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飞清迈几个小时:历史是个任人妆扮的谋女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58:12

历史是个任人妆扮的谋女郎

看过 这是一篇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评论

     

      张艺谋是个不安分、有想法、设计感强烈的摄影师,之所以回避大号“国师·导演”职位,是因为不得不直面艺术史诗般的作品“活着”,还得面对商业毒品般的电影“英雄”,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命运遭禁,后者鬼斧神差的开创了中国的大片模式!对于一个致力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国际、有着不可撼动的国师级地位的光影工作者而言,截止到2000年,一切发自肺腑的批评与指责都是可亲可敬的,一切粉墨登场的礼赞与讴歌都是满腹诚意的,截止到2000年,这个依靠着倔强的个性与不羁的才华从社会底层与文化洗劫中爬过来的艺人,如婴儿般的狂吸源自现实与文学作品的精神营养乳汁,融合自身特有的色彩细胞与构图天赋,就像一道撕裂夜空的闪电,瞬间点亮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希望,截止到2000年,张艺谋还在黑暗中的灯塔中坚守着守夜人的职责,横穿太平洋的声誉与褒奖足以让奥斯卡的小金人黯然失色,然而,就在新千年的第2年,张伟平守候了6年的“鹅”终于诞生了中国电影营销史上第一枚“金蛋”,之后这对“种萝卜”、“收萝卜”的黄金搭档就在金光灿烂的票房与小金人的光辉号召下开始了第一个周期十年的淘金与钓誉之旅,当年激发张艺谋功成名就的艺术元素,曾经孕育老谋子蜚声海外的创作才情,如今随着“英雄”的堆砌、“十面埋伏”的空洞、“千里走单骑”的滥情、“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犯浑、“三枪”的狗血、“山楂树之恋”的无知而全面溃散,相比“红高粱”的豪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凝重、“菊豆”的叛逆、“活着”的尖锐、“一个都不能少”的现实,“我的父亲母亲”的凄美,创作时代的张艺谋与模式时代的张艺谋前后真的是同一个导演、同一个灵魂吗?且不论“金陵十三衩”是何题材、有何企图、做何文章?名誉的严重透支与票房的一路飙升所产生的悖论是对张艺谋创作目的的鞭子审视与光影理念的良心拷问,其背后一定站着强大而不干净的东西!

“金陵十三衩”是无法荣归战争片范畴的,尽管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代表国军的光辉形象成功捍卫了金陵城最后一丝忠贞的尊严,也为中日的历史矛盾画上浓彩艳抹煽情的一笔,但纵观影片,佟大为掉头不顾清一色青春偶像的追捧,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胭脂粉浓郁的金陵沙场,你的铁骨、你的豪情、你的牺牲,到底服务于谁?历史不过是一个任嫖客尽兴的婊子,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到底什么,局内人与局外人、受害者与旁观者、幸存者与后来者,判定的标准逃不过“所罗门”模式,那一刻发生的事情,无论如何还原都蒙着一层纵横捭阖的政治阴影与情感滤网,这之中绝对没有所谓的正确错误是非黑白,只要混入染指欲望与野心的人性,战略与战术层面的一切行动都是以付出鲜血和尸骨为代价的,不管是以战养战,还是以战止战,不管是以战迎战,还是以战混战,真相还原的结果绝不是一句责任、形势、过错、罪孽所能敷衍了事的,这也是人类自身永远无法绝对公正的面对自身历史的原因,所以我们的战争片除了具备断瓦残垣、炮火纷飞的场面元素与过度拔高的煽情伪义之外,其内核早已变质为“新闻联播”性质的“五毛”片,“集结号”就是先例,而佟大为的血性表演又为这股腐味的延续烧了高香!尽管军人追求的最高奥义就是为了牺牲和荣誉,尽管影片的情节设计成全了一个军人应尽的天职,但我永不会苟同那份虚假的悲壮情怀与意淫的英雄精神,即便是顽强的抵抗与殊死的搏杀,如果找不出正当的理由,请不要制造虚无的理由!事实上,用战争作为影片的大背景原本应以战争为核心,殊不知,最终成为了张艺谋营造话题的一个噱头、逼宫主题的一个理由,围绕在战争身边的救赎、反思、血腥与丑恶只是人们脑海中一厢情愿的想象,大屠杀的沉重与悲痛也随着视死如归的佟大为拉响手榴弹的瞬间稀释大半!

