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老电影武打片:摘录07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8:45:23

20071116阳光私募炒股比例提至20%  中国证券网 

    最多可达20% 阳光私募放宽单一股票投资比例

  深国投昨日表示,将放宽证券类信托计划投资于单一股票的比例,证券类信托计划投资于单一股票的投资额不得超过信托计划资产总值的20%,而此前这一比例为10%。业内人士表示,在股指宽幅震荡股市,赚钱越来越难之际,这一规定将使私募独特的选股眼光得以彰显。

  深国投表示,鉴于目前中国银监会银监发[2004]46号文件已经公告废止,经与信托计划保管银行和投资顾问协商,深国投拟相应调整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财产的投资运用限制为:“除非受托人允许,投资于一家上市公司所发行的单一股票的投资额不得超过信托计划资产总值的20%。”

  此前,深国投规定,自2004年以来设立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均按照中国银监会银监发[2004]46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在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中约定“除非相关法律法规允许,投资于一家上市公司所发行的单一股票的投资额不得超过信托计划资产总值的10%。”

  业内人士认为,对阳光私募信托资产运用的过度限制影响了私募的投资风格。“投资于单一股票的投资额不得超过信托计划资产总值的10%”的规定限制了私募的投资空间,比如当私募在看好并重仓持有一支股票时,往往出现随着股价上涨,这一比例限制使私募被迫随之减仓,面临着不能享受利润最大化的尴尬。事实上,公募基金一直受到“双十”规定的约束,但私募与公募基金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和眼光,这也是私募存在的意义。在放宽资产运用的比例限制之后,私募的投资风格将得到更好的施展空间。

  自2004年以来,深国投成了阳光私募发行的重要平台,已经有43支左右的证券类信托计划在此发行。深国投表示,调整后信托计划财产的投资运用限制将在30日后生效,涉及所有正在运作的证券类信托计划。

 

 

20071119中国石油今日计入指数  来源:中国证券网

  根据有关规则,中国石油将于今日正式计入上证综指和沪深300等分类指数,成为上证综指的第一权重股。

  据计算,截至上周五收盘,中国石油总市值为6.14万亿,约占沪市总市值的23.20%。因此,中国石油每涨跌一分钱将影响上证综指约0.31个点。由此计算,该股每一个涨跌停将影响上证综指约120点。

 

 

20071120余永定:支持叫停港股直通车  来源:FT中文网  

"港股直通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人投资境外证券投资项下购汇不受年度总额限制。这意味着中国将在资本管制的堤坝上开一个大洞。而反对通过放松资本管制来舒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我的一贯立场。

  有网友表示:"港股直通车的开启反映的是以扩大资本项目流动加大汇率改革的思路,另一种相反的思路是扩大市场汇率浮动机制,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目前走的似乎是前一条路,这条路的危险在于如果汇率被人为固定在吸引热钱的高原地带,同时放开资本项目,相当于拆除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防洪堤坝。到那时,国际资金洪水狂奔而来又席卷而去,将成为常态。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能承受得住吗?"我认为这种说法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还远未完成。在中国,寻租、套利、套汇的机会比比皆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财富再分配过程亦如火如荼。中国的金融体制依然脆弱,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平衡目前仍在恶化,整个社会中充斥着的浮躁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根本经不起跨境资本大进大出的冲击的。有进就必有出。闸门开启后,一旦洪水轰然而出,再想放下闸门就为时晚矣。

  我不是"阴谋论"者,但我毫不怀疑,中国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必然是国际资本梦寐以求的捕猎对象。如果中国过早放弃资本管制,其结果将是极其危险的。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自由经济的坚定信奉者任志刚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道:"无论人们怎样指责印度尼西亚那种裙带关系式的资本主义、用人唯亲、贪污腐败、种族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不善、忽视金融发展等,但即使这一切指控都成立,也不致令他们的货币和金融制度崩溃至此,国家陷入这样悲惨的困境。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们正身处这样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谨慎应付,我们的处境也很可能会一样。罪魁祸首是那少数的对冲基金,它们毫不关心香港,更遑论港人的福祉。它们对香港的兴趣只在于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可以任由它们操控,就如其它人所说,好像提款机一样,随时可以提款。"

