽,松柏之气质,汇成一条波澜壮阔永无止息的生命长河。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无数水珠汇合,汇合,再汇合,唱着或高或低、或悲或喜、或抑或扬、或疾或徐、或聚或散、或清或浊的歌儿奔向未来的大海。生命永恒。知其永恒,才能乐天知命,自爱互爱,也才能知个人之渺小,缘起缘灭之所在。

 

与人和同最乐

 

(19)四时佳气与人同

宋·程颢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气与人同。”其意境在:与天地万物相和谐、相融洽,与世间人们同乐同喜,共享人生。

“四时佳气与人同”,讲的是无不融洽,无不相容的中庸之道。只要把个人摆到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之中,摆到芸芸众生中之一分子的恰当位置上,就会获得怡然自得和四时佳气皆为我备的安逸舒适。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一年四季都很安逸舒适:个人处境之进退沉浮,外部环境之迁移变化,人情冷暖之高低寒热都在自己的预料和把握之中,都正好是“入吾彀中”,没有怨尤,没有“想不到”的烦恼,没有“没想到”的遗憾,没有“谁负谁”的计较,这个人就达到“与人同”了。

与人和同最乐,因为他找到了内外世界的平衡点。

 

(20)思不出位

《周易·艮》:“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考虑。位:职位,岗位。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责和职分。

这是一种尽职守、按程序办事的执行意识。一个企业,一项事业的执行力是这个企业,这项事业的活力所在,生命力、竞争力所在。执行力是全部职能岗位执行决策能力的总和。一个人在自己分管的岗位上,不需要关心别人能否做好,只需要关心自己如何做好。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的工作执行到位,做到无缺、无漏、无废、无患,就是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的实际体现。如果职能岗位不能做到“思不出位”,再好的决策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沙上高塔、空中楼阁。作为经营者来说,他的“思不出位”,则表现为决策正确,执行人才选择得当,执行体制完备。

 

(21)安之若素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素:平常。安定镇静,一如平常,便叫安之若素。

这个典故教我们用平常心处事待人。一个“安”字就代表了平常心的全部含义。安步当车,安闲自在,安常处泰,安分守己,安富恤贫,安贫乐道等等,这里面的“安”字全是平常心的表现。长养平常心,遇到异常变化就可以做到安之若素,安如磐石,安如泰山。孔子曰:“修己以安人。”自己没有修好平常心,猴急狗躁,怎么能安定别人呢?

 

(22)白水鉴心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白水:清水。上文原意:我与舅氏同心之明,就像这清澈的水。

人心如水。有的人是清水,有的人是浊水。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坦诚待人,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营营;大道昭然,清风劲节怀瑾握瑜,笑比河清,这都是“白水鉴心”的表现。相反的行为是“浊水浑心”。人生在世数十年寒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要人家信你,不靠表白,不靠技巧,只靠本质。老子曰:大拙如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3)惭凫企鹤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凫:野鸭。企:企望。野鸭子因自己的腿短而自惭,企望有鹤那样的长腿。比喻对自己的短处痛感惭愧,而羡慕别人的长处,个人器识有限,与外部世界的需要不相适应,于是从内心深处生出让更强的人来弥补自己缺陷的需求来。这是人对生命之美、生命之善、生命之真的较高层次的认识。

“器分有限”是一个事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又都有缺陷,如果一意逞能,包打天下,总有“江郎才尽”之时,百分之百会露丑。最理智的办法莫过于天塌下来请比我高的人顶着。明知自己不过是一只丑小鸭,短腿不胜长鹤,为什么还要呷呷慢步呢?古代鲍叔牙让管仲,子皮让子产,郭子仪让李光弼都是“惭凫企鹤”取得了内成人格、外成业绩双向成功的范例,何不学他们的“懒主意”而使自己的人生少出一点洋相,多出一些亮点呢?

 

(24)陈力就列

《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施展才力中选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干就停止。陈力;施展才力。就列:归于行列,即找准位置。

“陈力就列”,讲的是一个位置观问题。“位置”涉及内外两方面:一方面,你自己是否感觉满意,即是不是找到了最适合发挥其潜质和优势的位置;另一方面,别人能不能接受你。只有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才叫找准了位置。怎么找呢?陈力就列,到实践中去试探,不行,就打住,再找。违心地做一件自己不想做,又做不好的事情;或者你自我感觉良好,却非要人家违心地接受你,那都是不会长久的。

