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喜欢矢田寺成美: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第三十章 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 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4:04:07
2008-01-12 16:00:47|  分类:西方古典音乐 |  标签: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第三十章  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  之一   |字号大中小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
第三十章 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 之一
与莫扎特同时期的另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约瑟夫·海顿,被后人誉为“交响曲之父”。那么向来被人们认为在个人创作天赋上要远远超过海顿的莫扎特,他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有多少建树呢?莫扎特一生总共创作了大约将近五十部被编号的交响曲,在数量上虽然只是海顿的一半,但要知道他的寿命也只有海顿的一半不到;莫扎特的第一部交响曲创作于1764年,当时作曲家年仅8岁,而海顿写下他的《第一交响曲》时已经25岁……
如果就此认为莫扎特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相比海顿毫不逊色,那显然是不太公允的。虽然少年时便开始进行交响曲创作,且总体数量不少,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莫扎特青少年时期的习作,在艺术方面并不成熟,而当他进入自己创作的成熟期后,却又较少接触交响曲这一形式。因此,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的整体造诣相比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显得并不十分突出;海顿在交响曲领域拥有更多杰出的成就和作品。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却是,莫扎特最后的六、七部交响曲创作,在借鉴了海顿的经验和技巧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后,焕发出的无比明快的活力,使其在受欢迎程度上反而超越了海顿的晚期作品!下面我们就一同回顾莫扎特的交响曲创作特历程。
一、概述
交响曲是由意大利序曲发展而来,起初通常为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后来在慢乐章之后加入了一支小步舞曲,从而成为了四乐章结构。莫扎特并非交响曲这一形式的开创者,他身处的时代这一曲式的基本框架与结构已经相对完善,莫扎特是传统的严格执行者而非创新者。与此同时,十八世纪中叶的交响曲,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于宫廷娱乐、贵族聚会或者教堂仪式,而莫扎特的大部分交响曲创作也基本都是出于这样的创作初衷。不过因为以上两点便认定莫扎特的交响曲作品乏善可陈,那显然是错误的,作曲家杰出的音乐灵感和非凡的旋律创造力,让交响曲这一形式在其手中焕发出多样的光彩。
莫扎特的交响曲在创作上遵循当时最规范的曲式,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古典主义时期最盛行的奏鸣曲式,即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的结构,慢板乐章和小步舞曲乐章也习惯采用三部曲式,偶尔在终曲乐章中采用回旋曲式,否则便还是奏鸣曲形式。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创作中有部分三乐章作品,中晚期则大多采用四乐章结构,偶尔也有例外(如第38号“布拉格”)。篇幅上,早期作品通常较为短小,而中晚期作品相对庞大。这里顺便说一个欣赏莫扎特交响曲的小常识,听众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疑问,同一部莫扎特交响曲的同一个乐章(在晚期作品中尤其常见),为何A录音上篇幅很大,而B录音上篇幅却相对较小?其实这是因为B录音的指挥和乐团没有演奏乐章中的重复段落。如果严格遵循曲目总谱的要求,这些重复段落通常是不可缺少的,但不少录音为了缩减曲目的长度,将更多曲子收录进唱片,便会考虑舍去乐章中的重复段落。
