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智久妹妹合照:“七日来复”本义探源1(文:李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9 23:43:16

“七日来复”本义探源1(文:李守力)

 

 

【摘要】

一、复卦“七日来复”在中国易学医学等方面应用很广。然而两千多年年先儒来对于《周易》“七日来复”本义的探源是倒果为因,穿凿附会,并没有破译文王周公孔子的本义。本文试图还原“七日来复”的本义。

探源的论据——最晚必须是孔子时期的文献知识。采信的文献有《尚书》、《周易》、《易传》、《周礼》,采信的考古文物必须是先秦时期的,如周朝的四象铜镜,商朝的甲骨文,甚至是伏羲时期的星图。

探源的思路——是上古时期天文学,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以及古人对回归年冬至的认识。

本文论证,先民起初最崇拜的数字是七,这来源于北斗七星崇拜和日月五星七政。甲骨文与金文七字的写法见证了七表示某种周期和最后期限的意思。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北斗历法,二十八星宿和西周初年之月相四分即是其遗存。复卦“七日来复”是北斗运行之象,又是冬至年首回归之象,从《易传》的理论完全可以论证出来。干支是最早成熟的天文纪日文字(或是《连山易》系统),干支理论可以互证“七日来复”。六十四卦由六个爻组成,是古圣先贤发现的“弥纶天地之道”,说明七日节律普遍存在。

 

 

一、“七日来复”出处文字以及白话翻译

 

“七日来复”是周易复卦的卦辞:

复,亨。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白话翻译:

复卦,通达。出入没有疾患,朋友来没有灾祸;在轨道上反复运行,七天回来重新开始。适宜有所前往。

彖传说:“复卦通达”,指初九刚爻自下而上后再返回的状态时通达的。复卦下震上坤,震为动,坤为顺,所以动而以顺行,如此则“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指的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利有攸往”,指的是刚爻在增长。复卦,从它岂不看到天地之核心吗?

象传说:复卦下震上坤,震为雷,坤为地,雷在地中,是复卦的象。古代帝王由此领悟,在冬至之日关闭城门,商人旅客不得通行,君王也不去四方视察。

 

二、先儒对“七日来复”的解读,是倒果为因,因而只是穿凿附会,并没有破译文王周公孔子的本义

 

先儒对“七日来复”的解读共有四种说法如下:

1)王弼曰: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意谓来复快速。

2)侯果曰:以十二消息卦为说,谓阳自姤卦消,沿剥至复,历七卦而复生,七卦原指七月,诗经有月称日者,故当七日。

3)易纬云:六十四卦中,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其二十四爻主二十四节气,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各主一日,中孚至复历六日七分,当七日。

4)李鼎祚曰:九月剥卦阳尽,十月纯坤用事,坤尽而复生阳,坤六爻加复初阳为七爻,当七日。

目前易学界一般认为卦气理论的形成和定型归于孟喜”,“十二消息卦用的历法是汉初历法”,林忠军先生以夏商周三代历法和郑注《临》卦至于八月有凶为例,认为郑氏是在用消息卦注《易》,且将消息卦所主的月份与殷、周月份区别开来。这说明了十二消息卦不可能产生于《周易》成书的殷周之际,也不可能产生于子夏生活的春秋时代”,“帛书《易传》、魏相的思想是卦气说的雏形,孟喜是卦气说的真正创造者。既然卦气说用的是汉初历法,而《周易》卦爻辞又是殷末周初的产物,那么后人用孟氏卦气训释七日来复似乎有问题,因为二者产生于两个相去甚远的不同时代。

复卦《象传》“先王以至日闭关”,复卦有冬至的象。后来汉儒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十二消息卦。

所以先儒对“七日来复”的解读,是倒果为因,因而只是穿凿附会,并没有破译文王周公孔子的本义。

李鼎祚的解释如果能舍弃消息卦,直接从复卦的六爻分析,得出复卦本义。可惜仍受十二消息卦的束缚,离本义只差一步。

 

三、“七日来复”本义探源

 

探源的论据——最晚必须是孔子时期的文献知识。采信的文献有《尚书》、《周易》、《易传》、《周礼》,采信的考古文物必须是先秦时期的,如周朝的四象铜镜,商朝的甲骨文,甚至是伏羲时期的星图。