(25)宠辱不惊

宠;宠信。辱:屈辱。得到宠信或受到屈辱都不惊异。指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

内在世界修好了平等心,外在气质就自然会表现为“宠辱不惊”,使接触他的人有一种庄重自如,凛然不可轻慢的气象。没有这样一种平等心,则容易失去自持,轻飘飘的,受宠若惊、受辱作忿。由此可知,别人不以平等心待你,很多情况下是你自己的自卑和自负造成的,也就是自己没有用平等心看自己。

 

(26)发短心长

《左传·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发短:头发稀少,指老年人。心长:智慧多。老年人见识多,能深谋远虑。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充分尊重老年人,发挥他们老成持重、老谋深算、老马识途、老当益壮等多种优势,是一件成本较低,收效较高的好事。历史上会用老人的君主如周文王用吕尚,汉昭帝用霍光,唐德宗用李泌,都是功彪史册的。春秋时期的郑文公在强秦压境,无人退敌的危急情况下,请了背驼腰弯的白发老人烛之武来退敌,轻轻松松地解了郑国之围,更是敬老尊贤的奇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对于那些少年得志,血气方刚的少帅们来说,特别具有警示意义。

 

(27)敝帚自珍

敝帚:破旧的扫帚。珍;珍惜。比喻东西虽旧,自己却非常珍惜。

这是一种恋旧情结。恋旧好不好?好。恋旧的人往往不仅是性情中人,而且是理智中人。他们珍惜感情,珍惜时光,不忘故旧。在他们的事业顺利发展时,这会带来“枯木朽株齐努力”的联动效应。而在走下坡路时,会提供“穷途不穷”的退养、生聚空间,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到生活的原点。“狗熊拣玉米棒”的作法不可取。拣了新的就丢了旧的,手里永远只有一个。这一个没了就全没了。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得到了的东西不加珍惜,只有痛感失去时,才懂得丢掉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如果没有失去时就加以珍惜,那不更好吗?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语出《老子》六十八章。信:真实。真实的言辞往往不美丽,美丽的言辞往往不真实。

一个天生丽质的姑娘不需要打扮,素面朝天,便觉秋火伊人,风姿绰约。需要化妆和掩饰的是不美的部分。语言也一样。最华丽的辞藻往往用来掩饰最丑恶的行径。

“信言不美”,教我们学会听最难听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爱你并信任你,尊敬你的人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让你震动、让你难过的话,唯恐你不警觉、不防范。那是望你进步,望你成功的苦口良药,是恨铁不成钢啊!

“美言不信”,教我们学会听最中听的话,美丽的赞扬,奉承,吹捧权当听音乐,美妙悦耳而已,万勿当真。按美妙悦耳的音乐节拍跳跳舞,放松一下紧张情绪可以,但用它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则不可也。

 

(29)抱素怀朴

汉·《乐府诗集》:“易乱除邪,革正易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剔除邪恶,移风易俗,使得民风淳朴,返璞归真。素,朴,指本源的自然状态。

这是一个讲净化环境的典故。营造一个尚淳朴,不虚伪,人心宁静,各得其所的人文氛围,是一项事业凝聚力,向心力的表现。大环境由一个一个小环境构成。众人相处一室,如果其中一个人因作科售假而受了益,其他人逐个效尤,就会虚假成习。一个人因捣乱而得了利,其他人跟着学样,于是就会邪行祸乱不止。用“抱素怀朴”的理念治理环境,就应使作科售假者、破坏捣乱者受到惩治而得不到好处。才能弊绝风清、易乱为正,使环境重归于好。

 

(30)驽马十驾

《荀子·个身》:“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骏马一日千里,劣马驾车走十天,也能达到骏马一日的行程。骥:骏马;驽马:劣马。

这是讲能力强都只是相对而言。有能力的人不要以为能力就是成功。没有产生用途的能力只会自慰。能力不强的人也不要以为自己就矮人一截,没有价值。笨鸟先飞,驽马十驾,照样可以获得承认,获得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1)使功不如使过

《新唐书·李靖传》:“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唐太宗认为,使用有功的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象李靖这样。另一则典故叫“三折肱为良医”,讲多次折断胳膊的人,自己便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了。如果人说的“久病成良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使功不如使过”的用人思想。有功的人多是从顺境过来的,容易居功自傲,轻敌冒进。而犯过错误的人是从逆境过来的,挫折对他们来讲是一笔财富,他们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能自戒自勉,又有立功赎罪的愿望,反而更可靠、更易成功。

 

(32)一人向隅,满座不乐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一引《河东记·独孤遐叔》:“方见一少年,举杯瞩之曰:‘一人向隅,满座不乐,小人窃不自量,愿闻金玉之声。’”一个人向着墙角哭泣,满座的人都为之不高兴。我愿听玉振金声的优美音乐,不愿听这使人难受的哭泣之声。

