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不利打一数学术语:没必要着急做个聪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10/02 18:37:02

没必要着急做个聪明人 
 文/杨萌

  “老实人”和“天真汉”源于伏尔泰的著名讽刺小说《老实人》,李敬泽却把他用在了春秋时期。在他眼里,那个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时代,充满了没有心机而又坦坦荡荡的人。李敬泽写了一本《小春秋》,他说这是一小册劝人“傻”的书,劝人老实一点,天真一点的书,劝人不要那么聪明的一本书。


  我们现在看《百家讲坛》也好,学国学也好,都是希望聪明一点,再聪明一点。
  无论就人来说,还是就一种文明的发展来说,天真和老实都是至关重要的,非常珍贵的价值。这个天真和老实到哪儿去找?在周围的人当中不容易找,也只好到古人那里去找。
  在我们这个时代,讲国学、讲经典好像是一件很大、很热闹的事。比如我们的《百家讲坛》也在讲国学,也在讲经典,全国人民都很热爱。有一点我觉得我和《百家讲坛》是一样的,就是都属于“半截子秀才谈学问”,或者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但还有一点,我和《百家讲坛》确实是不一样的。他们在讲经典、讲历史的时候,主要是在教大家做一个聪明人。我们的老祖宗有过那么多的权谋,那么多的生存技巧,有那么多克敌制胜的法宝,有那么多怎么成功,怎么混得好的手段。现在我们学国学也好,学经典也好,学历史也好,我们要好好地向他们学习。
  所以我想这恐怕也是我们现在这些讲经典也好,讲历史也好,这么受大家欢迎的原因。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我倒是觉得其实是没必要那么着急要聪明。我们应该焦虑另一件事,就是说聪明过头了怎么办?太聪明的被聪明所误怎么办?


  到底什么是聪明?
  庄子曾经讲过,说以前世界也好,人也好,就是一团混沌。这一团混沌就像一个面团一样,在这儿放着,当然是不聪明。后来有人在这儿凿的两个孔,有眼睛了,明了;再凿两个孔,有耳朵了,聪了。有眼睛,有耳朵,又聪又明了,还不够,还要再继续凿孔。那么我们说人就会变得七窍铃珑,聪明无比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还觉得不够,还要继续再凿,我们还要再天天听百家讲坛,天天听国学,听历史,我们还要天天学权谋,天天学怎么和人斗争,我们浑身上下就全是孔了,那叫什么呢?那就变成一个筛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倒觉得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事情还有另一端,我们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叫天真,叫老实。
  天真人和老实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也都是“珍稀动物”。现在我要夸我周围的谁真天真,真老实,他一定是心里很拧巴。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学习得不够,功夫练得不够,才让人认为天真老实。但是我觉得无论就人来说,还是就一种文明的发展来说,天真和老实都是至关重要的,非常珍贵的价值。这个天真和老实到哪儿去找?我刚才说了在周围的人当中不容易找,也只好到古人那里去找。


  我们常说“人心不古”,说的是什么呢?说的也是现在的人太聪明。
  人心的“古”,要到哪里去找呢?我觉得唐宋元明清,一路看下来,越往后聪明人越多,老实人也上不了史书了。我们再往前找,找到春秋,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老实人、天真的人非常多。
  我们想谈一下《春秋》,因为这本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讲春秋战国的事。实际上春秋在我们历史中是一个特别复杂,特别有意思的阶段。我们春秋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国家,数不胜数的国家,那叫什么呢?其实都是武装殖民点。那是我们华夏民族,我们这个文化向整个大地逐渐的扩展、移民、融合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定要想象的话,我觉得有点像西部。在这样类似于西部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想象春秋时期行动着的人,真都是一些老实人和天真的人。没有那么多贼心眼子,都是坦坦荡荡,非常强大的人。
  比如郑灵公在那儿煮着一锅王八汤,有一个大人叫子公,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只要知道哪里有好东西,食指就要大动。正常情况下,郑灵公让他过来尝一口罢了,偏偏郑灵公不让他尝。子公先生眼巴巴的站在这锅汤面前,实在受不了了,把食指伸到锅里,沾了一点汤,放在嘴巴尝一尝。郑灵公就生气了,派人把他砍了。子公扭头就跑,跑着跑着又一想,反正他也要砍我,我倒不如先把郑灵公给砍了。于是就赶紧扭头回来,杀了郑灵公,坐在那儿把这一锅汤都给喝完。唐宋元明清不会有这样的事,何至于天真到这个程度呢?何至于忍不住馋呢?何至于说领导吃一碗鱼翅,你就忍不住,你就要沾一下吃,还要回来把领导怎么样吗?我们都不会干这样的事,这就叫“傻事”,但是春秋的人干得出来。
  春秋的英雄头一号伍子胥,一生是多么的坚决暴烈。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一夜白了头,然后从吴国带着兵把楚国灭掉,把楚平王从坟里拉出来,鞭尸300。这时候又有咱们的后代聪明人劝他了,同志啊,做事不要太绝,差不多就得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啊。伍子胥说,我就是不饶。我这个人做事就是要做到底。这样的人是注定倒霉的,所以后来被吴王杀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春秋时代有点类似于希腊的荷马时代。你会感觉到大地上行走的都是一些巨人,没有那么多的小聪明,没有那么多的心机。这样的人其实我们现在想,他都是老实人和天真人。


  春秋的时候,还有一个最大的老实人,最大的天真汉,那就是我们的孔子。孔子一生都是一个失败者,孔子一生都是一个不得意的人。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现在一讲孔子讲《论语》,把《论语》基本上讲成的一个成功学,但是孔老先生本人可是一辈子不成功。他难道不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混才能混得好吗?他太知道,但是他说不,他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混得好更重要的事,我们还要讲“仁义礼智信”,我们还要做有价值的事。
  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天真的人,他给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明留下一些至关重要的遗产,一些教训。孔子的一生当中,我自己觉得最令人感动的,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一幕,就是陈蔡之厄,孔子被困在当中七天没饭吃。这样的时刻,连孔子最忠诚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都动摇了,可我们的孔老先生饿着肚子还在屋里弹琴。这个时候孔老先生就说了是君子之道,它的“达”和它的“穷”,这个是只能听诸于天,但是君子要忠于他的道。孔子教训子贡和子路,这个世界上除了成功,除了赚钱、发财、升官、娶小老婆之外,还有一些事是重要的。孔子认为坚持他的真理是重要的,即使在最穷困的时候,他也认为这是重要的。
  孔子毫无疑问地为我们设立了那么一个标杆,他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混得好,除了成功,还有一些东西非常重要,以至于值得我们全身心的去追求,去坚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生他都是一个天真的人,一个老实的人。我想春秋时代我们既有像刚才说的伍子胥这样的身体上和性情上的巨人,我们也有幸出了像孔子这样的精神上的巨人。他们都是“庞然大物”,他们也都是老实和天真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真是需要不断回到春秋,回到我们那个民族的童年去。
  所以同样让我谈国学,谈经典,你要说我和人家有什么不同?我也想了一下,我是没出息的,我所喜欢的都是“弱”的和“静”的。我是努力从经典中和国学中,从我们的历史中看出那些“弱”和“静”。老子说过“以柔弱胜刚强”,说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终是以柔弱胜刚强。这个话我觉得就不叫“小聪明”,叫“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