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夏季赛:摘录 白玉蟾雷法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03:37:10
摘录 白玉蟾雷法研究

重庆云阳男38/8.20 2011年07月02日 1

  白玉蟾雷法研究 

 

内容提要:神霄雷法,兴起于唐,兴旺于宋,出现了不少高道。此派融汇内丹修炼,强调内修与外用,一度成为道法的主流。白玉蟾师从陈楠,传承南宗丹法与大雷琅书,是南宋炼师中的杰出代表,因其深厚的道学修养,对于雷法自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白玉蟾改变了以前以符錄鬼神为主导思想的雷法,认为阴阳之炁是产生雷的原因。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人身之炁,感应天地之炁,从而祈晴祷雨。但是作为一个道士,白玉蟾的思想也是矛盾的,既认为雷是气的产物,又认为雷是神霄真王所主管的。这种炁与神迷离不分,认为神是元气而人格化,是道教特有的神学理论。

一、             白玉蟾其人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或号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先世为福建闽清人,宋光宗绍熙五年生于广东琼州(今海南琼山)。师事南宗四祖翠虚子陈楠九年始得其道,承其衣钵为南宗五祖。内修丹道,外鍊雷法。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通鉴》)载白玉蟾:“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轻做。间至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受上清录,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长配肘间,所至祈禱,则有异应。”

白玉蟾是具有深厚学问修养的人,他善书画,工诗词,现存《紫清白真人集》中就有不少他的诗文。白玉蟾自题道“千古蓬头冼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定年间,应诏赴阙,宋宁宗感其道学高深,敕建太乙宫,钦命白玉蟾为太乙宫主事。真人淡泊荣禄,辞不就。依旧浪迹于名山洞府之间,所到皆有题咏。据史书记载南宋绍定壬午年,白玉蟾“伏阙言天下事,沮不得达,因醉被执于京兆尹,一宿乃释。臣僚有言其以左道惑众者,遂被逐出京师。”从此以后,或隐居写作,或托死云游,时隐时现,来去无踪。

绍定年的时候,白玉蟾已经开始授徒了。定下南宗弟子的一些规矩,弟子修养都非常高,有的甚至是当时的在任州府官员。南宋偏安一隅,“直把杭州做汴州。”史书所谓的言天下事,应该就是说的收复中原的事情。真人虽然学道,却没有避世的想法,关心民族之兴亡。因疏文不能上达,心气沮丧,醉酒街头,被京兆尹抓住。也足见真人的放浪形骸,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神仙。”现海南玉蟾宫就是主供白玉蟾的宫观,号称南宗祖庭。

其师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博罗人,得太一刀圭金丹法于毗陵禅师,后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每人求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陈泥丸。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家女苦狐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

白玉蟾的内丹为南宗一系,雷法为黎姥山神人一系。在金丹修炼与雷法上,白玉蟾认为只有“丹成始能法灵,而道法之妙全凭自己元神元气。”他强调“内炼成丹,外用成法。”“静则金丹,动则霹雳。”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祈晴祷雨,道书称“多有灵验”。在现今流传下来的白玉蟾的文集中也有不少真人给神霄玉清真王的虔诚表文,有忏悔、有祈求。而白玉蟾在诗中也屡屡暗示自己就是天上谪仙人,因为小过谪居人间,终究要返回天庭。

