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铅笔画:[转载]学校文化碎思(6):不时看看大师的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21:10:20
原文地址:学校文化碎思(6):不时看看大师的境界作者:张菊荣

学校文化碎思(6):不时看看大师的境界

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如果只能停留于平庸,那么,其实践就必然是平庸的。一个人,如果经常要认为“我已经差不多了”、“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尽力了”……那么,这个人,大约也就真的“差不多了”。

平庸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东西:职业倦怠由此而生,人生智慧由此而灭!

一个个体,如果丧失了对卓越的追求,这个个体就会失去很多的发展可能性;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了造就卓越的梦想,这个团队就失去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星期日。早上醒来,不想起床,躺在床上翻《大师的侧影》(张世林著,中华书局),品读作者笔下与大师们的交往,感慨万千。

当我们有所收获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沾沾自喜,起码是“有些沾沾自喜”。

可是,当我们与大师们相比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离大师们所抵达的高度与深度有多远啊!

最近,脑中一直回旋着两个人,这两个人,我不是很熟悉,只是隐约觉得是堪称前贤的——是不是可能称之为“大师”我还没有知晓。一位是锡山高级中学的创始人匡仲谋先生,一位是同里实验小学创始人金松岑先生。2010年11月26日,在锡山高级中学开放式的校史陈历式,我看到了匡仲谋先生的教育史料;2010年12月30日,在同里实验小学,我又一次听到同里实小领导对金松岑先生的怀念。我发现,这些先贤们,几乎对于“教育”的一切重要问题都进行过深刻的论述,然后,与他们的同事们一起,在自己的校园里,努力地把他们的理念做出来。

夫人问: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是大师?

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一天。

大师者何谓?我没有能力下定义。但我今天的描述是:有大境界,做小事情。

大师者必有大境界,所谓“博大精深”,是学问,也是人生。《大师的侧影》有这样一段话写作者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

先生是一个博览群书、学贯中西的人。这方面的事见诸报道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举一上亲身经历过的事。有一天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从《书品》上得知,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华大藏经》的前50册,你下次来时方便的话,可否将前5册带我一阅?”没过几天,我便将这厚重的五本书带给了先生。过了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又接到了先生的电话,要我再给他借去6—10册。我把书交给先生后,他们告诉我:“前5册已经看完了,你带回去吧。以后我每次就借5册。”要知道该书是影印本,大16开,精装。这么快,先生就看完了?先生见状,又补了一句:“我这已经是第四次看《大藏经》了。听完后我心想,《中华大藏经》全部出齐要有220巨册,甭说看四遍了,连一本都看不明白。(P90)

的确,对于钱钟书来说,这不是一件“大事”,然后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所谓“大师”,必定是把一些事情做到了极致的人。——就如钱钟书先生的阅读,不是“大境界”吗?不是“小事情”吗?

于是又想到了孔子。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宇宙,对于历史,他什么事情没有思考过呢?——大师者,必有大思考。

然而,做起“小事”来,又有谁能这样的执着呢?——在当时,流传在各诸候国的民歌不知有多少呐,谁能一首一首地研究、考察,最后认定305为“诗经”?——大师者,必对于“小事”充满敬畏,孜孜以求。

盖因“大师”之“小事”中,在其“大追求”也,而其“小事”的背后,充满“大追求”也!

学校文化建设,不亦如此乎?

不时看看大师的境界,对于我们,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2011年1月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