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金异端测评:人类感官的蜕变—4 疲劳与闲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0:46:48
『天涯鹰盟』人类生存的阈度(开篇)——人类发展的困惑
『天涯鹰盟』 人类感官的蜕变——感官世界总论
『天涯鹰盟』 人类感官的蜕变——1 饥饿与干渴的缺失
『天涯鹰盟』 人类感官的蜕变——2 寒冷与炎热的缺失
『天涯鹰盟』 人类感官的蜕变——3 疼痛与搔痒的缺失
(链接)
——————————————————————
人类的生存阈度
——感官世界之四
疲劳与闲暇
1
荒郊野外,一群蚂蚁正在忙碌地奔波着,脚下的步伐紧张有序,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密切合作;恪尽职守;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象一台不知疲倦、正在运转的机器。
一棵开花的柿子树上,一群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看似凌乱的飞行轨迹最后却有着共同的方向。
……
在城市的街道、商场、学校、工厂、车站、码头、机场……,众多的人们的也在熙熙攘攘地忙碌着。相比之下人类的行为更加复杂多变,然而,最终的目的却基本相同,生存、发展的需求驱动着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为活动。
忙碌的一天下来,所有的生物都要有一段休息调整的时间,以便第二天再开始同样的劳作。不知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们这时侯是否也有疲劳感,反正大多数人类在经历了一天的工作之后,都会感到有些疲劳。即便是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许多人的面孔中仍旧带着一丝倦意,一丝无奈开始新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里,人类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经常性的疲劳感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精神状况乃至整个身心的健康。
尤其是在当代科技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念构建起来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框架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生各阶段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到退休,期间升学、就业、没完没了的工作,还必须经常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个体就象一部绑在轮子上的机器,不断地在加速运转,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期间的任何停顿、歇息都可能造成被动落后的局面,甚至被这个巨大的前进的浪潮所淘汰、淹没。绝大多数个体的心理始终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如此“超负荷”地运转,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专家统计,全球人口约35%以上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要高于这一水平。
疲劳感是个体身心的一种复合感觉。按照疲劳感觉的不同,可以分为生理性疲劳感和心理性疲劳感。
生理性疲劳:
连续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使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持续在一个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其预定的运动强度,工作效率下降,同时出现倦怠、困乏、不适、烦躁或乏力等不良感觉,这就是生理性疲劳。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起来,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细胞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疲劳毒素”),于是能量的供给就会出现不足,机体的活动能力就会降低。相应的机体的清除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导致这些物质在机体组织中堆积过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这些物质通过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的疲劳反应(感觉)。
大量的“疲劳毒素”堆积在机体内,会给组织细胞造成毒害作用,引起细胞活力下降,甚至凋亡或被动死亡。“疲劳毒素”会对脑组织、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肝脏、肌肉组织、皮肤造成损害。长期疲劳对精神状态会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加快衰老的步伐。
心理性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感。心理疲劳也会减弱生理活动,如厌烦、忧虑等都会损害身体的健康,使器官的活动效率降低。心理疲劳的产生,不仅与当时所处的情绪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心理负荷过高或过低都极易引起心理疲劳。过高的心理负荷造成个体高度的心理应激,使人体的紧张程度过高,心理驱动过度,从而造成心理疲劳。同样心理负荷过低造成个体消极的心理应激,单调、乏味的长时间工作会引起个体极度厌烦,从而引起和加速心理疲劳的产生。
