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天下5草船借箭bug:现代文阅读复习方略(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3 12:11:07

十六、人物是记叙性作品的核心,他们在文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有群体与个体之别,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命运发展脉络,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进而把握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

1.辨别人物地位。

人物在文中的地位,是由主旨和作者的写作需要所决定的。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其他一般记叙性作品,人物总是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情形有下列几种:

一是主要人物,这是个体形象,是作者倾注主要笔墨的对象,其他人物都为之服务,或正衬或反衬,使之鲜明突出。这种人物,文中往往只有一个,多至两个。例如,散文《一面》中,就主要塑造了鲁迅的主人公形象,尤其是他的形象特征,反复多次加以描写,使之十分鲜明突出。二是重要人物,这是与主要人物相配合而存在的,在文中出现频率也较高,所用文字也不少,往往给阅读者增加主人公判断的模糊度,例如《七根火柴》中,卢进勇就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与无名战士紧紧联在一起的。三是次要人物,这是与主要人物相对存在的,用墨较少,甚至只出场一两次,一两句话即可完成,例如《小橘灯》中的胡大夫、王春林等,只是偶尔点及,文字极简,这种人物,在文中有多有少,但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的。四是线索人物,一般由文中的“我”充当,往往贯穿始终,如《孔乙己》中的“我”。除此之外,还有正反人物(《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与郑屠)、正侧面人物(《故乡》中的润土与杨二嫂)、群体人物(《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认识了人物在文中的不同地位,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主旨的分析。

2.分析人物特点。

人物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虽然在外貌上难以分辨出来,但在性格、爱好、习惯等方面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生活中的这种情况,在作品中也不会例外,我们在阅读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一是外在特点,包括身材、衣着、长相等,尤其是脸部,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二是内在特征,就是人物的本质特点,就是给人物定性的,如《范进中举》中范进的中举而疯,这是外在表现,通过现象看本质,他的本质特征就是追求功名、内心空虚,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三是重点特征,就是对人物特点进行筛选,使重点特征充分显示出来,抓住了人物的重点特征,也就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过目不忘,如《一面》中鲁迅的“一”字胡须和“抖擞”而直竖的头发,就是重点特征;四是变化特征,因为人物在文中的活动,必然要跨涉一定的时空,如果跨度较大,特点变化就明显了,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断腿前后的特征、《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特征,都是不同的,有变化的,阅读时,要注意比较,才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3.把握人物脉络。

人物在文中总是要活动的,活动就有踪迹脉络的显示和变化,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阅读时,就要密切关注人物的这种发展脉络:一是外貌变化脉络,如上面提到的孔乙已和闰土;二是行动变化脉络,这种变化,重点抓住人物行动的动词即可,如《社戏》中双喜阿发他们的去看戏、回船等一系列动作;三是思想品德的变化脉络,由好变坏或者反之,如表现差生转变的文章就属于这一类;四是性格变化脉络,如《最后一课》中“我”的由贪玩到后悔到认真听课等;五是心理感情变化脉络,如《荔枝蜜》中“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等;六是人物某个细节特征的变化,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自己身穿的大衣的变化,一会儿穿上,一会儿脱下,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跳跃。阅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某种变化,同时,还要分析其变化原因,触及深层,进人人物的本质,这样,才能使人物的特点、性格、品质、意义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示。

4.认清人物关联。

在阅读应试时,对文中人物存在的各种关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朋友、同志、亲戚、邻居、长辈、同乡、同学等;二是作者主观给予的地位关系,如人物间的主次、正反、正面与侧面、重点与一般、衬托与被衬托等。要注意人物所显示出来的典型意义、教育意义、启迪意义等各种塑造意图。

十七、阅读记叙文时,社会环境比较容易被忽略但又是重点,要善于体会作者的匠心,捕捉环境信息,明确它的一般性位置和运用意图,分析其对人物和主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1.弄清环境种类。