这是社交场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大家高兴,你也应当高兴,大家悲哀,你也应当悲哀,不要在别人高兴时扫兴,也不要在别人悲哀时欢喜。佛家讲“随顺”即是此意。

 

(33)云龙高卧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汉末陈登,字元龙,自恃才高。一次许汜去看他,他因看不起许汜,很久不与之说话,自己睡上床,让许睡下床。与此相类的另一则典故“衙官屈宋”,说唐朝的杜审言自夸为文章领袖,屈原、宋玉只能充当他的下属;他的书法,可以让王羲之北面称臣。结果成为人们的笑柄。

这两个人的才高自许都不是好习惯。轻慢别人,贬低别人更不是以平等心看人。才能比别人高,人家就非要拜倒在你脚下吗?世人服才的前提是才被德驭,北宋奸臣蔡京的文章、书法都冠绝当时,但人们就不买他的帐,也没有人承认他的才能高。才不能抵德。懂得这一点对于有某些专长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4)干卿何事

《南唐书·冯延巳传》“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干:相干。卿:旧时君对臣、长对幼或夫妇、朋友间的爱称。

有一幅戏联用这个典故:“何事干卿,风吹皱一池春水;多情笑我,浪淘尽千古英雄。”“干卿何事”在这里是不要替古人担忧。俗解:关你屁事。

生活中常有一些好管别人闲事的人。他们总希望平地起风波,整天想着如何使人烦恼、使人难过、使人惶惶不可终日。当他们算计得手时,便好象事业成功一样窃喜一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这种人总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厉害”。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心里并不能平衡。因为要管的闲事永远管不完。这个人知道你的厉害了,那个人又会让你徒生怨恨,你能管得过来吗?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也不要让别人接受。这才是平衡之道。

(35)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姑,公:古代妇女对丈夫的母亲和父亲的称谓。指对儿子、媳妇日常伴嘴不要计较,权当没听见。儿女、儿媳不过是“欢喜冤家”,做公婆的如果把每句话当真,那才叫吃饱了没事干呢!

现在不少人家里都挂了“难得糊涂”的横幅用以自诫烦恼。其实“难得糊涂”还没有“痴聋”来得彻底。糊涂是将是非得失一锅煮,煮得不好会烧糊煮焦,那烦恼反倒入了心。“痴聋”则是连听都不听,根本没有糊涂的原料需要加工,岂不更简单更省力?这可能是处理与自己亲近的人关系的一个妙法吧!

 

(36).道不同不相与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道:主张,信仰。谋:商议,谋划。孔子说,主张或信仰不同的人不要与他互相商议,谋划事情。

志同道合的道义之交才能交流主张,才会碰出思想火花,才有会心之乐。有的人不注意这个问题,偶有一得,总想让人分享快乐,不分对象,到处交流,结果是热脸遇冷脸,把自己弄得灰头灰脸。孔夫子那样有本事的人因为这一点尚且吃过很多亏,何况其他人?因此,“道不同不相与谋”,与其说是深刻的哲理,还不如说是老夫子的经验之谈。

 

37)齐大非偶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郑国的太子名忽,出兵帮助齐国打败犯界戎兵,齐恒公想以文姜公主许配之,被太子忽婉拒。拒绝的理由是齐国强大,郑国弱小,所谓“贱不临贵”。

这不光是讲找配偶要门当户对,而且在选择事业合作者以及企业间的协作、联合时都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穷帮穷,富邦富。攀高结贵,不一定成功,而以强联弱,以长补短则易于成功。

 

(38)菩萨低眉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小僧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对恶魔横眉怒目,菩萨对六道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则低眉善目,非常慈悲。

低眉是一种对自己低调处理的姿态。低眉才能看到自己的身心,而不是俯察别人的动静;低眉才能怜恤布衣粗食的平民百姓,而不会攀羡锦衣玉食的达官贵人;低眉才能困知勉行,脚踏实地,而不会眼高手低,异想天开。“晏子正坐,车夫昂首。”低眉正坐的晏子和昂首得意的车夫,哪个更值得学习?