心理疲劳和人的工作态度和动机有很大关系。工作热情高、有积极工作动机的个体可以忽视外界负荷对人体的影响而持续工作。工作热情低、毫无持续工作动机的个体对外界负荷极为敏感,往往夸大或高估不利的效应。心理期望对心理疲劳的影响也相当明显,工作中个体期望的即将实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精神负担是心理疲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中年人。中年人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中,长期背负着精神压力,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对家庭和事业的不断权衡方面,总是处于一种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几乎入了 “心力衰竭”的状态。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心理疲劳还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如人的身体素质、性格特征、工作环境条件、睡眠状况及心理暗示,等等。另外,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还存在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度的生理疲劳同时会产生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也会加重生理疲劳的感受。
心理疲劳对个体身心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疲劳会造成人体的无力感、注意失调、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疲劳往往通过一些生理疲劳的症状表现出来,所以常被人忽视,当心理疲劳持续发展时,将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失眠、内分泌紊乱等,最终导致心理疾患和生理疾病的发生。
对照上述当代社会关于疲劳的叙述,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或多或少处于疲劳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生活在各方面都已经十分发达的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非但没有一份悠闲、自在的生活,反倒是经常长时间感觉身心疲惫、精神萎靡。
其实疲劳感是人类的一种保护性感觉,他提醒个体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机体和心理受到伤害。适度的疲劳可以提高肌体组织能量的释放;废弃物的排放;能量物质的合成效率,促进饮食;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完善;促进新陈代谢功能的加强,从而保整机体功能的健全。适度疲劳还可以促进深度睡眠,适度疲劳过后产生的的身心愉悦感对个体的生理、心理都是一种有益的锻炼。从而提高人类整体的生存质量。
另外,闲暇是与疲劳相对的人类的另一种生存状态。闲暇——泛指除正式的劳动生产活动以外的一切自由支配和选择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健康有益的闲暇用度不仅可以有效的补偿消耗、消除疲劳、丰富生活,还能激发创造才能;促进人类心智的成熟;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全面彰显人类生命的价值。
如此可以推断,当代社会人类在疲劳的感知和闲暇生活方面肯定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2
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
的确,劳动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人类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是进化发展的有效的机制。然而,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主要是少数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人类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是日常的,与维持自身生存相关的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劳动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给人类带来愉悦和成就感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疲劳感。适度的疲劳感知能力对人类的劳动行为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作用,从而有效的保护了人类的身心健康。
蒙昧时期:
人类在蒙昧时期的劳动主要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主动捕食行为和被动的逃避危险行为。在这种以直接的生存动机为主要驱动力的行为模式中,疲劳感直接反映的是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由于直接关系生存的行为往往会将机体的活动能力和承受能力发挥到极限,因此,蒙昧时期人类对疲劳的耐受力很强,疲劳感官的阈度很窄,灵敏度很低。至于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几乎处于无选择的境地,所以心理因素几乎不对疲劳的承受能力产生影响,也就是疲劳感基本上不反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特征,可以从现今的野生动物身上找到相应的佐证。
然而,即便是在上述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劳作间歇的时光仍旧给早期的人类带来一份悠闲的滋润和休整。那应该是一种无言的、最真实的、透过机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所散发出来的生存意志的本能的舒缓表达——活着真好!如今这种原始的真切在人类身上基本上找不到踪影,只能在野生动物休息、嬉戏时的那一份惬意中想象我们远古的曾经。