环境描写是指对那些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的外界条件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一般包括人为性,如教室里,墙上标语、学习专栏、两旁条幅、正前上方的名人画像等,都是人的安排设置形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在这里发生的人和事的背景。如《孔乙己》中,就为人物安排了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环境,概括起来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丁举人一手遮天;咸亨酒店的掌框和伙计以及酒客都很愚昧,他们欺侮和嘲弄孔乙己等等。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自然性特点十分明显。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的景物描写,就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展现了旧北京城夏季的炎热景象,涉及温度、气候、各种树木如柳树、各种动物如狗等。

2.明确环境位置。

环境描写的位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情况下,社会环境可以出现在文中的任何地方,因为它与人物关系最为密切,有的直接由人物来充当,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态度等,带有时代和人物特征烙印的物件,也可以成为社会环境的内容,如《故乡》中的烛台。可见,社会环境运用的位置是没有定准的。

自然环境运用的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文段的开头,如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的开头:“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二是文段的中间,例如《社戏》的中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像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三是文段的末尾。

3.捕捉环境信息

环境在文中的出现,自然环境比较明显,客观性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社会环境则需要我们去认真阅读,善于发现,才能够准确把握。而这又恰恰是环境的重点,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放弃了重点,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捕捉环境信息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关键词句,即显露社会环境的标志性词句,例如《小橘灯》中“我”问小姑娘锅里是什么,小姑娘回答说是“红薯稀饭”,而且是“年夜饭”,这就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小姑娘家里贫穷困苦的特点。二是通过分析转换来确定社会环境内容,例如《背影》中说“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里的“谋事”就是找事做,说明找工作难,生活艰难,显示了旧社会的动荡黑暗的特点。

4.分析环境作用。

这是环境类知识阅读应试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环境描写不是文中的点缀物和装饰品,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文字,只要写进文中,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烘托人物性格和品质。这种环境,与人物性格紧密相关,因而所写的环境,都是经过经心选择的,不是任何环境都能拿来。例如《七根火柴》中写道:“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这段草地环境描写,就衬托了无名战士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二是为人物心理刻画服务,这种环境描写,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是一致的,对人物心理状态起着进一步细化的作用,例如《挖荠菜》中,有

这么一段环境描写:“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部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这一环境描写,实际上就是作者恐怖心理的写照。三是为作品的主旨服务,就是为了衬托和突出文章的中心。例如《七根火柴》中有一段环境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它揭示了红军战土战胜过草地困难的兴旺景象,也是对无名战士精神品质的形象赞美。

十八、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都有各自的特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时,不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抓住主要特征。

1.抓住外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事物显露的标志,看得见摸得着。说明事物的特征,也必然先说明外在特征,然后才说明其内在特征或其他特征,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事物的外在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阅读应试时,要善于捕捉介绍外在特征的关键词语,并将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结合事物的实情,才能加深阅读印象。事物的外在特征有概括和具体之分,如说明“书是一种出版物”,这就比较概括,“水是一种液体”也比较概括,因而印象就比较模糊,最好抓住具体特征,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进而解决测试问题。例如布封的《莺》中,在说明“莺胆小”的特点时是这样说的:“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这里,通过比较手法,以弱小的鸟类和危险的敌人与之比较,使之“胆小”的特点得到显示。

2.分析内在特点。

事物或事理的外在特征是明显的,内在特征往往是隐蔽的,模糊的,因而容易被忽略,而这又恰恰是特征的重点。这就要通过分析比较,使内在特征进一步明晰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一要明确外在特点,这是分析的基础;二要扣住内在特点的一些关键性词句,便可以达到分析的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介绍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现象,再介绍各种植物开花和动物歌唱等现象,然后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前面的两种现象是外在特征,后面的归纳才是内在特征,它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是说明的重点,前面的现象是次要的,是起引渡作用的。这样一分析,便可以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各种自然现象的总括和结晶,它比外在现象和特征重要得多,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阅读的精髓。