 

(39)和气致祥

《镜花缘》第七十一回:“后来因家困不分家,那棵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么?”田家三兄弟分家,院中紫荆树枯萎;三兄弟又和为一家,紫荆树又复活了。

一个“和”字,涵盖了中国哲学、伦理道德、美学理论的全部精髓。“和”是一种吉祥的结果。就人际关系论,现在我们面临的有亲人之和、同仁之和、朋友之和、客户之和、社会之和等不同课题,其间都需要有分辨、有区别、有分寸地处理好,以期最终都达到“和气致祥”的结果。

 

(40)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品格高尚的人相互的交往是道义之交,他们的交情表面上像水一样清淡,其实却是最久远的。小人之间的交往是功利之交,他们的交情象酒一样浓烈,但那是表面上的,不会长久。

从这一则典故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成人方面的朋友和成事方面的朋友这两者的关系。成人方面的朋友是可以交心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是一辈子都要交往的,这种道义之交一定要呵护。成事方面的朋友是一时一事功利上的交往,热得快冷得也快,这是那种“甘若醴”的“小人之交”,是基于利益方面的相互利用。两种朋友是不能混淆的。不要把功利上的朋友当成道义上的朋友。更不要把道义上的朋友拉到生意里面去,否则会连朋友都做不成。康熙可以请明珠为相,却不勉强伍次友,便同此理。

 

(41)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思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受人恩惠还要想夺别人的权力,人如果这样,连猪狗都不肯吃他剩下的东西,天下哪有这样的兄弟呢!

其实,这样的事中外历史上并不鲜见。“陈桥兵变”的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是拜把兄弟,并不妨碍他装神弄鬼地夺取七岁小义侄的皇权。正因为心中有鬼,才怕半夜鬼叫门,来个“杯酒释兵权”,致使“北宋无将”,横遭“靖康耻”。

 

(42)礼顺人情

《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这则典故是讲礼仪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与外界交往的第一印象,也称“自我宣言”。越是层次高的社交场合,越要讲究礼仪。这不是生活小节,而是表现人的风度、风貌气质的综合标识。人在与外界交往时,语言、面部表情、着装、体态、环境布局都要根据交往对象而经策划,细致安排,每个细节都要实施到位。跟着交往对象的感觉走,这就是“礼顺人情”了。

 

(43)入境问禁,入国问俗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到一个新地方,应先打听当地的禁令禁忌,不要触犯;到别的国家,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便遵行。这是讲外出的礼仪。入人之境则要随人之俗、讳人之忌、守人之禁,不要反客为主。异地,异帮,不同团体之间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44)刀头舔蜜

《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祖诫人:不可因贪图财色而冒大险,那会象小孩贪刀刃上的蜜一样有断掉舌头的危险。这是讲法了。

尘世之中,凡涉法律法规之事,一定要有“刀头舔蜜”的畏惧感。法是一把刀,千万不要象《水浒中》的牛二那样对着刀刃撞,刀是会伤人性命的。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间的事务时,不说是站在握刀把子的角度有利有力,你以“趋利避害”为念,躲到刀背后总不难做到吧?

 

(45)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衣袖长,易于舞蹈,资本雄厚的,做生意容易成功。善:容易。

这是讲资本运作了。没有原始积累千方百计要挖“第一桶金”。但有了原始积累如何“善贾”仍是一个大问题。不一定有了资本就自然会“长袖善舞”,也有血本无归的。按照韩非子的观点,那就是如何“用势”了。韩非子说,势有两种:一是“自然之势”,即“以人为势”,另一种是“人为之势”,即“以法为势”。一个经营者,如果既善于用人势,又善于用法势(制度),就可以称为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了.

寂静最乐

 

(46)寂静最乐

语出释迦牟尼。释氏另有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亦同此意。

先说“寂”——孤寂。浙江天台山禅联云:“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吹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去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再说“静”——清净。兰州白塔寺联云:“剪一片白云补衲,邀半轮明月看经。”前后两副禅联中,都只有宇宙的大化流行,而没有人,没有功利,这就是寂静了。寂静为什么最乐?一念寂静,一念法喜;念念寂静,念念法喜。寂静中得到大功德、大智慧、领悟生命的真性,生命的源头活水,故寂静最乐。

 

(47)四时气备

典出《论语》。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气:指气度。备:具备。四时的气度都具备,形容人气度弘远。

生命来自大自然,人的气质也与大自然相得相适;见春山澹冶而如笑,乃备其灵气;见夏山苍翠而如滴,乃备其正气;见秋山明丽而如妆,乃备其豪气;见冬山黯淡而如睡,乃备其静气;老子出关,得紫气东来。孔子去鲁,聚九州生气。孟子并秋杀尽,见孔学无所不包,乃养其浩然正气。古今豪杰,风流人物无不以“四时备气”养怡身心。功业成就,不过是其气质变化的果醇花絮而已。

 