要确切统计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数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一些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的朋友知道《C大调第41号“朱庇特”》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这很正确!但有人兴许要问:为什么我还会看到编号更大的莫扎特交响曲呢?这需要细细谈来。音乐学者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为莫扎特一生创作的41部交响曲作品排列了No.1-No.41的序号。实际上在这41部作品中有三首作品后被确定是“伪作”,包括第二号(K.17)、第三号(K.18)以及第37号(K.444);其中的第37号交响曲情况又些特殊——莫扎特只是创作了其中的慢板引子,而剩余部分都是他人续笔的。实际的情况则是,作曲家创作的交响曲作品远远不止布赖特科普夫-哈特尔所编号的这些,被遗漏和不确定的作品数量非常多,如莫扎特1767-1772年陆续创作的六首交响曲便是典型的例子。但由于在听众心目中原有的序号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因为这些新出现的交响曲,而为它们重新进行编号必然会打破原来形成的习惯,所以后来便将这六部交响曲以No.42-No.47的号码接在原先的编号后面。我们必须了解的是,这些作品虽然编号更大,其创作年份却反而靠前,《朱庇特》作为莫扎特最后一部交响曲的客观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那么除去三首伪作加上六首新发现出来的作品,准确说应该是四十四首,这个数字是否权威呢?实际上还有四部作品是否为作曲家的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如果加上它们,应该是四十八首;如果再加上一些从其他题材改编而成的交响曲,那么总的数字则将超过六十部;还有许多交响曲被证实存在,但总谱原稿却已遗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实我们大可以不必在数字上较真,在那些不确定的作品以及改编曲目中,并没有发现有特别杰出的创作,真正属于莫扎特的优秀交响曲都包括在早先确定的那41部目录中。
在目前各大唱片公司的唱片目录中,有众多莫扎特交响曲全集录音。录制时间较早的当属一代大师卡尔·伯姆在196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为DGG录制的版本,全集总收录了46部作品,其朴实平和的风格受到许多老一辈音乐爱好者的推崇,DGG为这套录音推出了CD版,总共10张碟。为纪念莫扎特去世200周年,DGG公司又与詹姆斯·列文、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再次推出莫扎特交响曲全集(11CD),但演绎风格相对显得有些沉重。马里纳爵士演奏的莫扎特作品一直广受好评,他在PHILIPS旗下指挥自己亲自组建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录制过全套莫扎特交响曲,并且被编入PHILIPS当年推出的莫扎特作品全集,总共53部作品被收入12张CD,无疑是众多全集中收入作品最全的版本。美国著名的发烧录音品牌TELARC也出版过莫扎特交响曲全集,担任演奏的是麦克拉斯指挥布拉格室内乐团,演奏古朴、录音杰出,但价格不菲。NAXOS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是低价位上不错的选择,虽然并非一次性连续录制完成,且分别由不同的指挥和乐团演出(瓦德指挥北方室内乐团演奏早中期作品,华斯华兹指挥伊斯特罗波利坦乐团演奏中晚期作品),但总体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录音效果略逊于大公司的制作。在仿古乐器演出版本中,Archiv出版、平诺克指挥“亲兵”英国协奏团录制的全集无疑是迄今所有录音中最“原汁原味”的,总共收入50部作品,最新的环保纸盒版将所有曲目收入11张CD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仿古版本则来自霍格伍德,他指挥古乐研究会管弦乐团在DECCA旗下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是平诺克之外最著名的本真演绎,不过全部作品被收在19张CD中,性价比不高。
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本
PHILIPS莫扎特全集中的两辑全部交响曲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两个最著名的本真演绎——平诺克版和霍格伍德版
二、早期的交响曲创作
一个八岁的孩童创作交响曲,这个故事如今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发生在莫扎特的身上。我们必须承认,作曲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但也没必要将其过于神秘化。实际上小莫扎特在当时创作的一些交响曲有相当多模仿的痕迹,其主要学习对象是巴洛克音乐巨匠J.S.Bach的儿子——J.C.Bach(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与Carl.Friedrich.Abel(卡尔·弗雷德里希·阿贝尔)。这两位前辈是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先行者,并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J.C.Bach对莫扎特早期有很重要的影响,作曲家最初四首钢琴协奏曲正是改编自J.C.Bach的作品;而前面提到过被认定为是伪作的第三号交响曲(K.18)其实就是Abel的作品,因为莫扎特将其誊抄了一遍,后人发现手稿后就误认为是莫扎特本人的创作。当时,也就是1764年夏末秋初,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正带领着自己的一双“天才儿女”在伦敦进行旅行演出,而小莫扎特恰好在那里接触了J.C.Bach和Abel的作品,这促成了其最早期交响曲的诞生。
