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game:玉石鉴别有妙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7 03:55:48

1轻松分辨新老玉有妙招

上等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真假的主要鉴别方法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常言“黄金有价玉无价”。由于上品的和田玉日趋稀少,每公斤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数千元,所以有人将此来混充和田玉。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泽较灰暗、不柔和,时间长久会更加黯淡。

    老玉和新玉可从两个方面来鉴别,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似秋梨的皮,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再可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神话的花鸟、人物为多,如龙、凤等。而新的一般是吉祥题材为多。
自古以来玉便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吉祥的象徵,故中国人喜以玉护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以玉陪葬;而西方人则主要欣赏玉的优雅雍容、神秘及浪漫的色彩。

2.和田玉鉴定有妙招

和田玉很油润?当然。据说,和田玉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天然矿物中油脂感最强的。但有没有不那么油润,甚至完全不油润的?有,这就是玉友们常说的“干”。那么,有没有不是和田玉而比较油润的?也有,比方一些玛瑙或岫玉看上去也显得比较油润。这样一来,仅凭肉眼,要完全分辨和田玉或者岫玉或者玛瑙或者其他类似的玉石岂不是很麻烦?是的,并且这也是常常造成误判的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硬度。和田玉的硬度大都在摩氏6-6.5,但也有少数山料确实不怎么“硬”。我就曾经上手过一块飘糖花的白玉镂空把件,甚至连普通玻璃的边缘都能划动它,其硬度最多与玻璃打个平手,但其外观确系和田玉无疑。疑惑之下送权威机构检测,结论同样是:和田玉。而与此同时,玛瑙、晶白玉,包括人们常说的硬水石,硬度都在7左右,还略高于和田玉,单凭刻划硬度的测试方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让你“划一下试试”,一划之下果然没有丝毫印痕,于是将玛瑙、水石之类当和田玉买下,花了冤枉钱不说,所获并非自己心仪的东西,心理上的挫折感恐怕还会大过经济上的损失。

那么,有没有办法一次性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呢?应该是有的。我自己常用的一招就是:测密度。材质可以造假,外观可以迷惑人,硬度可以欺骗人,但密度却很难蒙混过关。因为天然的矿物中,与软玉密度(2.9-3.1,多为2.95)接近者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外观相似者这一条,超过99%的“鱼目混珠”者可以立即OUT。

只要是现场买玉石、玉件,除非是毫无疑问的“开门(指开门见山的真东西)”货,都可以自己测试密度。我就常常在包里装上一只珠宝秤、一只杯子、一瓶纯净水、一段丝线或一圈透明胶带逛古玩城,不买东西时水可以解渴,一旦需要测密度,往杯子里一倒,立马开工。方法也十分简单:在杯子里倒上水,放在珠宝秤上,并将珠宝秤的读数归零;将待测物用丝线悬吊(无法用线固定时可改用透明胶带)后,完全沉入杯底得出第一个读数,然后手提丝线或胶带,将待测物悬浮在水中,不靠底不碰壁也不露出水面,读出第二个读数。用第一个读数除以第二个读数,就是待测物的相对密度。

仅用这一简单的方法,在玉石市场上“纵横驰骋”数年,我没有买到过一件由其他玉石冒充的假货,以至于在一件东西不那么确定时,只要一掏出测试工具,明白自己所售货物性质的卖家,常常都会说上一句“怕了你这招”了。

除了现场购买,不少玉友还有网上淘玉的经历,而网上购物只能看到照片,较难确定东西的真伪,如果遇上不良卖家就更麻烦了。这时候又怎么办呢?我的经验仍然是测密度,即货物到手后自己先测密度,无误可收下,一旦有疑问即与卖家协商,看是直接退货还是鉴定后再退。如果必须送检,可事先与卖家商定:是和田玉或软玉(有的地方只出“软玉”报告),因鉴定而产生的费用买家自掏腰包;而一旦是其他材质,则必须由卖家出费用。由于大多数卖家都知道自己的东西究竟为何物,这样的条件往往会使卖家却步:东西没卖出去不说,还因此产生一笔费用,不如直接退回来算了。当然也确有不信“邪”的(这种情况多系卖家确实不了解其材质之故)。我最近就遇到一起:卖家拍胸脯说确系和田玉绝对没问题,但鉴定报告(蛇纹石玉)出来后,却也不得不支付超过玉石本身价值的费用,后悔不迭。

