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是自然科学: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详细评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45:45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淤积   绿茵场   娇健   独占鳌头
  B.联结   抠字眼   引申   拾人牙惠
  C.融资   殊不知   传诵   委曲求全
  D.繁衍   冠名权   坚韧   磬竹难书
  【答案】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A项中,“娇健”的“娇”有误,应写作“矫”,错因是音形相近致误。“矫”意为“强壮,勇武”,“矫健”意为“强壮有力”。
  B项中,“联结”与“连结”通用,不算错;错误的是“拾人牙惠”的“惠”,应写作“慧”,错因是音同致误。“牙慧”意为“别人说    过的话”,“拾人牙慧”意为“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袭取或改头换面地套用别人说过的话”。
  D项中,“繁衍”与“蕃衍”通用,不算错;错误的是“磬竹难书”的“磬”,应写作“罄”,错因是音同形近致误。“罄”意为“尽,完”,“罄竹难书”意为“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而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该题的A、C、D项在对加点成语的使用上都是正确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成语的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B项对“蠢蠢欲动”犯了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的错误。“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比喻敌人准备进攻,坏人准备搞破坏,干坏事”,属贬义,而本句用来形容学生纷纷选学新闻专业,显然应该选用一个褒义或中性的词语,如“跃跃欲试”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答案】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结构性错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句成分赘余,“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后面的“相逢”与之重复,应删去“相逢”。
  B句搭配不当,将“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提取主干后成为“水平和意识提高”,“意识”与“提高”搭配不当。
  C句语序不当,“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应调整为“也在以每年10%的速度缩减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语言连贯能力。能力层级D级。
  解答嵌入类语句衔接题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一般采用三步法:
  第一步,依词分组。从所给的6个句子看,可以分三组:②和④都含有“人”,应该分在一组,仔细比较,会发现②④句是紧承⑤的,因此②④⑤分为一组;是①⑥分为一组,还是③⑥分为一组,需要仔细考察逻辑关系,灯芯草是长在水边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应该把①⑥分成一组;③单独为一组。
  第二步,组内排序。⑥是紧接着①的动作,应排成①⑥;“离开”,“回到”,“享受”三个动词,十分连贯,所以应该排成⑤②④;③单独。
  第三步,依句排层序。考虑到原句中破折号后面说天鹅“很喜欢接近人”,表明⑤②④应放在最后,起引导下文的作用。原句前面只有一句“时而在水上遨游”,接③这单独一句,然后再接①⑥,句数从一句到两句,再到三句,音韵和谐。因此正确答案为A。
  当然,这道题在考场上解答不用这么费力,只要能确定⑤②④放在句末,即可顺利选出正确答案。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含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成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
  第一自然段是本题的答题区间,C项犯了主客倒置的错误。原文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重要条件时说“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句话的主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各个群体或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而题干倒置为各个群体和团体应该对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三自然段,原文对“乐器本身”、“曲目”、“弹奏技术”与“美学特质”、“哲学意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成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没有否定“乐器本身”、“曲目”和“弹奏技术”,只是“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更重要罢了。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该题B项的推断切合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的依据是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A、C、D三项的推断有悖原文提供的信息。
  A项强为因果。本项推断所依据的信息源自原文第三段,据“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可知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互相沟通的原因是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与是否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没有关系。
  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提到了“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没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的问题。
  D项夸大其辞。原文最后一句话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题干夸大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所选文段仍然是人物传记,属于浅易文言文,适合高中生阅读。重点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和概括文意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答案】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
  《考纲》上规定“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需要考生具备判定能力,即“猜读”能力。把四个选项的释义,分别代入原文,会发现“挠”的释义不通,当时的语境是皇帝大怒,其他的尚书都惶恐谢罪,只有宋均据理力争,所以皇帝认为他这种精神很好, “帝善其不挠”的意思是“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精神”,因此“挠”应解释为“屈服”,与成语“不屈不挠”的“挠”同义。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种题适宜运用排除法解答,一般来讲,只要能排除两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本题的⑤⑥是皇帝对宋均的偏爱,与感动民众无关,所以含⑤⑥的删去,答案为C。其实,①是宋均迁上蔡令时,当时的法令是“禁人丧葬不得侈长”,与宋均根本无关,只是他不肯施行罢了,因此①也不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他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答案】D。
