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mdrxb50ap:新课程培训:《文化生活》疑难问题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5:52:40

1.文化的作用

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文化有古今、地域、民族、阶级之分,也有先进、落后与腐朽之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对该民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国家之所以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道路,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凝聚人心、鼓舞力量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③社会主义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我们国家已经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要答好此题,要明确两点。一是应该从概念方面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二是明确先进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于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凝聚人心、鼓舞力量、增强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等。从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只有选项④是错误的,其余的三个选项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是B。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出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所谓经济文化化,是指在现代经济中,文化的、信息等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经济化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例题】生活中,我们看到文化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鲜活的亮色:饮食文化琳琅满目,服饰文化五光十色,器具文化色彩斑斓,管理文化、营销哲学、企业文化更是经济生活中热点。由此可见,文化对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把握。就二者的关系来说,经济是基础,对文化起决定作用,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特别是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而不是文化。

答: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是经济决定文化,而不是文化决定经济。

 

3.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

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

【例题】1.人们常说的“行要好伴,居要好邻”,说的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    )

①想问题的方式方法   ②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③评判事物的视角  ④改造世界的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理解。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对人具有全方位的影响,人的一切活动都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影响的烙印。因此,题肢中所列的四个方面都是正确的选项,答案是A项。

 

4.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相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不可能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欲望理想的丰富性,也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样性。

【例题1】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的风情”是跨境旅游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的风情”,实际上就是在感受和体验(   )

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D.不同文化的排它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异国的风情”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A、B项符合题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某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本题是一道直接设问型选择题,关键要抓住是对什么直接设问,很明显本题是针对“领略‘异国的风情’”直接设问的,而不仅仅是对“异国的风情”设问。前者是一种行为,而后者是一种事物。

【例题2】海南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解析】本题选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主要考查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考查学生对上述知识的理解能力。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D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的差异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文化的差异虽然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文化的差异不是人们交往中不可逾越的障碍。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含义。正确答案是A项。

 

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内涵。

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首先要认同、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认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本民族文化不仅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而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感情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繁荣世界文化是满足人类不同精神需要和实现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通过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来发展和繁荣世界文化,也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求在各国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国家不论强弱、社会不论贫富、种族不论肤色,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应当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各国文化应当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睦相处的精神,进行平等对话,开展交流和合作。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绚丽迷人,才能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题】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利益

C.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D.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解析】本题选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它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考查背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价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的指向性正确地判断选项观点,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B项错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能带来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还是它还能带来社会效益;D项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感情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因此选项A、C正确。

 

6.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其一,传统文化的全称应该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比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思想观念等。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其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并非都是传统文化,只有在历史上形成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许多文化现象有的抱残守阙,固化为昨日的黄花和垢土;有的生不逢时,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有的先天不足,不被认同,失去存在的土壤。这些都不能被看作是传统文化。

其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也就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并为之服务的。但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们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产生于特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就必然走向消亡。

【例题】“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它深刻而顽固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儒家思想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D.传统文化不存在历史局限性

【解析】该题以儒家文化为载体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而又存在于现实中的,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和主导思想。今天,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以C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形成,都会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D也是错误的。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并没有随着产生它的时代的消亡而消亡,这说明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7.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文化传承,是指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文化传播既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横向上的相互交流,又表现为同一民族和国家文化纵向上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具有传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播和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而没有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

(2)文化发展,是指社会文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因此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创新,一般是指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创新主要包括内容创新、观念创新和形式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要发展必须有所超越,必须有所创新。但是任何文化超越、创新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创新同样必须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例题】“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篇《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

A.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B.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C.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

D.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

【解析】该题从一句古诗引出主题,考查对文化创新以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的认识理解。文化创新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就不叫创新,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因此选项A、B是正确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包含着文化创新,因为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化传承等同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超越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因此选项C、D是错误的。该题难度中等,考查的是基本知识,准确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化创新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关系有准确的理解。

 

8.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如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汲取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是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如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三是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尽管各家主张不一,但是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例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解析】本题选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特点等知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理解为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未曾中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特点。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就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文化的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不仅为中华文化所具有,而且为其他民放文化所具有,是文化共性的一面。因此A、C、D不符合题意,应选B。

 

9.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例题】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这些作品,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B.只有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并非必要条件,所以B项错误。D项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是错误的,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答案为C项。

 

10.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为什么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当前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现实性。②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必要性。

【例题】商业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美国,以时代华纳、美国在线、CNN、FOX等为代表的传媒集团垄断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和销售,俨然就是媒体帝国。在我国,媒体走向商业化也是大势所趋。下列对传媒商业化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传媒商业化发展不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应该禁止

B.传媒商业化发展是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产物

C.传媒的过度商业化会牺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效益

D.传媒商业化发展有利于活跃文化市场、丰富文化产品、繁荣文化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传媒商业化的发展,是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有利于活跃文化市场、丰富文化产品、繁荣文化生活。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过度的商业化会牺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效益,因此B、C、D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为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就完全禁止,而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本题是一道反向设问型选择题,不仅要注意分析各选项与材料的关系,还要特别注意命题的反向设问。A项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

 

1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民族性、科学性、群众性。

(2)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怎样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例题】辨析题: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

【解析】本题选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人与文化的关系和我们要发展什么文化的问题。做好辨析题的关键在于找准辨点,运用相关知识辩证地分析。本题有三个辨点:文化的创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如果能够抓住这几个辨点进行辨析,并能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辩证分析,就不难回答。

答:(1)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3)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越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越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大为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发展成一个关心他人的爱心符号。无独有偶,济南的“雨点”爱心行动也感染了好多人……

(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道德榜样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2)简要说明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道德榜样的力量与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选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原题主要从伦理道德角度考查,但从文化生活的道德典范、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角度分析,知识和能力要求也是一致的。可以从道德典范的力量、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观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1)道德榜样的优秀人格与高贵品质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容易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2)①发挥道德榜样作用,可以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促使公民道德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②以增强诚信意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有助于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