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鬼手机版:大笔如椽更风流——略论公文写作的难与易[应用写作杂志社欢迎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00:11:57

大笔如椽更风流——略论公文写作的难与易

无论是谁,不管是否喜欢或者愿意,总是免不了要与政府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打交道,也就必然要与公文打交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了解公文,想办的事情就可能办不好、办不顺、办不成;对于官员来说,公文则是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是立身之本、晋升之阶、成功之道。《后汉书·顺帝本纪》上就有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的规定。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实行的是一篇文章定终身,一举成名天下知。时下的公务员考试、选调基层公务员考试、领导岗位职务公开招考等干部选拔工作,公文写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官场上历来都有难也公文、易也公文成也公文、败也公文之说。如今的大学生们也感叹:就业谋生三大宝:写作、英语和电脑

  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基本手段,公文必然是天底下最容易写的一种文体;而作为选贤任能的重要依据,公文又必然是世界上最难写的一种文章。说公文易写,不假思索,摇笔即来;说公文难写,绞尽脑汁,难于上青天!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政界,官样文章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做。有的人工作平平、政绩一般,但妙笔生花,做了写做法,没做写想法,做与不做有说法,总结汇报皆得法,写起来得心应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官场上如鱼得水,仕途上春风得意,大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慨。而有的人工作上有创举,政绩上有成就,但总结起来却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写起来生硬干瘪,读起来佶屈聱牙,听起来枯燥乏味,官场上不免处境尴尬,仕途上常常坎坷曲折,所谓文章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奥秘就在这里。公文为什么写成容易写好很难呢?这是由公文的本质、作用及其形成过程决定的。

  一、公文的本质:简便易行

  公文公文,因公而文。关于公文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表述和概括。

  19965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二条对党的机关公文作了明确界定: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1998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人大机关的公文,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各项职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20008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从上面关于各类机关公文定义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公文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第一,公文是文书的一种体式。文书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字凭据。这种文体必须格式简单,写作容易,人人可学,个个能写,否则,就无法推广应用。

  第二,公文产生于公务活动之中,并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这就要求公文必须简洁明了、准确传神、便于理解、易于操作、切实可行。否则,就会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第三,公文具有规范的写作格式(体式)。公文从文种、结构、语言、行文方式和方向、办理程序等都有明确统一的要求和完整规范的标准,任何人都不可以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另搞一套。否则,就会影响效率,贻误工作。

  总而言之,简便易行是公文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二、公文的作用:处理公务

  照葫芦画瓢写出符合规范的公文是一回事,写出来的公文能不能起作用、生效力、出成果则是另外一回事。写公文,难就难在写出来的文章必须吸引人、感动人、感化人、引导人,从而发挥积极作用,产生预期效果。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公文,应该发挥以下主要作用:

  ——公文具有宣传、教育和鼓动的作用。公开、普发的公文,是为了说服、引导、动员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焕发热情、激励斗志、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期形成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局面。如果照抄照转,做官样文章,下属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群众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公文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

  ——公文具有规范和准绳的作用。凡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指示命令等公文,一经发布,就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在特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要求遵照执行,贯彻实施。这类公文如果表达不准确、要求不清楚、内容不严谨,就会导致规范失当、落实落空、后患无穷。

  ——公文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诸如工作计划、工作意见、决定决议、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类公文,具有组织和指导实践的作用。如果缺少特色,缺少新意,语言乏味,观点陈旧,就不可能引起重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与进步。

  ——公文具有协调和沟通的作用。平行类公文具有协调动作、沟通信息、达成共识的功能。协调沟通是为了取得对方理解、支持和配合,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感染、感动、感化对方,这就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公文中司空见惯的大话、套话、空话、虚话,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和交流的大忌。

  ——公文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公文不仅是指导当前工作的现实依据,还是反映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和工作责任的历史凭证。公文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的评判,做到字字准确,句句严谨,事事真实,只留赞叹,不留遗憾,这显然不是照抄照转照葫芦画瓢的公文所能达到的境界。

  总之,公文是行之有用、行之有效、行之长远的统一体,是最易写最难写的有机结合。

  三、公文的形成:共同制作

  有人把文章的形成过程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创作,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重在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上;一种是作,如消息、通讯、访谈等新闻作品,重在抢先机、挖新意、争眼球上;一种是制作,如总结、报告、决议等公文作品,重在真实、准确、传神上。所谓制作公文,至少应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公文写作一般是要我写。上级要我写,领导要我写,下属要我写,形势要我写,不写不行,不在规定时间内写也不行。因此,公文写作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和职责的驱使,缺少激情创作的冲动,缺少煽情作的干劲,也缺少写好、写优、写精的内在动力和追求。

  2.公文写作常常是代人言。传达上级指示,传达领导意图,传达会议精神,代拟领导讲话稿,代拟决议、决定,代拟总结、汇报等,必须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思路和结构,原汁原味地记录,老老实实地整理。作为传声筒喉舌,不可以随意增加内容,也不可以掺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3.公文写作基本上是大家干。公文写作从提出主题、研讨提纲、拟稿成文、修改完善到征求意见、审议定稿,历经多道工序,经过多人之手,集思广益,合力制成。所以,公文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分工合作中,大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规范操作,按照一定的程式格式拟稿,这样才能配合默契,一贯到底。如果规范太多,程序复杂,格式多变,合作起来就不能步调一致、风格一致、衔接无缝、浑然一体,不利于提高效率和处理公务。  

  深入了解公文写作的,就能准确把握公文写作的精髓,在具体实践中炼就如椽之笔,写出经国之作,其意义十分重要:

  其一,写公文应该先。先把文种、格式、行文规范等基本要求搞清楚,对号入座,照葫芦画瓢,打好基础、拉好框架、拟好初稿,一气呵成,一步到位,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其二,写公文应该知” 而进。在尊重格式规范的基础上,努力把文章写得生动传神,引人阅读,发人深思,启人心智,催人奋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文的作用,实现行文的目的,并力求让自己经手的公文成为精品,成为经典,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

  其三,写公文应该以。不论背景来头有多大,不论规格品位有多高,不论标准要求有多严,写公文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文种格式是谋篇布局的准绳,是行文拟稿的指南。掌握了文种格式这一利器,什么样的公文命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什么样的官样文章,都能够应对自如,写好写活,从而领略有笔如椽更风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