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划锁屏邀请码: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杜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30 18:57:55
作者:xxttll88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950    更新时间:2012-1-30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中国文学自屈原而降,史称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四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影响深广的唐诗这座高峰上的二颗明珠,这在历代诗人、史家都是不争的定论。但是,在李杜之间,从来也的确存在“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争论,也是不争的事实。元慎应该是黑纸白字挑起“扬杜抑李”的鼻祖:在杜甫死后,他曾经这样说过“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慎如此“杨杜抑李”,会不会是因为他与杜甫同是河南老乡,又有同授过“左拾遗”(相当于“七品芝麻官”)的经历?光潜只是寻找蛛丝马迹而已,万勿抑扬之意。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个人的审美倾向而已,并不能说明李杜之间存在孰高孰低的差别;就像不能拿中国故宫与德国的科隆教堂去比较高低优劣一样。但是,作为世界顶级的建筑艺术,你是喜欢故宫还是更喜欢科隆教堂,倒是悉听尊便的。李白与杜甫也是一样。
就李白杜甫而言,毛泽东更喜欢李白一点,毛泽东本人浪漫主义要多一点,惺惺相惜是很自然的。在约见当时中国的文学大家臧克家、何其芳、严文井时,毛泽东恒很率的评价李杜:“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有脱俗之气”;“我喜欢李白”,紧接着又批评说:“李白有道士气”。“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杜甫的诗哭哭滴滴,不甚喜欢”;“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 这批评是够狠的。但对于主张百家争鸣的毛泽东来说,也只是一家之言,对于杜甫的中外粉丝们是不足为训的。
杜甫的作品总是为人民的幸福自由而歌,为人民的苦难不幸而战斗的。杜甫诗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但我们还不能说它是一个“人民诗人”,更不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这与毛泽东说它是站在“小地主立场”是吻合的。但是,他的作品证明了它是怎样从站在“小地主立场”逐步走向并接近了人民的立场。它的现实主义诗风,使他常常把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的苦与愁:《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都是代表作。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所表现出来的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与由此及彼的民生情怀,放在今天也是最拔尖的学习榜样!他的“人民性”比起后来宋代的辛弃疾、陆游、岳飞、文天祥显然有一点差距。毛泽东说杜诗“哭哭滴滴”,在我看来,主要是说杜诗缺乏一点大丈夫应有的“阳刚之美”。
文如其人。杜诗“哭哭滴滴”与杜甫的人生际遇和其抱负、志向之间的落差不无关系。杜甫二次“科举”都名落孙山,无缘“进士第”,也就与官场无缘了;三次毛遂自荐石沉大海;后来,杜甫似乎有一点“急”了,一反原来“独耻事干谒”的骨气(1)先后写了大量的诗文自荐求仕。(2)杜甫对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省郎’‘台郎’‘郎官’)是非常好满意和看重的,他再许多诗文里都流露出这样的情绪;对杜甫这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来陆游有一首《秋兴》是这样说的:
“ 功名不垂世,富贵但堪伤。底事杜陵老,时时矜省郎”?
陆游用一个“矜”字,把他对杜甫这种颇有一点“官迷”的态度不以为然表达得很精确到位。
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享有“诗仙”之美誉;杜甫不仅享有“诗圣”之美誉,他的作品还享有“诗史”之美誉。何为“诗史”?是不是正因为他的作品是“政治诗”,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呢?应该不无关系吧!
杜甫年轻时是一个才高自负、目空一切的张狂青年,他这样介绍自己的少年时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裘。。。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杜甫中年以后,由于时运不济,开始表现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目光开始转向底层民众:“大军载草草,凋瘵瞒膏肓。。。上感九朝焚,下悯万民疮。”杜甫遭贬离开长安后,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我们从“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可以看出,晚年的杜甫愤懑、凄清、抑郁、寂寞、失落的复杂心情。史家把杜甫的这首《壮游》之称作“杜甫自传”是很有道理的;我则要更进一步把它作为杜甫的作品为什么是“诗史”的出处与佐证。
杜甫从少年时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裘”到晚年“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的人生大逆转过程,也正好切合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他的作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以其深刻的“沉郁”诗风反映了这个过程,余以为“诗史”之谓由此而来也!
元慎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对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这样评价的:“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窃以为,如此无以复加的历史评价,子美当无愧而胜领之。
呜呼,泱泱杜子美,诗才耀天下。尚有坎坷路,吾曹何悲来!
注1:干谒-----在唐代,读书人以诗文自荐求仕途功名蔚然成风。见杜甫《赴奉先县咏怀》。
注2,:郭沫若:《李白与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