二、两宋流传的雷法

甲、《景霄雷书》考辨

现存《道藏――道法会元》中有《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估计就是《通鉴》里所谓的琅书了。《道法会元》火师曰:“景霄密旨,总在三篇。上篇治天正,中篇理地纪,下篇正人事。”是一些抓鬼拿妖,祈晴祷雨,禳灾求福的符法。后附有《翠虚真人得法记》记录了翠虚真人得法的经过,而黎姥山神人也明确为雷霆都督辛忠义。记中借神人之口明白指出紫贤真人所传为“太乙火符之旨”,《景霄琅书》为“太乙雷霆之法。”暗示了两者在神学谱系上的渊源,也为后来的“内炼成丹,为用成法。”丹成才能法验,做了很好的神学铺垫。不管序文究竟何人所作,其可信度有多少,起码可以证明当时的教内,对于内丹与雷法的密切关系,有一个共识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在《翠虚真人得法记》之后,尚有《景霄雷书后序》写的是上清道士吴浦云得此书于异人,后感白玉蟾降临其室,指点书中奥义的事情。在现存的白玉蟾文集中有《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说:“太上混元皇帝括阴阳之妙,操造化之机,作为符图印诀罡咒之文,乃成九天雷霆大法琅书,以付有道之士。”称《琅书》为老君所传授,然而白玉蟾所看到的《琅书》是否就是今天现存于《道法会元》中的那五卷《景霄琅书》还有待考证。

在宋朝,道教内兴行一个新的流派――神霄雷法。其代表人物为宁全真、林灵素、王文卿等。这些靠法术享誉朝野,受到宋徽宗的礼遇,有侍辰九位,徽宗自号道君皇帝。《清微丹诀》中对法术与丹功的关系,明确的提出以内炼为本,外用为末,说:“法中之要专于符,非泥于咒,当我之正气养满,灵性十足,自能一神通万神具通,一窍通九窍齐通。”这是两宋以降,道法大受内丹影响的重要特徵。

乙、以王文卿为代表的两宋雷法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是著名法师王文卿与弟子的谈话记录,里面详细阐述了王文卿一派的雷法旨奥。王文卿,江西南丰人。自称得《嘘呵风雨之文》于金陵清真洞,又得火师亲传,名重当时。

王文卿说:“雷霆变化,无远无迩,神动天随,气至将灵。子于内玄窈冥恍惚之中,作雷霆激搏之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为妙用,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无所往而不可。”“人身斗樞,一转万化随之。”又说“将者,一炁耳。出吾之炁,以合天之炁。”

道教法师认为,人与天地同禀一气而化生,都是道的显化。这就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既然我与天地都是一元真炁所化,那么我与天地就具有可以交换能量,互相影响的条件。在中国的哲学里,人与宇宙是一元的。所以人间朝政的好坏,会影响阴阳之炁的运行,盛世多庆云祥风,海晏河清。衰世则风雨不顺,山崩河竭。

汉朝宰相丙吉在街上行走,不管市民打架,却关心牛喘气。说:“市民打架,是京兆尹的事情。牛在这个季节还喘气,我担心是天地阴阳不调。”因为根据当时的理论,宰相具有燮理阴阳的职责。而汉朝也曾因风雨不顺罢黜过丞相的案例。

在《王先生家话》中,对于雷法的施行,更关注于符錄、咒语、召将、关奏之类。在解释为什么法不灵验的时候,则多以玉皇、社令、龙神之说。尚没有脱离魏晋时期天师道重视符錄的风气。这就是宋朝早期雷法概况。

但是王文卿又说:“云之出也,其气蒸;雨之至也,其溺急;电之动也,其目痒眼光,忽然闪烁;雷之动也,三田沥沥而响,五脏倏乎而鸣;行持之士,又当急心火以激之,涌动肾水以冲之。先闭五脏,内验五行,此其诀也。”

虽然,王文卿所传承的雷法一系,仍然重视符錄,但是却也表示与自己身中脏腑之气有关联,而他所说的一些身中应验,不符合丹法的修持,也没有明确提出内丹修持与雷法的关系。却无意中为后来雷法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

三、白玉蟾的雷法理论

白玉蟾真人传承陈楠祖师的法脉,得《景霄雷书》,行雷法。在其文集中也有不少祈晴祷雨的文辞和雷法诸品道经的题跋,如《龙虎山祈雨早行有作》、《祈雨伏虎庵》、《祈雨歌》、《题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仙都雷霆玉经》、《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雷府奏士议勋丹章》、《表奏神霄吟三绝》、《祈雨简便科仪》、《木郎祈雨咒》、《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注》、《王侍宸玄珠歌注》。

