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亚扎古壁纸:随喜堂: 國際NGO在中國的歷史、現狀与發展(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3 07:51:08

國際NGO在中國的歷史、現狀与發展(三)

請勿轉載,非常感謝。請勿轉載,非常感謝。請勿轉載,非常感謝。請勿轉載,非常感謝。請勿轉載,非常感謝。

 

从发展前景看:

一、国际NGO在未来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张:

原因之一是联合国的支持和鼓励。不少专家指出,UN实际上是NGO的天然盟友,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国际主义的”行为主体。现在,各种NGO参与联合国的程度日益加深,这不仅表现在各种由联合国主持的论坛和研讨活动中,而且,尤其体现在UN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PKO)里。NGO的国际网络、工作性质,还使它能提供一种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十分看重的所谓“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功能。

    另一点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缩小和碎片化”趋势。这个世界不仅变得越来越小,而且更加支离破碎,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却在日益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超国家的、跨地区的、次区域的、纵向横向的NGO显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迅速填补了或力图填充民族国家式微后暴露的某些真空。

    最重要的原因來源于社会内部。从各国、尤其是比较发达国家的历程观察,比较有弹性有包容性的社会,会有比较多有特色的专业化的NGO,会有更丰富更生动的多种行为主体互动的画面。在笔者看来,同理亦适用于国际社会:比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时期,可能应该有国际NGO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有特色的“补空”方式。

二、國際NGO將推動國際化發展的浪潮:

進入中國的國際NGO為中國提供了相当多的国际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培训、访问团、研讨会和会议等形式,尚且不提国际NGO和本土机构之间每天数以千计的会面和交谈,就某些具体的发展项目开展的讨论。这种形式的交流使得中国成千上万的政府官员、学者和NGO从业者熟悉许多领域内不同的国际概念、标准和实践。

从另外一种角度出发考虑国际化:国际NGO在中国致力的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环境、衛生、經濟、人權等領域的全球性問題越來越証明系統思維的必要性,說明世界問題在很多領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區域問題的處理結果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千里之遥的他国居民的生活。各国的本地人越来越多地“沐浴”在各种国际思想中,所有人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遥远地域外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参与到全球的公民社会中来是确保中国的视角在全球争论中有所呈现的唯一值得信赖的方法。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希望看到中国战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挑战,不论是在乡村消除贫困还是在城市里推行银行业和财政系统的改革。

三、國際NGO的作為方式將發生轉變:

    20世纪70年代早期,NGO圈子里不时听到的一种说法“授人以鱼,仅供一天;授人以渔,受用终生”。 NGO从自己在微观工作的经验中发现“发展”不是什么能够简单地给予被动的接收者的。只有社区积极地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项目才能发挥作用。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尽管援助是必要的,发展不能从外部而来,它必须尊重现有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

    可是正当NGO朝着这个方向演变时,一些国际NGO开始怀疑,并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在谈论的究竟是谁的发展?我们到底要发展什么?谁真正决定发展的过程?现有的鱼够捕多久?让一个村的鱼产量翻倍以至于下一代渔民无鱼可捕,或者教會了漁民捕魚卻發現無魚可補,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

    他們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是二战后的发明,在此之前,没有人这样划分世界。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别被普遍接受,同时被接受的还有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发展指数”排行榜。 对于目前被归为“发展中”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从好几个方面都相当具有侮辱性:它暗含“发展中国家”都是幼稚的,需要发展;暗示发达国家的天然的优越感,或者至少暗示着他们的成熟。而且更巧的是,所有的发达国家(至少日本在战后复苏之前)都是以白种人为主的。这种划分还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渴望变成“发达国家”,包含了发展是向着一个单一的目标前进的直线过程,看起来“发展中国家”颇有希望真的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而不论各自的历史情况如何不同。所有这些想法,无论从道德上还是逻辑上看都是相当奇怪的。最让人感到惊讶是,全球这么多的人都认同世界是这样的,还以这种方式来谈论整个世界。

而當時的官方捐赠项目主要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项目,把整个经济当作一个单一体,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穷人和贫困社区并未从这些项目中受益,某些情况下还受到了伤害。而且,这些项目倾向于进一步强化穷国为富国输出原材料和农产品的角色,而不是帮助它们通过加工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没有帮助穷国实现经济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好处依然保留在当地权贵阶层中,而鲜见渗透到穷人中。大部分援助是贷款和赊账的形式,尽管对穷人来说,这种贷款的条件比商业贷款要好,但是仍然可能导致将来的债务负担。 最后一点,许多官方援助项目以各种符合援助国的商业利益的方式与购买援助国的产品和服务捆绑在一起 ,受援助国不一定从中受益。