这里只介绍了对是否软玉的简单鉴别方法,其实这招对鉴别是否翡翠,甚至鉴别翡翠是否A货也有一定效果。至于判断一件软玉究竟是和田玉还是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或者加拿大玉,就需要其他方面的经验了。因为根据新国标,这些玉石都可以鉴定为和田玉。此外,邮购的玉件颜色是否与图片相符、是否有卖家未揭示的棉或绺裂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不过这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3.玉鉴定里带有神话色彩的和田玉

在玉鉴定的知识里面说到和田玉,任何人带了都会越带越温润,又有说越来越油,或者说越来越亮。不分人。简单来说就是人体本身的油性沁入玉中,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论年来计算。为什么手上的没有身上的亮呢?原因很简单,身上的油性比你手上的大,你可以自己比较一下,除了刚洗澡,你的身上其实一直都是油性比手腕上大的。我的玉坠子就比手链油的快。我也是慢慢琢磨出来的。

    由于和田玉对冷热有很大的惰性,也就是说把一个冷的和田玉捂热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让一个热的和田玉冷却,也要一段时间。所以大家会有一个错觉就是冬天把玉拿出来,温的,不冰手,夏天把和田玉拿出来,还是温的不热。其实这是和田玉本身的物理特性造成的,没有任何神话色彩。也没有任何玉会不变热。

    总的来说,玉鉴定里和田玉的鉴定目前基本需要靠目鉴,也就是用眼睛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这就不是一日之工可以做到的。而所谓的鉴定证书都是根据材料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给出的鉴定,可是,与和田玉化学成分物理特性相似的材料有很多,青海玉,俄罗斯玉都是和田玉的近亲,甚至可以说就是亲兄弟,甚至甚至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只有靠多年的经验才能分辨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对于一个母亲,分辨出自己的孪生儿子像呼吸一样容易。对于一个陌生人,就太难了。而很多和田玉的专家,都是玩了一辈子玉的,有的干脆就是在玉雕厂长大的。

4. 告诉你两点实用辨别和田玉的方法

如何来分辨是不是新疆真正和田玉呢。可以用排除法,例如和田玉山料的产量。分部较广,但新疆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山料原料润度都非常不错,但在白度上与青海料及俄料相比要相差很多,也就是说新疆的和田玉山料在白度上是劣于青海料和俄料。
    在早年新疆出现过白度及润度都非常不错的95料,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能见了。山料的分辨一般人是难以分辨的,真正的好的新疆地产“和田玉”首先应排除山料。下面看看子料了,子料是新疆和田的特产。
    首先青海没有子料,俄料虽有但从皮色及质地上也较好分辨,想要选一块新疆地产“和田玉”首当其冲的就是子料了。和田玉子料也分一、二、三等,肉质越细白度越高的子料价格也是越高,青玉的要便宜很多,籽料首先要观是否有毛孔,且毛孔是否细腻,毛孔越是细腻基本上肉质也更加细腻,如无毛孔即为打磨首先要打个问号。
    还有一种是磨沙皮:打个比方,籽料的毛孔就是和鉴别皮草差不多了,真皮草的天然毛孔不好加工出来,但仿制品的毛孔较为有规律较好分辨。和田玉论坛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对刚开始玩玉的来说,玩子料应尽量先少接触带皮色的子料。这样你选择的至少是新疆地产的和田玉。而不是统称的和田玉。

