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挖机斗齿:“西关打铜”成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18:55:21

 

苏叔店内的那些“西关打铜”器皿时一脸满足。吴璇坚/摄

  

    日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荔湾区的“西关打铜”和“西关正骨”榜上有名。

    铜水煲、铜碗、铜筷子、铜锅……在现代人家里,这些铜器已不被列入日常用品,但在旧时西关,这些都是大户人家几乎家家必备的“镇宅”生活器皿。随着时代变迁,“西关打铜”经历了从一派盛况的“打铜街”到几近绝迹的历程,日前得知“西关打铜”有望入选市“非遗”,广州城内仅存的铜器铺老板“铜煲佬”苏叔激动不已、甚是安慰。

    学自江浙家家都有

    在即将拆迁的恩宁路上,一家铺面都不到4平方米的旧铜器铺几乎成了街坊无人不识的“地标”,这家铜器铺的老板苏叔是在恩宁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西关”。

    苏叔回忆,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其实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以前“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就是当时谚语称的“苏州样,广州匠”。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这个行当越来越兴旺。当时,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1958年前曾是非常“旺”的“打铜街”。

    1958年的“大跃进”,使“西关打铜”从盛况突然变得几近“绝迹”。

    苏叔回忆,进入“大炼钢”,很多西关人家都无条件捐出铜器具,到了后来“文革”“除四旧”,再一次对西关人家的铜器进行“大清理”,此后西关铜器几近绝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无铺头公开售卖铜器,保存下来的铜器也多数残旧不堪。

个人情感 经营店铺少人问津

    在经营铜器铺之前,苏叔是冶金机械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后生仔时他就对“打铜”很感兴趣,经常在工厂用破铜烂铁仿制旧式西关铜器的款式打出铜器。1999年,他所在的厂倒闭,他就将多年收藏并重新仿制的一些铜煲、铜壶等铜器拿出来,放到他在恩宁路那间不到4平方米的老房子卖。

    不过,曾在老西关风靡上百年的铜器到了现代却不再“时兴”,苏叔的档口营业数年来极少人问津。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又便宜又耐用的不锈钢器皿,价钱相对较高的铜器慢慢被人遗忘了。”苏叔说,从1999年到2006年,他的铜器铺生意淡得凄凉,经常守一天都卖不出1件铜器,他平时生活靠退休金,之所以坚持经营这个没钱赚的铺,全凭他对铜器的兴趣和特殊感情。

    尽管早期生意惨淡,但苏叔看着店内的那些“西关打铜”器皿时却一脸满足。“这个提樑煲是去年一名恩宁路八十几岁的老街坊临迁走时送来的,他说这是他妈妈的嫁妆,让我们好好保管。”苏叔指着一个提樑煲说,这个煲送来时煲身已有四五处破裂,但他还是如获至宝地收下了,随后他不仅精心翻新,还用钢笔在上面刻上了西关老街坊与这破煲的故事。“这个煲我不会卖给任何人,留下自己收藏。”苏叔笑笑说。

    目前,苏叔的儿子小苏接了爸爸的衣钵打理铜器铺,并在旧铺对面租下更大的铺面经营,延续苏叔这个“西关打铜”梦。

    “‘西关打铜’的传统是全手工原始打制铜器。”苏叔说,“西关打铜”区别于京派、苏派的铜器,制成后不打磨接口,虽然样貌不及打磨过的铜器圆滑,但由于接口厚实,所以很耐用,后来自成一派,叫“粤派”。(作者:吴璇坚)

(编辑: 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