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落av番号:中日美剩女大PK 中國剩女走俏海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22:08:53

中日美剩女大PK 中國剩女走俏海外

收藏 發給朋友 來源: 花花女性網    發布者:且落百合 瀏覽236次 時間:2012年1月23日 16:41

剩女堆積,最著急的總是家長。但眼下這股「婚活」熱恰逢經濟低迷,公司裁員,使得許剩女自己也急著結婚,以確保個人財務狀況穩定。於是,為結婚而抓狂的女性在「婚活」族中佔了大部分。

  日本:剩女已成社會危機

  日本有不少剩女,尤其是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都市。剩女們多半苦惱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隨著剩女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婚活」(以結婚為目的的活動)、「晚婚化」、「結婚冰河期」等詞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據統計,在1975~2005年的30年間,日本的適婚女性(25~29歲)的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同時,日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也在不斷增長。這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危機。

  剩女堆積,最著急的總是家長。但眼下這股「婚活」熱恰逢經濟低迷,公司裁員,使得許多剩女自己也急著結婚,以確保個人財務狀況穩定。於是,為結婚而抓狂的女性在「婚活」族中佔了大部分。不少人從「婚活」族身上看到商機。一家公司還推出概念型「婚活文胸」,提醒剩女抓緊結婚。

  日本職業棒球勁旅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在去年7月一場比賽中提供「婚活席」。這一速配活動安排單身 男女在比賽期間坐在一起。「婚活席」設有50個女性座位,發售第一天就有約2000名剩女搶購,但50個男性座位票卻花了好幾天才賣光。

  眾所周知,隨著人們意識的改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晚婚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然而更為深刻的一個現象則是「就業狀況的不穩定」導致年輕人不敢結婚,沒有一定經濟支撐的年輕人也就沒有能力組建家庭。

  近年來,日本的就業形勢仍未有很大改觀。有專家分析指出,日本社會今後應當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競爭環境,如果經濟、就業狀況與晚婚化產生惡性循環的話,日本社會必將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美國:剩下很正常活得很自在

  剩女在美國是一個社會現實,但並不會成為一個令人焦慮的話題,晚婚甚至不婚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記者的美國朋友中,不是20歲出頭就結婚生子的,就是四五十歲仍孑然一身的。記者的朋友妮可是名政府工作人員,現年32歲,和男友交往多年。當記者問起她有無結婚打算時,她說,「我佩服你的勇氣和膽量,我還沒有準備好」。記者的另一位朋友瑪麗安50多歲了,有一次她談起退休計劃,記者想當然地問道「孩子都上大學了吧」,瑪麗安坦然地回答「我沒有結婚」。

  基於不同文化和社會習俗,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婚姻家庭觀有很大差別。什麼是適齡?中國人大多講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而不少美國人認為心理、財力、地位、學識、工作等等方面條件都成熟了才適合結婚。而要在諸多方面做到萬事俱備,難度可想而知,於是很多女性就自願選擇剩下了。

  2009年,約40%的美國成年人呈單身 狀態,45歲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萬人過著單身生活。其實,美國很多女性的單身狀態並不意味著獨身,不少人有固定的男友,只是對走入婚姻慎之又慎。有社會學家調查發現,美國單身女性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孤獨、偏執、封閉,她們在情感方面也是很豐富多彩的。相比之下,25~35歲的女性對於剩女的處境最為敏感,而過了35歲的單身女性則習慣了單身生活,心態放寬許多。於是這一部分人往往自得其樂,把剩下進行到底。

  美國沒有剩女,並非指所有所謂的適婚女性都已結婚,而是指因為種種緣由獨身的女性並不被社會給以特殊的關注,更不會被冠以剩女的稱呼;對於其中的很多人,獨身是一種她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有的是因為堅持等待理想婚姻而獨身著,她們沒有集體的焦慮,也不會被人分析來分析去,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在美國,各個年齡段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多未婚的,甚至好些人六七十歲還從來沒有結過婚,其深刻緣由是來自其文化和美國人的婚戀觀。

  美國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文化是獨立,這個獨立包括經濟上,精神上,甚至包括思考能力。他們以凡事靠自己為榮。美國的女性從來不是小鳥依人的類型,而是獨立的,強大的與男性對立的個體。一個人如果事事獨立,內心強大,對想要的生活非常清楚,他(她)就不會盡力找依靠。

  美國人沒有按時結婚的觀念,他們不被要求過符合大多數人價值觀的生活。在戀愛或婚姻伴侶的選擇上,他們更重視價值觀的趨同,性格是否適合、愛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齡。西方人的徵婚廣告多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對對方的年齡要求通常是比自己大或小5歲皆可,對方是否有小孩也不重要。他們喜歡的女性是有內容的,知識面廣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