随着生存技能的提高,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断改善。尤其是养殖、畜牧、采摘、种植技术的掌握,使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相对减轻。直接的、紧迫的、关系生存的行为需要相对降低,出现的频次相对减少。于是人类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也相应的下降,疲劳感官的阈度被拓展,灵敏度开始提高。这种情况下,对于具体的劳动行为,人类所面临的主观选择相应增加。于是心理因素开始对劳动行为产生作用,开始影响个体对疲劳的耐受力,反过来疲劳的感觉也开始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感。这种情况下,疲劳感就包含了人类机体和心理两方面对疲劳的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人类拥有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在闲暇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滋润开始在人类心理形成一种对疲劳感的对比性评价。疲劳之后的那一份闲暇的诱惑已经具备了与劳动本身的直接所获进行交换的价值。于是人类心理的需求也开始构成机体的行为动机。
正是由于这份心理因素的加入,才对人类的劳动行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人类的一些个体开始主动寻求规避疲劳的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追求闲暇的时光,以便从中体会、享受生命的意义。由此,使人类开始超越自身的动物性生存状态的探索,尝试一种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开始在人类的生存中去尝试体现自由的生命意志的伟大创造,去实践自然演化所赋予的使命。也开始有了肉体与精神的矛盾和斗争,开始经历心灵上的痛苦和愉悦以及灵魂的历练。
到史前文明时期,心理因素对人类疲劳感的影响更加明显,疲劳感官的阈度进一步拓展,个体对疲劳的耐受力进一步降低。尽管人类整体上对疲劳和闲暇的拥有并不均衡,但是个体对劳动的价值同样有着更深的、超越原初的满足生物性生存需求的认识,对闲暇的拥有同样有着强烈的心理渴望。确切地说:疲劳感官的体验与人类个体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建立了直接的调适机制;疲劳感官的体验成为影响人类生物性生存状态和社会性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
3
传统社会:
在传统社会里,人类在基本的生活层面更加有意识地规避疲劳感。
首先,人类在客观上的实体性质的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技艺重组等创新行为显著增加,这些有意识的行为使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主要推动力。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减轻了人类日常生存性行为的劳动强度;使个体生活中的生存性劳动的必要时间明显减少;客观上拥有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闲暇对劳动的对比性评价对个体的疲劳感觉的影响更加明显;为心理因素对疲劳感知的影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些变化拓展了人类对疲劳的生理感知的阈度;降低了对疲劳的生理耐受力;进一步提高了生理性疲劳的感知灵敏度。
其次,在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个体对具体劳动行为的主观控制性很强,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主体的心态。这种对劳动的主动驾御能力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机体自信和心理自信,并且容易使个体和劳动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价值认同(传统生产方式中的个体更加看中自己的手艺及其相关的名声)。这种状态非常有利于提高个体对疲劳的生理和心理耐受力。
再者,在感官亲情的作用和感性认知的驱使下(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1、2部分),人类开始从主观上更多的赋予生存性劳动以超越其实体性收益的价值——形式上的美感;心理上的认同;精神上的寄托,赋予生存性劳动更多的感性意义(这些从古代社会众多的与典型劳动行为相关的仪式、庆典中,从具体生活器物、用具、设施的美感性修饰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进而在相应的生存性劳动的适度的疲劳感中体会到了生命的鲜活和创造的快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个体对疲劳的心理耐受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体对疲劳的生理耐受力。如此,则对整体的疲劳感知的阈度起到了逆向的、有益的调整作用。很明显,从劳动中获得直接的实际的价值和间接的精神意义,是增强疲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由于上述原因带来的传统社会闲暇时间的大幅度增加,使人类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较大范围内从事有序的非生存性活动的条件。于是人类自由的生命意志开始了整体上的、超越以往任何生命体的、激情洋溢的、全新的创造性实践,并且在哲学、宗教、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出了对自然之韵、自然之律、自然之美、自然之神圣、崇高、伟大的感性认知和灵动鲜活的表达。
这是自由的生命意志对人类感知到的自然存在的表象中所蕴涵的永恒的意义进行的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感性表达!(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4部分)
(休闲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究,旨在获得一种完美的道德人格的确立,使主体的人在对应客体的万般变化当中,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只有主体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生命也能展现出灿烂的辉煌,使人体会到人生的无穷乐趣。所以,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也。”——网摘 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黄健)
