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简笔画:相亲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1:09:20

相亲的经济学分析

 

 

相亲从来都是跟经济密切相关的,经济条件是相亲是否通过的一个硬性指标.

在古代,人们总是要求男方的家底雄厚,如果一旦哪个家庭达不到这种条件,那么,当女方来“相亲”的时候,男方往往会从邻居家借来一些家具、摆设、被褥之类的,以充门面,虽然说是弄虚作假吧,但千百年来倒也成就了几许美满姻缘。

现在的相亲就更甚了,男方通常都被要求要有房有车,如果没有这些,则很难成功,女方亦不能逃脱,除了相貌和性情外,男方也要求对方可以养活自己。


 

 

 

 

相亲的成本

相亲的成本,不过乎就是请客吃饭,但据我所知,传统的相亲一般是不吃饭,都是男到女家,看过就回来,但,无论男女,往往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所以,这也算是相亲的投资吧,因为,那衣帽也许就是新买的呢,呵呵。

曾经还有一个关于相亲谁买单的小调查,大致情况是,男方买单的占70.8%,而女方买单的是3.8%(赞成AA制的有23.1%,另有2.3%的人认为应该让媒人买单),可见,在相亲的投入上,女方除了买化妆品或者衣服外,基本上是不怎么花钱的,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而女人,虽然喊了几十年的平等,在付钱上还是舍不得。

女人的花费无疑是多一点,单就打扮而言,比如,涂涂指甲,洗面奶啊,什么面膜啊,再搞搞头,修修趾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男生就不一样,除了西装(有时也许是休闲服),其他最多就是打打摩丝,或许也还是以前买的呢,所以虽然女人很少在相亲时买单,但其实花费也不少,这样一来,男人和女人在相亲的经济盘破费上又给扯平了哈哈。


 

 

未来若干年,相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曾经还有人说,自由恋爱是“专卖店”,是一等一的高级“售卖”,但,如果专卖店一直营业亏损,缺乏客户,人们考虑到时间成本,就可能转入类似“百货商场”这样的婚姻介绍所,在这里可以选的机会稍微多一点,而,像“8分钟约会”这样的相亲方式又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完全是一种摆脱了手工时代的精雕细琢进入到流水线的操作了。

“相亲经济风行,市场容量上亿”,这是最近某大型交友网站的一个主题宣传用语,说的也是实情。呵,当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开始认可相亲,相亲也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产业,它跟美食、娱乐、创意、时尚等都直接挂钩,它是鲜活的,朝气蓬勃,它做的是美好的事,酿的是美好的酒,相亲,已经摆脱羞答答,她大方、主动、直接地,向经济攀亲,她说,我来了,所以,当相亲被冠以“经济”的名义时,我们竟也成了这支产业大军中的一名消费者,为找到真爱在相亲的队伍中越挫越勇……


 

 

 

网络时代相亲装备

现代相亲的装备如下:电脑,手机,信用卡,安全套。新新人类的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网络随时为他们开启通向异性的大门,只需要手指轻敲键盘,他们就开始畅想电脑另外一边那个是轻舞的仙子还是丑陋的恐龙,还没等电脑屏幕烧得发热,相亲的时间地点就已经定好了。第一声问候总是这样:你是万人迷吗?我是小李飞刀。天知道,他们的相亲是在天亮之前还是天黑以后。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8分钟约会”即相亲会

新闻周刊: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8分钟约会”这种新兴的现代相亲,该怎么理解呢?

  赵晓:对于年轻女性,包括年轻男性,青春就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垄断稀缺性的,他们因此对于自我品牌的评估很高,所以一般只愿意开一个“专卖店”,也就是一般倾向于单独的交往、个性化的交往,而不喜欢扎大堆的“百货公司”的谈对象法。

  开专卖店需要有成本,这个成本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所赐予——年轻的时候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等待。但是如果专卖店一直缺乏客户,手中的资本也花得差不多了,考虑到时间成本,他们就可能转入其他方式,比如类似于“百货公司”式的婚姻介绍所。

  参加“8分钟约会”,在我看来实在是好比进入了“快餐店”,意味着“相亲”这样的事已由精雕细刻的手工制作进入了大工业化式的流水线。

  新闻周刊:转移的过程里是否就会有一些成本损失?

  赵晓:对,但是因为青春资本已经不多了,需要尽快获得回报,必须寻求这种更快捷的进入方式,以达成婚姻市场的均衡点。

  新闻周刊:为什么通过这种“8分钟约会”相亲的方式成功率不算高,我指的是最终成婚?

  赵晓:这可能与游戏规则有关。

  比如,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参加的话,可按照双方特点及要求分类,如把男女分成“海洋类”,“大地类”,“天空类”,让能够合拍的类型去海阔天空地配对,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新闻周刊: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它与古代传统的相亲模式比较?现代新相亲方式是进步还是落后?