  如果中国轻易放弃资本管制,未来就难免成为人家的俎上肉与"自动提款机"。相反,只要资本管制的长城还在,不管中国经济发生什么问题,一切就将还在控制之下,中国就依然可以重整旗鼓。

  理论上,中国几万亿资金可被全部流走……

  港股直通车方案公布后港股的急升以及十一长假期间国人到香港炒股的积极程度都是我所始料未及的。我原以为,由于投资者的所谓 "国内偏好"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资金外流至少在暂时还不应该是一个大问题。没想到国人的风险偏好竟是如此之高。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刹车,不知多少国人最终会在香港被套牢。

  在香港被套同在国内被套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后者意味着财富在国内不同股民之间的再分配;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财富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再分配。

  流走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中国的国民财富。可以设想一下,当H股和A股的价格(在扣除各种贴水之后)大致相当之前,需要有多少资金流入香港?而其中又会有多少资金流入外国投资者的腰包?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由于香港上述公司是可以随时增股的,H股和港股、港股和其它国家的股票是可以替代的。A股市值高于H股,H 股市值高于港股,港股市值高于道琼斯股。

  国内资金可以通过直通车渗漏到全球,H股可以永远低于A股。按照这位朋友的说法,理论上说,中国大陆的几万亿资金可以完全流光。难道中国希望用这种办法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吗?!港股直通车消息公布之后国内资金的迅速外流(到底有多多我并不知道),使我更加确信,在当前情况下,维持资本项目管制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停开直通车,或者彻底取消这个项目,我不认为在总体上会有什么经济影响。但是,匆忙宣布,然后又撤回成命,对政府机构的信誉是有影响的。两害取其轻,暂时搁置此计划的决定仍是正确的。

  次贷阴影加剧中国双顺差困境

  关于目前由次贷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由于涉及异常复杂的金融工具,我的了解太少、无法评论。我想说的有两点,首先,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即便西方的中央银行也无法给出明确判断。欲知后事如何,还待明年分解。其次,次贷危机已经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造成巨额亏损--中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如何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打拚。

  中国的交易员们有多少能够听得懂伦敦、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用术语?大多数人恐怕接听客户电话都有问题。连最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想赚外国人的钱,谈何容易?!这完全是一场规则为对方取胜而设计的比赛。日本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行走几十年依然被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东方人要想不输也难。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在华外国跨国公司的利润率是22%。而在华美国公司的利润率据说达到了33%。美国金融机构从中国赚的钱更是高得离谱。在这里我并无批评任何机构之意。我想说的是,即便中国对外金融投资的收益率能达到新加坡的水平(8%左右),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还是在做赔本生意。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即减少双顺差,尽快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原来就不应该持有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元的贬值和次债危机导致的证券背约(defaults),凝结着国人血汗的外汇储备的价值正在或可能迅速挥发。而通过贬值和违约,美国则可以轻松地摆脱它的外债。

  中国获得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难道就是为了换取那些越来越不值钱的绿纸片吗(一张绿纸片的印刷成本据说是4美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缘故,容我极端地反问一句:中国为什么不把贸易顺差产品扔掉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由人民银行直接印人民币(而不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发给这些出口企业呢?这个说法也许听来荒唐。但请比较一下凯恩斯的先挖坑再填坑的建议--在国民财富没有增加的时候,GDP却是可以增加的,因为挖坑和埋坑都创造GDP。但凡事应有度。明知人家做了套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往里钻!