這樣的反思必然引導國際NGO乃至各國的NGO走向一個新的作為方式中。

四、國際NGO將日益本土化:

    簡單講,這种本土化的方式,居于核心得發展原則是可持續、參与和当地所有权,顺着这个逻辑延伸下去自然就是把工作通盘“转交”给完全拥有中国身份的机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国际NGO普遍强调授予和创造中国机构的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NGO都对中国员工、政府及其他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建设和潜能释放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中国,一些声誉良好的运作型机构都雇用了数十甚至上百的中国员工,其他一些机构则规定只雇用中国员工。同时,眾多的拨款基金会(以及一些宗教背景的机构和人道主义机构)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为当地合作机构执行的项目提供资助。

    当国际NGO认识到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是多么重要的分享知识、想法和技巧的市场,它们中会有更多机构(包括拨款基金会)希望开设中国项目,不僅是因为社团/机构注册和运作的管理机制的改善,更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合作机构,它们都具备了和外国人工作的经验,对外国人也有相当的理解。

    為在中國開展工作而專門成立的机构最終很可能會決定:取得一个中国国内的身份是未来继续在中国工作的最佳途径。主要通过资助中国合作机构来开展工作的国际组织会很自然地希望看到接受他们资助的中国机构能变得成熟起来,并逐渐自立。

五、官方發展援助(ODA)大撤退后的新模式的探求: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改变了它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从被动的“资助/被资助”的关系转变为更加平等和享有共同利益的关系。隨著中國部分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会出现“官方发展援助”(ODA)大撤退的景象,实际上,撤退的迹象已经初显。。 

     从神舟五号发射前的两周到成功發射之后,世界輿論一片嘩然。 以敢言和强烈批判色彩著称的众议院议员Deepak Obhrai更是語出惊人:“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该国的第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一年内也许还有更多;而他们的目标还不止于此,他们还有耗资更加巨大的探月计划。我的困惑是,如果这个国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支付如此数目的开销,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给他们国际援助?加拿大人是慷慨的,但不愚蠢。与其给每年在军事上开销达数十亿美元的中国以援助,还不如关注那些真正需要援助的区域,比如非洲和拉丁美洲。”他最后提出议案,要求尽快停止对中国进行援助。据了解,近年来加拿大的年平均对华国际援助支出为6500万加元,而2002-2003年的总投入是6700万加元。

    同樣的情況在東方的資助國一樣發生著。从2000年起日本政府取消了对华的资金优惠划拨方式,而且开始大幅度地削减贷款额度,减幅每年在20%以上。日本外务省的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比上一年削减了24.7%,而2002年度(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较上年度又减少24.9%,为1212亿日元。

从主持国外对华援助工作的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了解到,神舟五号升空前后,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的政府和议会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声音,表示是重新思考和审视对华援助战略的时候了。

估計在中国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之后,援助国的国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政府巨大的投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极度现代化后,会无法容忍本国政府继续向中国提供援助。他们会希望从他们的纳税流向更不发达的一些国家,而不是中国。

這樣的趨勢也將對國際NGO現有的在華發展模式提出挑戰。

  參考書目:

1、《國際NGO:不同的起源、變化著的性質和全球化趨勢》,Nick Young,2005

2、《国际发展援助与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蔡凌志、李磊,2003

3、《国际政治中的NGO》,王逸舟,http://www.iwep.org.cn/chinese/gerenzhuye/wangyizhou/duanlun/ngo.htm

4、《每年投入资金近两亿美元:数千家国际NGO悄然进入中国》,程芬,http://www.teltor.com/ver2/newsdetail.php?id=466845&d=news&p=ns_&i=112&c=50&u=news&pg=3

5、《国际NGO考验中国政府智慧》,刘佑平,http://www.teltor.com/ver2/newsdetail.php?id=466845&d=news&p=ns_&i=112&c=50&u=news&pg=3

6、《NGO的国际视野》,邓国胜,http://www.cns.com.cn/shidian/2002-03-01/txt/%A3%B7.htm

7、P.19,《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王名,2002

8、P24-25,《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王名,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