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沙漠怪物掉落:俄罗斯学者谈苏联解体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4 04:34:26

邢媛媛:俄罗斯学者谈苏联解体原因

2005年5月20日,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副所长安·科·索科洛夫教授应邀到世界历史研究所做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索科洛夫教授不仅阐述了自己多年研究的独到见解,也对俄罗斯一度盛行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现将索科洛夫报告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多种原因造成了苏联解体

  索科洛夫教授认为,在苏联解体问题上有两点是需要强调的:⑴社会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⑵苏联解体与其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变不可分割。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是基于社会主义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旦这一原则根基丧失,则整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

  索科洛夫教授指出,苏联解体并非某一单纯因素所致,而是由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如果只强调或夸大某一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是片面的。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苏联历史发展的进程,才最终使形势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境地。即便如此,苏联终结也不能被理解为是命中注定的、必然的结果。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面临诸多机遇、诸多选择,是有其发展的回旋余地的,苏联解体可以被理解为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最终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

  2.苏联现代化道路并非“古拉格”式强制体制

  鉴于俄罗斯国内有学者把苏联国家与“古拉格体制”联系在一起,认为苏联是“集中营”式的集权国家,充满暴力、压制和强迫,索科洛夫教授指出,把那些受迫害的、不幸的人的悲惨命运强加给苏联体制本身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这是一种在探讨苏联问题上的完全“西方化”的做法,并没有真正将着眼点放在苏联内部体制上,因此是不科学的。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始终是与“现代化”紧密相连的,其目标是要把苏联从一个传统的、保守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从意识形态来看,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才会被西方斥之为“充满暴力、强制的集中营”,是“没有出路、破坏人权”的。因此,用“古拉格模式”简单解释苏联解体是不妥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后期面临一次改革的大好良机,但不幸的是,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这次改革成了与过去价值观和传统的彻底背离,改革也就变成了彻底“转向”。当时一味支持改革的苏联学者概括了这种“转向”:“苏联社会没有留下任何一处光明的角落;要把过去的一切全部抹黑,彻底放弃”。索科洛夫教授认为,对过去进行反思和批判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对过去全盘否定、全盘西化的态度只能使整个苏联社会越来越偏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轨道,在“西化”的道路上最终走向历史的终结。事实上,苏联是有许多经验值得各国借鉴的。我们现在批判的“专制”、“集权”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改革,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革命,宗教信仰的革命。这些才是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主要基础,而非“古拉格模式”。

  3.教条化使苏联社会陷入停滞

  索科洛夫教授认为,苏联体制并不是与个人生活完全矛盾的,该体制并非是打击个人、限制个人生活的体制,只有当涉及到官僚们的切身利益时,个人的生活才会被限制或禁止,这与体制本身毫无关系。早在十月革命时就已萌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随着革命的深入慢慢演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能力和动力。苏联社会也从一个“革命的指挥部”变成“国家的官僚机构”,产生了“官册任命干部制度”,催生了“权贵和等级阶层”。

  索科洛夫教授认为,苏联在战后奉行国际化路线,对国内人民的需求更加忽视,苏联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内部复杂的国际化社会,与最初的“苏联社会没有阶级差别、是消灭阶级的”口号相悖,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阶级或集团”,每个“阶级或集团”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致使长期存在的“灰色经济”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灰色经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危机,但各个“阶级或集团”对此却熟视无睹。

  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理论思维开始僵化,社会主义成了保守固执的代名词,加之领导层的无所作为,整个社会陷入某种停滞状态。在所谓的“发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愈益显露,劳动生产率下降,政治意识淡漠,道德观念沦丧,社会风气日下,酗酒、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当时有2000万党员退党,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信仰。教条化使苏联后期陷入严重的意识形态危机。

  4.“新思维”外交的失误

  日益严重的社会动荡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阵营面临解散,二战后苏联得到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难以维持,地缘战略平衡被打破。而为维持这种平衡所不断加强的军工生产和日益膨胀的军工综合体给苏联社会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所以戈尔巴乔夫运用其“新思维”竭力主张寻求苏联在国际社会中的新位置。索科洛夫教授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智囊团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极必反,饱受短缺经济折磨的人们只能把改善生活水平的筹码押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在此种背景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价值观也被置换成资本主义价值观,“无药可救”的苏联只能采取“休克疗法”———用强制性措施把过去的一切抛弃而选择资本主义。

  索科洛夫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苏联解体的罪名归结到戈尔巴乔夫或叶利钦个人身上。从历史的长期过程来看,忽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口惠而实不至”的欺骗手腕,使苏联的领导层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事件,即俄罗斯本身在199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也促使了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