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魔人三刀流是什么:“东方华尔街”能否落户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7/07 11:46:35

“东方华尔街”能否落户上海?

大 中 小 默认 作者: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 章玉贵 2012-02-13 星期一
收藏 打印 投稿 评论 ( 共0条 )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

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章玉贵:作为全球经济亚军的中国理应拥有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


推荐阅读

美政府与五大银行达成和解协议

  • 决策者们与金融危机
  • 欧洲央行行长质疑评级机构作用
  • 中国炮轰三大评级机构
  • 中国经济空心化:以钱炒钱
  •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如何操盘?
  • 全球银行高管强烈反对LCR
  • 2012,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 2012年全球市场展望
  • 全面体检中国金融国际化
  • 谁是全球的金融“影子内阁”?

从全球金融与产业变迁趋势来看,早日形成美、欧、亚三边均势金融格局是促进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作为全球经济亚军的中国理应拥有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

“东方华尔街”能否如期落户上海,不仅取决于中国推进金融国际化战略的操盘水平,更要看中国能否破除上海成为全球金融符号和力量主宰中心的约束条件。

上海加速找回昔日感觉

上海并不缺少金融基因。在中国经济史上,上海就以其辉煌的金融成就证明了这一点。80年前的上海,不仅是全中国金融要素市场最全的地方,还是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交投活跃,在远东地区无出其右。

就像人不能活在记忆中一样,上海金融业的昔日辉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定开放浦东之后,上海迎来了找回昔日感觉的历史性时机。

上海一度窒息的金融基因被再次激活,短短十几年内已初步奠定了内地金融业的龙头地位: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金融交易场所,形成了涵盖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保险市场的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相关运营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尤其是2009年3月25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乏金融底蕴的上海终于迎来了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黄金时期。

金融中心是内生发育结果

虽然上海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付出了20余年的艰苦努力,基本制度框架基本建成,要素发育也已不断完善,但情形并不像某些媒体描述的那样乐观。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与路径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出现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除了区位优势、营商环境、管理效率与实体经济依托之外,还需要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被国际金融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气质。

金融中心的创建从来都不是政府选择的结果,而是要素集聚与国内外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的角色定位最多是在营造金融生态方面拥有较大的行为空间。

从操作层面来看,尽管上海在业已公布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实施细则中,已就如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但无论是攸关金融中心发育状况的体系建设,还是关乎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金融创新乃至相关配套制度环境建设,都离不开一个问题的解决,即金融决策与金融市场的脱节问题。

纽约和伦敦之所以成为国际顶尖金融中心,除了各自都有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本国货币之外,关键因素在于各自在本国金融与产业分工中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而且这种领导地位早已渗透到整个资本市场、银行和保险市场市场人脉之中。

中国的金融分工格局是:国内主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总部几乎都在北京,上海主要承担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主要金融机构将总部迁到上海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考虑到日趋加快的深圳和香港经济一体化步伐,则上海还将面临这个未来超级金融圈的竞争挤压。

上海在金融市场要素发育、制度环境与人才战略方面也有大量工作要做。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核,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必须拥有高度发达且流动性好的金融市场。

上海不仅难与纽约和伦敦抗衡,就是与香港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而建设金融中心所需具备的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上海亟待改进的层面。

上海所需要的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意识,更需要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对发展金融产业的高度认同感、浓郁的金融财富氛围以及无时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一个缺乏市场发育和充分竞争的城市,即便政府干预与管理水平再强,恐怕也不能实现金融中心的梦想。

全球金融博弈不利于中国

上海更应清醒看到:其在全球金融坐标系中尽管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未来一段时期,纽约、伦敦等顶尖金融城市对上海的竞争挤压以及新加坡与孟买等同级别城市的竞争与挑战可能日趋激烈。而且,亚洲另一重量级国家—日本,一向不愿一衣带水的中国拥有挑战它的金融势力。

而在上海有效解决金融决策与金融市场的脱节问题之前,在支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素市场发育、制度环境、市场监管以及人才战略获得突破性发展之前,在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之前,在上海实体经济以及金融气质迈上新台阶之前,在国际环境与竞争形势大幅有利于中国有利之前,上海尽管可以期待“纽伦沪”格局早日形成,但历史规律恐难逾越。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上海能否最终成为“东方华尔街”,不仅取决于中国推进金融国际化战略的操盘水平,更要看中国能否破除上海成为全球金融符号和力量主宰中心的约束条件。

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国参与全球金融分工进而主导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载体,历来是发达国家构筑“金融高边疆”的重要依靠。主要金融大国及由其控制的外资金融机构、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国际舆论,短期内未必乐见中国大陆出现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国家竞争战略是:在英国的积极配合下,确保对全球金融秩序的主导权与金融产品的定价权,既不容许资本主义体系内出现可以挑战美国的统一力量,也不愿意新兴经济体国家出现类似的竞争性力量。

目前,由美国主导、英国配合的全球货币大洗牌,已步入催生欧元解体或者令欧元步入不死不活阶段的关键时期。

假如欧元体系果真崩溃,则全球货币博弈格局有可能进入美国继续握有储备货币地位,同时力压中国扩充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阶段。一场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的金融大博弈可能正在逼近我们。这是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制约因素。

责任编辑:Leo Wei