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阅读短文: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精要 在比较中显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14:54:08

  一、中西赏石文化比较
  国际赏石分为以天然岩石为主要审美对象的中国赏石文化,与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要观赏对象的西方赏石文化。中西方赏石所关注的重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天然性和独特性,两者都强调观赏石应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但是两者大相异趣之处更多,宽泛一点说,前者是属于人文学,后者则属于自然科学:
  l、东方赏石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重在欣赏石头的文化韵味;西方赏石则强调直观感受,逻辑思维,探究自然的成因机理。
  2、中国赏石提倡抚玩品赏,人石交融;而西方赏石只适远观陈列,不宜近取把玩。
  两者的特点,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诸方面的差异而决定的。
  返观西方赏石,它的诞生距今不过二百年时间,它是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产物,是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倡导者也是以从事自然科学的工作者和博物馆为主。所以这是一种理性化的收藏活动,它更注重观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注重观赏石形成机理的探究,如物质组成、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产出特征等,重视其学术科研价值,按科学眼光和思维评价其观赏性与艺术品位,这与东方赏石强调的艺术化欣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二、中国石文化与玉文化比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的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内文化,而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外的文化,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石文化与玉文化有五点不同:
  1、美玉重自然的内在石质,奇石重自然的外在石形。美玉很讲究品种,产地:如和田玉/蓝田玉等等,每一类的玉都有自己类的特质、色彩、光洁度、硬度等不同,奇石则重千奇百怪的外形及其韵味,不在乎其产地、石种。
  2、美玉重加工(切磋琢磨);奇石重自然,忌打磨加工。
  3、美玉重类的普遍性/共性,每一块都被人改造得大同小异。奇石重个体的特殊性/个性,每一块的外形、意蕴绝不相同。
  4、从审美效果看,美玉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奇石则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人惊奇不已。
  5、从美学特征看,古代的玉文化是审”美”,石文化则是审“丑”。观赏玉就是观赏它的色彩、光润以及加工的赏心悦目的形式,属于秀美的审美范畴。观赏奇石则是观赏它的千奇百怪的形态,以及清奇顽拙的风格韵味,属于审丑的美学领域.

  三、中国古代赏石与现代赏石比较
  审丑,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赏石文化精髓。追溯中国古代的“丑石观”,唐朝诗人白居易可算鼻祖。自白居易的《咏双石》诗,开头两句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宋朝米芾总结了前人的赏石经验,提出“皱、瘦、漏、透”四字赏石要诀。本质上是属于赏“丑石”之要诀。宋朝苏东坡,进而提出“石文而丑”,清朝郑板桥继而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完善了“丑石观”,赏“丑石”要诀,变成中国古代的赏石原理。
  相对于古代赏石要诀“皱瘦漏透”,当代赏石要诀讲究“形质色纹”。“形质色纹”的美学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的艺术哲学。当代人基本上是在“有趣味的形式”的美学观念熏陶指引下进行赏石活动的,其要点是讲究如色彩之和谐,比例之对称,线条之流畅,黄金之分割原理等。
  如果说,古代石文化是一种审丑文化,那么,现代的石文化则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文化。
  现代赏石之风之所以出现变化,是因为传统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在沉沦,因此,代表他们那种观念的传统赏石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冲击面前,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许多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