3.把握主要特征。

无论是外在特征还是内在特征,都有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分,阅读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特征,次要特征只须适当了解即可,主要特征不仅是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也是作者详细介绍的部分,往往要尽情泼墨,使之显得非常充分突出。例如“鱼”的特征,善游是一个,变温是一个,侧扁是一个,有鳞是一个,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是一个。那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善游”。《统筹方法》中,作者就重点抓住了统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安排好工序”这一主要特征,包括以“泡茶”为例等许多文字,都是直接说明这个主要特点的,至于说它“实用范围极广泛”,说它在“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也能适用,说它“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非常必要”,说它主要是解决“时间方面的事”,“需要通力合作”等等,都是次要特征,都是围绕主要特征来作适当介绍。阅读时,千万不可被次要特征所迷惑。抓住主要特征的方法,一是通过文字和篇幅来认识;二是要抓住说明中的重点语句;三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经过这样的工作,主要特征也就容易把握了。

4.注意变化特征

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在变化的,这就决定了事物的特征也必将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有的事物的特征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事物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说明的这种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看待某个特征、某种问题,要进行动态阅读,跟踪阅读,才能适应这种要求。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它以“书籍”为说明对象,以书籍的演变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书籍的特征就是发展变化的,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先后涉及的书有甲骨文、竹简木牍、帛书、纸书、形形色色的书、奇妙的书、缩微图书等,它们都是书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帛书,“写在绸子上面”、“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如果将各个阶段的书联系起来,又构成了书的总体特征。如果沿着书的各个阶段进行跟踪阅读,就能够把握它的变化特征和发展特征。

九、说明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明确它们各自不同的功用和特点,区别它们与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概念的不同。所用说明方法又与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密切相关,在综合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方法。

1.认识方法的种类。

说明方法在说明中运用最为灵活,又非常广泛,对于这些方法,必须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阅读应试时才不致于手忙脚乱。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一是分类别,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或事理分成不同的若干个小类,然后一类一类加以说明,有时大类之中还有小类,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它将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分为两类,先说自养,后说异养。二是下定义,就是给被说明的事物或知识下个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确定事物的范围和界限,形式上多用判断句,《食物从何处来》中对“食物”的定义。三是作比较,就是在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过程中,通过其间某些方面的相互比较,来表达说明的目的,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就有“古今”差异的比较。四是打比方,就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例如《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特点形态的比喻就运用得非常充分。五是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有关情况,六是作诠释,就是对有关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比下定义要具体详尽一些,如说明白行车,“它的前后各有一个以钢圈为骨架的轮胎,人骑在车上,用脚踏着脚蹬,由脚踏的转动,带动后轮,后轮的运转驱动前轮,于是车子便向前行进,既快又省力。”七是举例子,就是通过列举实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对说明的知识或道理起证明作用,例如《莺》中就列举了莺、斑鸠、伯劳等为例。八是援引用,就是通过援引名言、俗语、传奇、佳话、经典等语言现象,来为说明服务,例如《死海不死》中就引用了古代传说。

2.明确方法的联系。

说明方法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有时几种方法重合在一起,有时两种方法有因果关系。有的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在名称上一致,但提法不同;有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在概念上相同,但提法也不—样。具体有:①引用、对比、比喻等三种修辞手法,而在说明方法则分别叫做援引用、作比较和打比方。②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援引用等五种说明方法,在论证方法上则分别叫做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喻证法和引证法等。③运用分类别必然采取逻辑顺序。④作诠释与下定义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⑤援引用与举例子也往往合为一体。这些联系,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适应阅读测试要求。