  【解析】该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A、B、C三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没有错误。D项错在“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细细推究文章最后一句话,发现原文的大意是:宋均认为苛刻明察的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但如果狡诈刻毒,就会对百姓产生灾祸。也就是说“那些狡诈刻毒的人”是“苛刻明察的人”演变而来的,属于一类人,而题干把 “狡诈刻毒的人” 与“烦苛的人”作为对立的两种人,所以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宋均,字叔庠,是南阳众安人。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只有十五岁,喜欢阅读经书,每当休息日时,就向国子监的老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擅长辩论。到了二十多岁,被调往辰阳,担任长官。那里有不良风俗,人们很少学习而相信巫术鬼神,宋均建立学校,严禁泛滥的祭祀活动,老百姓都很安定。升为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在丧葬时奢侈浪费,宋均说:“送终超过限制,过失很轻呀。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教化,却严厉惩罚超过礼制的事,不是施政所应先做的。”最终不愿施行这一禁令。宋均升为九江太守时,郡里有很多凶残的老虎,经常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常常募集设置槛阱捕杀,却仍有很多伤害。宋均说:“虎豹生活在山上,鼋鼍生活在水里,各有自己的生活依托。况且江淮有猛兽,就好比是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老百姓祸害的,罪责应归咎于残酷的役吏,而这样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恐怕不是考虑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啊。现在首要任务是攘除奸邪贪婪的人,思虑进谏忠善的话。应该全部去掉槛阱,废除削减赋税制度。”这以后传说老虎一条跟着一条向东渡江离去。中元元年,蝗虫很多,它们飞到九江地界就向东西方向散去,由此宋均的名声称颂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老百姓都蔡祀它,那些巫师于是召娶百姓的男女,年年改换,不久百姓因此而不敢嫁娶,前后很多太守县令都不敢禁止。宋均于是颁布公文说:“从今以后,给两座山神娶亲都娶巫师家的人,不许肆扰百姓。”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停下来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为东海相,在东海郡里五年后,因犯罪而被免官。但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想到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作歌,上书朝廷请求宋均回来继续担任东海相的人有数千人。显宗因为他的才能,在显宗七年,封他为尚书令。每次在和朝臣议事时,很多意见都符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经删剪一些可疑的事,皇帝以为其中有奸诈,非常愤怒。诸位尚书诚惶诚恐,都叩头谢罪。宋均看到后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认为宋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好,让他做了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又做了河内太守,政令教化广泛施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中的老年人为他祈祷,请求神灵保佑,早晚问候起居情况,他被百姓爱戴到了这种程度。宋均因病上书恳求免官,皇帝派遣中黄门去慰问,于是宋均留下养病。司徒职位空缺,皇帝凭借宋均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流泪推辞。宋均性格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礼乐制度,他常认为苛刻细致的人,有的可能廉洁守法,如果过于苛刻狡猾,就会祸害百姓,很多灾害流亡事故就是由此导致的。当他任尚书令时,经常想叩头向皇上报告,因为当时形势严峻,所以就没有敢向皇上陈述。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追忆悲叹他。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死去。

第四大题含3道小题,共23分。考查的内容是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句名篇默写。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答案】
  (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重要实词。如“咎”(罪过)、“残”(残忍)、“张”(张网)、“本”(根本)、“执”(坚持)、“正”(公正)、“均”(宋均自称)、“易”(改变)等。
  二是重要虚词。如“而”(表转折)、“若”(表假设,如果)、“虽”(表假设,即使)等。
  三是重要句式。如“非忧恤之本也”是否定判断句。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他词语的直译以及语句的通畅。只有把准了上述几点,才能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一问难度较小,从上阙的“望”字,下阙的“休对故人思故国”可以看出作者思乡之情的端倪,再结合注释,写这首词时正值苏轼被贬密州,完全可以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命题人故意降低难度,用“咨嗟”、“休对”、“且将”三对词语进行提醒,相信考生稍作审视,便可准确作答。
  第二问难度较大,需立足全诗,整体把握,方可准确作答。这是一首典范的情景交融之作。作者上片写他乡之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因景生情,感人至深。现对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作如下具体赏析: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即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三个层次先是由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抒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思乡之情因眼前之景而触动,但这种思乡情感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开解,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休对”、“且将”,这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这一办法,虽十分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于是,“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行路难,行路难.______________,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答案】
  (1)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2)哀民生之多艰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延续了2006年突出段落背诵的理念,而且两小题都是出自高中课本,诗文兼顾。因此,无论是对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篇过关的工夫型考生,还是意在古诗文苑里撷英的聪慧型考生,都可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