人类在这些闲暇之中所取得的精神文化的创造,反过来促使人类从整体认知层面更加重视生存性劳动的实际价值(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闲不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能悠闲”)。更加有序的安排、组织相关生产性活动,并且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在整体认知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日常生存性劳动的价值。这种价值的赋予同样会影响到人类在具体劳动中对疲劳的耐受力,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组织、有目标、有意义的劳动其效率明显高于没有组织、没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劳动。至此,社会文化因素也开始影响到人类的疲劳感知阈度的拓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闲暇时光的惬意使得生存性劳动的实际价值在个体感知层面上却在降低。于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疲劳感知体验的规避行为倾向越发明显,技术创新的原发驱动力越发强烈。较低的耐受疲劳的能力,在相对稳定的技术状态中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是,也会增加对疲劳的主观规避行为的倾向性,从而提高创新行为的发生率。较强的耐受疲劳的能力,在相对稳定的技术状态中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也会减少对疲劳的主观规避行为的倾向性,从而降低创新行为的发生率。维持良好的疲劳感知阈度,是保持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
当然,这些非生存性劳动的社会文化活动本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类个体的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总之,传统社会影响人类对疲劳感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具体生产方式、行为能力产生的技术层面的影响;又有个体主观体验的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有价值认同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等等。由于传统社会的感性文化特征,人类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对疲劳感知的影响整体上是有益的,起到了增强机体对疲劳的耐受力的作用。这些具有正反张力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传统社会的人类个体基本上保持了适当的疲劳感知阈度。而适当的疲劳感知体验能够确保个体拥有可靠的、坚实的机体自信;拥有充实的心理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在整体上提高人类的生物性生存和社会性生存的质量。
4
工业社会:
现代科技文明支撑起来的工业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其劳动生产率有了巨大的提高,因此从理论上讲,人类必须的生存性劳动应该大幅度减少;个体应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由于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人类必须的生存性劳动的劳动强度也应该明显降低。但事实上,仅仅从体力的消耗上来看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强度相对传统社会要低一些,而个体必须的生存性劳动的时间反而比传统社会明显增加,人类拥有的闲暇时间明显减少,在工业化的生存环境中人类个体的疲劳感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人类整体的疲劳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个体的心理性疲劳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并由此提高了个体对生理性疲劳的敏感度,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人类对疲劳的耐受力。
从生存性劳动方面看:
首先,工业化社会最先带给人类生活的变化就是大量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直接刺激了个体的消费欲望,助长了个体消费行为的扩张。理性文化的兴起;传统感性文化的衰落,又从心里层面导致了个体物欲、占有欲的膨胀。加上商业利益的诱惑、资本的盘剥、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一切都促使整个社会只有进一步加大商品的生产规模才能在的物质层面维持正常的运转。于是这种商品经济模式的各个环节中的个体,都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感官消费文化的兴起(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5部分),使整个社会的物质产出完全超出了人类的实际生存需要。于是这些看似必须的生存性劳动占据了个体的大部分时间,相应的大幅度缩短了闲暇时间。因此,工业化社会从客观现实层面大大增加了个体的疲劳体验。
