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满堂欧阳震华土豆:现代文阅读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8 09:58:05

现代文阅读理解——表达技巧鉴赏类题型指要(学生)

(2009-04-06 16:39:06)转载 标签:

高考

教育

现代文

校园

分类: 试题

现代文阅读理解——表达技巧鉴赏类题型指要(学生)
在高考现代散文阅读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然而一旦涉及到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时,就会得分甚低。究其原因,一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二是答题不规范。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作一指导,以期对广大高考学生有所帮助。
一、经典回放
例1.2006年福建卷: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例2.2006年天津卷: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例3.2005年山东卷: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例4.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例5.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例6.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例7.2005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例8.2006年高考辽宁卷: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例9.2006年湖南卷第20题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二、命题角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能力层级为E级。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此类试题的难度主要在于:1.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础。2.结合试题要求把握好下笔的角度。3.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如例1、例2。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如例3、例4。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如例5、例6。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如例7、例8。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如例9。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三、答题指要
(一)、答题方法
表达技巧鉴赏类题的典型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脱离具体运用材料的内容,孤零零的技法解析是没有意义的,解答表达技巧鉴赏类题必须考虑三点:①指出运用哪种技法,②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③说出具体效果。针对以上三点答题时,还须树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意识,即紧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因为表达技巧,详略、衬托、虚实、呼应、悬念、线索等写作技巧,都与上下文语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结合文章题材、体裁、作家写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评价,因为文章题材、体裁不同,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也对表达技巧的选择有影响。
(二)、常见错误: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三)、答题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不是明确要求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
3.有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四、解题示例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答案组织:

 


   五、专题突破
 1.下文中的“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每一答均不超过10个字)
绿  的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它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迷茫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地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2. 第②段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这样写有何作用?如果将第③段画线语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并说明理由。
 ①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年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
②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③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表达技巧图文解说:
类别 内容 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 高考题示例
人称表达类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1. 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005年湖北卷第20题)答:采用了第二人称。作用是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亲切感。2. 问: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0年全国高考卷)答: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修辞方法类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1. 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005年湖北卷第20题)答:采用拟人(或比拟或比喻)的手法写,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2. 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当中连续用了5个领取,其作用是什么?(1998年全国卷第29题)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夸张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引发人们想象,突出事物的本质。 
 拟人 描写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对偶 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 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调语气的作用。 
 设问 吸引读者,启发思考。有问有答,突出强调文章内容。 
表达方式类(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1. 问: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05年全国卷Ⅱ第17题。答:以火树银花烘托“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2. 问: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三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1998年全国卷)答: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动作描写  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准确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  勾勒环境或人物,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丝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表现手法类  象征  引申事理,文意含蓄,形象鲜明。  1. 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答: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写壶口的黄河,其好处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2. 问: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2005年福建卷第16题)答:文章取材于大众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从中揭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或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渲染  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将某一画面、形象或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小见大  “半瓣花上道人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来透视一个人的灵魂,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文章段落类  开头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悬念。  1. 问: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2005年重庆卷第18题)答:文章先从古代建筑与文化写起,不仅为写现代建筑做了很好的铺垫,丰厚了文章内容,而且使两者形成对照,使现代建筑特点更鲜明。2. 问: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005年广东卷第16题)答: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3. 问: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005年辽宁卷第22题)答:不删好。最后一段深化主题,彰显文意,直接充分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或答删掉好(略)]
  过渡段  承上启下。 
  伏笔悬念  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物象作用类  起勾连上下文线索的作用,通过物对内容加以充实,升华主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渲染气氛。  1. 问: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2003年全国卷第21题)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淡化。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