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大师灰姑娘涉谷凛h:中国美术馆国画大师艺术珍品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6:49:10
徂兮徕猗欢迎您

山水
傅抱石 1961
纸本设色
151.5×40.8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江西省新喻县。1926年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1933年在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攻读东方美术史和研习绘画。1935年回国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午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美术史论著述甚富。
傅抱石本名瑞麟,因慕石涛而改名抱石。抱者,持守也。这说明傅抱石在很大程度上受石涛的影响。但是傅抱石师法石涛并不持守石涛的成法,而是得力于石涛的绘画精神,把石涛那种出于乱世而放荡不羁的情怀同现代精神相融合,努力进行山水画的创新。他师其心而不师其技,敢于破除古法,敢于自立新法,敢于放笔直扫,敢于“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直抒胸臆,而不为法所障。


山水
傅抱石 1960
纸本设色
104.9×60.3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傅抱石早年临摹过不少古代山水大家的作品。后来,出于变革中国画的目的,他吸收了日本画的某些手法,以及一些水彩画的元素,逐渐形成了水墨淋漓、潇洒飞动的艺术特色。抗战时期居住重庆,得蜀中山水陶冶,使其独特的“抱石皴”发展成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多次出访和写生旅行,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饱游饫看,山水画有了新的发展,力图把西方古典艺术中可以吸收的部分融入中国画,技法更加丰富。本图即是他赴陕西写生所得,回南京后补成,因而既有实景写生的新鲜感受,又不乏经营和提炼。他抓住华山的地貌特征,壁立千仞,山顶有灌木丛树,用抱石皴画出。沉重厚实、雄伟峻穆的华山,通过飞动的笔法和流转的烟云,获得了静中有动的效果。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1959
纸本设色
550×900cm
人民大会堂藏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关山月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此图取毛泽东《沁园春》词意,把代表性的四季山水集中、浓缩到一起,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创作方法,表现了祖国河山的雄奇壮美。此图境界恢宏,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这张画完成于建国十周年前夕,其不寻常的意义还在于,毛泽东主席亲自在画上题字,而且是惟一的一幅,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西陵峡
傅抱石 1960
纸本设色
74×107.5cm
中国美术馆藏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官,浩浩荡荡,长120公里,两岸奇峰兀立,云林森缈,水流湍急,浪花激岸。面对着蜀地雄秀幽奇和云烟多变的山川,傅抱石融合他生命中奋发跃动的民族精神,成就出恢阔苍茫的壮丽图画。他的画,初时总不为守旧派所欣赏,被讥为“没有传统”,“不是中国画”,但不久就被时代所认同。称赞他的画彻底改变了明清以降所谓轻柔淡疏、静谧冷寂而实则甜俗萎靡的画风,显现出民族精神的活力,这也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趋势。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 1961
纸本设色
105×111cm
中国美术馆藏
傅抱石作画大都是解衣盘礴,猛刷横扫,如风旋水泻、毫飞墨喷;若闪电雷鸣,似惊涛扑岸;类狂飚戾天,如愁云惨淡;若宇宙洪荒,似离合恍惚。大胆挥扫之后,加以小心收拾,于磅礴大气之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傅抱石一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因而他能把各种山势形态提炼和综合,加以升化。在这幅画中傅抱石把一苍茫雄山立于观者的面前,挡住人们的视线。他的画笔随着群山的沟壑纵横恣肆,随心所欲。他不拘泥于古法,以前所未有的奇特章法,展现了现代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博大胸怀。


墨笔山水
董寿平 1986
纸本设色
46×68cm
荣宝斋藏
董寿平的山水画用笔灵活苍劲,深沉而洒脱,墨色淋漓而多变,勾皴点染,干湿浓淡一齐来。苍苍莽莽,大气磅礴。看似破碎的墨迹,实则增加了画面的灵动之感。此图以写意手法绘黄山巉岩云海景致。图中水墨浓淡、干湿运用恰当,黑白层次分明,真实地再现出黄山云海的奇观妙景。