(48)巧诈不如拙诚

语出《韩非子·说林上》。巧伪奸诈不如笨拙诚实。

明代程颢在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任县令时,一个老中医看到一个姓张的富翁死了,贪其家财,于是对那富翁的儿子说自己是他的生父,死者只是他的养父。儿子不辨其真假,拉老者见官。程颢见老者的处方册上将送儿子给张姓富翁养活的经过记载得滴水不漏,反生怀疑,仔细一看,看出破绽。便问张子:

“你今年多大了?”“三十六岁”。“你父亲死去时多大岁数?”“七十六岁”。

程颢听罢,突然厉声问老者:“此子出生那年,那富翁才四十岁,怎能称作‘张翁’?分明你不是来认儿子,而是来认财富的!”老者骗局被戳穿,当即服罪认罚。

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秦桧陷害岳飞,得咬舌病死。南宋时期就将其铁跪像放到了杭州西湖岳飞墓前。六百年之后的1752年,秦涧泉来游西湖,作联曰:“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以上两例皆言巧诈之可悲。而拙诚看似愚笨,实则是处人处事的最高智慧、最高谋略。生活中这种例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49)陶犬瓦鸡

南朝·肖绎《金楼子》:“陶犬无守夜之警,瓦鸡无司晨之益。”陶土烧制的狗没有守夜的警觉;泥瓦做成的鸡没有司晨的价值。比喻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这则典故教我们在用人上要重实用价值而不要搞形式主义。用人要用那些能将职能实施到位的人。牛耕田、马拉车、狗守夜、鸡司晨。徒有其名而不能起作用的人就只能干出徒有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情,只能摆摆花架子。陶犬瓦鸡用来摆设点缀环境还可以,用来守夜司晨就不行了。

 

(50)不愧不怍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怍:惭愧。上不负天,下不负人,问心无愧,是谓不愧不怍。

这是“诚明”与“知耻改过”的学问了。“不愧不怍”从哪里来?从“有愧有怍”中来。天天检点自己,看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完善,哪些事情还怍己愧人,而后一不怕丑,二不怕痛,勤慎肃恭,立即改过。长此以往,就能做到不愧不怍了。

 

(51)内省不疚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疚:内疚不安。反省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可忧虑恐惧的呢?

这是一种“到清凉境,生欢喜心”,从而达到无私无畏的自我修炼境界。谨抄录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先生临终自挽联以悟真诠:

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罪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籍;做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唯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

两半天舟车习惯,但以任务完成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徒众;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炼,荣归基督永生。

 

(52)防意如城

《唐·道世·法苑珠林》:“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像乌龟一样藏着阴柔,严防自己的私欲冒出来如同守城防敌,智慧可以与魔鬼较量,那就不愁不打胜仗了。

防别人很不容易,防自己却容易做到。但人们却往往疏于自防。一旦设防,则其受益无穷,不可思议。曾国藩写日记,就是自防的大举措。

所谓自防,说到底,就是自我控制。防意如城,实则就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成人成事的上乘功法。

 

(53)黄中内润

《魏书·高允传》:“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昭,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黄:古人认为是中央正色。黄中:比喻内德美。内润:也指内美。高允的儿子才德深藏于内,而文质彬彬于外,一定能成为一代伟器,只怕我见不到了。

古人认为,得道为器。“器识”的高低就看是否保持了人的自然本性。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乐羊妻断织劝学,都是要他们的亲人静修内质,保持纯朴天成的古貌古心而不受外物侵扰。“黄中内润”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有一个纯洁美好的心灵,再加上修饰边幅,就是内美外华,秀外慧中的“一代伟器”了。

 

(54)动心忍性

《孟子·告子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这段话人们都很熟悉。这里只讲“动心忍性”。动心:使内心感到震动。忍:通“韧”。忍性:使性格变坚韧。

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意志和性格决定成败胜负。从体育等竞技项目中可以看到特别坚韧,竞技状态最好的选手才有可能当冠军。同理,一项事业的成败,最终也决定于经营者个人素质,决定于他的意志力、承受力、忍耐力和竟技状态。“动心忍性”就是讲人的意志和性格都要经受磨练,这叫取外必先治内,胜人先须胜己。

 

(55)砥节砺行

汉·蔡邕《郭仄碑》:“若乃砥节砺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砥,砺: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如果能磨练修养自己,做到言行正直,则进可成事以有益天下,退可自洁以矫时弊。

儒家主张以积极入世的态度修养清净心,而不是避世求遁。既是积极入世,就不要怕挫折、失败、非难、误解等各种磨砺,而且要乐于接受这种磨砺。从积极入世的磨砺中获得的清净心具有内外双成的作用:进取可用来造福社会,退隐可用来养怡身心。

 

(56)卑以自牧

《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虚的君子,用谦卑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卑:谦卑。牧:养育。

