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珀妮身材管理器价格:庄朝晖:强迫倾向、逻辑至上与理想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8 11:07:03
    强迫倾向、逻辑至上与理想国
  
  1、强迫倾向
  心理症状上有一种强迫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强迫倾向。我还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我曾经把最后一个句号涂掉再写上、涂掉再写上……直到这个句号看起来很圆为止。还有一些人有“洁癖”,已经干净的手要洗了再洗,洗了再洗……直至感觉很干净为止。《红楼梦》里的妙玉也有“洁癖”,贾宝玉喝过的茶杯,她马上要扔掉。
  然而“欲洁何能洁?”,妙玉最后的遭遇是悲惨的,有“洁癖”的人把手洗出了血,小学的我把笔记本都涂破了。本来希望它无限趋向完美,为何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完美”。什么是“完美”?人世间本没有绝对完美、绝对理想的事物。无论我画的句号多圆,它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无论手洗得再多次,手也不可能是完全干净的。无论妙玉多讲究卫生,她也要吃喝拉撒。世间本无“完美”,“完美”这个词只不过是人类臆想的产物。
  当然,世间没有“完美”,并不表示我们要趋向丑恶,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追求完美。不能说一个完美的圆形不可得,我就画一个方形作句号。不能说一个完美的圆形不可得,我就不尽量画得圆一些。
  不可否认,我们对“完美”的追求是正当的。但是,对“完美”的强制追求则过了头。“过犹不及”,孔夫子如是说。
  我们只能把“完美”的追求限定为一定语境里的“够用”。只要我画的圆还算美观且老师看得懂,这就“够用”了。我们不追求“完美”,我们只追求“够用”。在这个世界上,在在我的能力上,在老师的理解力上,这个圆虽然不“完美”,但它是“够用”的。“完美”本来就是一种虚幻,“够用”才是现实的。
  
  2、逻辑至上
  逻辑主义学派有一个“理想”:把所有数学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当代语言学界,也有人认为,只能用逻辑来语言。逻辑主义者追求确定、追求精确,反对不确定性、反对模糊。
  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逻辑主义学派的美梦被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震醒。对于用逻辑来表达自然语言,维特根斯坦评论道:“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逻辑至上论终究是“空中花水中月”,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要逻辑了,这里说的只是我们应该把逻辑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
  其实,数学的确定性和精确性对于我们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只要在这世界上,在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下,数学对于我们是“够用”的,这就够了。
  
  3、理想国
  从远古的《理想国》到近代的《乌托邦》,哲人们总希望能设计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然而历史证实,这种“理想”实际带来的却往往是希特勒式的“纯种”偏执、斯大林式的内部清洗和古拉格群岛。阿伦特和波普尔对极权主义里的参与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对于极权主义设计者的研究还不太多。在我看来,这些设计者往往缺少内省精神,跌入道德自负或理性自负之中。在道德和理性的双重膨胀下,人成了上帝。
  人类自身从来就不是完美的,人类自身从来就是充满罪恶的。即使对于设计者如柏拉图,如果他有足够的内省力来反顾自己,他也将会发现自己道德上和智慧上的不足。苏格拉底以下,人类的理性自负日甚一日。基督以下,人类的道德自负日甚一日。
  “理想国”毕竟只是一种“海市蜃楼”。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要“理想”了,并不表示我们就不追求真善美等绝对价值了。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稳当的脚步来追求“理想”。
  “理想国”只是哲人臆想的一种政治制度,它从来不曾在人类历史中出现。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理想国”,而是“够用”的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 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0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