  赵晓:古代相亲模式正是一种专卖店的方式,不过不对外公开而已,有点像私家会所。事实上要从品牌打造的角度来说,古代的年轻女性价值可能更高。而现在,虽然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未必能够得到成功的选择。所以,我认为相亲很难用进步还是落后来评判,只能够说是演化吧。

  演化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你不能够证明现在的婚姻是否比我们古代更幸福,只是表明社会已经发生变化,人们从过去的一种均衡演变到现在的一种均衡。现代人可以自己自由选择,可能比传统效率更高了,但是如果考虑恋爱和婚姻的总和成功率,也并不见得大。

  新闻周刊:为什么现代人愿意为相亲付费?

  赵晓:一些人主要是因为专卖店开不下去了,不得不换另外一种方式试试,另有一些人则是因为时间紧,所以主动选择这种高效率的相亲方式。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金钱不是问题,比如单身女性,有积蓄,也有成就,问题是时间。这种形式只适合有钱没闲以及不得不从专卖店撤出的人。

  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相亲结婚这种个人的情感需求会变成一种商机?

  赵晓:我的观察表明,婚姻从来不是个人情感的需求,而且好的婚姻并不见得与情感成正相关。婚姻肯定包含着情感的需求,但是也有很多实际的考虑。

  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家已越来越不注重感情,有人说爱情好找,婚姻难求,也有人说两性的生活好找,但是爱情难求。结果爱情和婚姻都变成了奢侈的稀缺产品。爱情、性与婚姻在中国已分开。


 

 

现代白领难以出嫁的经济原理

现代的女孩有的年过30尚待在闺中,不能出嫁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滑稽:聪慧能干。

  这是现代都市女白领们的共同遭遇。因为聪慧,所以心里明镜儿似的一本账,得失利弊明察秋毫;因为能干,所以无所畏惧心高气傲,一般人难入法眼。

  20岁的时候,可以爱上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因为他有梦想,有未来;30岁的时候,目光所及,早已没了无产者的位置。这倒不是说心里没有情感只有物质,只是在现实的婚姻中,拥有得越多,就要求对方能够给予得越多。所谓匹配。

  嫁女强于吾家,娶媳弱于吾家。传统如此,千古不变。结果,这世上就剩下了最次等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子。嘴上不说,女孩子在寻找如意郎君之时,有几个希望对方不如自己?

  女友没买车的时候,开车来赴约会的男子,多少能让她刮目相看;女友有了一辆“捷达”车,夏利奥拓车主们,自然低了一等;等女友打开天窗,驾驭“帕萨特”出行时,我大叫:千万别开着它约会,吓人。倒不是低估男人的自信,但无论如何,开好车的年轻女子,多少给人压力。没有哪个男人,喜欢一见面就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女人。

  判断一个陌生人,凭什么?当然是第一印象所见到的那些东西。这时候,你就不能强求别人不以貌取人。外表、举止、谈吐、气度,即便是一见钟情,判断的标准也逃不过这些。而看人的眼光,绝对和经验有关系。这和“鉴宝”没太多区别。鉴赏家之所以能一眼看出真品赝品,无他,看多了。只有什么都没见过的人,才会将什么破盆烂罐儿都当宝。阅人无数,自然也就丧失了一见钟情的能力。

  而女友有的,恰恰是经验。

  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出游活动,一个开“佳美”的帅气男子很是抢眼。女友洞若观火,听其言察其行,然后下结论:不过一司机。理由充分:从车牌看,车是公车而非私家车。开此等公车者,职位不会太低。职业角色决定了应有的谈吐举止,绝不会胸前挂着手机满世界晃悠。所以,要么车是借的,要么开车人是司机。

  跟如此精明的女子谈婚论嫁,谈何容易?

  爱情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又有谁希望只管付出不要回报?只有付出和只要回报,都只是小概率事件,你我一般都不在幸运者之列。所以,付出越多,就希望回报越高。换句话说,女友之类的聪慧女子,在选择自己的婚姻之时,必然考虑自己的付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走进婚姻,是希望两个人生活得更好,至少比原先独自一个人时的处境有所改善。婚姻要能够增进两个的福利,否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场婚姻就不合算。经典的组合郎才女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打个更俗的比方,男方有房,女方有车,经过婚姻的整合,双方既享受了房子的温暖,又获得了车子的便利,强强结合之下的双赢。

  如果将婚姻也当作一个市场来看的话,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手里的筹码,换得自己所需。筹码可以是美貌、财富、智慧,需求可以是地位、身份、情感,通过婚姻,各尽所需、皆大欢喜。

  婚姻经济学会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在权衡取舍时,充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比尔·盖茨为什么选择经商而不是读大学,因为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那不仅仅是学费的开支和时间,还有读书的几年里他通过玩电脑所能获得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过高,往往意味着放弃某个选择。

  在爱情的取舍上,你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所放弃的现有的生活以及嫁给另外一个人的种种可能。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追求者,之所以难以选择,原因就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两者旗鼓相当。

  回到女友的婚姻难题来。既然婚姻意味着对两个人都有好处,那么,婚姻带给女友的,应该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情感满足。前者意味着对方要有更好的房子、车子、地位、薪水,后者意味着对方要有足够智慧、阅历、激情乃至体力精力。除此而外,还得看嫁人的机会成本,有没有人比准新郎更好?