3.抓住方法的重点

一个语段,一篇文章,往往不止用一种说明方法,这就是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阅读这种说明文字,不仅要防止被众多的说明方法所迷惑,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更要抓住主要说明方法。语段也好文章也好,运用的说明方法再多,也有一两个是主要方法,余者是次要的。抓住了主要方法,也就抓住了阅读的重点。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等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2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这段文字,就先后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三种说明方法,而又以中者为主。可见,主要方法的确定,一是看所用文字的多少,二是看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看方法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4.分析方法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总体作用是为说明服务的,为介绍知识服务的,但不同的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析方法所起的作用,又是说明文阅读应试中常见的题型。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分别是:①分类别:可以区分出相关类别的差异,分清头绪,隔开层次,易被人们接受,使说明的内容和知识条理化明晰化;②下定义:便于揭示事物或知识的性质和特点;③作比较:可以显示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更深刻地理解事物;④打比方: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使之鲜明突出,容易增加阅读情趣;⑤列数字:精确可靠,揭示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⑥作诠释:可以使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能更清楚具体地显示出来;⑦举例子:可以增加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⑧援引用:可以充实说明的内容,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权威性。将这些说明方法的不同作用梳理出来,在分析它们的作用时,也就方便了。

二十、介绍事物或事理,自然有个先后顺序问题,要言之有序,合乎事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变化规律,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注意顺序的标志,分析顺序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而理清说明脉络。

1.理清顺序的各种类型。

说明顺序就是说明的先后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是可以随意运作的,既有讲究,又有学问,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几种。了解这些顺序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并对阅读应试产生积极的意义。

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与事物或事理发展进程相一致。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采用了这种顺序,从“三千多年前”写到“现在”,中间还有许多历史阶段和时间词语。②空间顺序,就是按照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力所及,笔触所至,上下左右,远近前后,都是其表现形式。③程序顺序,就是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先后为序,适宜于说明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符合事理。④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包括因果、主次、从现象到本质,相辅相成等,以上这些顺序,是就主要方面而言的,在各自的内部还有与之相应的其他顺序;另外,这些顺序,可以用于某篇文章的整体,也可以用于局部的段落;而且,顺序之间有时还互相包容,大顺序中还有另外的小顺序。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说明顺序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阅读应试也是有裨益的。

2.注意顺序的相关标志。

说明时,采用何种顺序,不仅有讲究,而且还显示出相应的标志来。顺序不同,所用的语言标志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顺序与标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顺序,会有相应的标志与之配合,具体表现在:

①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有时间词语显示,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名词,时间跨度大的说明文常用这种顺序,如说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或者是说明汉字的演变等;二是时间副词,时间跨度小的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一会儿 →不久 →过了片刻 →刹那间。②空间顺序。这种顺序显示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踪迹转换动词过渡,如走进大门 →穿过两道圆拱门 →绕过北院 →走下台阶 →来到大厅;二是视觉方位转移牵引,如正前方 →右边 →左前方 →后边。③程序顺序。这种顺序标志主要是由表示承接或序号类词语担当,前者如首先 →接着 →然后 →再就是 →最后;后者如首先 →其次 →再次 →第四。④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标志常常不够明显,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加进一些标志,如加上“因为”或者“所以”,这是因果关系;再就是加上“最主要的”,这是主次顺序,还就是加上“只要稍加分析”,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阅读时,如果抓住了这些标志,不仅会准确地看出顺序的种类,还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3.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

说明顺序与结构安排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彼此关联,和谐相处,共同为说明内容服务。其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是逻辑顺序常常采取“总一分一总”构式,或者是并列式结构,因为这种顺序开头结尾往往总述,一般是“结果”,主体部分往往是“原因”,如果没有开头结尾总说性文字,各段之间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属于多种因果,多种主次的并列。二是时间和程序顺序多采用纵向构式,因为时间有先后发展,程序也有先后阶段,。三是空间顺序一般采用横向构式,因为人的踪迹转换也好,视觉移动也好,都具有横向扫描的特点。例如游记性说明文即是如此。

4.分析顺序的说明意义。

说明顺序不同,显示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时间顺序能使说明脉络清楚,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一目了然,符合客观实情,读者易于把握。空间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给人以完整的印象。程序顺序可以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生产或工作全过程,环节性和连续性很强。逻辑顺序可以揭示事物的多功能和事理的多特性,有利于显示其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说明极为严密。这些顺序作用是就总体而言的,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如果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分析难度也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