书娟,对于这个人物的刻意安排,就像指着一个女人的三角地带说:“嘿,你大姨妈来了!”我承认我不够尊重女主角,但她那一幅仇大苦深的稚嫩小脸搭配一双斜视45度装犀利的怨恨小眼真的很难让人产生亲近感与同情心,何况总是一派鬼小干大事、小马拉大车自命清高的精神贵族情怀,甭说这不够现实,就是身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拙劣的伪命题!且不论这群胸怀高尚情操与终极价值的女学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也不管她们出场的意义是引出佟大为还是牵出贝尔,当她们的落点藏身于一座破落的教堂中时,人们不仅发出这样的疑问:她们靠什么逃出这座地狱般的坟场?依靠人品大爆发的李教官?依靠沉迷于酒精与情色之间的假神父?还是依靠自身的高尚行动与聪明才智?!卫生间使用权之争本意是为了烘托这批学生等人的纯洁,放弃钻进地窖的举动也是为了反衬书娟等人的大义,然而这两个精心设计的场景细节因充塞尿点而让人不敢妄自揣摩,既有面对敌人面不改色的机智勇气与保全别人的牺牲精神,足见其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层面上的修养与素质已经超越常人,又怎会在妓女洗澡事件上产生如此龌龊的偏见与低级的争执!后续的跳楼桥段看似充溢着浓烈的贞洁烈性,然而跳楼的动机却因妓女的激流勇替而瞬间冰释,既然有跳楼的觉悟,既然连死都不怕,又何惧以死赴会呢?又何尝忍心让别人代替自己呢?至此,影片一方面想在女学生的思想觉悟、贞洁大义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又不想揭露女学生贪生怕死、苦逼作秀的负面心理,影片中,那帮表象纯洁的女学生打心底鄙视身心皆肮脏、命***卑微的妓女,表面上还得言行一致的感谢妓女们的救命之恩,这种自我矛盾的细节设计正是“拔苗助长”的绝佳代言,张艺谋竭尽全力在为女学生挖掘一个全身而退又无懈可击的理由时,不小心挖到了一个用意淫检验虚假的克莱因瓶!事实上,在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心中,妓女的命真的等同于自己的命吗?在李教官决定以卵击石拯救女学生的时候,他们的无畏牺牲真的让人敬畏吗?在假神父决定用妓女代替女学生的时候,他真的用众神的天平测量过每个生命的分量吗?

从主流脉络上看,倪妮带着风情万种、气韵强大的演技与曼妙妖娆、浑圆流线的身段高调的站在各大媒体的风头浪尖上,作为演艺圈从胭脂盒中捧出来的一名新人想不出名都难,更何况她最大的贡献是行侠仗义救了一帮女学生,顺带为普天之下的性工作者们正了言、立了牌坊,不但为张艺谋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承载着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国门的沉重冀望!然而,张艺谋还曾是那颗天空中最亮让人充满敬畏的北极星吗?这次一手调教出来的谋女郎真的还能像巩俐一样代言兼具艺术与现实双重属性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玉墨的职业是极端的,但玉墨的骨子里凝固着13岁时的梦想与纯洁,玉墨的身心是遭人碾压的,但玉墨的生存下来的强烈欲望与隐藏起来的侠义血性是无人可及的,所有这些双面性质的人格设定,无非是为了扩充影片的层次感与营造剧情推进的驱动力,至于丰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与加强人物行动的说服力倒因观影者的感受深浅而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影片充斥着太多的性暗示与不合时宜的刺眼色彩,玉墨是秦淮河畔的头牌,但不代表走出妓院依然是教堂的头牌,试问有哪个女人愿意在妓院之外被人一眼认出妓女的身份,更谈不上大庭广众之下惹火暧昧的诱惑调情与春风摆柳的风骚卖弄,不要告诉我这是在极端环境下自我生存的一种手段,我宁可相信无情无义的婊子会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替下女学生,也不会相信多情摇摆的妓女会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自我践踏一个女人仅有的尊严与羞耻心,更何况是在禁欲神圣的基督教堂身穿扎眼的旗袍浓妆艳抹的炫耀与千娇百媚的撒欢,这种极具挑衅性、目的性的镜头组合,这种对历史无知、对信仰无畏的编导做法,这种极端歪曲人性镜像、严重违背人伦常理的虚拟场景真的是张艺谋捣鼓出来的吗?玉墨,充其量只是张艺谋意淫出来的充气娃娃,为了满足空洞虚无的剧情的需要,该扭屁股的时候扭扭屁股,该唱小曲的时候唱首小曲,该打炮的时候打炮,该牺牲的时候牺牲,如果这些还不够,那就静静的站在五光十色的玻璃窗下定格成张艺谋心目中的女神!