  中国钱怎么走出去

  在贸易顺差无法减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应先考虑如何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经常项目顺差。

  第一,减少由于价格扭曲导致的外资流入。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国内筹资资金,加强资本管制防止投机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资产对外国购买者来说尽可能昂贵一些,等等。我无法理解,在国内资金如此充裕的情况下,中国的个别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什么依然如此热衷于向外资出售股权和被外资并购。

  第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这方面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中信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投资。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又会陷入新的陷阱,成为东道国的"人质"

  第三,从走出去的顺序来说,金融企业的对外证券投资的位置应该放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之后。换言之,国家对金融企业的海外证券投资管得应该更严一些。对于国内融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才是第一位的事情。中国现在有QDII,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一渠道必须坚持。港股直通车意味着对QDII的突破,确有操之过急之嫌。

  第四,由于海外直接投资和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不能形成规模,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贸易顺差的做法短期内仍难奏效。换言之,中国必须接受外汇储备进一步地增加。CIC(编者按:中国投资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外汇管理局和CIC都管理中国的外汇储备,但后者得到授权,可以经营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金融资产。

  但有何必要成立CIC,而不让外管局的某一个处经营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金融资产呢? GIC(编者按: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其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加坡外汇管理部门是政府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政府公务员;而GIC在形式上则是一个私人公司(李光耀是董事长),其运作方式可以不同于政府部门。例如,可以给GIC员工支付大大超出同级公务员的工资,可以高薪聘请外国人等等。如果高盛的某一外籍前董事总经理加入中国外管局人们会感到很奇怪,但如果他加入GIC就不会有障碍。

  对于由中国财政部另起炉灶的方式成立CIC,我并不以为然,理由是成本过高,未能利用外管局的既有优势。但也应看到,CIC的领导成员都是中国的优秀官员和金融家,我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

  如今,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是CIC的当务之急。CIC应在操作上有充分的自由,但其绩效则应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0071122侯宁:中国股市仍在山巅 调整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本非财经人,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自动化,研究生读的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但在校时误打误撞被朋友拉入了“人大经济改革研究会”,故三年间除了社会学本业,还饱受经济、金融系所同学影响。如此,毕业留京一年后,便抱着发财梦辞职进了期货圈,并凭些小聪明“忽悠”来十万块,当起了当时期货大腕的期货经纪人。

    结果,当然是赔光了事。这便是我步入财经界所上的的第一课。

    1995年底,我进入中国证券报,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编记生涯。

    或许是因为在市场部工作日久吧,从99年起,我尝试着开始预测市场走势,并在做天极网特约撰稿人时发表了我在市场转折时点上的第一篇预测文章《1999年股市回眸》,文中回顾了兔年走势,并对龙年走势做了五大断言:一,上市公司的股价结构将有一个大的调整,入市受益概念股终将脱颖而出;而受损板块的价格如汽车板块等将有一个较漫长的调整过程。二,高科技板块的核心作用将会凸现,高科技上市公司将会大幅增长。而网络股中的超级黑马的股价将超出我们目前的想象。三,股市运行的政策性特征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失,股市终将形成自己的“个性”,技术派测市的准确度将大大提高。四,随着入世和入市资金供给的增加,上证综合指数攀上2000点的日子不会遥远,且股指会在1600以上的新箱体内运行。五,就近期而言,大盘的调整已基本告一段落,从2000年的一月起,大盘有望再拾升势。基于前期利好的滞后效应及新入市资金量的大幅增加,故估计新行情的持续时间将至少在3个月左右。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预测,时间是1999年12月29日,股市行情一片低迷。虽然中证报没敢在报上刊登,但好在天极网刊登了,算给我留下一个记号。

    其后,在2001年5月15日,在吴敬琏和几大经济学家们一片激辩声中,我写了《欢呼声中终将响起》,预言股市大跌将发生在6.7月。鉴于我在99年的预测,在一位值班副总反复修改,弱化了一些看空词汇后,该文终于在5月18日第九版发表。此后的6月14日,中国股市破位下跌,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漫漫熊市。此后的九月,许小年领导的中金研究团队发表了著名的“千点论”,进一步调低了人们对股市的预期。

    众所周知,再后来便是熊道迷途,但其间并非没有行情。2003年11月13日,当股指调整到1307点的当日,我再次感觉到了相对底部的来临,并在上午发表了《股市再创新低理性投机者入场何妨》,从那天起,股市反弹了近四个月,最高涨到1783点。之后继续跌跌不休。

