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顿马丁水上超跑:无心插柳:康有为一心保皇却铺革命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17:58:21

无心插柳:康有为一心保皇却铺革命路

  文章摘自:《他们揭幕辛亥革命》
  作者:朱中澍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版次:2011年12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本书采用人物小传的形式,讲述揭幕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其中包括人们记住的孙中山、陈其美、黄兴、宋教仁等,这些掀起这冲天浪潮的仁人志士们。还包括秋瑾、陆皓东、邹容、陈天华等那些未及辛亥的先驱们。还有张……

康有为

人物小传: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因生于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1895年,发起“公车上书”运动。1898年1月,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派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公车上书参朝政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使得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于是,康有为带领18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齐聚“都察院”门前,上呈联名书信。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做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此后纷纷成立,进而成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的开端。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请愿方式,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成为部分革命者参政的主要形式,比如陈炯明和丘逢甲等人,包括后来成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也都采用过这种方式。

康有为在这次上书后渐渐崭露头脚,登上了政治舞台。“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梁二人发起了爱国团体——强学会,并将它发展成为声势最为浩大的民间组织,曾一度得到了帝师翁同、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可见其影响之大。

康有为出身于士宦家庭,其家族为广东望族,理学传家,祖父康赞修是他最早的老师。后康有为又拜崇信宋明理学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因此,康有为在康赞修、朱次琦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接受宋明理学,并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而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康氏开始不再赞同理学当中的说教,他认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己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对于建功立业没有丝毫的用处,这种想法在其广泛阅读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西学之书后变得越来越强烈。三年后,康有为离开了老师朱次琦,开始了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模式下,康有为逐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当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这种感触表现得尤为强烈。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处于危亡的中国,并且选择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变革来完成对清廷腐败统治的改造。

1888年9月,乡试失败的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并要求变法维新,为此还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第一次向统治阶级亮明了实施君主立宪制改造的政治理想。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康有为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的政治观点造势,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在1894年发表的《大同书》。《大同书》塑造了一个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说明了康有为的政治理想之所在。

其后,康有为更是组织了轰动一时的戊戌变法。变法中“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这些新政措施,使得变法成为了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这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正是由于康有为的思想启蒙,使得辛亥前期的革命运动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这一方面来讲,康氏具有一定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