5.玉鉴定里隐藏的伪造法

在玉鉴定里面伪造血沁的方法很多,一种是将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或“羊腿玉”。还有的用猪血与黄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后将玉埋在里面,时间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以上是用动物血伪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还有其他办法,如将仿古玉放在火中烧之,等热时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红色颜料,凉后再烧、再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颜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和玉一起放入罐内,罐中加水后煮之,几天以后颜色就沁入玉中。

    只是这种玉的表面会有浮光,必须用错草将玉的表面错去一层,再涂上川白蜡,把玩数日,才与古玉带血沁者相似。还有的用血竭一两,蜜陀僧一两,硵砂数分,和在一起研成细末,放在罐内,再放满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干水里煮几小时,捞出后放在油罐内,用微火煮之,几十天以后,颜色沁入玉内,再抹去浮光,上一层川白蜡,就成功了。

    不过,在今天的作伪者看来,以上古法未免过于麻烦,所以他们并不如法炮制,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仿玉放在红色颜料水中浸泡或烧煮一段时间,颜色就会沁入玉内形成“血沁”。

    玉鉴定里将玉放在乌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后取出,趁热放在风雪中过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库里冻一天,玉就会呈现像头发丝细的冻裂纹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许朱砂,用竹枝点燃烧烤,或是把玉放在乌木屑或红木屑里煨烤,红色牛毛纹就出来了,此谓“风玉”。

    将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却时用凉水泼在玉上,玉取出后与受地火影响的古玉相似,呈鸡骨白颜色。只是这种伪造出的“古玉”由于经过火烧,没有了玉的温润透明的光泽,已同朽烂枯石一样,毫无灵气。

    用新玉制成器件后,用黑色的乌木屑或暗红色的红木屑煨烤,将石膏粉贴在想保留原有玉质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颜色,只有贴石膏的部位颜色进不去,其效果与受水银沁的古玉相似。

    用胶水均匀涂在玉器上,然后埋在黄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满黄土斑。埋的时间愈久,所生黄土锈亦愈真。当前坊间地摊上尤多此类“古玉”,乍一看它们黄土斑斑,非常像刚挖掘出来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门者极易上当。

6.告诉你几点民间鉴别和田玉籽料的法子

去年底到今年初,和田玉籽料价格突然暴涨,几个月内,价格涨了几倍,甚至卖出了每克1000元的天价,好一点的籽料价格每克都在100元以上。价格暴涨令假货制造者兴奋不已,变本加厉,市场上假货横行到肆无忌惮的地步。现在市场上偶尔见到的所谓新疆和田玉籽料,真品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而造假者手段高超,内行人也连呼上当而不自知。但无论如何造假,总还有让人识破的地方。比如从皮色及滚料识别入手,当可窥见一二。

(1)活皮。真籽料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磨砺,自然受沁,它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这种皮色是很自然的,叫做活皮。它的颜色浸入玉内有层次感,过渡自然,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入浅,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其实好玉是不长皮的,即有,也是星星点点,或在细小的裂子里。
   
(2)死皮。造假皮一是冒充籽料,二是迎合爱玉者喜爱各种皮色的倾向。造假皮的方法是绝密的,但据说是用染地毯的染料,用海绵吸足染料,把玉放在里面,再设法渗透。假皮色的原料大多是和籽玉在自然环境下受沁的金属盐同样的东西,大多是枣红皮。这种皮浮于表面,颜色太鲜艳,无过渡的自然层次感,且干涩,不滋润。造假皮的部位都在玉质疏松的地方,叫死皮。这种皮色用开水一烫就容易掉色变淡。
  
 三、滚料。市场上多见冒充籽料的滚料。滚料是把山料甚至青海料、俄罗斯料、岫玉料的下脚料小块,放入滚筒机内滚磨,磨成卵形,很像籽料,然后再染假皮冒充。造假者甚至把大块山料开成小料磨光。这种假籽料充斥市场,蒙骗了很多人,我自己就多次上当。滚料的价格不高,一般30元左右即可买下一块。仅此一点,就可断定不是籽料。若是籽料,相同的体积,怕都在几百元至数千元之间。
  
