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组词有哪些:图说艺术大师傅抱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06:43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20世纪著名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人物,创建了新中国山水画史中的“新金陵画派”,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也作出重要贡献。

傅抱石少年家贫,幼时喜欢刻字、画画,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他1925年撰写美术史文章《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在金原省吾门下研读美术史,著《中国绘画理论》,译著《唐宋之绘画》,并于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傅抱石回国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则重返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傅抱石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担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1960年与郭沫若、朱洁夫合影与北京

1964年傅抱石与家人摄于汉口西路132号 傅抱石先生年轻照   1960年的傅抱石1959年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乾坤赤》(1964) 傅抱石《琵琶行》 傅抱石《山行遇雨》(1949) 傅抱石《国殇》(1954) 傅抱石《布拉格宫》(1957) 傅抱石《西那亚城中俯瞰》(1957) 傅抱石《雨花台颂》(1959) 傅抱石《二湘图》 

1早年时期

傅抱石幼时喜欢刻字、画画,并一度入瓷器店当学徒。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他将对艺术的兴趣扩大到更为专业的方式,把精力集中到图画课和相关的手工课上,并对美术史产生浓厚兴趣,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确立了一个基本的路向。

20世纪30年代初,傅抱石在篆刻方面有所成就,并对古代画史画论产生研究兴趣。从对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到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等历史史论经典的阅读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观

傅抱石早年学画,受到一位专门复制石涛画的艺人影响。傅抱石一生倾心石

涛故改名抱石。他学石涛不是持守于石涛的技法,而是得力于石涛的绘画精神。石涛之外,傅抱石对于安徽画家如梅清、程邃等学之甚多。

2 1932年至1935年日本留学期间

在徐悲鸿力荐下,1933年,傅抱石被江西省政府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镇瓷器的名义公派赴日留学,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师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兼习工艺、雕刻。

傅抱石从翻译金原省吾《唐代之绘画》、《宋代之绘画》入手,开始了专业和系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这一时期,他写就了《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问题》,接着又开始写有关石涛的评传,不久则完成《中国美术年表》。1935年秋,傅抱石开始《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

留日期间,傅抱石在金原省吾的帮助下,1935年举办了第一个个展“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不久傅抱石篆刻《离骚》获得日本篆刻大赛第一名。

在绘画方面,傅抱石留日期间注意研究吸收日本人的画法,其中以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衫放庵等人的作品为主。这三个人的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新风格,大片的墨色、飞动的线条,大片的墨色中有丰富的内容。傅抱石画中,大片墨色横刷纵抹,或勾线后略加乱皴,然后以大片颜色覆盖,都是从日本画中得到的启示。傅抱石留日,是他作画冲破传统的起点。

1935年6月,傅抱石回国;8月赴南京受徐悲鸿之聘,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8年,傅抱石投至郭沫若麾下参与军中抗日宣传。1939年4月,傅抱石搬家至重庆沙坪坝金刚坡,进入了其艺术的“金刚坡时期”。

3 1939年至1945年重庆金刚坡时期

1939年到1945年六年时间,傅抱石寓居重庆金刚坡。一方面他进入史论研究的高峰时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傅抱石这一段绘画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蜀地雄奇苍秀的山水对他的熏染。他这一时期的绘画奠定了他的艺术成就。蜀地的风光给予傅抱石一是创作欲望的启示,一是奇特粉本的供给,一是心胸精神的滋养

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观音岩中国文艺社举行,这是他国内第二次画展,实际上是他第一次亮相于国内画坛,具有重要史学意义。这个展览又叫做“壬午个展”,表明了傅抱石绘画已有着与篆刻、史论同等显要的成就。

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分人物、山水两部分。人物画主要表现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等;他还以古代优秀诗篇为创作题材,如《琵琶行》、《丽人行》、《湘夫人》、《湘君》、《九歌图》、《国殇》等,这类作品不仅成为傅抱石人物画成就的一个标志,同时还因为傅抱石不断的将这类题材的表现,使这类作品的创作成为具有他个人符号性质的题材。

傅抱石的山水画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眼前即景、反映巴山夜雨的情趣,成立傅抱石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的主题。他的画法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

4 1945年至1949年重返南京时期

“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绘画风格的开创和成长期,重返南京后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则是他将此风格进一步充实完善至纯熟境地的又一分期。他的创作转向更深入的内在层次,多为历史人物、古诗造境和自发胸臆的山水作品。

1947年8月13日,傅抱石在南京文化会堂作了题为《中国绘画之精神》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傅抱石从“超然之精神”、“民族之精神”、“写意之精神”三个层面,表述了他对“中国画之精神”的理解。傅抱石这篇演讲,不仅是他对中国绘画精神的一种解读和认知,也是他在此基础上的绘画实践的总结。

5 50年代初期

1953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画家开始山水写生活动,此后全国效仿,山水画家希望通过写生完成对旧山水画的改造。这种改造与传统的山水画在审美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

面对现实中的国画论战,傅抱石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很好的处理了传统技法与现实的关系。他放弃了原有的题材,而开始研究毛泽东诗词,用他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以毛泽东诗意或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新题材,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束缚,和当时流行的“新年画”相比,其淡化题材的处理方法,成立一个过渡时期的特色。他的作品开创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探索中变革,在变革中探索,是傅抱石1950年代创作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他也画他过去常画的一些题材,但在技法和意境上和过去有些不同,少了许多荒率的逸气,多了一些昂扬的气势和精神。

6 1957年至1965年

这一阶段,傅抱石绘画的笔墨风格较前有显著的变化,面对真景写实,技法更多样化,主观内省的深度与浓郁的实情相对淡薄。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身份,赴东欧访问,写生作画,举办画展。这些写生作品,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以一种平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1959年6月,傅抱石到韶山写生,两个月后又到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作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造,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找到了一个能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1960年9月,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对于傅抱石,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确立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观念。这批旅行写生作品与其他团员作品一道,在1961年5月以“山河新貌”为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了空前成功。画展举行同时,傅抱石又得到了东北写生的机会。在这次写生中,傅抱石在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中都将有限的可能发挥到了极致。

傅抱石自欧洲到东北的写生过程,其意义已超出艺术自身。通过三次旅行写生,傅抱石表现出了在新题材方面的成就,这一意义反映到了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成为傅抱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