在这些文辞中,我们依稀可以想见白玉蟾披鹤氅、戴星冠,在醮坛上虔诚祈雨的模样,和真人对于神明的钦敬之心。《通鉴》上说真人行雷法,多有异应。在当时看来,道教雷法是有灵验的,否则也没不会三番五次的去祈雨。作为一个兼修内丹的,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道士,白玉蟾对雷法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甲、白玉蟾首先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论

他明确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论,并且运用丹诀来解释雷法。此观点为后代所接受,影响最昭彰的就是清微派。

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道本无言,多言损气。收气存神,惜精爱己。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神气散乱,法不灵也。”又云:“静则金丹,动则霹雳。”在注文中,白玉蟾着重神气在行法时候的作用,认为只有神气充盈,内丹成就,法术才会灵验,而符錄的重要性则下降许多。

这一点为后起的清微派接受,在《清微丹诀》中则大量引用丹经文字,比如《清微隐真合道章第一》就引用了《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入室工夫章第二》引用了《悟真篇》的文字“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中有坎离精。”

白玉蟾说:“玄牝,祖炁也。乃天地之根,性命之本。人能知此一窍,为道则真,为法则灵。乃神气之化,坎离之精。”注文中所说的祖炁,就是丹道里所谓的先天真一之炁。在真人看来金丹与霹雳其实是一体的两用,所谓“静则金丹,动则霹雳。”

《清微丹诀》说:“玄关一窍,乃先天一气,此乃万法英华,金丹之枢纽。在于灵宝,谓之玄珠;在于神霄,谓之真王;在于雷法,谓之雷祖;在于炼度,谓之水火;在于南极,谓之圆光;在于老君,谓之法主;在于符水,谓之灵光。此是真一之炁,变化无量大神,可降伏六天魔鬼,可追九地精灵,炼度亡灵以生天,解释多生之罪咎。”

认为内丹与霹雳同源,这也是白玉蟾的异于王文卿一系雷法的特点。王文卿雷法,注重于符錄与存思的作用,而自身之炁,是否是炼化过元始之炁,则没有作出要求。

乙、白玉蟾对雷的解释

《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把先天神灵同宇宙生成的元气等同起来,这是道教的一大特点,并且为后世所继承。孙亦平教授认为“这种将道,气与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相联系的做法,深受汉代哲学中流行的元气论的影响,其对老子神性的界定是建立在元气神格化的基础上的,这种思维方式为道教在宇宙观形成宇宙神创说与宇宙生成论,这两条不同倾向的发展线索埋下了伏笔。”

元气神格化是道教神仙论的一大特点,《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说:“将者,一气耳。”王文卿也认为雷霆都司的官将不过是元气的一部分而已。白玉蟾《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说:“元气未判,未始有雷,太虚既开,太极始立。太极之数五,五居乎中,中黄正气,同乎一初,散在万物,遂分阴阳。阴阳之炁结而成雷,其中有神主之,则神霄真王也。”白玉蟾认为,在宇宙浑沌未分之前是没有雷的,雷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对于雷的产生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又说“盖雷霆上则贯斗,下则伏渊,以风为媒,以电为妻,以云为奴,以雨为子。雷之气,乃中天大魁之炁。”用气的观点来解释雷,而不认为雷雨是神的意志。正因为雷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而人身与天地同禀一元真炁而来。这就为道士能通过自己的气来感应天地之炁,从而改变自然气候,作了理论预设。

白玉蟾《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说:“关尹子曰‘衣摇空得风,气嘘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云雷电皆可为之。盖风云雷电,皆缘气而生,气缘心而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而觉寒。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仙人谭升《化书》云‘动静相磨,所以化火;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也;巽水向日,所以化虹霓也。’由是知风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阴阳可以召,五行可以役。”