其次,工业社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形式要求对个体的劳动必须进行细化的专业分工,制定明确的工作要求,严格的考核办法。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被限定在极小的范围里,基本上丧失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个体在生存性劳动中的主体意识明显缺失,身份被工具化,这是完全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工作方式。原本在传统社会的个体意识中,生活包括了劳动和闲暇的所有时光,现今在工业社会里,工作和生活成了两个对立的部分。人们在谈到自己的生活时,很多情况下并不包括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的那份工作。这种生存性劳动中的主体意识的明显缺失和个体主观上的割裂情绪,明显会提高心理疲劳感知的灵敏度,其次会降低机体对生理性疲劳的耐受力。
再者,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工具、生产技能、劳动对象、劳动成果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造成人类感官亲情的丧失(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5部分),使个体在劳动中难以体会到传统社会中拥有的质地的温情、形式的美感、结果的意义,从而造成个体生存性劳动中感性意义的缺失,也大部分失去了创造的快乐——工人对自己加工的零件;技术人员对自己的设计的图纸,绝没有传统社会的种植者对自己的收成;画工对自己笔下的作品所拥有的那一份感情。与此同时,工业化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个体技能的专业性、单一性分工必然导致生存性劳动的直接物性价值基本丧失,而是转变为间接的交换价值,确切地说是以货币形式来体现个体的劳动价值。于是个体在传统社会的劳动中体现出的对成果的感性认同和心理依存已了无踪迹。上述情况会显著提高个体心理疲劳感知的灵敏度,降低机体对生理性疲劳的耐受力。
另外,尽管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业化生产的具体操作的机体劳动强度比传统社会显著降低,但是,这种积极的变化在总体上根本无法抵消上述诸多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对疲劳感知的消极体验。
总之,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意义的缺失明显加重了个体的疲劳感受。
从闲暇方面看:
首先,工业社会造成的实际闲暇时间的减少,一方面使个体客观上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机体休整以便减轻生理性疲劳,并由此加重了个体心里性疲劳的感知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个体缺乏充足的时间从事传统社会的那种感性的生活继承和创造。于是传统的节日、仪式、庆典等活动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热情和虔诚开始缩水,传统生活中的那一份滋润开始干枯,个体明显缺乏感性的、必要的非生存性活动的营养以便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从而缓解心理疲劳对自身的影响。
其次,即便是在闲暇的时光里,一方面生存性劳动中产生的较强的疲劳感也会驱使个体最先寻求生理上的休息和调整,尽量减轻机体的疲劳。另一方面个体还要利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去购物、消费,以便充分享受自己生存性劳动的成果。因此,个体在主观上多半只是寻求简单的感官享受,明显缺乏传统社会里的那种感性创造的动力。于是,闲暇变成了休息、购物、消费、机体的享受这些物性的生活体验,闲暇的内容开始变得浅显、直接、程式化,其味道开始变质。
再者,人类理性文化的兴起以及对感性文化的无情解析,使闲暇的价值根基开始动摇。感性生活在个体的内心失去了传统的地位,闲暇时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明显缺少了灵性,个体也无法获得那份真正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和共鸣,人类的心灵变得茫然无措。于是闲暇时个体的绝大部分的感性体验仅仅是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缺,闲暇在生命意志层面的真实意义开始丧失。由此,人类产生了纯粹的心理性疲劳感受。这种深层的心理疲劳从整体上对人类的疲劳感知阈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无形中在生命意志层面降低了个体对疲劳的耐受力,提高了疲劳感知的灵敏度。
另外,闲暇意义的缺失;闲暇的生活方式的枯燥乏味,甚至于使一些个体拒绝闲暇、恐惧闲暇,反过来拼命地工作。一旦停下来一段时间,这些人马上会感到十分空虚;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不得不继续用工作填充自己、麻醉自己、折磨自己;以此求得疲劳的侵袭,以便交换那一份难得的安睡。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已经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血肉机器,其整体的生存状态连一个普通的动物都不如。
总之,在工业社会里,个体不仅从具体的劳动中缺失了直接的意义,也在闲暇的时间里丧失了超越自身生物性存在的价值。而作为具有自由的生命意志的人类,其与生俱来的那一份生命的张力被挤压成盲目的骚动;自我折磨的内应力;失去方向破坏力,众多的个体就象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工业社会科学、理性的工具似乎赋予了人类更好地实施自己计划的手段,然而在看似理性、有序的研究、开发、生产、创造中体现出的却是心灵的迷失。这种迷失的后果不仅使自然环境在时时对人类的行为敲响警钟,而且也在人类自身的内在生存状态中,透过人类本真的感官体验和心灵感受对综合的疲劳感知(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的渲染,向人类不断地发出警告。不同的是人类对前一种外在的警告开始有了理性的认识并且直接感受到相关的影响,然而对于自身机体和心灵发出的警告却缺乏应有的认识。
工业社会,人类的疲劳感知阈度被极大地拓展,与此同时也发生了蜕变。疲劳感不仅反映了个体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工业社会普遍加剧的疲劳感是针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出现的问题所发出的最底层、最清楚、最具说服力的警告!
为此人类果真不知? 是愚钝? 是自欺? 总之是一种悲哀!