过分要面子的人最容易因虚荣心而招致败绩。遇事当让则让,保面子终将丢面子。为人该低就,去尊严而后有尊严。圣人认为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表现可以分工,逆向而行:外卑内尊、外贱内贵、外怯内勇、外柔内刚、外弱内强、外愚内智。只有这样才能适己宁人,内外无患。

(57)飞声腾实

《北史·周宗室传论》:“飞声腾实,不灭于百代之后。”名声和业绩都到处传扬,百代之后人们都会知道。飞:飞扬。腾:上升。实:业绩。

名实关系,重心在实不在名。实至名归,情理使然。不少人往往陷于“名正言顺”的局限,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搏取虚名上,这是很不合算的。“飞声腾实”固不易做到,先实后名——先求“拥有什么”,再求“是什么”,则是不难做到的。

 

(58)登山小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鲁: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曲阜。

登高望远。登高方可知旷,望远方可知“小”。人的一生既是不断成长的,又是分阶段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是一次登高望远。不断登高、不断望远,外面的世界于是越变越小,心中的世界就越来越大。生命就是在这种不滞不散、跳跃向前的运动中获得了动力和活力。

 

(59)待价而沽

《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假若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好价钱将它卖出去?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这是关于人才积压问题的一则对话。可以分三层领会:

第一,人也是一种产品,他是有实用价值的。只有投入使用才能表现其价值。有才干而没有发挥是最大的浪费。

第二,人不是一般的产品,他是一种特殊产品,人有内在的精神世界,他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因此他不象一般产品那样一积压就贬值。人不会因积压而丧失价值,而且可以在积压期间自我增值。

第三,只要有好机遇,遇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应当脱颖而出,奋起奔驰,不必藏匿,也不要惜售。但要待价而沽——卖一个好价钱。不要把鲜花插在牛屎上,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

 

(60) 根深叶茂

宋·欧阳修《会圣宫颂》:“故其兢兢勤勤,不忘前人,是以根深叶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忘前人,所以象树根扎得深,枝叶长得茂盛一样,基础牢固。

人的精神世界之内外两端,恰如树根与树枝、树叶的关系。其发展呈相反方向。内部世界是根,不断向下生长以吸收养料。外部世界是枝叶,向上生长,与外界交换能源,又加强根蒂。根愈深则叶愈茂,本愈固则枝愈荣。根的作用始终是重中之重。舍本逐末,内外失衡,就会枝枯叶萎,成为槁木死灰。

 

(61)博物通达

《汉书·公孙列东王扬蔡陈郑传赞》:“桑(弘羊)大夫据当时,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博物:指知识广博。通达:指通晓人事情理。

求知有两种方法:一是纵向的,求深;一是横向的,求博。桑弘羊的治学方法是后一种。博古通今,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博识洽闻,博学审问,博采众长,博采众议等等,均属“博物”之列。世界是一个整体,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其实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它、没有发现它而已。只要在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干的连接点、联系点,那就是突破,就是创新,就是由博及深的转换了。现代社会许多边缘学科不就是这样“通达”出来的吗?

 

(62)含英咀华

唐·韩愈《进学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沉浸在知识的馨香里,细细品嚼书中的义理,将自己的体会整理成文字,于是著作等身。英华:花。咀:咀嚼。

读书的味道恰如“含英咀华”。爱因斯坦发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当人们赞颂他的辉煌时,他却笑着说:“它首先来自我和朋友们的交谈中,是在闲谈聊天之中诞生理论。”

 

(63)格物穷理

清·黄宗羲《余姚县重修儒学记》:“唯其难观圣人,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格:推究。穷:尽。深究事物的原理即谓格物穷理。“格物穷理”是填充生活“空白”的方便法门。

目之所视、耳之所闻、象之所嗅、舌之所咀、身之所触、意之所念,全在“物”的范围内。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中没有空白。既没有空白,就有格物致知的无尽源泉。真理都是简单的,见物思情,思想,思法,便可以得到某一真理的领悟。日积月累,便是为人处事的大学问。

 

(64) 好问则裕

《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勤于请教,学识自会丰富;自我封闭,知识空间就会狭小。问:请教。裕:丰富。

学问者,边问边学也。每事问,反复问,知识便日渐丰富。有的人觉得问别人丢面子。其实好问是求知行为,并不丢面子,不问才可能丢面子,甚至可能丢很多次面子。不问不知,好问则裕。向书本、向互联网请教,是层次更高的“问”。

 

(65)寿陵失步

《庄子·秋水》里说燕国有人学赵国人走路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怎样走路都忘了。李白诗句:“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本失步,笑煞邯郸人”。寿陵:古地名,属燕国。