白玉蟾引证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认为雷电风雨都是自然现象,是阴阳之气相感而产生的,而人身之中的阴阳之炁,则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控制的,白玉蟾对雷霆最大的飞跃也就在于此。“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云是水蒸汽上腾,遇冷空气凝结而成。向着太阳喷水雾,则可以看见彩虹,这个试验是可以重复的,结论是科学的。道士则可以根据自身阴阳之炁,与天地之炁相联系,通过改变自身的阴阳,从而改变天气。并且在《玄珠歌注》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方法。

“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炁,遍满天地,则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大火炎炎,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除了运气之外,甚至包括意念的活动,这也是白玉蟾所谓“气由心生”的运用,现代气功大师的某些理论也从此而来。

但是,作为一个道士,白玉蟾也保持着对冥冥之中神明的敬畏,我们从其虔诚的表文中就可以看出,甚至白玉蟾有时候也认为雷霆有神仙主掌,对于某些不能以人力改变的东西,统归之于天命。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不可知的事物的膜拜,是自然发生的人类情感。对于神明的崇拜,有时候能对凡俗之人产生一种敬畏,使之不敢为非作歹,有时候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白玉蟾心中的雷霆,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也是由神明主掌的。炁与神,迷离而不可分别,这是道教神学的一个特点。

人是否可以祈晴祷雨,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人体,我们了解的实在太少,而道教在这方面的探索,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四、雷法对后代道教的影响

宋元时期内丹术的兴起,引起了道教方术的巨变,其最伟大的成果在于神霄雷法的兴盛。而雷法的流行,则促进了道教自身的改革与融合。

雷法不同于往昔的一些小方术,其根本原因在于融汇了内丹术。使得道教方术根本上超越了原始的鬼神符錄,而成为一个具有极深厚的哲学体系指导的修炼。道教讲究“道以术行”,而法术正是道士修炼水平的一个展现手段,当然从宗教意义上讲,道士行法,其目的不在于赢得众人的惊异于敬仰,而是要通过术来彰显道。从而使百姓对道教产生恭敬之心,而生皈依之念。而作为道士自身来说,则是通过法术来济度世间,斩妖除魔,为百姓解除痛苦,为自己增加功德,以求飞升。所以“五百行满,三千功圆,百日冲升。”

唐宋以来,儒家理学、禅宗、全真道都把目光尽量投向人的内心世界,这无疑影响到了正一派的理论,茅山上清派雷法,净明忠孝道的兴盛,则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正一道注重方术,而忽略内炼的风气,也平衡了道教徒关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使得道教成为一个超世的宗教,忠孝也是道,居家也是修炼。而内炼也可以起到保镇国祚,祈祷风雨,为人驱邪治病之目的。道教这种“内炼外用”“济国利民”的宗旨,通过雷法的行持实现了。雷法也是道教对于出世与入世态度的和谐追求的一个心灵产物。

宋元历代高道对于雷法都有修持,且能起到祈晴祷雨、驱邪治病的功效。正是由于有如此多的高道的参与,使得雷法体系日益丰满,其理论也日趋精微。而正是由于雷法的流行,也使得各门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减少了许多。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说:“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唯习科教。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为性命之学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济幽度显,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备?”张宇初真人的这番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正一与全真的区别。专习科教,这也是正一受全真所轻视的一点。而茅山上清雷法的盛行,则打破了这一界限,因为雷法的行持,必须要内丹成就,而内丹修炼则是性命双修的工夫。

参考文献

[1]《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华道藏》

[2]《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华道藏》第三十一册

[3]《玄珠歌注》――――《中华道藏》

[5]《清微丹诀》――――《中华道藏》第三十一册

[6]《道法会元》――――《中华道藏》第三十六册

[7]《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南出版社

[8]《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理论特色》――――南析

[9]《杜光庭评传》――――孙亦平,南京大学出版社

[10]《论清微派法术与丹功相结合的内炼思想》――――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