探源的思路——是上古时期天文学,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以及古人对回归年冬至的认识。

1【“七”的甲骨文意义】:

商代甲骨文比《周易》成书早,文王写《周易》时使用的文字介于甲骨文与金文之间,如果我们能还原甲骨文和金文“七”字的本义,那么对破译“七日来复”的本义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甲骨文和金文的七字似现之“十”字,只是横笔长一些,竖笔短一些,表示切断之意。最初的七字,是假借切字的字形(切:从七从刀)。古切字被假借后,为了区别,才在右边加了一个刀字。七既源自切断,那么七常表示某种周期和最后期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七,切,期,三字音近,义亦近也。

2、【“七”的天文意义】: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古人最重视天象。复卦卦辞和彖传“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说得明明白白是天体运行,反复其道就是循环往复。太阳和月亮运动只能在地平线以上的部分能看到,没入地平线以下就看不到了。只有北斗七星永远处于北方夜空地平线以上,围绕北极星(也称天心)逆时针旋转,人们能够看到循环往复运动的完整轨迹。所以复卦讲的是北斗七星的运行。

从天文学上可知,北斗七星具有观测便利、实用准确的特点。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于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运动而观阴阳,定方位,明四时,并且衍生了斗为帝车的政治星占观念。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总结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6500年前的伏羲时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星图就有北斗,处于原始社会的祖先由于左脑数学逻辑尚不发达,出于对北斗星的崇拜,七这个数字最先成为最神秘的数字,七就是天数。伏羲时期也产生了四象理论的雏形。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曾经出土一件西周时代的铜镜,年代约为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此镜自下逆时针旋转顺序为雀、龙、鹿、虎之四象(北宫玄武原为鹿麟,后来演化为龟蛇)。目前尚不知二十八星宿到底于何时形成,但是它一定是四象与北斗七星相乘的结果,因为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即四象,每组是七个星宿,这显然是按北斗七星的数目划分的。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左右)漆箱盖的中央写有篆书斗”字,代表北斗七星。围绕斗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文字实物。漆箱盖上中央那个特别大的“斗”字,分别向东西南北特意延长了四笔(即四象),而这四笔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宫的四个中心宿。这幅图案意义重大,因为二十八宿代表整个天体,而北斗处于它们中央,正是“天心”。

彖传的最后一句就更说明这个问题了:“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因为人们只有在北斗处看到了唯一的天体循环运动的轨迹,所以完全可以说是见到了天地之心,北极,又称天心,即是源于此也!

《尚书舜典》中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说的是在正月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立即观察北斗星,列出日月与五星七项的位置,然后向上帝报告自己登位。帝王又称天子,掌握了天文,是做天子的标志。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中的璇玑玉衡是指北斗七星。其顺序名称为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或谓瑶光)其中一至四为斗魁,又名璇玑;五至七为斗杓(biāo)”,“斗柄”,又名玉衡

孔颖达 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

北斗七星和日月五星(七政)是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不息的主角,其他所有恒星则是相对稳定的恒星。古人以北斗确定四季(时间)和方位(空间),日月是阴阳理论的基石,五星则是五行的基准,阴阳乘五行就是十天干:甲乙木,甲阳木,乙阴木;丙丁火,丙阳火,丁阴火;戊己庚辛壬癸仿此。

总结“七”的天文意义:“七”是古人天文知识中最先成熟的北斗七星和日月五星七政的数字。所以“七”成为天体计数最神圣的数字。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居于北辰的北斗共有七颗星,而居于南天空的日月五星也是七个,这样古人自然就联想到“七”就是最大的数,自然序数到七的时候就是一个节点,一个期限,一个周期。于是有了“七”字甲骨文的写法。

3、【“七”的历法意义】

由天文而制定历法,这是古人一贯的法则。北斗七星与日月五星七政必然也有历法,一星期七天的七曜纪日法是巴比伦发明的,据江晓原考证,七曜术在中国出现最早见于东汉的熹平三年。是年,刘洪上《七曜术》。

但是中国历史上几乎见不到有关于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七政相关的历法,二十八星宿主要用于占星,直到王国维研究青铜器铭文才发现了周朝初年有一种现存文献失载的记日法,按月亮盈亏,从月初至月末七天为一段,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覇,谓至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覇,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王国维:《生覇死覇考》)。此“月相四分术”应是二十八宿月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