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特发明了什么:我們如何看待學術界的“流行”背後的潛結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28 09:11:51

我們如何看待學術界的“流行”背後的潛結構?

我們如何看待學術界的“流行”背後的潛結構?

  當然,“流行”只能是相對的,不流行也是相對的。隨便擧幾個例子。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

  晚清福建詩人爲詩宗后山者,有林旭、李宣龔,前者流行,後者寂寞;

  南社詩人足稱大家者雖然寥寥,但足以傳後者倒也不少,就目前來説,唯柳亞子、蘇曼殊流行,其餘名家如黃晦聞、陳巢南、諸貞壯、龐蘗子、王大覺、郁曼陀、孫景賢諸人,則身後默默無聞,幾于被遺忘;

  同為晚清執騷壇一方牛耳者,王闓摺⒘簡⒊⒖涤袪憽ⅫS公度則流行,而陳散原、沈乙盦、范肯堂、袁爽秋、鄭蘇戡、陳仁先諸人則身後落寞,沈乙盦而外文集都得不到整理出版;www.findart.com.cn

  同為清末民初學者,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胡適之則甚流行,而孫仲容、沈乙盦、黃以周、俞曲園、劉左盦則學術界而外幾乎無名;

  散原老人諸子,耳濡目染于詩書世家,皆能詩。衡恪、方恪、隆恪俱足以名家,而獨寅恪詩最爲傳世。斯可怪矣!

  同為晚清資產階級世界革命巨子,黃公度、梁任公、康長素則甚流行,而夏曾佑、蔣觀云、丘逢甲、許承堯、金天翮則不流行;

  現代學者太多,玆擧一例。錢鈡書、季羡林、張岱年、程千帆名聞天下,幾乎無人不知曉,而王利器、楊伯峻、錢萼孫、郭紹虞諸人則學界以外,知者甚少。www.findart.com.cn

  若《庄子·庚桑楚》谓“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学者活者时候的名声如何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对待学者留下的文化遗产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学术界会有这么多的流行与不流行?如王國維氏梁啟超氏陳寅恪氏錢鈡書氏固然重要,但僅憑著對這幾個學者的繼承与研究就可以承傳學術薪火麽?葛兆光只有在讀王國維的時候才發現王國維的老師沈曾植(乙庵)的學術,而胡先驌先生《海日樓詩集序》中說:“沈乙庵為同光朝第一大師,章太炎、康長素、孫仲容、劉左菴、汪靜安諸先生,未之或先也。”我雖然對諸位大師的學説涉獵很少,但胡先生乃是嚴肅的學者,其說必有依據。何以如沈曾植輩,其學術竟也要藉人以傳?難道果真是“云從龍,風從虎”嗎?www.findart.com.cn

  引人深思

  会不会“流行”的FAN们只是借“偶像”说自己的话,或者根本就是变相自况?舟兄小心,会得罪人的。

  当一门学问变成显学时,就会有许多的追随者。就会产生代表性的人物。就会有一批人被遗忘。如此而已。

  流行的并非学问而是一种向往、企慕---自然,向往、企慕也可分高下,且不论。

  一部分人声名显赫总比没人声名显赫好些----全部都声名显赫是不太现实的。

  不知大家注意一个现象没有,就好像邓小平的经济理论,让一部分人先声名显赫起来,等时机成熟自然能让大部分人声名也显赫起来。www.findart.com.cn

  20年前有多少学者闻名遐尔的?陳寅恪、钱钟书等人的市场热也有利的一面,就是连带挖掘出一大批杰出的学者。一本陳寅恪、钱钟书传,就可以把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全部列齐了---此话绝非夸大。我就是由此认识錢萼孫、郭紹虞诸位先生的。錢萼孫、郭紹虞诸位先生也不用灰脸,以为要借他人扬名;不是没实力,而是世人缺少发现国宝的机会。錢萼孫不是因为钱钟书一言九鼎才当了博士生导师吗?有实力而无机遇是最痛苦无奈的事情。www.find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