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tvb连续剧:公校办民校是政府与民争利手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1:55:45

公校办民校是政府与民争利手段

2011年04月26日 23:22:36分类:教育改革研究

           公校办民校是政府与民争利手段
    
   许锡良 
    
   在中国,公办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简直如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官本位体制里,各级各类的学校都是有级别的。如果一天,突然公校也办起了民校,那能够说明什么呢?其实说白了,就是政府利用公校赚钱。毕竟政府办的公办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无论收费还是投资,都有相应的一套规程。特别是义务教育法出台之后,公办学校不可收学费的规定就更明确了。因此,是不可以按照市场行情来收费的。由此一来,有人就发明了用公办学校来办民办学校。这里有什么奥妙呢?
   一来,这样,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就大大地减轻了。本来要投入的,现在转为民校后,不但不需要投入,反而让贴钱的公办学校,仿佛如同养了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从此财源滚滚。那么政府所赚的钱当然不是用来补贴薄弱学校的,而是用来其他的消费。比如公车使用,公款吃喝,或者贪污挪用之类。总之,这些生出来的金蛋,绝大多数是不可能重新回归于教育的。
   二来,生出来的钱,其实还是民财。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房产与医疗成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如果严格按照中国的义务教育法实施教育,根本不会产生什么负担。事实上那些义务教育办得很完善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甚至高等教育阶段,都不会给人民造成什么负担。如果说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个市场化的问题话,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其实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负担。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国民教育,让孩子学会做一国的公民。这种教育,带有强迫性质,不参加属于违法。如果还收高费,其实就等于抢劫。所以,一切强迫性的教育活动,都只能够是免费的。专业技能教育阶段才考虑回报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收费是理所当然。即使收费,也还是要考虑到一些有学力而缺乏财力的学生的入学问题,他们尽量用奖学金的方式来解决。美国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财力不足而辍学。而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国民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而且这一阶段为人生奠基。属于养成教育阶段。因此,政府负担这一阶段的教育费用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现在政府却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利用自己控制的公办学校资源办起了民校。然后再用这种公办民校向教育市场收取高额学费。这种学校,表面上没有利用公办学校的经费,但实际上,这种学校至少利用了公办学校的名义,有的还利用了公办学校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品牌是公司的无形资产。而公办学校的无形资产实际上是政府垄断条件下办成的。这种公办民校有点类似于非驴非马的那种骡子。马与驴的好处都沾了。既有公办学校的一切优惠政策,又有民办学校的市场收费标准。因此,这种学校的存在对纯粹的公办学校不公平,更对纯粹的民办学校不公平。
   有人打着优质学校的旗号办这种非公非私,既公又私的学校。其实,这种学校除了高收费之外,其他都只是借口。基础教育阶段真正的优质学校并不一定就是校园多么豪华,收费多么高,而是有真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美国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那间教室陈旧破落得下雨天会漏水,但是,雷夫就是在这样一间极不起眼的教室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教育当然不能够没有钱,但是仅有钱是打造不出一间真正的优质学校的。
   现在公校办民校的这种学校除了高收费之外,还大大地助长了应试之风。比如民校联考,许多主持联考的学校就是这类学校。所考的内容五花八门,无非是强化奥数、外语或者其他竞赛之类,真的是严重剥夺了孩子的欢快的童年。为什么要联考呢?就是要通过考试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同时误导家长。毕竟真正懂得教育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的家长并不多。同时形成一种环境与气氛,也会对其他人形成一种心理压迫。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这类学校高收费的同时还误导了孩子,以为收费越高的学校就越是好学校。从这类学校出来的孩子,常常容易产生一种比吃、比喝、比穿,比富斗阔的心理。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花钱真是大手大脚,父母每次开车来接,还嫌父母开的车档次太低,没有面子之类。把金钱的多少与优质学校直接挂钩,既误导了无数的父母,更误导了孩子。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平等和谐相处,学会关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独立思考与拥有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就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
   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一旦办成了一种谋取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与手段,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肯定是要失败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的母机。无论是社会道德风尚,还是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与国民素质,都与正确的教育是密切分不开的。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将基础教育看成是全民的事业,而不会将之当成谋利的工具。教育产业化绝对是一个误区。教育产业化现在我们看到了其后果,就是教育的畸形将会越来越严重。将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质。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是大不相同的。教育应该办成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从市场来反映的。因此,世界上办教育的主体都是社会,而不是政府。教育的导向由市场决定,也就是由社会发展来定位。教育产业化的典型就是“公校办民校”,实质上都是政府垄断组织与垄断组织的产物。这种学校除了多收费外,很难再考虑其他的需要。政府本来是社会的服务机构,政府本身不能够有利益。但是,在中国,政府其实就是最大的垄断公司。一切赚钱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其实也只是少数一些控制与垄断资源的官僚而已。揭穿了这层面纱,我们就能够看清本来面目。公校办民校,说到底就是政府在转个圈子捞钱,与民争利,在将教育当成谋利的工具,同时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将权力最大化。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