层峦叠翠
吴镜汀 1961
纸本设色
104×47.7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镜汀(1904~1972),名熙曾,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17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在金城、陈师曾指导下临习古画,专攻山水,其画从四王入手,再上追宋元,50年代后致力于推陈出新。早年曾任京华美术学院教职,后曾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
中国绘画一向以精神为主旨,而不以小技取胜。画家们只有深究自然的本质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山水画。吴镜汀的绘画往往从造化中来,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技法的表现上,在这幅山水画中画家运用泼墨、泼彩技法,造成烟云流布、山势崔巍之境;同时山顶积墨,山腰留白,使画中境界浩莽,借用层峦叠翠塑造了画家心中追求的理想精神图式。


峨嵋积雪
吴镜汀 1961
纸本设色
135×68cm
北京画院藏
唐张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试想无论是王履还是石涛,跋山涉水,体察物态都是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得心应手以备创作。得之于心,以心状物,这才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所在。吴镜汀也深明此理,他的雪景来自于对苍茫峨嵋的饱游饫看,发于物,成于心,这使他的作品能够做到“格体精微,下笔无妄”。那画中的雪山、冷松、峰峦、深壑,真正让观者感觉到一种万物浑凝、我心独元的境界,且斟、且吟、且歌、且问、且对,时而意兴勃发,时而禅意悠长,留下无穷的韵味。


纪写雁山
潘韵 1963
纸本设色
24×30cm
家属藏
潘韵(1906~1985),字趣琴,号趣叟,浙江长兴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1940年曾执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82年曾兼任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画。
潘韵的山水画善于用墨,浓淡相间,干以湿出。他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态。他笔下的雁山滋润苍浑,远处的高峰用湿笔信手抹出,笔势凌厉、洒脱,山上丛林化作斑斑墨点,山下农舍掩映于林木之间,把江南秀丽柔媚的山水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有时甚至挥墨如水,浓重滋润,使景物呈现出清淡、苍茫、朦胧悠远等变幻无穷的意境。


峨嵋华岩顶道中
潘韵 1979
纸本设色
93×68cm
家属藏
四川峨嵋山,佛教称光明山,道教称“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绵延数百里,峰峦挺秀,山势雄伟,为历代文人画家向往的圣地。潘韵笔下的峨嵋山,清潭溪水,绿波萦洄,溪水两岸,丛树苍葱。远处崇山耸峙,中间烟云缭绕,隐约中露出琳宫梵宇。画家用笔轻重缓速、纵横排奡,洒脱多变,墨色浓重沉着,丰富而多层次。整个画面显得异常的苍浑和老辣。


黄山玉柱峰
顾坤伯 1963
纸本水墨
91.5×37.7cm
家属藏
顾坤伯游历过内蒙古及兴安岭、雁荡山、黄山等名山大川。黄山自古以奇峰怪石闻名于世,面对造化的神奇,艺术家也被这壮丽的画面所打动,从而创造了一种“无法而法”的境界。画中观者能体会到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豪放情怀。情发之于心,心应之于手,正是这种真情流露才使他的作品如此的感人,如此的激动人心。


青绿山水
顾坤伯 顾坤伯
1947
纸本设色
99×34cm
家属藏
顾坤伯(1905~1970),字景峰,曾用名顾乙,号二泉居士,堂号坤庐,江苏无锡人。早年从师吴观岱。1923年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席。1957年起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以浅绛和青绿为主,兼工花鸟、人物。
顾坤伯一向主张“先师古人,复师造化”。这说明传统山水画精神对他影响深刻。顾坤伯的山水初学吴观岱,后涉猎历代名家,他的山水画主要得力于沈周厚重的笔意和龚贤雄浑滋润的墨彩。这幅《青绿山水》以青绿为质,生发出富丽堂皇的艺术趣味。其画中山石树木,笔力遒劲,湖岸房屋,古趣盎然,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育然岩岭之幽,使人仿佛置身于仙苑琅境中一般。
松声云影
祁昆 1936
纸本设色
102.5×51cm
中国美术馆藏
祁昆(1894~1940),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所画山水得明人遗意,兼精篆刻。
这幅《松声云影》表现山中瀑流的奇丽景色,气象恢宏开张,构图细密谨严,笔致流利工稳,意境清深幽雅,颇具宋画意味。此图深受传统宋元山水的影响,笔墨间处处流溢出高逸的韵致。画幅以大片留白表现山间云气,与意脉相连的上下两处飞瀑密切配合,自然点出画题。而无论是山石的皴点,还是树木的勾描,都着意经营,一笔不苟。山石繁密的苔点皴染和形似鹰爪的树木造型,很自然就会令人想起北宋诸大家的山水范式,画家技法的娴熟和功力的深厚于此可见一斑。