5
当代社会:
当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工业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现代通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看,满足人类生存必须的生存性劳动的时间应该进一步减少,人类可能拥有的闲暇时间应该进一步增加。然而事实上,虽然大多数国家都通过法律规定缩短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但是极度膨胀的物质消费、占有欲望促使个体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所付出的生存性劳动却在明显增多。因此,当代社会人类总体上的生存性劳动的时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加;人类拥有的闲暇时间则被进一步挤占,产生疲劳的外界因素进一步增多。
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性劳动中个体的主体意识更加欠缺;感性意义、精神认同几乎丧失殆尽;个体对劳动的认识只剩下能够给自己带来购买能力的赤裸裸的货币价值。仔细看看身边的人们,似乎每一个都如此的忙碌,可是有谁真正热爱自己忙碌的具体内容呢?即便是在当代社会里仍旧从事着传统社会的劳动方式的人们——由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氛围的变化,导致其内心的价值尺度的失衡,在其劳动过程中也同样失去了传统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当代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自己不爱的工作,然后再用这份劳动所得去换取别人用同样不热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这就是当代社会人类在“生存性”劳动中的主要收获。而另一个无法回避的收获就是普遍加重的疲劳感。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性疲劳,其次是由心理因素诱发的生理性疲劳。
当代社会,人类在过度的感官消费倾向的驱使下,在已经很少的闲暇时间里拼命寻求物质的享用和占有。然而面对当代社会如此众多种类的商品和消费服务,以及铺天盖地、狂轰乱炸的广告宣传,个体表现的眼花缭乱、手足无措,最后只能服从于所谓流行、时尚的引导而搞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消费行为极易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攀比的心态(这是商家最希望看到的情形)。商品、服务的多样;需求、欲望的失控;闲暇时间的紧缺,加上工业化造成的感性的缺失;精神的世俗化,使个体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可能去细心品味、仔细体会、慢慢享受自己的消费对象。于是在当今社会里便产生了粗造、快捷、刺激、浅薄的快餐文化。这种消费方式几乎侵占了个体的所有的闲暇时间,并且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在这种“闲暇”时间的度过中变成了一部消费机器。其最终的一个突出收获就是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双重感受的消费性疲劳。
生存性劳动时间的增加,各种消费行为的用度,使当代社会的个体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时间少得可怜。甚至于已经挤占了个体正常睡眠的时间,使个体在客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消除疲劳,造成疲劳感的累积。与此同时,个体在这两个长时段的生活环节中的意义的缺失和疲劳感的获得,也使其失去了心灵享受真正的闲暇时光的基本素材。于是,当代社会中的个体在一天的最后时间里主要表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倒头便睡,一种是长时间的失眠。前者多半属于心灵彻底麻木者,他们的灵魂已经出卖给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只有极少数是生活的彻悟者,并且在先前的行为中早已忙中偷闲获得了感性和心灵的慰季,可以安然入睡去享受生命中另一份惬意。后者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怀着物欲的不满和焦虑盘算着如何填补物质的缺失。或是灵魂深处仍旧保留着一丝精神的希冀的不安者,渴望拥有超越自身生物性生存的那一分感受,然而却又找不到填补的方法。如此的“闲暇”,疲劳感自会始终弥漫在个体的身心之中。
另外,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一贯的避害趋利、寻求安逸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导向的过度拓展的后果之一,就是个体的体能的显著下降。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得人类体力活动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身体运动频率和吃力状态明显减少,从而造成自身肌肉组织的功能快速退化,也直接降低了对疲劳的生理耐受力,过度拓展了疲劳感知的阈度。然而,“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使个体的脑力活动的劳动强度明显上升,于是对脑力活动所需的体力的支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对于体力的下降,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加上前述诸多原因的综合影响,从而在总体上加重了人类的疲劳感知体验。
总之,延续工业社会的状况,当代社会人类个体的疲劳感受进一步加剧。工作性疲劳、消费性疲劳、闲暇性疲劳始终困扰着大多数个体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认识到疲劳带给人类的危害。疲劳是导致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的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萧条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健康人仅占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人,占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总数的75%。“2006北京国际健康论坛”公布,我国人口中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口超过9亿。此次会议上公布的另一个数字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根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资料,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分布广泛,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记者等是高发人群。《中国企业家》杂志调查显示:我国91%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不及时改变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将进入疾病状态。
