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之心女王单刷:王全安携《白鹿原》冲“金熊”·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0:52:56
柏林电影节开幕王全安携《白鹿原》冲“金熊”2012-02-11

  雪花纷飞的傍晚,鲜亮的红毯,闪烁的灯光,数百围观的群众……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9日晚在德国首都柏林电影宫拉开帷幕。

  《断背山》主演、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杰克·吉伦哈尔、中国女演员霍思燕等明星纷纷走过红毯,引起场外阵阵欢呼。

  本届电影节以法国导演伯努瓦·雅科执导的影片《再见,王后》开场。

  本届电影节分竞赛、短片、全景、新生代、青年论坛等多个单元。在未来的10天中,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部影片将陆续登陆柏林多家影院,其中18部影片将参与金熊奖角逐。

  本届电影节定于18日举行颁奖仪式,19日闭幕。主办方定于14日在好莱坞常青树梅里尔·斯特里普新作《铁娘子》展映式上授予她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荣誉金熊奖”,并将在电影节期间展映其《苏菲的选择》和《走出非洲》等6部作品。

  电影《白鹿原》以惊喜电影的身份杀入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此前完成的长达3个多小时的初剪版本,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白鹿原》导演王全安是柏林电影节的宠儿。2007年他执导的电影《图雅的婚事》摘取了金熊奖;2010年他导演的《团圆》不仅作为开幕电影放映,而且还斩获了最佳编剧银熊奖,打破了柏林电影节“开幕片不擒熊”的惯例。而此次最后惊喜入围的《白鹿原》,让人对王全安能否再度擒得“金熊”充满期待。

  柏林电影节创始于1951年,以突出文艺色彩和鼓励新人新作著称,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电影节”。

  四大看点

  中国从无关到有关

  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参赛片名单颇富戏剧性。《白鹿原》成功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参赛片之列,这让原本组团去柏林卖炊饼顺带打酱油的中国电影队伍中突然多了一个打擂的,令这届本应与中国电影无关的电影节一下变得热络起来。

  除半路杀出的《白鹿原》,“中德文化年”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上一口清新的枕边风。借由这一文化交流契机,中国电影得以受到更多关注。

  看点一 《白鹿原》铿锵入围

  导演王全安与柏林电影节姻缘不浅。先是《惊蛰》入围第54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竞赛片,随后《图雅的婚事》入围并获得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再后来《团圆》又拿到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此次《白鹿原》的成功入围在提名单元中也显得个性十足。

  《白鹿原》根据长篇小说改编,时间跨度大,有历史观和思想性,影片风格趋于写实。此类题材影片曾是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阵地,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开发,写实题材在中国大银幕上已经销声匿迹。此次不论《白鹿原》是否拿奖,都将是中国电影一次理性的艺术回归。

  看点二 主竞赛单元以小见大

  柏林电影节倾向以小见大,反映人文的艺术形式,这在无形中将获提名影片投资门槛拉至最低。从上年金熊奖给了《一次别离》,本次同样会恪守这一宗旨。

  本次金熊奖入围的参赛片影片当中,《发号施令》、《来自动物园的明信片》、《杰恩·曼斯菲尔德的车》、《姐妹》、《只有风》、《周末之家》和《白鹿原》等都属此类影片。究竟哪部影片会获奖,还要看其中是否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看点三 中国式大片供参观

  柏林电影节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对人文及政治关切的宗旨,但近些年此类题材影片在中国愈发边缘,可谓凤毛麟角。

  2011年年底,在对市场的垄断与反垄断中,《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拼了个两败俱伤。两部影片一个文化投机,一个技术投机,都与柏林电影节的主旨想去甚远。这一次,两部鸡贼的中国商业大片电影同时出现在了特别展映单元,成了一对让中国电影人在艺术上进行反思的时代标本。

  看点四 中德文化年

  2012年是中德两国共同发起的“中德文化年”,因而中国电影备受关注。本届金熊奖入围影片仍以欧洲电影为主,德国、法国片占了很大比例,除《白鹿原》外,更多华语片则通过其他形式进入公众视线。

  多年前香港电影人在东南亚市场低迷后曾寄希望于欧洲市场,最终空手而回。近些年随中国日益崛起,中国文化断断续续再度成为世界焦点。“中国文化年”可谓一大契机,对华语电影都有着不小的推动力。此次《饮食男女2》《Love》《3D大闹天宫》都入围了不同展映单元。《饭局也疯狂》片方也将携部分主创赴柏林进行海外推广。

  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开放程度等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电影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在文化交流与市场探索中定位,及时寻找反馈。毫无疑问,“中德文化年”是中国电影人自我审视的一次良机。

  本届柏林电影节中,不论《白鹿原》是否拿奖,都注定无法概括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这部影片是个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异数,与中国电影整体的投机行为格格不入。《白鹿原》的最后入围让主竞赛单元经历了与中国从无关到有关的戏剧性转变,恰好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化后艺术稀缺,文化放逐的尴尬窘境。

  焦点

  电影节主席盛赞王全安

  看好《白鹿原》

  虽然不像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那般精通中文,但迪特·考斯里克同样与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华语新片《白鹿原》在最后一刻入选本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电影节主席迪特功不可没,但他还是表示出了“谦虚”:“今年恰逢是德国的‘中国文化年’,我非常希望能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金熊奖。《白鹿原》的入围确实是我决定的,但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而是通过全体评委表决的结果。其实,我们一直在等待这部影片。我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陈忠实的小说,也知道这个故事充分反映出了人性的善恶,所以我一直在等待它的到来。幸运的是,这部影片在电影节选片大门关闭的最后一刻送到了柏林,而且质量非常好,所以它成为金熊奖最后入围的一部影片。我非常欣赏王全安,他的影片获得过金熊奖和银熊奖,他的第三次入围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他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极佳的天分所致。我个人对《白鹿原》很看好,它与其他17部入围影片机会均等,但我还是觉得它的获奖胜率会稍大一些。”

  荣誉

  张艺谋王全安

  两人都曾梅开二度

  华语片与柏林电影节渊源颇深。

  自1982年《三个和尚》在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参加短片竞赛获得银熊奖(最佳编剧)之后,张艺谋又在1988年凭借《红高粱》摘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这无疑让华语片“士气大振”。

  于是从1988年到2007年华语片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勇闯”柏林。1989年吴子牛的《晚钟》擒得银熊奖,1990年谢飞的《本命年》再夺“银熊”,1992年第42届最佳女演员:张曼玉和萧芳芳曾经分别凭借《阮玲玉》以及《女人四十》获得第42届(1992年)、第45届(1995年)的最佳女演员奖。1996年,李安凭借影片《理智与情感》夺得第46届的金熊奖,第二年,徐立功又凭借《河流》夺得银熊奖。张艺谋于2000年再度发威,以《我的父亲母亲》夺得第50届银熊奖。

  此外,2001年亦是华语片在柏林的丰收年。王小帅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该片主演崔林、李滨亦获得最佳新进男演员的封号,电影《爱你爱我》则让导演林正盛和主演李心洁分别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新进女演员的荣誉。

  2005年是华语片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最多奖项的一年。这一年,顾长卫的《孔雀》获得了第55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蔡明亮则凭借《天边一朵云》获得特别艺术贡献奖、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以及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严宇和李一凡凭借《淹没》获得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大奖,刘佳茵凭借《牛皮》获得青年论坛卡里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王全安曾靠《图雅的婚事》和《团员》两次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