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里有什么鱼图片:精彩的思想碰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7:03:30
已经封闭学习9天了,陆续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天津市教科院王敏勤和王毓珣教授、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郝又明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单中惠和郑金洲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康万栋和李素敏教授、北京教科院吴正宪老师、中央教科所曾天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四川社科院査有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的讲座,收获岂是一个“丰”字所能囊括,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教授们的讲座论点精辟,观点各异,精彩纷呈,令我们耳不暇接。感谢市政府、市教委、市教科院为我们开设了一个分享学习和思考的场所,一个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平台,一个让我们畅享的学园。听得越多,思考越多,分享越多,收获愈多,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提升。
    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痛苦到舒服的过程,当然我说的痛苦和舒服完全是思想层面的。
    每一位专家教授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这是给听课人造成痛苦的最主要原因。论述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从资格资历或者经验都没有深入的可能,所以我还是从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说,也许现在自己的思考对于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会有一定的帮助。
    当个人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会有很多困扰来临,也就是个人的瓶颈,正如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一样,发展到了现在,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值得学习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怀疑,因为我们遇到了瓶颈,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了,新课改八年了,老师们依然困惑,专家也不置可否,是继续走下去,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的做法能否同现实与时俱进?一串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个人也是这样的,很多人一直在专注于自己的路,教授说只要专注于走自己路的人成功的几率很大,但是现在看来很多人都是普通大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为什么缺少名师?更不见教育家呢?当我们听教授在论述中国缺少教育家的原因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痛苦”的,有的说政府没做好,有的说体制最重要,还有的说教师个人利益作祟,众说纷纭,让我们不知道到底应该相信谁的,反正是听得越多越是无望,很是感慨,很是叹气。
    后来我仔细地想了想自己,自己来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最重要的是追求思想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你把他们所说的拿到你学校或者你个人的身上照搬照抄,拿来就用,原因很简单,教育家创造的奇迹是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背景的,而我们的环境和背景又完全不同于他们,怎么可以拿来就用呢?而思想就不一样了,八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八种不同的理解,这八种不同的理解合并到我们的大脑中就是九个、十个、二十个、甚至几百个,我们把这些思想进行整合和筛选,最重要的是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这东西是很超然的,如今很多牛人其实都具有思想家的特质的,如果你有了思想,还怕有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所以当我这样想来的时候我的大脑顿时清爽舒服起来,因为永远要相信自己才是主导自己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自己有的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坚持自己所走的路,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尤其是在目标比较模糊的时候,但是当你求助于外界的时候,带来的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甚至有很多还会被误导;但,又有很多时候,某一个人的只言片语却可以让你茅塞顿开,因为这时的他人是一个局外人,他们的角度和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能给你很好的建议。只要你通过思想的碰撞而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所以,正如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一样,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是越来越好的。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一定要相信自己,并坚持自己,外加上各种思想的注入、筛选、碰撞,找出属于自己的思路来,相信那时候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那样的自己才可以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很是欣赏杨启亮教授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

    不想当士兵的元帅不是好元帅;

    不想当教师的教育家不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