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 cold climate:苦教—有效课堂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37:12

苦教—有效课堂的误区  

2011-10-14 22:21:15|  分类: 高效课堂 |字号 订阅

苦教—有效课堂的误区

       有人做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虽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教学的有效与否不是看师生是否认真,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

灌”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有人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样做,即使学生没有学好,教师也自感问心无愧。这样的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是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学生越不愿意动脑,教学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秀”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常常搞些“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用“牧羊式”代替“填鸭式”,新瓶装旧酒,这实际是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磨”得越多不一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部分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更包括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更何况,现在考试也在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上导引。苦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往往无后劲,日后也难有作为。

       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三维目标而教的观点,不能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看分数的教师;不应该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简单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经常思考怎样去教学才最有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课上成“糊涂课”,才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产生最佳的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