采药归来
溥雪斋 纸本设色
100×33cm
北京画院藏
溥雪斋(1893~1966),满族,名溥伒,以字行,号雪道人、一号南石居士,笔名南石、邃园、乐山等,堂号怡清堂、松风草堂,北京人,清宗室。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长山水,师法唐六如等。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名誉画师、书法研究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常务理事。
作品表现采药人归来驻足回首,似乎在想还有什么药末曾采到,而在石板小桥前犹豫不决。全图以点法为主,通过点的浓疏、淡密来表现草坡、山石上的绿意,山石的转折起伏也以点法为之,山壑间的流水蜿蜒穿过面前小沟。松树、人物笔法迥异,松树峭拔,人物飘飘。画中题诗日:“高泉落涧玉淙淙,采药归来意自冲。人为利名闲不得,吾能此处著吾踪。”表明了画家此幅画要表达的心境。


阳朔奇峰
胡佩衡 1959
纸本设色
164×63cm
北京画院藏
“阳朔奇峰甲桂林”。漓江两岸山峰奇特,石壁嶙峋峭拔,峰峦云影,处处令人神往。胡佩衡晚年为了在山水画上推陈出新,周游西南各省,画法为之陡变,以泼放的笔法和鲜艳的色调来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抒发画家歌颂美好现实生活的愿望。画家在画山头时,用笔果敢快捷,笔笔厚实,但又能松动、自然、虚灵,山头之间苍茫深秀,设色浓艳凝重,韵味很足,而盘亘虬曲的老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为了发展和探索中国画的技法,他借用油画中的堆积法,色彩用得很厚,层层加上,但绝不滞板,画面仍然使人感到爽快明朗。


出工
朱屺瞻 1974
纸本设色
68×53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早年研习油画,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很深,后又转习中国画,擅长写意山水。《出工》描绘新时期的新景象。远处山路弯曲,一直伸向远方,大片的农田使沃野披上秋装,一队农民扛着农具走向田野,他们要去农田劳作,收割庄稼。远处的景林、梯田及水面上的船只渲染了时代的气息。此图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沉着有新意,画家借用印象、后印象派手法,用几于是原色的纯色表现树木和农田,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交互施用给观者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漓江秋云
胡佩衡 1961
纸本泥金设色
178.9×97.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以字行,号冷庵,蒙古族,河北涿县人,居北京。自学中国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山水画导师,后来在北京各艺术院校担任中国画教学工作。创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校,并长期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生著述颇富,著作有《王石谷画法抉微》、《山水画入门课徒画稿》、《我怎样画山水画》、《画笔丛谈》、《冷庵画诣》、《山水画技法研究》。
胡佩衡受家学影响,具有良好的传统功底,进而以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20年代曾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建国后,胡佩衡更注意深入自然山川进行写生创作,所作山水老笔纷披,墨色浓黛,气势雄放。本图为胡佩衡去世前一年所作,所绘松叶繁茂,峰峦如柱,笔健气壮,既具有传统神韵又凸现蓬勃气息。作品以金打底,赋以石青、石绿、洋红、粉白诸色,对比绚丽堂皇而又不失和谐统一,给人以亦真亦幻之感。从中可见,画家虽以漓江为题,但只取“体验”所得,而不以写漓江真山水为旨归,笔墨色形之间舍明秀清丽之姿而尽现北派山水之雄健奔放作风,形象地反映了画家对传统、写生与创作关系的理解。