在伦敦谱写的这部《降E大调第1交响曲 K.16》显然很稚嫩,但对于一个八岁的创作者你还能要求更多吗?即便在写作过程中有许多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并很可能得到父亲相当多的帮助,但这首作品依然被认定为是莫扎特在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初试啼声。事实上,在那个时期小莫扎特写过不止一部作品,除了K.17和K.18被认定为伪作之外,D大调的《第4交响曲》K.19听上去要比K.16出色的多。K.19的第一乐章被评论家们认为是“光彩照人、昂首阔步的气息、刚劲有力”,整部作品虽说依然带有明显的J.C.Bach色彩,但偶尔显露出的惊人之笔足以让人感觉出这位天才少年的不寻常乐思。
不久之后莫扎特一家从伦敦返回维也纳的旅途中,因为两个孩子相继患病,不得不在荷兰的海牙稍作停顿,小作曲家在这里完成了两部交响曲——《降B大调第5交响曲 K.22》以及《G大调“莱姆巴赫”交响曲 K.A221(45a)》,其中我们可以显著地发现莫扎特对于音乐元素的应用能力相比前面几部交响曲有了显著的进步。
1766年11月,莫扎特一家返回故乡萨尔兹堡,将近一年之后启程前往维也纳,但最后却到了布鲁恩,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小城莫扎特完成了两部F大调作品——《第43号交响曲 K.76(42a)》以及《第6号交响曲 K.43》。不过《第43号交响曲》怪异的风格使许多行家怀疑它的真实出处,在许多地方都偏离了莫扎特一贯的作风;相比之下《第6号交响曲》则不会让人产生任何疑问,因为这是在旋律、节奏、和声等许多地方都充满着作曲家自身特色的作品。
1768年1月,莫扎特的后一部交响曲作品D大调的《第7号交响曲 K.45》问世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第一次在自己的交响曲中使用了小号和定音鼓这两种乐器,但是这部作品在旋律和创作技法上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一部《D大调第8号交响曲 K.48》在这一年的年底问世,同样被认为创作于1768年的还有《降B大调交响曲 K.45b》。两部作品都具有十分强烈的维也纳特色,尤其是《第8号交响曲》,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在那段时间在音乐之都吸取的养分非常充足,很多乐评家都认定这部作品是莫扎特早期交响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1769年年底,莫扎特父子开始了意大利之旅,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当时意大利著名的交响曲作家萨马蒂尼。作曲家在这次访问期间写下了一大批交响曲,其中四部D大调作品被认为是莫扎特这一时期交响曲创作的主要代表:《第44号交响曲 K.81》、《第11号交响曲 K.84》、《第45号交响曲 K.95》以及《第47号交响曲 K.97》。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时期的莫扎特非常容易受创作时自己身处环境的影响——在意大利写下的作品便有着很鲜明的意大利风格,艺术上与其早前的作品相比则显得比较朴素,但依然显现出莫扎特非凡的创作天赋。此时他对传统器乐谱曲编配技法的掌握已经非常充分,所以这批意大利交响曲在音乐走向上格调日趋明确、形式也十分清澈晶莹。
1771年3月末,莫扎特父子从意大利返回萨尔兹堡,7、8月间又再次去往意大利,直至当年年末才重新返回奥地利。在这将近一年往返颠簸的岁月里,作曲家写下的交响曲数量依然不小,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F大调第13号交响曲 K.112》,专家们认为从这部交响曲可以听出莫扎特早期交响曲所不具备的细节匀称之美,也少了很多喧哗和热闹。
接下来的1772年,莫扎特大部分时间待在萨尔兹堡没有外出,这一时期他又写下了大约八部交响曲,堪称是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交响曲数量最集中的一年,主要包括:《G大调第15交响曲 K.124》、《C大调第16交响曲 K.128》、《G大调第17号交响曲 K.129》、《F大调第18号交响曲 K.130》、《降E大调第19号交响曲 K.132》、《D大调第20号交响曲 K.133》以及《A大调第21号交响曲 K.134》,其中第16-18号交响曲在当年5月份连续创作而成,而第19-21号则完成与7-8月份之间。1772年的莫扎特已经年届十六岁,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变得纯熟起来,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该如何从多样的音乐风格中抽取精华的要素并加以融会贯通,这些交响曲创作中既有意大利式的明快和优雅,又有着维也纳式的严谨和力度,足见这位天才少年的羽翼已经渐渐丰满起来,一部里程碑式的交响曲将在不久之后诞生
文章来源 《花瓣雨音乐论坛》
编辑  山间溪流   2008年元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