    终于,股市进入了2005年,年初我发表了《股市前瞻:“满地金子”还是“一地鸡毛”》,断言05年极可能是金子满地的一年;4月29日,股改破题,其后在股指跌至1000附近前夜,笔者发表了《到股市选美吧酒醒后你该比谁都清醒》,号召投资者入场选股,其后在跌破1000点当日,笔者又在新京报发表了《我们再没有理由看空中国股市》一文,并在6月9日又发表了《永别了触摸千点的“一夜情”缘》,并在其后的7月断言了中国股市彻底反转的行情性质。

    之后,在05年末对股市进行全年预测时,我在国际金融报发表了《从“一地鸡毛”到“狂犬吠日”!》,断言股市将可能涨到当时所有机构预测的“最高点”1600之上,并在股指运行至1300点,爆发了所谓“千三攻坚战”时明确断言《千三必成股市铁底》。而当股市冲破1500之际,笔者更是把目光放到了3000点,写下了《告别融资恐惧股市踏上“奔3000”快车》,并在1753调整到1541左右的小调整前前一日7月14日告诉大家,调整开始了。此后,为期六周左右的调整开始,直至工商银行银行上市调整结束。

    那时,也就是去年10月中下旬,由于股市没有调整到笔者原先估计的14000一线,也由于对主力疯狂投机工行一时难以理解,笔者犯下了自己预测史上第一个重大失误,导致许多投资者对此耿耿于怀。但我要说的是,笔者看空虽错,但也并非诚心误导,因为那时我带着全家去海南旅游度假了。

    转眼到了年底,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出了这轮疯狂投机行情的本色,于是便基本放弃了对股指的预测,写下了《猪年简望:“金猪送宝”还是“野猪啸林”?》,指出要强化监管约束投机,这样方可走出“金猪送宝”的“好行情”,否则,野猪啸林,赢家通吃,最终这场资本大革命便可能是一场悲剧了。

    然而,猪年的行情真的如同疯了一般,内幕交易畅行,个股疯涨成风,股指一路飙涨,全民炒股的大戏上演了。对此,我采取了彻底的批判态度,并在4月29日接受金融界采访时断言,最早2到3个月,最晚年底,中国股市将发生股灾。此后,5月23日,我写下了《在部委博弈声中展开中期调整》,明确断言了中期调整的来临。七日后,5.30暴跌降临。

    再后来,所谓权重股行情爆发,虽然股指再度飙升至6124,但“二八现象”越来越明显,赚钱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国庆长假前夕,笔者再次为新京报撰文《我们再没理由看多中国股市》,并在6124新高创出后的10月22日凌晨撰文《“黑色星期一”将奠定逆转行情》,文章指出:“在我看来,6124.04,或许便是未来五六年的铁顶,也算是中国股市与6000点的‘一夜情’缘吧。只不过,是‘超黑色’!”,且在中石油上市前夜发表了《中石油揩尽中国牛是最后一滴油》等系列文章。

    如今,又过了将近一月了,股指大跌千点,创造了所谓“跌幅之最”。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6124.04的“峰顶”已过,但目前的中国股市依旧在“山峰”之上,调整还远没结束。或许,对许多朋友而言,只有过几个月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但到那时却也便晚了,因为加速下跌的可怕只有老股民才知道,而这点,或许即将开始。这便是我的最新观点。

    有人要问,为什么你一个财经评论员总喜欢在关键时预测股指?问得好,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爱好,中证报时便养成了,而且暂时也不想改,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财经评论员必须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评起任何事情才能眼光独到,评议深刻,而能不能首先看透股市涨跌玄机,就是最好的检验场。否则,谁不能评论几句?谁不能写几行字?还要“专家”干什么?

    或许,在今日回顾完自己的预测史后,我可能会少说点行情的事吧。毕竟,可做的其他事情还有很多。但我最后想说的是,股市难测是事实,我看错了自会以各种方式认错,但请那些在网上跌跌不休企图“教育”我的“高人”还是先自省一个问题吧:您入行多少年?看对过几次?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也绝对是小人物,能做些力所能及、惠己惠人的事情,便是很大的功德了。所以,请不要对我要求太多,拜托。

 

 

20071122吴晓灵: 港股直通车 必落实 

吴晓灵指"港股直通车"必落实,今早港股靠稳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昨日表示,「港股直通车」必定会落实,言论对港股产生支持作用,恒生指数现企稳于26,770点,升152点,国指升47点报16,040点,大市成交272亿元。