河北人学河南人走路都这么难学,不要说更远处的南方人、吴越人了。这是讽喻模仿别人不到家的思维方式的。每个人的脚都长在自己身上,路就在自己脚下,应当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模仿别人,很容易把自己本已具备的长处和优势丢掉。而立足于走自己的路,则容易发现自己的潜质,使这种潜质化为实现价值的力量。

 

(66)化腐朽为神奇

《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人们把美好的东西视为神奇,把厌恶的东西视为腐朽。但腐朽可以化为神奇,神奇它可以化为腐朽。

应当说,一切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神奇的,不管它的名称是否曾经腐臭过。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寸灰始可成其高。经营者要把自己做强做大,靠的就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求知亦复如是。古今中外一切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倾向的知识,只要对我们成长有益,都应当汲取和扬弃。一切知识都是人类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某一真理的认识。流传至今,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其单项来说,每一种知识都因时空的差异而有其腐朽的一面。但就其总体来说他们都是神奇的。从各种知识的残光余泽中看到并接收真理完美的光辉,正是人生探究的神圣使命。

(67)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说:尽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看《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杀人很多的事,只相信它二三成。

书不可不读,但不能认为书上讲的就全是对的。要加以鉴别,取其精华。曾国藩晚年有一句话:不信书,不信命,信自己。这是他对“经世致用”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钻进书本中出不来,那叫书虫、书蠹,还不如没有书好。这个典故对爱读书的朋友是当头棒喝。

 

(68) 蝉不知雪

汉·桓宽《盐铁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因为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说的,就象蝉不知雪一样缺少见识。蝉活不到冬天,因此从来没有见雪。比喻见识不广。都是教我们克服局限性、片面性,多换几个角度,多用几种方法观察事物,尽可能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避免因信息不全、判断失实而造成决策失误。

 

(71)骑鹤上扬州

南朝·殷朝、殷芸《商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群客人各言其志。有想到扬州当官的,有想发财的,有想成仙的。其中一个人什么都想要,把前面几位要的全部合成一块,叫做“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拿着很多钱,骑着飞升的仙鹤,到扬州当官。比喻欲壑难填,贪婪无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造物主很公平,让你得到了这个就得不到那个,不可能什么都让你得到。人在经营自己时要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集中精力干一两件可以办成的事情。什么都想要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明朝嘉靖皇帝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听信道士胡言,宫养少女万人以取精血炼丹,结果天怨人怒,差一点被十个宫女活活勒死。皇帝也没当好,让严嵩一伙奸臣裹挟,形同傀儡,搞得差点亡国。古往今来,因贪婪而导致自灭的教训还少吗?

 

(72)取易守难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比较困难。形容创业容易,守成艰难。

创业与守业,打天下与治天下是两回事。不能用打天下那一套来治天下。创业和守业,前者侧重于攻,后者侧重于守;前者侧重破坏,后者侧重建设;前者侧重乱旧,后者侧重创新;前者侧重斗,后者侧重和;前者侧重分,后者侧重合;前者侧重人势,后者侧重法势;前者侧重分析,后者侧重综合。只有克服创业期的思维惯性,再造守业思维,才能解决“取易守难”的问题。

 

(73)包羞忍耻是男儿

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是杜牧因惋惜项羽自刎乌江而题的。包羞忍耻指忍受羞耻,包是包藏之意。

杜牧的点评是很有见地的。项羽如果不怕失败,不怕反复失败,包羞忍耻,再返江东,确实还有可能卷土重来转败为胜,重写历史。但“匹夫之勇”的项羽忍不下这口恶气,他死于自己。

杜牧有这样的见地,是因为杜牧气量宏大,胸怀开阔。他在被贬之后,坦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根本不把失败放在眼里,仍然自自在在地生活,洋洋洒洒地作诗,反而成全了一生事业。《题乌江亭》可以当作杜牧自己的经验之谈来读。

 

(74)趁水和泥

趁着有水把土和成泥。比喻因势利导把事情办成。

人一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趁水和泥就可以使一件事情了结,打一个圆满的句号。偏偏有些人抓不住这样的机会。他们可以打句号的事不打,疲疲踏踏,一拖再拖,想等更大的句号再打。这样拖了一局又一局,他们的人生被拖得东拉西扯、无头无绪,永远没有句号。一个“趁”字,一个“和”字,这里面学问深着呢。

 

(75)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手。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经营外部世界,一个群体,一项事业,难免有兴衰成败,一旦衰败或败退,就只能靠自己,求之于自己的身手。钱财累万难免流失,而掌握一门技艺至少可保自身。薄:轻微。技:才能,手艺。