 四、汗毛孔。汗毛孔在这里是一个代用词。有无汗毛孔,是鉴别真假籽料的真招。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非常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用汗毛孔来鉴别真假籽料非常有效。因为滚料上面有滚磨过的磨痕,一道道的擦痕,而没有自然状态下的“汗毛孔”。
 
    掌握了皮色、滚料及汗毛孔的基本知识,鉴别
和田玉籽料真假,当不会很难了。

 7.如何判断玉雕的品质  玉雕的品质一般是从质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颜色五个方面来判断的。玉雕的质地是指玉石的细密温泽程度。玉雕与石的区别之一就是玉入手细腻,温润坚结,半透明状,光泽如脂肪;而石则粗糙干涩,缺乏光泽,也多不透明。硬度是指玉石抗外来作用力(如压、刻、磨)的能力。硬度越高,加工难度越大,玉石的品质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标虽可通过仪器检测其内部晶体结构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采用刻划硬度法。我国常见玉石的硬度介于4——6度之间,高于铜的硬度而低于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说,玉石均能在铜上刻划出痕迹,也能被玻璃刻划出痕迹。

  在实践中,玉匠通常通过观察碴口来查看玉雕,一般切下一小片,用小锤击断,观察断口,与韧性强的相对而言为玻璃性。韧性强的玉雕,不易打出断口,即使有断口,断口也参差不齐;而玻璃性的玉雕断口处,通过断面光亮,叫“亮碴”,类似贝壳形状。介于韧性与玻璃性之间的玉石,通常叫“糟性”、“肉性”,其碴口为粒状、平行束状、针状等等。通过这种观察,还可以观察到玉石有无解理特征,如有解理或裂纹,在敲打时,玉雕会沿解理或裂纹的方向断开。

     目前玉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都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小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等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很重要。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加工的重要特征。雕刻的线条槽口和表面皮亮,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线条槽口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

8. 教你如何来辨识俄罗斯玉

俄罗斯玉俗称“俄料”,它产于贝加尔湖地区,虽与昆仑山较远,但与和田玉同属典型的软玉系统,以白玉、黄玉为主。其中白玉的白度超过和田玉,但略发干,色泽较统一,故为国人所喜爱,是和田玉最好的一种替代品种,成为仿古玉、仿和田玉的最好玉料。其开采年代约为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产量为500吨左右,仅次于青海玉。

  将和田玉与俄罗斯玉加以比较,一个糯,一个粳;一个白得滋润,一个则是“死白”。敲击时,一个声音清脆,一个沉闷,但是这样的感觉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锻炼才可以体会到的。

  “俄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呈油脂状玻璃光泽,通体微度透明,硬度在5.2至5.4之间。从光泽度上看,俄罗斯玉虽是玻璃光泽,但略带瓷感,通体发干。经过盘磨,由深白变得干透,放在白布上特白,拿在手中却显干涩,从透明度上看,俄罗斯玉亮度好于和田玉,但由于结构粒度较粗,手感较轻,佩戴久了会变黄、变黑。

  目前我们所能见的俄罗斯软玉,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杂质较少。在化学组成、矿物成分、结构以及外观上,与新疆白玉都极为相似。

  俄罗斯白玉纯净度的鉴别,主要看它的云絮状纹理中,团块状、冰点是否明显以及结构的松与紧、密度的大与小。俄罗斯白玉多属纤维变晶交织结构,粒度细而均匀,雕琢加工时不易起皮,暴性不明显,打磨后不会产生凹凸不平的麻皮平底面;净度差的,材质中常夹杂蟹爪纹,有粥糊状的玉性特征。从肉眼上看比较白的,有的带有籽料皮壳的玉料,很大程度上都是“俄料”。

