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毛岸英第二十集:生产性服务业: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2 20:20:32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对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未来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   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咨询、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商业、旅游、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构建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服务业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首先,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利润特点。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0%,而消费性服务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其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口的过度膨胀。如果一味地只发展制造业和一般性服务业,那么,就可能会使北京的人口更大规模的增加。从北京产业发展与吸纳就业人口的关系看,每万元GDP吸纳的就业人口最低的几个产业是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房地产业,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服务业每万元GDP吸纳的就业人口非常高。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为中心的服务业,既提升了产业结构的层级,也避免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再次,生产性服务可以培养出真正的服务意识,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培养出好的服务素质和服务体系,这能为北京建设服务型城市和做好“四个服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与机遇   北京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禀赋。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的经济决策中心、市场监管和信息中心,在金融、教育、文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许多领域,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优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北京是我国高等学府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最高水准的研究机构,每年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北京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北京还是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现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300多所,特别是为科技创新设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承接高层次现代服务业的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从体制、机制和现实基础条件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好了准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和供给能力。
  当前,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良好机遇。一是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这为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明了路径。2006年8月,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方向——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二是北京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升级的基本趋势就是:第三产业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同时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不断增加。北京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在奥运经济、总部经济和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带动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内在动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辐射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辐射全国,只要有制造业的地方就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北京作为大都市,在此方面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一是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状况,制定系统、详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是要更多地吸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入驻北京。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的移动,中国市场的份量不断提高。巨大的潜在利益将驱动跨国巨头们加速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据对已在我国进行投资的跨国公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中,我国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各类总部及投资公司的数量,将从目前的260多家增加到1800到2100家左右。要吸引国外大公司设置研发机构;大力吸引国际上著名的中介机构的总部,如律师、会计、金融、企业与政府咨询机构、资产评估与并购机构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等;吸引国际金融等方面的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入驻。刘淇书记在北京市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首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推动广告业发展。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律师法律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亮点。2005年,北京市律师行业上缴国家各种税款6.2亿元,占当年全市税收总收入的0.24%,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四是大力发展北京优势的金融产业。增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争取建成以货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全面开放、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竞争有序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大力发展北京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发挥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鼓励支持北京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扩大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五是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当面向京津冀鲁蒙等省区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不能孤立进行的,它应当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北京如果像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服务业那样,争取占有其10%—20%的生产性服务,那么每年可以增加服务业的产值在数百亿元。可以说,面向全国的制造业,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对接其他区域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
  六是大力聚集高端人才,在北京形成中国的金融人才高地、信息技术人才高地、法律服务业人才高地。北京应当综合考虑西城金融街、朝阳CBD金融服务区、海淀金融走廊等区域金融发展中的金融人才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中国的金融人才聚集区;北京还应当统筹考虑中关村、亦庄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中的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的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中国的信息服务人才聚集区。而且还要为这些人才的聚集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此外,从体制上,加快发展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打破传统行业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于新兴服务行业,要针对竞争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加以规范,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一些束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行法规政策,在地方政府和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内予以清理。
  二是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1)由相关委办参与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制定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的组织化进程。(3)对于不属于机密的政府数据及时公开,为保险、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创造条件。(4)及时修订现行统计体系,加强对服务业的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制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在增强地方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市场。(6)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协调金融机构调整放贷政策,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