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拔刀剑 无神:“异域”哈尔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2:48:05

“异域”哈尔滨

作者:里予君     外地的朋友来哈尔滨,如果是坐火车,在火车即将进入哈尔滨站的时候,都会听到广播里及时地介绍哈尔滨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我生活在哈尔滨,这些年也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大中城市。过去,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的家乡,以为这个以农业为发展思路的省份,白山黑水之中缺少最人文的底蕴和值得骄傲的历史。
  当我们把镜头推向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苏维埃政权的严厉打击下,一批惶惶如丧家犬的俄国贵族越境逃到中国东北,逃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开始了他们的流亡生活,哈尔滨因此成为一座移民城市。纵然这些逃民日后如家园样建设这座城市,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从此以后的哈尔滨,在二战的洗礼下,或者可以说已经沦为各种势力的跑马场,那些逃亡来的人就成了外国的“哈尔滨人”。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如果把20世纪早期俄罗斯向哈尔滨的移民潮上升到政治,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肯定——是清廷不断衰弱的一个表现。
  对于今天的哈尔滨,所有的游客都不会错过“中央大街”这个最具代表性的街道。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哈尔滨曾经是20多个国家或地区侨民的聚居地,有十几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空中飘扬着各国国旗。最早形成于1898的“中央大街”,浓缩了哈尔滨的近代史。当年,由于这条街上住的大多是中国人,所以,城市当局把这一地段分给散居的中国人居住,并在1900年命名为“中国大街”。哈尔滨的街道过去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命名,如西七道街过去叫蒙古街;巴山街叫巴尔干街;比乐街叫比利时街;卢家街叫罗马尼亚街;高谊街叫哥萨克街;安平街叫华沙街……无疑,这些街道都充满了十足的洋味儿。直到1928年7月,城市当局为了平衡中外双方的利益,又将“中国大街”改名为“中央大街”,它两侧的横街分别称为中国几道街和外国几道街。这个时候的“中央大街”已经有很多外国人在这里投资建店,做起生意来。现在,一提到哈尔滨商业街,大多人就明白是指中央大街。这条街道上有许多有名的餐馆和酒吧,以经营莫斯科风味为主要特色。在今天中央大街保留着许多仿欧式建筑:有俄式建筑风格的华梅西餐厅;有法国建筑风格的马迭尔宾馆;有仿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育书店、沿江小学和妇儿商店等等,东北最早最大的东北虎皮草行也在这条街上。总之,中央大街堪称一条文化大街,历史街道,这条街面上的每一块方石,都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盛夏,我们经常去江边纳凉,乘船过江去美丽的太阳岛。江边的街道柳荫成行,游人如织。斯大林公园是很多游客最熟悉不过的景点。就在这附近的哈尔滨通江街,当年曾经是犹太人聚居的地方。这条街上最令人瞩目的是建于1918年的犹太先教堂,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犹太教堂。教堂建得气势恢宏,敦厚庄严,是犹太建筑中杰出的建筑艺术品。当犹太人离开这座城市后,这座犹太教堂也随即停止了活动。现在,这个教堂已经成为了一家博物馆。由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排犹”政策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因素,那时候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就多达2万多人,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东北亚犹太人最大的侨居城市。当时,犹太人的身影几乎遍布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园,工作、生活、学习 。说到犹太人,想起不久前“认识”的一位女作家。2008年底,澳大利亚俄罗斯裔女作家玛丽·穆斯塔芬的《哈尔滨档案》中文版面市,引起世界读者界的关注。重要的是,这部书籍是一个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关系的故事。作者通过前苏联内务部秘密档案和亲朋好友的家庭追溯,将苏联时代“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惊天秘密公诸于世!以一个中国读者的视角来阅读《哈尔滨档案》这段历史,不但让人从一个侧面反思中国近代的一些不幸事件,更重要的是本书对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同样也作了一个侧面的观察。
  说到哈尔滨的建筑,没有人可以漏掉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非亚教堂,它可以说是哈尔滨的几十座教堂的代表。有资料载,它是早年俄国派遣到中国的西伯利亚第四步兵的随军教堂,主要是为了满足士兵和俄国侨民的宗教活动,当年是一位经济实力雄厚的俄国茶商出资建成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听到教堂的钟声,但我们不难想象,在过去穿梭于道里商业街的异国人群中,看到他们在钟声响起的时刻,伫立街道,虔诚地于胸前画上十字。这座远东地区最大的教堂,也是哈尔滨目前现存的最大教堂,是哈尔滨建筑博物馆所在地。广场前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朱自清先生早年来到哈尔滨,他说哈尔滨这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街上满眼都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这种忙里偷闲的光景,别处是没有的。”这应该是对当年的哈尔滨最彻底的描述。
  是的,没有人喜欢战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首悲壮的“九·一八”,让哈尔滨人尤其不能忘记那场耻辱。哈尔滨的近代史也是中国的近代史,终以日本的侵入最为不齿,而俄罗斯人则哈尔滨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我每去外地见一位异地好友,总是有所心事地带去家乡的“大列巴”和“里道斯红肠”。“列巴”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食物,是俄罗斯人带给哈尔滨人的饮食文化。这些年,遇上自己的特别节日,我都不会忘记以“异国情调”来纪念一下,习惯于光顾道里兆林公园附近的俄罗斯西餐,那里的服务是清一色的俄式特色,奶茶,面包,红肠,烤鱼,苏泊汤……因为这层移民关系,近年来,很多同事都三三两两的去彼得堡旅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家乡,我的家乡哈尔滨也许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当女真从这里走出,满族开始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的腐败已日见端倪。现在,正是冰灯冰雪游园旺季,可我一直以为,除了冰雪底蕴,哈尔滨的俄犹“异国情调”以及事关它的抗战史域,也许更适合进入我的笔端用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