  我们拿到一个俄籽料,首先会觉得非常白,惹人喜爱,而它是一种奶白色,给人以一种油脂的感觉,加上一般都有鲜艳的皮壳,所以通常人们会误认为是和田籽料。它和和田籽料最大的区别在于,白度、色泽、温润度都够,唯独缺乏细腻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光内敛的感觉,和田籽料一般来说色泽偏青,色度不太纯净,很少会有相当一致的白度,如果和田产地玉中有非常洁白而色度一致的籽料,那是非常昂贵的价格,不是以几万元就可以购买的。

  有一个朋友曾经在新疆某个商店花了6万元买了一个带红皮的观音像,大小有三分之二的烟盒这么大,边缘带有红色籽料皮壳,手感和眼观都觉得非常不错,有人出过10万元的价格购买,他也没舍得易手,然而最终经过鉴定为俄罗斯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玉的表面特征,是洁白、温润,配上籽料的皮色,更会出现一种红白相映的感觉。但我们拿“俄料”迎光细看,一般来说没有和田籽料的汗毛孔,更没有一种精光从玉里渗透出来的感觉,这种精光内敛的特征只有和田籽料具备,这也就是古人用来比君子如玉的主要特征。

  俄料在目前几乎就是所谓和田玉的主要品种之一,走进任何一个出售和田玉的商场,几乎50%-60%为俄罗斯玉,其价格并不便宜,动辄几千几万十几万的作品,均有出售。如果仅仅从外观上来看,俄料的色泽、皮色也都较为惹人喜爱,并且色泽偏暖色,和和田玉的色泽偏冷色更能让人所接受,俄料以及一些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和和田产地玉相比较,主要的特征就是韧性不够。比如和田产地的青玉在新疆人们可以做成核桃形,向水泥地上砸去弹回又抓在手里而青玉不破,这一特征除和田产地玉以外,任何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都做不到,这也是和田产地玉弥足珍贵的地方。

  古人相玉,品质第一,色泽第二。当然辨识各类玉,经验是长期揣摸锻炼的结果。

9.玉器鉴定与辨伪应具备哪些知识

识别玉器的真伪极大地困扰着爱好玉器的各界人士。其实,一切做伪无非是采用高温处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与纹饰等。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方法揭露伪装、分析本质,就能够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当前,识别玉器的真伪极大地困扰着爱好玉器的各界人士,绝大部分人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识别真伪。

    目前,人们往往过低地估计了作伪者,认为不可能做得这样好。实际上,因为制伪者利用他们掌握的某些科技知识仿造,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知识创新,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辨别真伪,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辨伪理论。

    杨伯达先生说过:“对玉器的鉴定要跳出非科学的圈子。”也就是说,要以科学的辨伪取代传统落后的辨伪方式。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确地掌握辨伪知识,万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称的行家,以及一些有名无实的“高手”,他们只会简单地谈谈,而说不出真假的本质区别,这种鉴赏和收藏只能做知识和收藏的奴隶。玉器的辨伪是一项极复杂的研究课题。由于目前仿真效果越来越好,鉴别伪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反复全面地观察考证。

    要从材料上、风格上、设计上、造型结构上,以及生坑或半生半熟坑效果上,还要从工艺、质感、光亮、腐蚀氧化、受沁及色差、硬度变化等几十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论证。 除此之外,参照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常识,用地质矿物学等多方面的科技理论,才能做到准确有效的辨伪。

    例如我们从材料方面辨伪,要基本知道各种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基本结构及不同时期的材料使用范围,对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不同腐蚀效果才能了解。

    从造型设计方面进行辨伪,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意识。要对历史上玉器的风格变化、造型变化、艺术表现形式有概括性的认识。这能帮助我们识破伪品在风格造型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能够深刻地领会玉器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从其发展演化中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进行断代。