在当代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都进行了针对疲劳现象的研究,并且对疲劳的具体生理反应及其对人类机体的相关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88年将长期感到疲劳又无法得到缓解的机体状态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怔”,并且提出了一些预防控制和治疗的建议。国外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明显异常,确实是疾病。(很明显,这是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的研究成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当今社会对疲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生理、病理、心理的层面,对造成疲劳的原因的探讨同样没有超出这些范围。
下面是互联网上列出的造成疲劳的十大原因:
一、脱水、二、用眼过度、三、心理问题、四、肥胖、五、营养不良、六、甲状腺分泌不足、七、药物、八、睡眠问题、九、缺乏运动、十、工作环境色调阴沉。
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困扰人类的普遍的疲劳感及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水平。尽管很多研究同时也在分析造成疲劳的社会原因,但是还未上升到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当今社会个体的普遍疲劳感所表达的信息的含义。
人类的感官信息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直接的基本的反映。其中基础感官信息相对而言更加直接、可靠。尽管基础感官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蜕变,然而,这种蜕变本身也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出现的问题的直接反映。
当代社会,人类的疲劳感知阈度被进一步夸大性拓展,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严重的蜕变。相对于个体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生存状态的反映,疲劳感更加突出地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存发展趋势的情况。
在自然演化的规律面前,在大道下面,一切的动因、一切的存在都无法遁形,关键是我们的心智能否认清其本质!
当今社会人类普遍的疲劳感受,就是自然的演化规律透过相对可靠的人类的感官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出现的问题发出的明确的警告!
人类真能带着如此疲倦的身心走下去吗?如此这般就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还能够完成整个自然演化赋予的使命吗?
为此,人类应该猛醒了!!!
作者:薛南 提交日期:2008-07-20 17:08:55  1#
',1)">
作者:薛南 提交日期:2008-07-20 17:10:17  2#
大论也!红下!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0 17:23:51  3#
感谢薛南编辑、添加链接!
作者:风信子62 提交日期:2008-07-20 20:43:22  4#
已推荐至部落首页:)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0 22:39:23  5#
谢谢风信子62!
作者:岩芽雪柳 提交日期:2008-07-21 09:35:56  6#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一般人类社会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的原由,从普遍的角度看应该说是正确的.但似乎仍缺乏一剑封喉的点睛之笔.这就是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一系列致命问题,导致人类的种种惶恐,冷酷,自私,忧郁,仇恨,愤怒,焦虑,绝望等等现象,若能将这一部内容分系统地补充进去,当是皇皇巨制!问好金木君.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1 10:49:06  7#
雪柳君看得透彻!因为是很多因素促成了当今社会的现状,因此,在已经写出的四篇文字中都有意压下了一些拓展性的观点。觉得在这些章节里阐述,立论还不够全面、充分。计划在感官世界的十篇文字写完之后,做一个小的综述,届时会参考雪柳君的提示。
至于“---人类的种种惶恐,冷酷,自私,忧郁,仇恨,愤怒,焦虑,绝望等等现象---”要待其他三部分:行为的世界;理性世界;情感世界(每部分大约十篇左右)写完之后,从总体上阐述我的观点。感谢雪柳君的探讨、提醒,也希望雪柳君以及其他感兴趣的朋友提出意见(我非常需要这些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
再次谢谢雪柳君!
作者:飞泉流觞 提交日期:2008-07-21 12:53:05  8#
hao

作者:飞泉流觞 提交日期:2008-07-21 12:53:52  9#
ding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1 18:00:13  10#
谢谢飞泉!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2 10:34:16  11#
简单地说:个体要想减轻疲劳感,首先要弄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放弃什么?形象地说——把自己的欲望放在洗衣机里甩一甩,脱去多余的水分。
作者:飞泉流觞 提交日期:2008-07-22 11:20:26  12#
轻装上阵,生活简单点好!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7-22 23:19:11  13#
其次,是要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