  行政长官曾荫权昨日于北京与吴晓灵会面,吴晓灵在会面中指,总理温家宝早前发表的言论,已为有关政策定调;港股直通车定必落实,但须先理顺一些措施才可成事。曾荫权响应说,香港会尽量作出配合。两人并无具体讨论落实的时间表。

  不过,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余永定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表示支持中央叫停「港股直通车」。余永定表示,港股直通车相当于拆除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防洪堤坝,数以万亿元计的资金可能流走,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不能承受得住,但一旦「港股直通车」开通,将可能触发类似1998年的金融风暴。

 

 

20071126余永定:人民币升值是一石三鸟的政策 

  编者按:2007年的外汇市场风云际会:强势坚挺的欧元、跌破了多年低点的美元、汇率如同过山车的日元、快步升值的人民币……美元会继续贬值下去吗?通货膨胀和次级债危机会给美元的走势带来何种影响?针对美元的贬值,中国和日本的应对之道将会如何演绎下去?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即将加速还是放缓?针对这些问题,和讯网请到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和张明先生为我们深入剖析。

 

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  

  从2007年整体来看,美元在短期和中期内都是贬值趋势。英镑可谓是2007年最强势的货币,我们看到尽管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不断升值,但是英镑相对于人民币的汇率也有小幅攀升。为什么英镑如此坚挺?这跟英国央行一直坚持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制,英国经济在次债危机中所遭受的打击较小有关。在外汇市场上,日元的低利率使它成为“套息交易”的对象,导致它的汇率波动非常大。今年日元的利率从“零利率”加到0.5%。利率低意味着资金的成本低,那么借入日元,然后投资于高息货币或其它市场,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所以日元的汇率基本是由资本市场决定的。日元汇率涨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球资本市场收益率的变动。

  汇率从基本面上来说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因素背后政治力量的博弈。以人民币升值为例,我们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无论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还是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不断累计的外汇储备,人民币都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升值。但是由于政府考虑到升值对于出口产业的增长和就业、对外汇储备购买力平价价值的影响,因此制定了从2005年起小幅频繁升值的策略。人民币升值幅度从大方向而言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但具体升值的幅度则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目标。

  美元的贬值幅度也是如此,如果美国政府放纵美元贬值,同时东亚国家政府愿意承担本币相对于美元的大幅升值,那么美元贬值的幅度可能很大。可是一方面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是按美元计价的,另一方面美国是其重要出口市场,因此东亚国家不会放任美元相对于本币的大幅贬值,东亚国家的央行将会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本币兑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此外,美元大幅贬值也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第一,对进口商品的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美元贬值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提高,有损居民福利;第二:美元贬值不利于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全球市场上进行收购;其三:美元大幅贬值有损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强势地位。因此美国政府也不会放任美元大幅贬值。所以,美元汇率走势在短期和中期内存在持续贬值趋势,但是也不排除在某些时点反弹的可能。

  如果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相对欧元贬值的幅度更大些

  次级债危机有可能使美国经济陷入中期衰退,不排除美元有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但是美国政府单边控制不了美元贬值幅度,我们说美元贬值要看美元相对某一种货币贬值。所以,一旦美元大幅贬值,东亚国家肯定会加大自己对本国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比如说美元大幅贬值,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在市场上大量购入美元。一旦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相对于欧元可能会贬值的幅度比较大,但是相对于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的幅度可能要温和一些。

  为什么呢?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不一样,美国是东亚国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而德国、法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相对更小一些。欧洲央行更加重视通货膨胀,而非欧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稳定。因此,欧元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动机并没有东亚国家那么强烈。

  但是并不不排除美元有反弹的可能。在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下,美元从几年前就一直存在贬值趋势,但是在某些时期内,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是升值的。例如美联储加息由于提高了美元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可能造成短期资本回流美国,美元可能因此在短期内走强。可以说,美元在中期内存在贬值趋势,但是不排除短期反弹的可能。