春下山中日正长
溥雪斋 1940
纸本设色
90×35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溥雪斋山水画多学元人笔趣,传统功力扎实,善于表现传统画题意境,对传统笔墨的熟练驾驭使他的画于古意中有新趣。《春夏山中日正长》远、中、近景细致,尤其是画家把高山巨崖式构图和主客晤谈的常见画题合而为一,取得了更深奥的意义。文人在深山美景中谈心,过悠然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理想的追求。虽然山的繁密、广阔、苍郁,人的简练、细致、恬淡,笔法迥异,但由于裁剪到位,不露痕迹,反而表现出了画家出古入新的高超创造力。

群贤大半是无家
郑午昌 1942
纸本设色
102×50cm
朵云轩藏
郑午昌(1894~1952),原名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于浙江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任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国画创作和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疑》等。
郑午昌山水近似王蒙,但能自出机杼,不泥绳法。所作青绿山水,用笔精微,设色妍丽,工而不刻,风采动人。尝谓“画不让人应有我”,主张“善师古人而自立我法”。《群贤大半是无家》表现群贤小聚,谈论风雅的文人生活。一处开阔地,有对坐交谈、有欣赏风景、有扶杖过桥的贤人,也有煎茶摇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顺势而生。此图远观可游,近观有趣,真实地再现了文人贤士雅集的一个场面。


祖国山河无限好
朱屺瞻 1960
纸本设色
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人。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祖国山河无限好》是一幅歌颂祖国江山如画的作品。画中山重水复,那浮动在群山问的祥和之气,伴随着清丽的风光,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山下雄峻的山峦,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着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织,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画中山体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兼用,勾出了山势的起伏转折,从而达到了画家追求山水画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目的。


谢眺青山李白楼
吴湖帆 1960
纸本设色
1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湖帆的山水画取法宋人,遍学各家,苍茫深隽,别饶古趣。这幅青绿山水图,笔墨华滋,清丽温润,群山似悬荡于云霞缥缈之间,画幅下部山泉飞瀑,亭台楼阁与浮云互相掩映,刻画细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离宫仙苑。此图注重明暗层次及黑白、虚实对比,使山林景物浑厚苍茫,气势雄阔,风貌独具,充分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底及非同寻常的山水画成就。


石壁飞虹
吴湖帆 1951
纸本设色
93×46cm
朵云轩藏
此图山势雄奇清峻,树木苍健蓊郁,既呈现出北方山水苍浑厚重的风格,又蕴蓄着南方山水秀润华滋的特点。画幅上半部云气弥漫,下半部山石树木层叠,自然构成厚重与轻灵的对比,构图十分大胆,若非画艺高超,恐难以臻此境界。为了平衡画面,画家将溪流设置在全图的右下角,以与云气的大片留白相呼应。吴湖帆的山水画,缜丽丰腴,润嫣秀美,韵格高雅,富有情趣,妍丽而不妩媚,富有装饰味而无匠气。这些特点在《石壁飞虹》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林阴日夕佳
吴子深 1942
纸本设色
98×42cm
朵云轩藏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字子深,江苏省苏州人。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专校舍。吴氏与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有“江南四吴”之称,与冯超然等有“三吴一冯”之称。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庐山东南五老峰
吴湖帆 1958
绢本设色
126×64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湖帆(1894~1968),名倩、又名万,号傅庵、别署丑簃、翼燕,斋名梅景书屋,江苏省苏州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湖帆的山水画广采博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赵孟顺、王蒙、吴仲圭、董源、巨然、郭熙诸大家,然后化为己用,自成面目。画风缜丽丰腴,清隽明润;青绿设色有逾古人,烟云渲染,有氤氲缥缈、泉石浩荡之致。庐山作为风景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画家50年代去庐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弯弯曲曲山路两边的悬崖峭壁、危石深壑使人想到山势的雄峻。古松、侧柏、各色杂木满山遍野,表现了庐山萧索淡然、肃穆静寂、烟霭微茫、山林幽致的景象,给人一种野趣逸然想入画境的感觉。
谢谢您的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