    例如:来自于历史上古玉的艺术美感反映着制玉工匠的绘画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准。由于制玉过程基本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的,因此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设计绘画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加工技术。如果只设计不会加工或者只会加工不会设计,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其艺术效果。我们祖先的这种工艺美术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而这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现代造伪者无法学到的。 其次是时代背景,生活风俗、信仰、文化意识与美学思想上的差异,也决定伪品与真品不可能等同的定论,因此伪品永远不能像真品。

    具备地质、矿物、化学等方面的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对玉器的腐蚀受沁、“生坑”玉器的表面结构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例如:玉器在地下要经过千年的缓慢侵蚀产生化学变化,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温度变化,酸碱土质等等都会对玉器产生不同的阶段性过渡变化与硬度变化。玉器表面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蚀以及沉降在玉表的各种附着物。玉器真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区别。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苦心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那用种实质结构及氧化程度,伪品根本无法做到。能够做到的也只是找些带有腐蚀受沁的老残料重新改制进行假冒。

    关于玉器材料,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上所使用的几种材料,经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伪者除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还使用现代开发的青海料、矿山料等进行仿冒,这些仿冒材料的纹路、结构、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别于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杂质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蚀受沁。有些通过直观较容易分辨,有些作伪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腐蚀染色做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其结构、硬度变化。

    关于制造玉器的设备工具与材料。历史上对此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磨制精度、研磨质感、磨制效果、切割痕迹、研磨力度等方面进行实物分析。以战国、汉代玉器为例,可以看出这种加工设备的精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在这一水平上延续到各个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化,工艺风格也在变化,这种时代与设备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演变,产生了玉器工艺的时代特征。

    大体讲,从石器时代的打磨制造和人工钻孔,逐步发展为较低转速的磨孔。从实芯钻具发展到管形钻具,从低转速到高速,从设备的低精度到设备的高精度,从设备工具的不耐磨到高耐磨性,设备结构材料与工具都在不断地更新。

    所有变化和进步都能够从玉器的工艺效果上反映出来。例如:从钻孔这一点上分析,工具的更新能够提高钻孔的精度,但由于原始的钻孔工具硬度和耐磨性较差,形成明显的“喇叭口”。这种现象是由于低转速和低硬度的实芯钻具快速磨损造成的,在旋转钻孔过程中钻头越磨越细。为了钻孔方便,则从两面钻孔,形成了两面孔径大、中间孔径小的现象,即所谓蜂腰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半手工半机械化的逐步变革,设备转速的加快。如果仍然使用老的钻孔方法,会因高速磨擦使钻具温度过热,导致无法再继续钻孔。管钻的出现解决了高转速与磨擦过热所产生的副效应,它不但能够提高钻孔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在高速钻孔中水与水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钻孔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古玉孔径内壁的旋痕是由于钻孔中水和研磨砂被挤出或消耗,必须进行反复提钻,孔径内壁的旋痕是反复提钻形成的。

    研磨介质(砂浆)在磨制中起中介作用,历史上使用的砂浆纯度不及现代金刚砂、钻石粉。而现代制玉使用的金刚砂或钻研粉不但纯度高,颗粒锋利,而且粗细不等,有多种标号,用这种材料磨制的玉器亮感和质感以及工艺效果都与古玉有明显差别,我们要从这些差别中进行辨伪。

    对玉器进行辨伪必须有机械方面的知识。制玉离不开机械设备和工具,设备工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玉器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我们以战国、汉代玉器为例,当时能够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工艺效果,可以看出题设备与工具的加工能力已相当完善。石质机械或木质结构的机械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战国、汉代已具备了高水平的金属结构设备工具,有加工各种复杂造型的技术和能力。从实物的工艺效果上分析,所谓的鬼斧神工,实际上是低转速、低研磨量以及相当长的加工周期经缓慢的反复研磨形成的。而战国、汉代以后,只是在设备工具基本定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转速和研磨量,在提高效率的情况下逐步缩短加工周期的。但是现代伪品不但设备工具先进、精度高、转速快,而且加工方式有差别,其伪品的工艺效果完全是现代在实践和辨伪中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还要具有其他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常识和能力,这对玉器的辨伪与断代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切假冒文物都是以伪装表面为手段,以降低成本、获取暴利为目的的。一切做伪无非是采用高温处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与纹饰等。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方法揭露伪装、分析本质,就能够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10.辨识青海玉