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约翰,既是如假包换的神父又是技艺高超的入殓师,同时还是上可开车、下可修车的全能司机兼幽默色情狂,我们在佩服好莱坞巨星多才多艺与多功能性的同时,却让国产演员情何以堪啊!落魄的美国酒鬼就像游离在金陵城中的幽魂,似乎冥冥中注定与女学生、妓女之间的羁绊,依靠美国人的身份与面孔游走在日本人的白刃与枪子之间,终被无辜亡者的鲜血与尸骨唤醒一颗麻木不仁的心,激起了“蝙蝠侠”深藏于心的侠义涟漪,决意救出众女子,这原本是一段转乱年代何其悲壮、何其热血、何其仁义的英雄主义篇章,却被张艺谋处理成“妓女救国”的缪论,也许是为了避免“南京!南京”的剧情路线,也许是为了刻意追求“辛德勒名单”的煽情高度,单纯的依靠贝尔与倪妮的感情戏来驱动影片的内核爆发,摒弃刻划战乱环境对人、人心、人性的极端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只是偏执的借用战争场面与强暴场景来强化人们对历史伤疤的记忆,这之间挤压了太多沉重的情感引子与历史矛盾非但没有得到释放,反而有种冥顽不化、郁积成病、自我作践的负面感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贝尔自始至终都是以美语为第一语言参与拍戏,作为一部纯种的中国式影片,如果汉语无法做到主导地位,最基本的东方文化的尊严与精神将何去何从,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魅力与精神图腾的语音标识永屈居人下,还谈何文化输出与走出国门!试问哪个国家的代表电影会以压制国语的代价来迎合美国人的口味!张艺谋对倪妮与张歆怡的调教肯定包括对其英语能力的***,然而6个亿的投资怎么没让全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学习说汉语呢?剧情中的约翰身在中国5年即便不能像大山那样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汉语,至少能说、能听不成问题吧,然而,当长谷川对着女学生训话时,充当中介翻译过来的语言竟然还是他喵的美语,媚外竟然达到出卖自己母语的程度,这种低级下滥的恶趣味及昭然若揭的曲意奉迎,不但暴露出张艺谋内心深处严重的不自信与对市场奴颜媚骨的劣根,而且清晰的标明曾经的艺术创作者如今深陷商业毒瘾并在泯灭自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当我们对影片中的某个场景感到别扭与不适时,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在“金陵十三衩”中这样的“别扭”与“不适”比玉墨的屁股还显眼,这也是导致剧情产生跳跃、情绪过渡断层、因果关系失衡的直接原因,从而无法营造战乱环境下人心的迷乱惶恐与紧张压迫以及展现无情炮火中人如草芥、命悬一线的战争本质!影片无论从艺术还是从历史上考究,一部表面光鲜艳丽、借用历史伤疤套现民族感情、剧情设计虚无、内核主旨无法承受战争之重的救赎性质的伪战争片,既无法做到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又没有激发舍生取义的真情实感,即便是在民族气节与道义上也很难冲破国界达到情感上的共振,更别说在战争与和平的临界点探寻照耀人类潜行的艺术光芒!这种崇高的要求对于“活着”时期的张艺谋是无上的褒奖,但对“英雄”时代的张艺谋却是无尽的鞭笞,这难道不该归咎于孤独而真实的创作源泉随着“活着”的被禁而逐渐枯竭与“英雄”模式被大众疯魔般的接纳而造成的虚假繁荣,正是这种巨大的现实反差,酿成了中国电影无法步入庄严神圣的艺术殿堂的尴尬局面,如果说这是张艺谋作为一个光影艺术工作者转型失败的悲剧,倒不如说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个人无法对抗制度的文化悲剧!成就张艺谋名誉与地位的作品无非是2000年以前的现实主义作品,尽管后续作品的吸金能力与技术指数都是节节攀升,但是其中的艺术含金量却是江河日下,难道是张艺谋老了,还是真的变了?“金陵十三衩”作为老谋子的冲奥之作,不否认其中的诚意度,但凡染指商业毒瘾并已渗入七经八脉的过期艺人真的还有足够的毅力与定力回复辉煌时期的创作能力吗?自从踏上“英雄”这条“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不归路后,张艺谋的艺术真气与导演功力已经自行溃散,历经10年“葵花宝典”式的商业修炼,你真的以为无所不能的营销战略与屡试不爽的技术萌毒能够代替苦心孤诣的原创能力与永不过时的想象力!至此,曾经领航中华光影艺术航母的第五代导演中的翘楚,如今一心寄望于票房与奥斯卡殊荣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如果作品里渗透着无法剔除的恶臭,荣誉的血脉中又如何能够纯净!如果我们当初口诛笔伐、揭竿而起一致抵制张艺谋的“英雄”,或许今天的“国师”真的会站在世界电影的最高殿堂里沐浴在小金人烧热的光芒中!这到底谁的错?大家都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环境中,到底该指责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