这是退保之策。“薄技”之面甚广。蛇有蛇路,鱼有鱼路。只要肯放下架子,求生存并不艰难。

 

(76)船到江心补漏迟

《醒世恒言》第十七卷:“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这是从反面强调“无漏”思维的典故。修身处世的“完好率”如何提高?用“无漏便是完好”的观点看,找出疏漏之处,缺损之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一点一点消除,变漏为善,变损为益,变不足为有余,完好率就提高了。这是避免“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科学方法。

 

(77)祸生于忽

汉·刘向《说苑·谈丛》:“祸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幸福从小处产生,灾祸从疏忽大意中出现。故君子有所畏惧,深恐不能善终。祸:灾难。生:产生。忽:疏忽。

大意失荆州。《淮南子·原道训》“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会游泳的反而淹死,会骑马的反而摔死,都是因为其有所持,反而容易出祸患。灾难的发生常常出人意料。之所以这样,就因为当事人自以为“有所持”,疏于防范。那些“无所持”的人较之“有所持”的人反而祸患少。

懂得“祸生于忽”的道理,就要特别注意在自以为“有所持”的地方加强风险防范。

 

(78)积羽沉舟,群轻压轴

《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压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我听说羽毛虽轻,堆积多了可以把船压沉;车轴虽坚,堆物过多也会压断;众口一词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因此希望大王深察熟虑。

这是讲祸福观了,祸自初起、祸自小起、祸自福生、祸自口出。不怕祸,要以不生祸为前提。如果根本没有祸福意识,那是白痴了。

(79)末路之难

《宋史·赵普传》:“既髦,犹患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末路:最后一段路程。艰:艰辛。末路之难:事情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困难更多,也比喻晚年很不容易。

俗云:行百里路半九十。人生的最后阶段原是冲刺阶段。难就难在内外两面都不能留后患。内不要将怨尤留给自己,外不要将不可收拾的烂摊子留给后代。人生一本帐,晚年是“总帐平衡”的时候。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抓住影响全局的要点,集中全力突破,方可化难为易,功德圆满。

 

(80)浮生若寄

唐·扬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渐弥留,遗诲子孙,庶几薄葬。”浮生:漂浮不定的人生。寄:寄居。人生漂浮,就象暂时寄居世间一样。

赫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同我们老祖宗的这则典故如出一辙。生命是从远处走来的一条长长的古驿道。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站,都会消失在这条古驿道上。纵是侯服玉食,也不过红尘客梦。元朝王子一误入桃源曲曰:“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痕,鸿飞那复计东西。”生命短暂,浮生若寄,天地永在,而人却来去匆匆,带不走地上一根草,带不走天上一片云。急景流年,骐骥过隙。不需要计较的是得失,需要计较的是时间。生命的全部意义只在其过程之中,争分惜秒,寸阴必较,享受生命,不令蹉跎自误,徒增马齿。大渐弥留之际也就没有遗憾了。

 

(81)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探究幽深的道理,搜索隐秘难见的事迹,广博而精深的学习,以把握天下兴亡。探:探究。赜:玄妙,幽深。隐:隐秘。钩:钩取。致:求得。在古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故强调极深研究,潜心治学。现在时代不同了,但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精神来搞科研、钻研经营管理之道,却是十分需要的。我们很多事情做得不得要领,不正是浅尝辄止、不知所然的原因吗?

 

静修根本智

 

以上共选读成语、典故八十二则。

“为善最乐”讲仁爱心,“与人和同最乐”讲平等心,“寂静最乐”讲清净心。修好了这三心,应算是具备了“根本智”。

“三心”的次序是仁爱心第一,平等心第二,清净心第三。为什么这样排列呢?

仁爱心是带着生命遗传密码(生命信息)与生俱来的。所谓仁爱,归根结底,是发生了“世界接纳了我”“我接纳了世界”这个事实之后的本能反馈,原始冲动。正因为它是本能反馈,原始冲动,因此仁爱心没有第二个人也会生出。婴儿出生之后的“好奇”、“兴趣”等表现便是证明。

平等心是仁爱心的推衍。平等心是在除“我”之外,还有“你”、“他“或更多人之后才发生的。平等心就是“爱己爱人”的爱我同类之心。

清净心是在仁爱心、平等心出现了异化、失落、沉沦等问题之后,通过学习、自我修养和内在世界的磨炼才产生的。清净心是保持仁爱心、平等心的纯净水、澄明液和还原剂。

“三心”是双向人生的根本智,根本德,是一切成功人士成人、成事的大本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