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都邑涖盟玺:“小农经济”不破局 农超对接必受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6:44:02

  制肘“农超对接”进一步发展的绝不仅仅是超市企业在生鲜经营水平和采购、物流配送上存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也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为,“农超对接”不是简单让超市企业向农户采购,建立简单的采购关系,这里的“农”不是特指农民、农户,也不是专指农业合作组织,而是能够与超市企业长期稳定捆绑在一起,共同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保证农产品供应能力、供应质量、供应稳定性等各种关键问题的各种农产品的种植和经营主体,及共生合作的涉“农”合作体。

  因此,实现和推动超市与农产品基地的对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业和农民而言,超市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对超市而言,生鲜农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带来客流和效益;对顾客而言,农业与超市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更好地丰富饮食,保障餐桌安全。

  然而,众所周知,众所周知,我国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农产品90%以上都是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殖、经营。由于农民自身质素不高,接受新知识,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且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过份追求产量,不求质量,已成为“农超对接”的最大阻碍。

  因为,超市企业对生鲜商品从种殖、采摘、分拣、包装等各方面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化要求。如蔬菜的等级区分就非常严格,比如土豆,青州市场上就分为箱装、袋装等不同的等级。超市对每种农产品除了内在质量要合格外,对分量、外形等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有的超市要求每个土豆重量不能低于3两,每个西瓜的重量在8-10斤,不然有大有小,堆在一起太难看。比如喷洒过国家规定可以使用的农药后,有的蔬菜7天后才能采摘,有的14天后才能采摘等等。

  但是,目前很方地方的农民仍然停留在看到哪个产品好卖,价格好,第二年就都跟风种的阶段,结果造成滞销。同时,农民们更习惯传统的销售模式,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在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上,由于传统种植和认知局限,很难“转过弯”来。一般农民的质量管理意识同超市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打交道,以量取胜,“良品莠品”都能卖钱。当超市要求他们按照标准对产品分等级的时候,往往做得不彻底,惟恐剔除次品会影响到自己收入。导致产品验货时达不到超市的要求和标准。

  而超市企业的高度组织化迫使涉“农”合作体也必须向组织化靠拢,否则就无法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率、低成本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势头。举例来说,一家超市企业需要的生鲜商品每天就以数十吨甚至上百吨计,而且要求品种全、花样多,这样的要求不是“小农经济”能够达到的。

  也就是说,超市生鲜经营的特点对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打破目前“小农经济”的格局,解决分散的经营农户与现代化、规模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超对接”就很难实现更有实质性的突破。

  这些问题,政府难以解决,超市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解决,相较之下,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在其中起到更大作用。

  陈岳峰,现为全国惟一面向连锁业精英的泛财经类高端读本《中国连锁》杂志副主编、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超市周刊》副主编。因从事营销FromEMKT.com.cn咨询工作而与媒体结缘,擅长新闻营销策划与公关宣传。熟悉商业,尤其对连锁零售业有独到见解,从事媒体工作7年,撰写了大量在业界深具影响的商业新闻事件与行业分析报道。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散见于国内各大报纸和杂志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