  人民币升值是一石三鸟的政策

  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其实是一石三鸟的手段。因为升值一方面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汇率升值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将会促使资源从出口部门向服务业转移。第三,要遏制当前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加息是不可或缺的政策。如果汇率缺乏弹性,那么人民币加息将导致中美息差进一步缩小,引致更多的资本流入,从而加剧中国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因此人民币加速升值是加息政策变得有效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政府应对美元这件事上,首先我们要看人民币升值或美元贬值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然后才能加以评价。

  汇率变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元大幅贬值可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影响,损害中国出口产业的增长,从而造成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导致出口行业失业率的上升。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多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将会导致这些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减持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虽然比例不是很大,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应对美元贬值的措施。当前的外汇储备是1.43万亿美元,一旦美元贬值10%,我们就有1400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减持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减持的速度和规模目前还不显著。另一方面,在美元存在长期贬值压力的微妙现状下,如何把握减持的速度和规模是一种艺术。如果减持过快的话,将会引起美元更大幅度的贬值,从而引起资产更大规模的缩水。如果减持过慢的话,相应的汇率风险并没有实质性解除。因此,减持的方向是对的,但这恐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至于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中国政府目前的外贸政策调整还是从消除出口优惠政策出发的,例如降低出口退税率等。目前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目前中国的出口产业存在过度竞争。由于中国出口商品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导致出口企业没有动机去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长期的低水平价格竞争将会造成中国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这对于中国的整体福利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在美元的贬值过程中,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会不断上升,这的确会通过外需渠道对中国出口产业造成打压,但是这恰好是中国出口行业进行整合,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美元贬值客观上创造了中国出口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环境。

  至于美元贬值可能造成出口产业的失业率上升,这一方面将通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来增加就业(人民币升值造成的相对价格调整,将会促进服务业等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对失业人员进行补贴和培训。中国对外贸政策的调整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日本、中国不会大幅减持美国国债

  从2006年开始,不断有国家开始减持美国国债。首先是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其实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像中国和日本等外汇储备排名全球前列的国家减持外汇储备,这当然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关注。

  一方面,减持美国国债是外汇储备持有国不得不做的事情。由于美元在中期内存在贬值趋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将会面临价值缩水风险,因此减持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我认为减持的幅度不会太大,除非美国经济遭遇严重危机。原因在于,其一,如果减持幅度太大,将会导致美元加速贬值,造成资产大幅缩水;其二,事实上目前我们环顾国际金融市场,就会发现,东亚国家中央银行除了购买美元资产之外,实际上没有太多其他选择。欧元区和日本并没有大规模向外界出售本国国债的想法。除了国债之外,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因为次债危机的打击风雨飘摇。石油、黄金和初级产品目前又处于价格高位。因此,除了美国国债之外,可供大规模投资的金融产品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日本、中国这些东亚国家减持美元国债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次级债的影响现在还不好定论

  格林斯潘曾经发布言论,认为次债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他的判断基于一个假设前提,即次债危机不会严重危及美国实体经济。这反映了目前美国国内的一种观点,即美国经济增长率依然强劲,企业盈利依然较高。随着美联储不断降息,以及其他相关措施的出台,美国经济将不会受到实质性损害。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次债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是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基本面,因此次债危机将会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甚至导致美国经济在中期内陷入衰退。

  格林斯潘对全球通胀的忧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目前全球经济的状况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相当类似,即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石油和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飙升,各国经济陷入滞涨。一旦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那么无论采用何种宏观调控政策都难以同时实现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通货膨胀的目标。政府决策可能陷入两难。

  但是现在还很难充分判断次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品本身具有相当的不透明度,第一是风险定价机制还不完善。比如说近期的美林减记了80亿美元的损失,这就代表当初美林的购买价格并没有充分覆盖产品本身包含的风险。第二,全球重要投资机构者也都没有完全披露它们各自持有的次债规模。以上两个因素导致目前我们很难判断次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的真实损失究竟有多大。

  此外,随着明年更多次级抵押贷款合同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违约率将会进一步上升,可能导致机构投资者手中的相关产品的价值进一步缩水。从这一角度来看,明年危机可能更加严重。 (罗威根据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