摘要: 青海玉经历从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以假冒和田产地玉,以及到奥运会奖牌堂皇而出,被命名为“昆仑玉”,可谓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而其价位也被追捧得越来越高。

    
    说起青海玉,今天并不陌生。青海玉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一百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所发现,至今已开采的矿点大约有三处。起初有人用来冒充和田玉,因其价格低廉,品种丰富,以及其中某些品种与和田玉极其相似,让很多把青海玉当和田玉的购买者损失惨重。
   
    青海玉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中就已出现并使用,可以说也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支脉,青海玉产出地段属昆仑山脉东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境约300余公里,与且末、若羌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青海软玉按其颜色特征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品种。青海软玉中的翠绿色、烟灰、灰紫色品种在传统和田玉品种中都是罕见或未见的。青海玉中的白玉是产量最多的品种,一般呈灰色、蜡白色,半透明状,透明度明显超过和田白玉,俗称“冰白玉”,其主要特征为很多的玉料中含有水线,这在和田玉中是极为罕见的,其颜色可分为奶白玉、透水白玉、梨花白、米汤白等品种。青海白玉质地细润均匀,块度大,属上等好料,但其透明度偏高,凝重质感不足,做薄后尤为轻飘。其中青玉和青白玉的品种和和田玉类似,不同的在于:青玉的色泽中灰紫色带烟灰色,烟灰色中略带灰色调,半透明,质地细腻滋润,有人称其为紫罗兰、藕荷玉、乌青玉等。在传统和田玉品种中罕见。因颜色特征显著,可以说是青海软玉的一个标志品种。其中烟青玉和紫青玉为青海玉中最具有特色的玉料,而青玉呈浅翠绿色,其绿色特征似嫩绿色翡翠,与青玉、碧玉的绿色有明显的不同。青海玉中也有糖玉,然而其糖色要么集中形成黑褐色斑点,要么色太浅,对俏色贡献不大,对玉质破坏不少,可利用价值较低。
   
    由此可见,青海玉绚丽多彩,堪称品种丰富,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其材质太透,和中国古玉文化中的温、肥、厚等特征不符合。透,难免显得肤浅,它同样是透闪石、阳起石组成,和和田玉另外的区别在于结构的排列不同,和田玉的排列呈纤维交织状——毛毡状,也就是说和地毯的结构类似,而青海玉是柱状和叶状的排列,所以在玉器的韧度上,也就是碾磨硬度上,青海玉和和田玉是无法比拟的,两种玉料的玉器从同一的高度摔下去,和田玉不容易碎裂,而青海玉则容易碎裂。
   
    拿和田玉和青海玉比较而言,和田玉虽然品质优良,但是因色泽不能匀称统一,所以很难大规模地作为成批的玉器作品而使用,故青海玉发挥了它应有的不可替代作用。好的青海玉虽然不符合古人以德比玉的儒家思想,但是却非常吻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色泽晶莹、洁白无瑕,玲珑剔透的感觉为现代人所适用并且接受。如何一眼辨别青海玉和和田玉呢?我们可以用20倍的放大镜观察,和田玉表面有类似于人身上的汗毛孔,而青海玉则无。
   
    青海玉经历从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以假冒和田产地玉,以及到奥运会奖牌堂皇而出,被命名为“昆仑玉”,可谓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而其价位也被追捧得越来越高。但是好的青海玉在市面上流通的却依然不多,更多的还是普品,一般价位也就在二三百元之间,因其产量的丰厚,可以说在全国市场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