  一切兼而有之,显然是青年才俊、白马王子。只是凭什么,你有足够好的运气人财双收?既然讲选择讲权衡,对方也会仔细掂量。

  娶了你,我放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在这样一个美女辈出的年代,我的损失是不是太大了?


 

 

以博弈论原理来分析相亲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研究领域。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我现在试着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一下相亲这一社会现象。

2002年度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中主角的原型,便是“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创立者——约翰•纳什。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当时还正在大学读书的纳什却在朦胧的“博弈论”思维逻辑引导下喃喃自语:“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在纳什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

从理论上来看,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相亲是一种非典型的合作博弈,相亲的双方从根本上出发是希望打成结婚这一共同目标。同时利用概率论原理,我们假定相亲双方都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以合不合眼缘为相亲初步成功的唯一要素(合眼比率为50%),那么初次相亲的普遍成功率只有25%。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难搞的人,那么恭喜你,你相亲的成功概率将小于10%(难搞的人遇上难搞的相亲对象的几率比较高)。

从纯理论角度来说,“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双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就是说当相亲的这对男女已经被相亲和家长折磨的受不了的时候,双方会降低自己的要求,随便找一个凑合一下。

那么这样是不是说相亲真的是一件超级低效率、非常悲观的事情哪?其实我们可以从自身角度多做准备,增加相亲的成功概率。首先收集信息,争取每次相亲都是完全信息博弈,让相亲的双方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其次严格实施条件审核,既然掌握了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它。对于不合自己最低要求的对象就直接out,减少劳民伤财的无用工。然后我们可以做的是剔除无用信息。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

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完全做到的话相亲的成功率恐怕会提升30-40%,今后的发展我考虑一下以后再找一个理论另外分析。如果你要说我是瞎掰,哈哈恐怕是真的瞎掰,仅仅博相亲男女一笑。


 

 


何谓相亲?

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的。

相亲,相亲

我觉得这“相”跟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一样的

这“亲”只有“相”完了才能确定“亲不亲”的

在“相”之前就抱着“亲不亲”的目的而进行“相”的

借用一句台词来说

“亲”只是一种想法,还没有付诸于xing动,只有xing动了才知道“亲不亲”

说到这里

相亲,相亲,也就是一种抱着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社会性行为。

就如同买菜一样

在菜市场,你看,这萝卜不错,那大白菜不错

但是你只能买一种菜,这就有了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这如同相亲,搞矮胖瘦美丑,各有所好一样

确定了目标,要买萝卜,还是白菜,这真是问题

问题解决了

这萝卜2块,那萝卜1块5,这新鲜,那不新鲜

当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萝卜也是有的

全靠你自己去发掘了

这如同相亲,各种附加条件,有房有车,有房没车等等

能否买到好菜要看自己的了

买菜,既然是买菜,人家也可以不卖

如同相亲,你看好人家,人家不一定看好你

说到这里

我也累了

总之一句话

简单来说

相亲就如同逛菜市场


 

 

相亲会调查的回归结果

1、与女性相比,男性将更多的择友权重放在“性情(attractive)”上;而女性将更多的择友权重放在“才情(intelligence)”上

 2、平均而言,男性将不会青睐“才情(intelligence)与激情(ambitious)”过于自己的女性,男性很少会选择这类“女强人”的;这个结论符合Eagly and Wood(1999,American Psychologist)的“社会结构理论”(social structure theory)

 (呵呵,这大概是女性惯用“示弱”策略的社会根源;当然可能男性更重视面子,害怕被拒绝,尽挑软柿子捏,呵呵)

 3、对于Pre-event suevey的回归发现,女性更喜欢富庶之区的子弟(ZIP所透露的高的人均收入),而男女双方都喜欢来自人口密度低的异性对方;女性更偏爱同种族的,而男性未然

 4、更有趣的是,加入“SharedInterests(共同志趣)”对男性的决策影响较大,对女性的影响不大;而控制“性情(attractive)”变量后,“SharedInterests(共同志趣)”对男性决策不明显,哈哈,原来“看月亮,数星星的时候叫小甜甜,现在竟称呼牛夫人了”是必然的拉

 最后,作者考虑group size是否影响male/female selectivity,结果发现女性的“male selectivity”对group size不敏感,而男性的“female selectivity”对group size非常敏感,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女性的Rematch cost比男性要更加具有凹性,这可能是一些固有的社会因素导致Rematch cost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